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虎
(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zhèn)獸醫(yī)站,733100)
奶牛蹄葉炎為蹄真皮與角小葉的彌漫、非化膿性的滲出性炎癥,是奶牛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初期在蹄底發(fā)生癢痛,肉逐漸腐爛變臭,站立不穩(wěn),步行踩踏不定,行走困難,病蹄不能負重;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奶牛還會臥地不起,采食下降,產奶量也隨之下降。一般治療奶牛蹄葉炎常常采用西醫(yī)療法。如輸液糖鹽水、葡萄糖、維生素C、氯化鈣等,再加上碳酸氫鈉,以緩解奶牛體內的酸濃度。但此法不適宜長期使用,而且效果慢。如長時間治療,易造成成本提高,而若用中西藥結合治療,再加上以藥外涂搽,則集中了中西醫(yī)的優(yōu)點,更避免了上以缺點和不足。
病因是飼養(yǎng)管理不當,日糧不平衡;粗飼料不足或品質低劣;管理不當,蹄護理不及時;瘤胃酸中毒、胎衣不下、母牛肥胖癥、霉敗飼料中毒、乳房炎、酮病等疾病都可繼發(fā)此病。
2.1 急性病例
全身癥狀明顯。體溫升高至40℃~41℃,呼吸40次/分鐘以上,脈搏100次/分鐘以上。食欲減退,出汗,肌肉震顫,蹄冠部腫脹,蹄壁叩診有疼痛。
兩前肢發(fā)病時,兩前肢交替負重;兩后蹄發(fā)病時,頭低下,兩前肢后踏,兩后肢稍向前伸,不愿走動,行走時步態(tài)強拘,腹壁緊縮;四肢發(fā)病時,四肢頻頻交替負重,為避免疼痛而改變姿勢,拱背站立。
2.2 慢性病例
全身癥狀輕微?;继阕冃?,見患指(趾)前緣彎曲,趾尖翹起,蹄壁延長,系部和球節(jié)下沉,拱背,全身僵直,步態(tài)強拘,消瘦。
2013年2月17日土門鎮(zhèn)和樂村馬如海飼養(yǎng)的9 頭奶牛,有一頭發(fā)病,病初患牛喜臥,站立時間短,而且不愿完全著地,患部有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跛行,嚴重者患部化膿,蹄殼腐爛變形,其后轉為慢性,形成較深的化膿灶或瘺管。此時患牛食欲不振,被毛粗亂,逐漸消瘦,體質衰弱,奶量減少或停止,并出現全身癥狀,體溫升至43℃以上,心跳加快,呼吸頻率增加,嚴重時患牛臥地不起。
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減輕疼痛,校正血液循環(huán),防止蹄骨轉位和促使角質的新生。治療時應首先區(qū)分是原發(fā)性還是繼發(fā)性。
4.1 采用蹄部冷浴,減少滲出,使擴張的血管收縮。用0.25%普魯卡因1000ml 洗浴。
4.2 用1%普魯卡因20~30ml 指(趾)間封閉。
4.3 成年牛放血1000~2000ml,放血后靜脈注射5%~7%的碳酸氫鈉注射液500~1000ml、5%~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
4.4 合理修蹄,保護蹄角質,促進蹄形和蹄機能恢復。
4.5 西醫(yī)方:5%的碳酸氫鈉500ml、5%的糖鹽水1000ml、維生素C5g、氯化鈣10g、安鈉咖20ml,靜脈注射,每天一次。
4.6 中醫(yī)方
方一:茵陳24g、沒藥24g、當歸30g、紅花15g、白藥子15g、桔梗15g、柴胡15g、陳皮15g、青皮15g、甘草15g、杏仁18g,把以上草藥研成細末以后,用白開水沖成藥劑,待藥液溫度適口時,再給奶牛灌服,1 天1 劑,連服5 天,并結合給病牛蹄放血。
方二:當歸、熟地、黨參、黃芪、防風、檳榔、鉤藤、茯苓、豬苓、澤瀉各30g,川芎、銀花各25g,白酒90ml 為引,共研末兌酒內服;1 天1 劑,連服5天,并結合給病牛蹄放血。
5.1 加強對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嚴格按母牛的營養(yǎng)需要飼喂,控制精料喂量,保證有足夠的優(yōu)質干草飼喂量。為了防止瘤胃酸中毒,日糧中加入0.8%氧化鎂或1.5%碳酸氫鈉(按干物質計)與飼料混合飼喂。
5.2 加強對繼發(fā)病的治療,以減少繼發(fā)性蹄葉炎。
5.3 加強牛蹄保健,定時修蹄,減少和緩解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