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西方保守黨的失勢和中左翼政黨的執(zhí)政,“第三條道路”作為當代西方中左翼政黨的執(zhí)政綱領也逐漸流行起來,成為西方政治理淪界的一個時髦用語。但是,當代西方的“第三條道路”并不是在一夜之間就形成的,相反,它從提出到不斷完善,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
在歷史上,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第三條道路”往往是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的代名詞,經常被當作貶義詞使用。為什么當代西方的中左翼政黨又重新扶起“第三條道路”,作為自己的理論和思想旗幟呢?主要是因為“第三條道路”這種在兩種不同的路線之間尋求中間道路的立場,能夠很好地體現當代的西方左翼政黨超越左與右的價值取向。
吉登斯認為,雖然“第三條道路”一詞或許可能會勾起人們對過去不愉快的回憶,由于沒有更好更合適的詞匯來指稱當代西方中左翼政黨的“超越左與右”的政治框架,姑且使用這一名稱。但是今天的“第三條道路”與過去的“第三條道路”有著重要的區(qū)別,名稱上的相同不能抹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吉登斯說:“不論我們是否使用第三條道路這個標簽——由于沒有更好的名詞姑且在這里使用這個稱呼——歐洲和美國的政治思維正在發(fā)生著某些極為重要的轉變?!辈既R爾也說,無論歷史上有多少種不同的“第三條道路”模式,也不論人們曾經對它有什么理解,今天的“第三條道路”仍然可以作為當代西方中左翼政黨團結的基礎。他說:“我認為,‘第三條道路’就是目前進步的中左力量在英國和其他地方正在形成的新政治的最好的稱號?!?br/> 在當代,“第三條道路”是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中左翼政黨的政治戰(zhàn)略相聯(lián)系的,尤其是同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領導的新民主黨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所領導的新工黨的政治戰(zhàn)略相聯(lián)系的。人們用“第三條道路”這一術語來指稱他們的“超越左與右”的政治方案。
一、當代西方的“第三條道路”理論溯源
當代西方的“第三條道路”的興盛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事情,但它的提出可以向前追溯。至于它的最早起源在何處,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澳大利亞工黨是當代“第三條道路”的先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
代初期,鮑勃·霍克領導下的澳工黨就推行了一條不同于民主社會主義的政策,澳工黨自己稱之為“市場社會主義”,主要是推行私有化和非國家干預的措施。1990年,作為英國工黨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布萊爾和高登·布朗曾赴澳向澳工黨取經。另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所領導的新社會黨所實行的新政,是現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先驅。
應該說,無論從實行的結果上,還是從對歐洲中左翼政黨的影響上,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應該是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開創(chuàng)者,布萊爾等西方中左翼政黨領袖主要是從克林頓的“新民主黨”那里得到啟示和吸取養(yǎng)分的,并把美國當作“第三條道路”的理想模式來學習的。在美國1992年大選進行的過程中,布萊爾就派他的最親密的助手去考察克林頓的競選情況,大選結束后,布萊爾又親自與高登·布朗到美國了解學習新民主黨的成功經驗。
吉登斯認為,在美國,“第三條道路”首先被新民主黨人稱為“新進步主義”。1996年,美國民主黨領導委員會發(fā)表了新進步主義宣言(The New Progressive Declaration)。宣言認為,為了應對處于根本變革中的世界,應該建構一種嶄新的政治。后來,新民主黨人把新進步主義稱作“第三條道路”,結果是人們更加偏愛“第三條道路”這一術語?!暗谌龡l道路的思想推動了兩屆克林頓政府采用或準備采用的政策,如緊縮財政、醫(yī)療保障改革、教育培訓投資、由福利轉向工作的計劃、城市新建計劃、嚴懲犯罪,而在國際方面,則提倡積極的干預主義”。在美國采取了“第三條道路”的立場以后,歐洲中左翼政黨也紛紛起而效仿,在對傳統(tǒng)的政治路線和綱領進行反思的基礎上,重建政治理論學說,接受“第三條道路”理論。
二、當代西方的“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形成脈絡
?。ㄒ唬┊敶鞣健暗谌龡l道路” 理論的形成初期
1992年,年輕的布萊爾在英國工黨競選失敗后,接替金諾克,成為工黨的新領袖。布萊爾當選后,即著手對英國工黨進行改革。這些改革,為新工黨采納“第三條道路”提供了必要的難備。
1994年,倫敦經濟學院院長吉登斯出版了《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一書,對當代西方的左派和右派理論及其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超越左與右”的政治框架,為新工黨的政治重建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該書的出版也“標志了英國工黨理論的整體轉型”。
1995年,布萊爾在談到英國工黨提出的醫(yī)療衛(wèi)生改革政策時,開始公開使用“第三條道路”這一概念來描述自已的政治主張,“表明工黨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建構新的政治哲學。
在1997年的競選演說中,布菜爾多次使用“第三條道路”這一概念,來闡述新工黨的施政綱領。1997年5月1日,以布萊爾為首的新工黨以較大的優(yōu)勢,擊敗了保守黨領袖、前首相梅杰,獲得了英國大選的勝利,結束了英國工黨長達18年的在野黨地位。年僅44歲的工黨領袖布萊爾入主唐寧街10號,成為英國180多年來最年輕的首相。“第三條道路”也隨之成為新一屆工黨政府的施政綱領。
?。ǘ┊敶鞣健暗谌龡l道路” 理論的輝煌時期
1997年6月l日,以法國社會黨為主的左翼聯(lián)盟在立法選舉中獲勝,社會黨領導人若斯潘出任政府總理,從而出現了法國左右翼“共處”的政壇格局。同年,意大利左翼民主黨總書記瑪希姆·達累瑪出任政府總理。達累瑪是意大利共產黨的后代,19歲就加入了意共。由前共產黨人出任政府總理,在歐盟國家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1998年10月27日,格哈德·施羅德當選為德國總理,德國社會民主黨結束了自己長達16年的在野黨地位,重新返回德國政壇。
“第三條通路”理論的出現,為西方社會民主黨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改變了它們的政治命運。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的社會民主黨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之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四大國家竟然沒有一個是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執(zhí)政,這樣的情況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所不曾出現過的。但90年代中期以來,這一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個接一個的社會民主黨在歐洲國家重返政治舞臺。到1998年,社會民主黨派或中左派聯(lián)盟已經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希臘、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幾個國家以及其他一些西歐國家執(zhí)掌了政權,它們在東歐諸國的影響也日漸提高。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除了西班牙和愛爾蘭之外,全部都是中左翼政黨單獨執(zhí)政或參政,出現繼20世紀中期社會民主黨輝煌之后的又—次新的輝煌。由于“歐洲社會黨國際”以紅玫瑰為徽記,相對于20 世紀80年代初右翼政黨占主導,在歐洲政治版圖上呈現出了一片耀眼的玫瑰色,因此人們形象地把“第三條道路”的歐洲稱為“粉紅色的歐洲”。
?。ㄈ┊敶鞣健暗谌龡l道路” 理論的影響擴張
為了宣傳和擴大“第三條道路”的影響,布萊爾于1998牛9月21日,又發(fā)表了題為《第三條道路:新世紀的新政治》的小冊子。在這本被稱為英國新工黨“第三條道路”的政治宣言的小冊子中,布萊爾具體闡述了“第三條道路”的基本價值觀、當今世界變化的基本特征以及“第三條道路”的政策目標。布萊爾明確指出,“第三條道路”代表了一種現代化的社會民主主義,熱情地致力于其社會公正和中左政治目標,但卻是“以—種靈活、創(chuàng)新和富有遠見的方式來實現它們”。它是以引導進班政治一個多世紀的價值觀念—即民主、自由、公正、相互責任和國際主義—為基礎的。1999年6月,布萊爾又和施羅德發(fā)表了一個題為《歐洲:“第三條道路”——新中間派》的聯(lián)合聲明,意在為歐洲的中左翼政黨所執(zhí)行的“第三條道路”提供一個總體理論和政策框架。歐洲兩大主要國家英國和德國共同公開表示接受“第三條道路”,不僅表明了它在歐洲強勁的發(fā)展勢頭,而且顯示了歐洲中左翼政黨對“第三條道路”的共同認識基點和政治思想。
歐美發(fā)達國家的領導人還經常就“第三條道路”的有關問題進行不定期的會談。1997年11月,英國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在布萊爾的鄉(xiāng)間府邸契克斯,就“第三條道路”問題舉行了首次會談。1998年2月,兩人又在美國白宮再次就該問題以私人會晤的形式進行了會談,布萊爾談到了自己要為21世紀創(chuàng)建一種國際中左翼共識的雄心。1999年4月,當科索沃沖突正處于高潮時,歐美奉行“第三條道路”主要國家的首腦們,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有關“第三條道路”的公開對話。參加者有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以及當時的荷蘭首相維姆·科克和意大利總理瑪希姆·達累瑪。大家對共同關心的“第三條道路”問題交換了意見,并對它的前景充滿了信心。2001年4月25日,北約華盛頓峰會結束后,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意大利首相達累瑪和荷蘭首相科克,在國家新聞俱樂部再次舉行會晤,就國際政治運動及“第三條道路”問題進行了一次特別對話。
從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來看,它不僅是政治家們的一種政治設計,同時也是理論家們對新的時代做以的一種理論解析?!暗谌龡l道路”是以一種新的政治理論作為其背后支撐的。從布萊爾與吉登斯、施羅德與哈貝馬斯以及柏林的“布蘭特之家”、克林頓與約瑟夫·奈及其領導的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之間的關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第三條道路”的政治理論與“第三條道路”的哲學理論之間的關系。其中,在諸多的歐美當代理論家和思想家中,對“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貢獻最大的是英國的吉登斯,無論是從對“第三條道路”理論的構建上,還是從對“第三條道路”原則的闡釋和捍衛(wèi)上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他相提并論。
經過吉登斯等理論家們的全力打造,“第三條道路”理論已經不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政治策略,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全新的政治哲學之中,上升為一種西方中左翼政黨應對全球化時代和后冷戰(zhàn)時代西方政治變革的系統(tǒng)理論,對西方的政治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