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民
(長春市綠園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
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的療效分析
劉亞民
(長春市綠園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
目的 探討急診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 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出血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4.5歲。所有患者采用內(nèi)鏡檢查病因,30例患者中經(jīng)胃鏡診斷,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15例;胃潰瘍出血6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4例;胃癌出血3例;胃底靜脈曲張出血2例。將30例患者通過胃鏡檢查,根據(jù)創(chuàng)傷部位的大小、出血的多少和程度來行相應的急診手術,通過合適手術的選擇,17例患者行部分胃切除;6例患者行全胃切除;5例患者行十二指腸球部加胃體竇部切除;2例患者行單純結扎。結果 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術后出血情況停止,臨床癥狀也均消失,另2例患者術后出血癥狀未消失,后轉(zhuǎn)為上級醫(yī)院進行急診,1例好轉(zhuǎn),1例死亡,本組本次的治愈率為93.3%。結論 應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胃出血具有快速止血、立刻見效和治愈率高的特點,且適應證廣泛,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
手術;急性胃出血;療效分析
胃出血又稱為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引起原因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部分所導致,急性胃出血在發(fā)病后一般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眩暈、便血等臨床癥狀,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需要及時就醫(yī)治療[1]。本文就對我院通過急診手術治療的急性胃出血患者進行療效分析,判斷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出血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42~78歲,平均年齡64.5歲,患者多為老年胃切除患者,3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均為惡心、嘔吐、暈厥、便血、黑便等。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胃出血后的24h之內(nèi)送到手術急診室,采用內(nèi)鏡檢查病因,反復大量出血且病因不明者進行多次內(nèi)鏡檢查,直到確診病因。診斷標準為:內(nèi)鏡下見裸露的血管或伴有活動性出血,部分伴有微小黏膜損傷。30例患者中經(jīng)胃鏡診斷,1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6例胃潰瘍出血;4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3例胃癌出血;2例胃底靜脈曲張出血[2]。
1.3 手術方法
在治療中由于患者的大量出血導致血容量過低或者休克的情況,所以在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輸液、輸血,使收縮壓維持在10.67kPa以上,并密切觀察患者,使其收縮壓維持在正常水平,緩解休克、乏力、暈厥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利用胃鏡插入胃腔,尋找出血部位,仔細觀察胃腔,根據(jù)創(chuàng)傷部位的大小、出血的多少和程度來決定手術方法的選擇,在治療的過程中進行消化液、血、尿等的常規(guī)檢測。30例患者中,17例患者行部分胃切除;6例患者行全胃切除;5例患者行十二指腸球部加胃體竇部切除;2例患者行單純結扎[3]。
1.4 療效標準
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吐血、黑便情況得到控制,大便隱血為陰性,同時無咖啡色胃液、無柏油樣便,血紅蛋白無下降,X線及內(nèi)鏡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
30例行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中,28例患者術后出血情況停止,臨床癥狀也均消失,另2例行單純結扎的患者術后出血癥狀未消失,后轉(zhuǎn)為上級醫(yī)院進行急診,1例好轉(zhuǎn),1例死亡,本組本次的治愈率為93.3%。
導致胃出血的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胃大部切除后的再出血,而導致胃大部切除后再出血的原因又是因為胃腸吻合出血和胃小彎的側(cè)殘端縫合處出血,而連續(xù)縫合處線收緊度不夠、止血不完善或者黏膜回縮又導致這兩處出血[4]。對于胃出血的診斷其標準是:胃大部切除后不斷的有血液流出,且在24h之后仍未停止,血流量超過了300mL。在對本組30例患者的診斷中,均采用內(nèi)鏡診斷胃出血,且利用內(nèi)鏡診斷病因,30例患者均由術后病理證實病因判斷準確。
本組病例在臨床上的特點均符合急性胃出血的一般特點:惡心、嘔吐、暈眩、黑便和便血等,且部分患者伴有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等,其少數(shù)患者(6例)因手術和肝腎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和腦血管疾病等嚴重病史。
胃切除術后治療胃出血一般還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進行止血,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輸液等,保守治療的藥物還包括生長抑素和H2受體阻滯劑,在保守治療的過程中,也應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詳細記錄,因為這類藥物容易引起患者胃黏膜缺血和壞死,導致出血更加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保守治療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治療方法,在急性胃出血的患者中一般不采用,尤其是出現(xiàn)以下的情況,應積極的行手術治療:①患者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經(jīng)保守治療不見效者;②血紅蛋白呈進行性下降者;③年齡較大的且動脈硬化差的患者;④血管造影及內(nèi)鏡檢查提示病灶大出血患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胃大部切除術后若在24h內(nèi)出現(xiàn)大量胃出血,一般屬于術中未進行良好的止血,若出血速度快、數(shù)量多,估計為動脈性出血,應該盡早的行手術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在治療急性胃出血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在手術前需要掌握患者的詳細情況,明確所采取相應手術方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如胃腸穿孔、發(fā)生癌變的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患者應該立即采取手術治療,明確需立即采取手術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避免危急情況發(fā)生以后才行手術;②在胃腸吻合完成后,應在吻合口下置入胃管,觀察引流物,若有新鮮血液產(chǎn)生了堵塞,應重新拆開吻合口進行檢查仍然流血的原因,查明原因再進行徹底止血,避免手術結束后才發(fā)現(xiàn)仍出現(xiàn),有效避免再行手術;③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進行仔細的探查,避免盲目的進行胃切除術,同時在縫合胃斷端時還應注意胃黏膜脫落,防止黏膜下的血管壁被縫線結扎,致使胃黏膜壞死;④術后要進行密切的監(jiān)護和觀察,注意記錄患者的各項體征變化,若再次發(fā)現(xiàn)可疑性胃出血,應該立即采取措施診治,診治措施包括利用胃鏡或者血管造影明確再次發(fā)生胃出血的原因,如果可以先采用局部血管收縮劑等方法進行保守性治療,如果無效,應再行手術治療[5]。
同時,胃出血手術治療的效果是否良好并不完全取決于術中所采取的措施,還與患者自身的耐受力和抵抗力有關,一般來說,手術前身體素質(zhì)較好者預后效果較好,反之較差,同時還與患者的年齡有關,患者的年齡越大,抵抗力越差,術后的預后效果一般也較為不理想,同時還有胃出血的次數(shù)越多,預后也較差,因此應該根據(jù)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盡可能早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處理。
在本組的30例急性胃出血患者中,采取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患者術后的止血情況大都良好,治愈率為93.3%,表明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患者具有治療迅速、確切的特點,且適應證廣泛,費用較低,適合廣大基層醫(yī)院應用。但是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具體采取怎樣的治療方式,還必須針對患者的病情病因,結合臨床經(jīng)驗,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急性胃出血患者的治愈率。
[1] 陳富菊,李貴芳,黃燕飛.泮托拉唑鈉靜滴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體會[J].云南醫(yī)藥,2008,29(1):106-107.
[2] 李楚強,王連源,文卓夫.緊急胃鏡診治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16(3):190-192.
[3] 戴植本.急性胃粘膜病變的外科治療[J].實用外科雜志,2010,2(11): 68-71.
[4] 黃修海.胃十二指腸粘膜局灶性糜爛與上消化道出血的86例分析[J].實用外科雜志,2009,10(7):369-370.
[5] 李強,賈學軍.大咯血急診手術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1,8(28):182-183.
R573
B
1671-8194(2013)33-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