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紓雖然開了外國小說評介的先河,但是其譯作受到了魯迅、劉半農(nóng)等人的批評,錢鐘書也指出林紓的翻譯是訛譯的代表。正因為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后人對林紓的印象貶大于褒。使用“林紓現(xiàn)象”這一概念來描述林譯作品所呈現(xiàn)的特征,可引導人們對林紓進行合理的認識、公正的評價和客觀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紓現(xiàn)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
關鍵詞:翻譯;林紓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
一、引言
康有為的名句“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郭延禮,1998)非常公正地概括了林紓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的地位。在21世紀的今天,研究林譯小說的熱情依然不減,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各種觀點褒貶不一。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說:“偶爾翻開一本林譯小說,出于意外,它居然還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連三,重溫了大部分的林譯,發(fā)現(xiàn)許多都值得重讀,盡管漏譯誤譯觸處皆是?!保ㄍ蹩朔?,1997)錢老雖然對林紓的翻譯作品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但同時也為后人討伐林紓及其譯作埋下了伏筆。錢老甚至認為林譯作品是錯譯、誤譯和漏譯的代表,受錢老的影響,后來的一些學者對林紓作品不屑一顧。筆者認為,用錯譯、誤譯和漏譯來描述林譯小說有失公正。
二、林紓現(xiàn)象
“林紓現(xiàn)象”的概念是最初由祝朝偉教授于2006年在其撰寫的《翻譯研究中的龐德/林紓現(xiàn)象》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這種不懂翻譯的原文、譯作類似創(chuàng)作的翻譯現(xiàn)象稱為龐德/林紓現(xiàn)象(祝朝偉,2009)。這一概念的誕生勢必會減弱一些學者對林紓的負面看法。可惜祝朝偉教授對這一概念沒有作具體的探討,“林紓現(xiàn)象”一詞至今也未得到普遍認可。筆者和黃元軍先生此前曾就“林紓現(xiàn)象”的表征及要素作了系統(tǒng)論述,一致認為林紓現(xiàn)象存在四方面表征。
(一)刪節(jié)。《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小說的開山之作。1981年商務印書館林紓版的重印本字數(shù)為5.1萬,1994年譯林出版社的鄭克魯譯本字數(shù)為15.8萬?!逗谂跆熹洝肥橇旨偡g時最動情的譯作,1981年商務印書館的林紓譯本的字數(shù)為12.4萬,而2007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黃繼忠譯本則有34.8萬。書中摘章節(jié)譯和篇中摘段譯的手段造就了如此巨大的字數(shù)之差,這足以反映出林紓翻譯時刪節(jié)程度之深、頻率之高(當然古文比白話文簡潔也是一個因素)。
?。ǘ┱`譯。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指出:“(林紓,筆者按)把‘開門’(ouvre)和‘工人’(ouvrier)混為一字,不去說它,為什么把也是‘法蘭西語’的‘謝謝’(merci)解釋為‘不規(guī)則之英語’呢?不知道布封這個人,不足為奇,為什么硬改了他的本姓(Buffon)去牽合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癩蟆’(bufo,bufone),以致法國的動物學大家化為羅馬的兩棲小動物呢?”(錢鐘書,1981)1918年,劉半農(nóng)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奉答王敬軒書》一文,文中說:“林先生所譯的小說……第二是謬誤太多。把譯本和原本對照,刪的刪,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這大約是和林先生對譯的幾位朋友,外國文本不高明,把譯不出的地方,或一時懶得查字典,便含糊了過去?!保▌朕r(nóng),2005)
?。ㄈ┰鲅a。在中國文學翻譯的早期,譯者考慮國內(nèi)讀者而采用增補內(nèi)容策略是一種風尚,林紓就是典型代表。錢鐘書在討論林氏增譯時這樣寫道:“他(林紓,筆者按)確按照他的了解,在譯文里有節(jié)制地摻進評點家所謂‘頓蕩’、‘波瀾’、‘畫龍點睛’、‘頰上添毫’之筆,使作品更符合‘古文義法’?!鶕?jù)自己的寫作標準,要充當原作者的‘諍友’,自以為有點鐵成金或以石攻玉的義務和權利,把翻譯變成借體寄生的、東鱗西爪的寫作。”(錢鐘書,1981)以上論述向我們展示了林紓在翻譯時慣用的注釋式的內(nèi)容增補。
?。ㄋ模└淖g。林紓譯作的改譯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是對原作標題的改譯。讓我們看看其主要譯作的標題:《巴黎茶花女遺事》(今譯《茶花女》)、《魔俠傳》(今譯《堂吉訶德》)、《黑奴吁天錄》(今譯《湯姆叔叔的小屋》)、《賊史》(今譯《霧都孤兒》)。其次是對原作體裁的改譯。林紓將莎士比亞的劇本和易卜生的Ghosts(《梅孽》,今譯《群鬼》)譯成小說。
三、林紓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ㄒ唬v史原因。林紓(1852—1924年),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小說翻譯家。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林紓雖未曾留學,也不諳外文,但他卻是那個時期能兼納中西學術的新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作為一個受過中國文化浸潤的文人,他看到了中國數(shù)十年中的衰落和西方文明對于中國之發(fā)展所帶來的希望。從一開始翻譯小說,他就自覺地把自己的翻譯工作與現(xiàn)實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使中西方學術之優(yōu)點能融會于一處而為我所用。
?。ǘ┳陨碓颉A肿g小說存在著大量的刪改與增補現(xiàn)象,這首先要歸結(jié)于林紓并不懂西方語言,而是與留學歸來者合作完成的。不過林紓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的意思是有所選擇的,并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和士人的閱讀習慣相融接。其次,林紓個人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限制,并認同當時儒家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采取省略、改譯、增譯等方式以迎合這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
(三)讀者原因。古代中國歷來都不把小說作為雅文學的主流,因此林紓有必要在翻譯時把以他的桐城古文筆法進行語言潤色,使其更易為讀者接受。以讀者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而言,林紓所做的這些努力拉近了小說敘事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使他們不會因為文字的艱澀而淡化原著的精彩之處,從而覺得會索然無味。
五、結(jié)語
本文系統(tǒng)證實了“林紓現(xiàn)象”所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即刪節(jié)、誤譯、增補和改譯。鑒于其特定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本文力推使用“林紓現(xiàn)象”來描述林譯作品中呈現(xiàn)的特征,以此來幫助后人積極地認識這位翻譯家,并有效地促進全面的翻譯策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
參考文獻:
[1]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祝朝偉.翻譯研究中的龐德/林紓現(xiàn)象[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劉半農(nó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經(jīng)典文庫·劉半農(nóng)卷[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
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編號:11JD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