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鑼鼓”是產(chǎn)生于舟山群島的一種民間藝術,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曾出現(xiàn)在東海的海面、碼頭、漁村與街巷,也走進過維也納的金色大廳。
我們從舟山群島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方面認識其發(fā)生的“土壤”和“氣侯”,將可以深入認識其發(fā)生條件和藝術特點,以利于它的健康發(fā)展。
一、“舟山鑼鼓”的歷史淵源
“舟山鑼鼓”曾經(jīng)被劃為“浙東鑼鼓”。
“浙東鑼鼓”指流行于浙江東部嵊縣、寧波、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樂,其“五鑼”或“十鑼”演奏方式,都是由一人演奏多面鑼或多面鼓。
這是浙東鑼鼓的共性特點。
學界一般將“浙東鑼鼓”的起源追溯到明代中葉。
“浙東鑼鼓”的歷史淵源是明代軍隊演練與作戰(zhàn)時鑼鼓的指令性運用,也是戰(zhàn)爭獲勝后民間的慶賀性運用。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戚繼光(1528-1588)被調(diào)到抗倭斗爭最激烈的浙江戰(zhàn)場,任浙江都司僉書,司屯局事。第二年七月詔升為鎮(zhèn)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參將。1559年組建“戚家軍”,縱橫浙江、福建海上數(shù)年之久。
戚繼光的《曉征》詩寫道:
霜溪曲曲轉旌旗,幾許沙鷗睡未知。
笳鼓聲高寒吹起,深山驚殺老阇黎。
行軍時,戚家軍連沙鷗也不會驚動;作戰(zhàn)時,勁吹的胡笳和狂擂的戰(zhàn)鼓連深山老僧也驚嚇不已。
據(jù)民間代代相傳的說法,每次得勝歸來,民眾往往演奏《將軍得勝令》以表慶賀,這個吹打樂曲目是浙東鑼鼓最著名的一首。
張岱[(1597年-1679年(?)]《陶庵夢憶》卷七《定海水操》記錄了一次海上演武場景——
定海演武場在招寶山海岸。水操用大戰(zhàn)船、唬船、蒙沖、斗艦數(shù)千余艘,雜以魚艓輕艖,來往如織。舳艫相隔,呼吸難通,以表語目,以鼓語耳,截擊要遮,尺寸不爽……
明清時期,舟山是海防要塞,多處建有備倭水寨,例如沈家門漁港現(xiàn)在還有“戚家灣”、“教場下”等地名。水軍演練,由于風浪聲聲,“呼吸難通”,只能用響亮的鼓聲傳遞號令。此外,當年作為鼓舞士氣的軍樂演奏也影響到了“舟山鑼鼓”的形成——民間以火銃代替火炮,以彩旗代替軍旗,模仿鼓樂演奏、方陣行走等形式,就形成了舟山鑼鼓的演奏特色。
追溯“舟山鑼鼓”的歷史淵源,不應忽略文獻記載中的“水操”,也不能忽略現(xiàn)今已經(jīng)湮滅無聞的軍樂。
二、“舟山鑼鼓”的地理環(huán)境
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群島,位于太平洋西岸,長江口以南、杭州灣以東的浙江省北部東海海域,自古譽稱“海中洲”,為陸緣群島。
這里海域遼闊,島礁眾多,海域面積22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島礁1390個,分屬于舟山市的嵊泗縣、岱山縣、定海區(qū)、普陀區(qū)。
舟山群島是浙東丘陵山地向東北延伸的部分,主要由花崗巖、流紋巖和凝灰?guī)r構成,其排列與構造線均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嵊泗列島,南至六橫島,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169千米,主要島嶼有舟山島、岱山島、六橫島、金塘島、朱家尖島、衢山島、桃花島、秀山島、泗礁山、普陀山島、枸杞島、嵊山島等。
地圖上,舟山海域條條水道縱橫,座座水門聳立,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沈家門漁港是世界三大漁港之一,也叫“中國漁都”?!吧蚣议T”就是一個表示海上航門的地名。
舟山群島適宜的海洋環(huán)境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是當?shù)孛癖娚a(chǎn)、生活的基礎,而特定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習俗孕育了獨特的民間藝術,“舟山鑼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舟山鑼鼓”的海洋精神
“舟山鑼鼓”是“舟山”的“鑼鼓”,“舟山”是個性,“鑼鼓”是共性,而舟山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群島設市的地方,“舟山鑼鼓”自然蘊含著舟山海洋特色——海洋的精神價值、漁民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
?。ㄒ唬爸凵借尮摹痹按a頭鑼鼓”、“行會鑼鼓”,是舟山民間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組成部分
舟山是魚的倉庫,也是船的世界。每年的魚汛旺季,各地漁船千帆云集。古代,漁船上沒有導航與通訊設備,船上的鑼鼓就成為傳遞信息和壯膽驅邪的生產(chǎn)工具。航船或漁船攏洋(靠岸)、出海,鑼鼓用于送客和迎客,那鑼聲就逐步地發(fā)展為“太平鑼”、“歡慶鑼”、“迎送鑼”、“問候鑼”、“聯(lián)絡鑼”、“呼救鑼”。漁民們將大小不同的幾面鑼用一木框固定,掛在船壁或豎在船頭由一人敲打,久而久之,這種敲鑼打鼓便演變成為“碼頭鑼鼓”。
“碼頭鑼鼓”也用于新船下水。
漁區(qū)俗話說:“三寸板內(nèi)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神秘莫測翻云覆雨的大海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對象,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舟山的各種信仰和禁忌相當繁盛。例如,龍就是漁民眼中的靈物,舟山漁民稱漁船為“木龍”,新打的漁船第一次下海,稱為“木龍赴水”。
《舟山市志》記載道:
……新船下水時,再揭去紅布,稱“啟眼”,由身強力壯、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幾十名青壯年在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的氣氛中將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諧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時,東家站在船頭上向木工師傅和圍觀者拋分饅頭,即謂“新船下水拋饅頭”。
“舟山鑼鼓”里就有《木龍赴水》的作品。
?。ǘ爸凵借尮摹币步小昂I翔尮摹保呛Q笫挛锖蜕婧P袨榈乃囆g呈現(xiàn),大海、島嶼、漁船、龍是舟山鑼鼓的幾個基本的海洋精神元素
“舟山鑼鼓原名叫‘海上鑼鼓’,而‘高家?guī)丸尮摹瘎t是‘海上鑼鼓’的一個品牌,至今保留著原生態(tài)演奏曲牌和演出形式,整場演出表現(xiàn)的是漁民出海、捕魚、滿載而歸的情景,共有16人參加演奏,除鑼、鼓手外,還有嗩吶、海螺、杯、碟的演奏者。每種樂器(器具)聲都代表著不同的涵義:嗩吶聲起,表示出海的日子到了;‘咣咣’鑼聲,表示此起彼伏的潮水;吹響海螺,表示漁民們相互招呼著結伴出海;鼓聲雷動,表示漁船拉響馬達……”(吳靜:《草根藝人高如豐的鑼鼓人生》)
可見,“舟山鑼鼓”藝術再現(xiàn)了舟山群島的海洋物事,也藝術再現(xiàn)了舟山漁民的涉海行為,體現(xiàn)在曲名上就有《潮音》、《海上鑼鼓》、《漁舟凱歌》、《海洋豐收》、《龍頭龍尾》、《回洋鑼鼓》、《龍騰虎躍》、《細打沙船》、《海娃鬧?!返?。
還有的資料指出:
五十年代,三番鑼鼓的老藝人們在原有鑼鼓點子和民間樂曲的基礎上,根據(jù)漁民開洋、起網(wǎng)、豐收等等生產(chǎn)情景,逐步整理,組成了十面鑼、七面鼓配套的“排鼓”和“套鑼”,作為“粗打”;同時,間以嗩吶、二胡、笛子等管弦樂器伴奏,作為細打。還用七只木魚敲擊出黃魚在海上咕咕的叫聲。這就形成了能反映東海漁民豪爽、粗獷性格和他們戰(zhàn)風斗浪機智英勇的海上特色的吹打樂曲。(林新乃:《中華風俗大觀》)
?。ㄈ爸凵借尮摹钡难葑喾绞脚c藝術風格是漁民生命體驗的審美跡化,是海漁文化和海洋景象的審美抽象
原生態(tài)的“舟山鑼鼓”創(chuàng)作主體和演奏主體為海島民間職業(yè)演奏班子,他們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漁民,或者熟悉漁民生活。
定海白泉鄉(xiāng)“高家班”演奏班子的高生祥、高如興、高如豐父子,是舟山鑼鼓的一代傳人。高如興不但自己創(chuàng)作了反映漁民海上漁業(yè)生產(chǎn)起錨、出洋、回洋、慶豐收的《海上鑼鼓》,還協(xié)助南京軍區(qū)前線歌舞團、浙江省歌舞團創(chuàng)作新型的“舟山鑼鼓”作品。
舟山鑼鼓的主奏樂器,一是“五音排鼓”,由五只音調(diào)高低不同的大小堂鼓組成,按鼓的音調(diào)由高到低排列。一是“十三音套鑼”,亦稱“排鑼”,有李月鑼1面,大小才鑼6面,獅鑼4面,中低虎鑼各1面。
這種“排鼓”與“套鑼”的演奏方式取決于古代航船和漁船的特點,船工少的情況下,一個人便要兼敲幾種樂器,要讓鑼鼓聲傳送得遠,又要敲奏起來方便,他們就設法在原有的響器中,增添了大鑼、大鼓,并將幾面大小不同的鑼,用一木框固定起來,或豎在船頭上由一個人敲打。
——排鼓演奏有單擊、滾擊、跳擊、雙單擊、排滾擊、定樁跳擊,配以套鑼演奏的跳擊、滑桿奔瀉式等技巧。
舟山鑼鼓樂曲熾熱、粗獷,與大海的廣闊、浩瀚與暴戾形成一種對應,其審美風格其實就是大海景象的藝術抽象,表現(xiàn)了東海漁民那種豪爽粗獷的風格,富有濃郁的海島生活氣息。
(作者簡介:裘旭惠,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技學院2012屆畢業(yè)生;瞿明剛,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