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大氣成就大器”之二
四中歷史上名師如云,吸引許多學子慕名而來。1940年代,數學教師馬文元、化學教師劉景昆、物理教師李直鈞和張子鍔享譽京城,并稱為“四大金剛”。都說文人相輕,然而四中人卻獨具大氣的胸襟,廣納賢才,兼容并包,“教員團結,無門戶之見,和衷共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學術氛圍。當時多數教師來自于北大、清華等名校,還有不少來自于海外。即便在由如此華麗的師資陣容所引領的四中校園里,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樸實勤奮的學風、嚴謹民主的教風和積極向上的校風。
一位四中老校友曾說:“母校就是恩師的總稱。”
一個具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教師群體
1950年代,四中全面總結了劉景昆(化學)、張子鍔(物理)兩位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媒體也系統(tǒng)報道了這兩位名師的教育思想和先進事跡。劉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熱愛(熱愛學生、熱愛科學、熱愛教學)”,張子鍔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課、教會每一個學生”,成為對四中教師職業(yè)精神的高度概括。他們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點,就是要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注重知識系統(tǒng)在學生思想中的主動構建。劉景昆先生曾說:“不怕學生有問題,就怕學生沒問題,一沒問題就停止了。”張子鍔先生曾說,教師講課要少而精,“少而精重點在于精……讀書要經過一個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在北京市和全國得到推廣,對四中乃至我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對兩位老師教育思想的總結和推廣,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規(guī)律、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熱潮,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優(yōu)良教風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總結廣大教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亦稱為“北京四中十大教學原則”,即循序漸進、舉一反三、深入淺出、直觀形象、文以載道、溫故知新、循循善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學相長。這些原則概括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表明四中的教學思想更加成熟,教學特色更加鮮明,科學的課程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這些教育思想沿傳至今,成為北京四中的寶貴財富。
一個引領學生精神的教師群體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4天后,一位四中畢業(yè)生帶著幾大包救災物資從美國飛抵災區(qū),參加到救援隊伍中,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他就是北京四中2004屆畢業(yè)生李賽。一個多月后,李賽回到北京,在母校講述了他不同尋常的經歷。當記者采訪他時,他談到了他的老師,平靜地說:“先生改變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彼f的先生,就是北京四中68屆畢業(yè)生、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從這里,我們看到一種精神在兩代校友身上傳承。
李家聲老師是眾多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教師之一。一位學生曾經寫道:“他是個平凡的中國人,平凡的中學語文教師,卻得到了學生們不平凡的尊敬與愛戴。當他站在講臺上時,微蹙的眉間隱約透露出他的憂郁。他是深沉的,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
上他的課是一種享受。真的,無論是聽他吟誦千年絕句,或是看他剛勁飛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種享受。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他盡著全力想改變一下這殘酷無奈的現實,讓活在這世界中的我們有一顆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歡屈原、聞一多,對于許多豪杰,我們本是不了解的,自從上了他的課,我會主動去欣賞文言的音韻之美,會主動去欣賞草木間的勃勃生氣和頑強毅力。他可以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師。
畢業(yè)在即,再也無法聽李先生的課了,想來便覺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這樣的先生了。但是,他所教給我的堅持、正直、淡泊,我會永生銘記,沒齒不忘?!?br/>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概括為八個字:以人育人,共同發(fā)展,具體可以描述為以行為影響行為,以品德培養(yǎng)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樹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耙匀擞?,共同發(fā)展”實際上概述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教育說到底,就是精神、品德、能力和人格的遺傳。我們不要認為只有老教師和文科教師才能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其實年輕的理科教師同樣能影響學生的精神成長。曾有學生這樣寫一位年輕的物理教師:從小常聽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真的以前從未感到,覺得絕大多數老師只是把教書當成一個工作,一種職業(yè)謀生方式而已。但是今天面對魏老師,我不禁從心底發(fā)出這句贊嘆——他讓我鐫刻靈魂。他身上那種人性中最本真最純美的品質,如善良、正直、公正、堅韌、奮斗熠熠生輝。
另一位學生曾這樣寫一位物理老師:在他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一種沉重的東西,那應該就是——民族責任感。為了他深愛的祖國,他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大使命,他無時無刻不在堅守自己的責任,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那喪失已久的愛國熱忱,更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我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生存的價值。通過他,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中國人”這三個字所包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執(zhí)著與無我。他將國家、民族這些久違的概念重新建立在我們的頭腦中,深深植根于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的思想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幼稚又成熟的我們開始思考對國家的責任。
“以人育人”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是師生平等基礎上情智互動的生命歷程?!肮餐l(fā)展”則將學生、教師、家長和學校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結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情感的共同體、文化的共同體。當我們胸懷“以人育人,共同發(fā)展”的教育信條,并在“以人育人”的過程中獲取“共同發(fā)展”的成就時,我們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氣”和收獲“大器”的快樂。
一個教學技藝精湛的教師群體
物理教師張子鍔先生對備課精益求精,他曾說:“我教中學物理50多年了……有150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備課我還是不敢上?!彼闹袣v史特級教師李明贊先生說:“為師三境界:一是職業(yè)境界,把教書當作謀生手段,只求課堂有序,學生聽話,這種人知識有余,才情不足;二是專業(yè)境界,術業(yè)有專攻,教學有方法,享受教書的樂趣,體現學術的價值;三是事業(yè)境界,把教書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yè)去追求,只講奉獻,不求回報,與學生同憂樂,是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br/> 2011年,北京市舉辦了高中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活動,北京四中派出了8名正式選手參加,此外還有4名后備選手、9名指導教師。這是一次教師教學技藝的輝煌展示:7位教師榮獲一等獎,一位教師榮獲二等獎,比賽成績位居全市之首。追溯起來,四中近年來有幾十位教師在全國各種教學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幾乎覆蓋了所有學科。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是教育質量的保障。四中多年來始終保持著近乎100%的重點大學上線率,以及每年數百人次的各種競賽獎勵,這些成績離不開教學技藝精湛的教師團隊。
北京四中的培養(yǎng)目標概括為“培養(yǎng)杰出的中國人”,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具有豐富的個性、健康的身心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從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到培養(yǎng)“杰出國人”,從“生”到“人”的變化,體現了四中教育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3年或6年,更是學生的一生。我們不能僅僅用高投入來換取高產出,不能為追求考試成績而犧牲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四中老師常說,我們要不為高考,才能贏得高考,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育人為核心。一位教師寫道:高三教學是系統(tǒng)工程,表現在學科內各部分知識內容的取舍協(xié)調,學科間的協(xié)調,師生間的融合,學生間的合作,家長、學校、學生的配合;高三教學是育人工程,表現在知識傳承中承載的文化修養(yǎng)教育、挑戰(zhàn)高考過程的意志品質教育、享受高考過程的積極樂觀人生態(tài)度教育、練習測試中的治學精神教育。
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要依靠三種精神,這就是奉獻的精神、科學的精神和務實的精神。其中科學的精神就體現在尊重學習的規(guī)律和人的成長規(guī)律。四中將高考備考工作分為七個階段,目標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確保學生在一年的學習中穩(wěn)步提高。一位教師這樣形容高三備考工作:高考,如同酒席中最后一道菜,是名廚師為學生精心制作的大菜。備戰(zhàn)高考,就是大菜前的準備,我們的課、我們給學生的題、我們設計的考試卷都是開胃小菜,味過重過輕、量過大過小,上菜順序先后不合適,等等,都會影響最后大菜的品嘗!
在這樣的充滿奉獻精神、科學精神和務實精神的工作氛圍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日漸成熟。青年化學教師高杰就是其中之一。她來北京四中工作7年,撰寫數10篇論文并獲得各級獎勵,其中多篇獲得國家級獎勵,發(fā)表在國家級學術刊物上。她所帶的班級高考成績達到642分(不計加分),半數升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還有一些學生升入境外名校。就在高三一學年中,她為學生寫下100篇班級日志,鼓勵學生追求卓越,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畢業(yè)時,學生們用3年來的5000張班級活動照片為她拼接了一幅藝術照,作為對恩師的最誠摯的報答和永遠的紀念。學生用最后節(jié)省下來的班費捐建了“母親水窖”。在談到自身的成長時,高杰老師真誠地對其他年輕教師說:“沒有秘訣,只有真摯的愛+一點智慧+不懈的堅持。作為一名教師,我也才剛剛上路,大家共奮進!”
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師群體
北京四中的發(fā)展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在這一個世紀中,人類在科學發(fā)展與道德構建之間的“剪刀差”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在給人類帶來便捷與實惠的同時,并沒有像我們本來期望的那樣,為人類帶來足夠的安全與幸福。人類的聰慧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人類的精神世界的匱乏也達到了極致。這實在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巨大嘲諷。歷史使我們這些教育者不得不對教育的目的與價值產生深刻的思考。我們今天正在深刻地認識到,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只有讓我們的后代子孫——那些將來構成世界主體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人性,人類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人文精神首先體現為對生命的尊重。“博愛是人類道德的最高境界”,這是北京四中歷史教師趙利劍曾對學生說的話。與他有關的一個著名故事,就是2001年9月12日上午的歷史課。面對著剛剛發(fā)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一些學生表現出了興奮與狂熱??吹饺祟愊萑胱韵鄽垰⒌匿鰷u,面對著學生對無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以及毫無理性的狂熱,趙利劍老師的心中充滿了擔憂。于是,他立即調整了授課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那是一個引導學生如何對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對生命價值進行深刻思考與探求的教育課堂。后來學生在作文中回憶道:“9·11”事件發(fā)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第一節(jié)就是歷史課。趙老師一改往日的幽默風趣,很嚴肅地給我們講述了他昨晚聽到這件事后的感受,并譴責了這種慘無人道的行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被他深深地打動了,這是我最難忘的一節(jié)課。
其實,教育就是教師人生價值向學生的傳遞。教師在教學和與學生相處中表現出的平等、尊重、民主、寬容,都會對學生產生無形而深刻的影響。趙利劍在他出版的教育思想專著《歷史——一堂人文課》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學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場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從商場方面受領的任務之一,是站在商場門口計算客流量,并分別統(tǒng)計北京顧客和外地顧客。在崗前培訓時,商場的某負責人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外地顧客,無意中使用了帶有明顯歧視的語言。這時,我的一位學生脫口而出:“人生而平等!”
趙利劍老師寫道:在我近20年的教師生涯所教過的學生中,進入國內外名牌大學的不下數百位,其中更不乏引無數人側目的狀元郎。對此,我只能視為自己的教學成果。而這個學生的那句話,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將內化為他(他們)的行為準則,成為一生的精神財富。我深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而自豪!
“小善大愛”是四中語文組一次習練主題,也是一次培育學生善良人性的生動案例。老師在指導語中寫道: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看見別人踐踏規(guī)則和公德,如果你無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準則,也是一種善良;看見一只小鳥受傷,如果你不能治療,但能把它輕輕放回原野,也是一種善良;身為人師,如果不能滿腹經綸,那么不誤人子弟,也是一種善良;建筑一座高樓,如果不能建成豐碑樣板,但不偷工減料,保持自警的心,為自己的良心負責,也是一種善良。
【推薦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善,即大愛。
學生積極回應道:
如果社會是這樣的一片灰色,即使不能改變所有,點燃那瞬間即逝的一片火紅,也是一種善良。
在謠言滿天飛的時候,如果不能去偽存真,那么不去添油加醋,也是一種善良。
看到盜版碟盛行,如果不能制止,那么拒絕購買,也是一種善良。
看到別人的痛苦,即使不能安慰他什么,但不要擋住他的陽光,也是一種善良。
……
一位老師事后總結道:教育的小善,能夠培養(yǎng)真正的大愛。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用這樣一點一滴的小善來引導學生,未來的世界一定會充滿溫暖的陽光。
□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