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提出了綜合性的要求:“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蓖瑫r還要求學生從這種感受性閱讀出發(fā),逐步增加理性成分??梢婇喿x已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種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學會閱讀,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
一、適應學生心理需求,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主動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薄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有的同學看小說會廢寢忘食,閱讀有趣的書時興趣盎然,都是因為“樂此”,才“不?!薄P睦韺W研究證明,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它能極大地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程度,增加快樂的情緒。對閱讀而言,興趣可以激勵讀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閱讀的效率。在興趣濃厚的情況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識最容易,記憶東西最牢固,思維最活躍、最敏捷。培養(yǎng)閱讀能力未必一定要從讀名著開始,只要是內容健康的、積極的,富有知識性與啟發(fā)性,就完全可以從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大部分學生都樂于猜謎,卻又沒有較系統(tǒng)的猜謎知識,這時,我便教學生猜謎的一些方法,告訴孩子老師是從哪一本謎語書中學到的,很自然地把謎語書推薦給學生。最后提出兩周后將繼續(xù)開展猜謎活動,并推選出幾名“猜謎大王”,學生們果真順著我設的梯子爭相搶看謎語書,偶爾還會自己出幾個較簡單的謎面。所以,教師平時可經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表達對某位作家的欣賞,并引用書中的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并告訴學生自己讀了作家的哪些書。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引用一些經典的言論來解釋學生想表達卻表達不出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表達對某些名著的欣賞,并給他們推薦一些時文佳作、名人傳記等。所有這些都是想讓學生逐漸地對閱讀產生興趣。
鑒于此,語文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無論何時何地,一本書,一期雜志,一張報紙,都是我們閱讀的材料。習慣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新課標規(guī)定初中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即每天的閱讀量不少于3000字。為此,我和學生們一起結合自身條件制定了閱讀的要求和措施。
(1)保證時間和數量。每天課外閱讀半小時,閱讀量不少于300字。
?。?)養(yǎng)成閱讀時動筆的習慣?!安粍庸P墨不讀書”,每天閱讀必定做好摘記,或摘錄文中要點、或摘錄名言警句、或摘錄精彩片段。如果當時沒有記錄的,一定要及時補上。
?。?)以寫促讀。每周至少寫一篇讀書筆記(心得或評析),每篇300—400字。
(4)組織交流與互查。每周安排一節(jié)閱讀課,用來組織閱讀摘記和筆記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教師還要隨時檢查。為了確保閱讀積累的質量,平時作業(yè)量應適當控制。這樣既有利于習慣的養(yǎng)成,又沒有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負擔,符合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的初衷。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自然會逐步養(yǎng)成。
二、在有聲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誦讀是閱讀的基礎。誦讀時,眼、手、口、耳、腦等各種感官要同時活動。通過有聲誦讀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諦,不經意間對語言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形成深刻的體驗。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常用以下幾種做法。
1.教師需要誘導學生反復朗讀內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品味,重點是對詞、句的品味。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這就得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品讀法”,更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其一要品得細,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一句話一句話地、多角度地反復地咀嚼品味語言材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边@樣既可以在字、詞、句的咀嚼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體會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語言的風格等,達到對文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認識效果。其二要品得深,就是對課文見解深刻,經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品讀,從別人不易讀或不能讀的地方讀出味道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幽發(fā)微、扣問弦外之音,揣摩語言外殼下蘊含的深層次含義,既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如魯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結尾這樣寫道:“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闭n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大約”和“的確”的深層含義。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便明白這兩個詞看似矛盾其實反映的卻是孔乙己真實的命運。
2.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漸入情境。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我們營造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逐漸地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來。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時,我們要營造出一種大革命即將來臨的氣氛,讓學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氣氛的同時,漸入情境,并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可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這首散文詩的藝術境界,陶醉其中而不知。
三、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愛上閱讀。
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首先,在墻壁上懸掛一些名人讀書成長的掛圖、詩詞、名言等,讓孩子孕育在濃濃的書香中。其次,發(fā)動學生向班級捐獻圖書,定期向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定量的圖書,建議家長利用節(jié)假日帶孩子買書,買書給孩子當生日禮物,等等。最后,把班級的四個角落都設置成圖書角,教室墻壁上也列滿了各種課外書、報刊,讓學生在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歡的書,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四、對學生閱讀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睂W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才能充分地獲取閱讀信息,也才能在課外自由而有效地閱讀。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種基本閱讀方法。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著名學者程千帆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實巧妙。”不僅要熟讀,而且要背誦。熟讀、精思、背誦,這就是精讀。略讀,是指以較快的速度粗略閱讀,以獲得對讀物的大體印象或有關信息。略讀不是漫不經心,而是快中求知,正如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如粗讀、泛讀、跳讀等。瀏覽是相對精讀而言的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書籍和報紙雜志都離不開瀏覽。瀏覽,即隨手翻開一本雜志、一張報紙、一卷文集,從通覽目錄和標題中去發(fā)現自己需要或關注或感興趣的內容。瀏覽主要采用默讀的方式進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閱讀更多的書籍,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教師要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和精心指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欲望,使其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