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麗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州 350122)
《周易·賁·彖》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可謂“文化”一詞的語源,亦反映了文化的主要語境,即指人類思想精神的相互影響、教化。中醫(yī)文化之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至世界文化,一如胡道靜先生云:“中醫(yī)學這一生命文化的胚胎,是中國整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歷史推進的舵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區(qū)別于世界文化的分水嶺。[1]”研究中醫(yī)文化之品格與核心價值觀,對中西醫(yī)學比較研究,對中醫(yī)學自身發(fā)展,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構建均有重要意義。
“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2]。“和”在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和諧”之意境、“和生”之存在論內涵,還有“融合”、“契合”、“合構”等意味[2]。自春秋以來,“和”常與“合”互文,“和合”或“合和”。自張立文教授[3]提出“和合文化”以來,“和合”便被賦予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韻味,其實“和合”偏重在“和”,“和”包含了“合”,“合”只有被賦予了“和”的內涵后才能成為與“和”相近的哲學范疇[4]。“和”——張藝謀2008奧運會開幕式的主旋律,是對人文與藝術美的完美詮釋。
“陰陽和”之于傳統(tǒng)文化,如文字、詩詞、書畫、音樂等,可謂其人文、藝術之魂。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睍?,邵冬波[5]認為“墨白”、“整體與局部”、“虛實變化”、“剛柔”、“工筆與寫意對比”等方面,均可昭示書畫要“陰陽和(合)”才有生氣、神韻——“陰陽和”堪稱中華文化之魂。
中醫(yī)學兼具人文與科學的雙重屬性,中醫(yī)學的理論架構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主要認知模型,較之西方醫(yī)學“概念思維”,以“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6],且主要運用了象思維中的陰陽思維(“象思維模型”包括“陰陽模型、五行模型、易數(shù)模型、卦爻模型、干支模型”[7]。象是介乎氣和形體之間的存在,象的實質是氣,是氣的流動。北宋·張載《正蒙·乾稱》:“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8]”氣分陰陽,《慎子·外》:“氣之揫斂而有質者為陰,舒散而有氣者為陽。[9]”因之,陰陽思維是象思維中的主要思維)——“陰陽和”以其恰如其分的語境,彰顯了中醫(yī)學的獨特意境(醫(yī)者,意也。意指意境、意象等)、韻味(整體性、最優(yōu)化[10])、韻律(陰陽五行構架的層次性與動態(tài)性)之藝術美,一如音樂之“和聲”(房曉敏[11]從易學研究和聲)。
陰陽之概念,上古早已有之。陰,古作“侌”;陽,古作“昜”。“侌”意為“正在旋轉團聚的霧氣”,“昜”意為“發(fā)散氣體”。云霧中的輕揚物質上升而形成“天”,濁重物質下降而形成“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萬物組成了世界(《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地球之萬物皆“沐浴”在地球之陰陽二氣及其產生的磁場中?!瓣栮栒?,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p>
《易傳·說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碧斓厝巳沤苑A陰陽之道,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逐步摸索出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天人合一實指“整體全息性”[12],包括天人相應與天人互感等。
天人相應,一指“同氣相求”,一指“天人同數(shù)”(人與天之氣運相應)。地球之萬物處在同一陰陽之氣中,一如物理學之相近頻率的電磁波會產生共振,從而傳導訊號。同氣的外現(xiàn)是同象,“同氣相求”藉之象思維在中醫(yī)學廣泛應用,如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實為陽氣的釋放、收藏之交替與循環(huán)之象[13]。
象用數(shù)表示,即為“象數(shù)思維”。從河洛(《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至陰陽五行(《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皆充滿了宇宙之常數(shù)。《四庫全書總目》:“物生有象,象生有數(shù),乘除推闡,務究造化之源者,是為數(shù)學?!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备鞣N數(shù),如六十四卦之“九、六、三、二、一”等,實與一陰一陽爻排列組合有關,意在反映陽氣的變化與多少。無論數(shù)與象,皆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上》)。
天人互感,“五藏之氣的升降潛藏與五時之氣的陰陽最消長互通”[12]。
由之,陰陽的相摩、相推,為立天地、萬物之道。如地震:“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國語·周語》)。[14]”
《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薄端貑枴ちo大論》“知其要者,一自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陰陽無限可分,實質是一陰一陽。
萬物中凡有形質之生物,皆由“分化”而非“合成”產生。《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吨芤住は缔o上》:“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薄兑住芬载载吃忈屃恕独献印返纳烧?。生命起于太極(混沌),陰陽的交感(沖氣以為和)產生生物。天數(shù)“三”,既含天數(shù)一,又含地數(shù)二,體現(xiàn)出天道的陽中有陰[15]。傅景華[16]則云:在《易》指天、地、人三才,在人則指形、氣、神三元。李曙華[17]則認為,人體是自組織系統(tǒng),屬非線性科學之語境,系統(tǒng)科學“周期蘊含混沌”思想與老子“三生萬物”的思想相通。
《易》以六十四卦之陰陽的變幻往復闡釋了生命的規(guī)律,與系統(tǒng)科學之“混沌、分形、超循環(huán)”[17]異曲同工,無外乎一陰一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眲⒘t[13]認為,陽氣的釋放(生)與收藏(殺)產生了春夏秋冬的交替與循環(huán)往復。陰陽關系中陽氣占主導地位,如自然環(huán)境下,相似溫度的春夏之交與秋冬之交,前者有生機,后者卻是趨向于肅殺,皆因陽氣的出與入相反。
董仲舒《春秋繁露》亦云:“物隨陽而出入,數(shù)隨陽而終始……陽者歲之主也,天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狈从沉似滟F陽的陰陽觀。
傅景華[16]云:人有形、氣、神三元?,F(xiàn)代信息論認為,物質、能量、信息三位一體。盡管形、氣、神與物質、能量、信息并不對應,即氣也包括信息,神也不能簡單稱為信息,但形承載了能量與信息,精神是人身最高層次的功能[8]當是不謬的,精神是陰陽和的集中體現(xiàn)。如針刺,針刺穴位與非穴位時腦電波差異明顯,且產生療效(“氣至”)的最佳境界是患者的腦電波處于和緩狀態(tài)[18]。
又如,脈診與辨證論治。脈診——有胃、有神、有根。后二者當是在有胃(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節(jié)律一致)的基礎上,表現(xiàn)為“柔和有力”(有神)與“尺部有力”(有根)的。有神是陰陽精氣充沛且協(xié)調一致的高層次體現(xiàn)。
“證”屬于“象”的范疇,為人身病理變化不同階段的整體表現(xiàn)。中醫(yī)診療的最高層次是調神調神以治形,治形以調神,或形神兼治。在身心與心身醫(yī)學診治方面,中醫(yī)學較之西醫(yī)學有時會略勝一籌,如古有張子和,現(xiàn)代醫(yī)家如王洪圖[19]等治精神類疾病,調治陰陽,療效及預后較佳。
中醫(yī)學之理、法、方、藥體系皆為陰陽之語境?!安焐疵},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為總綱。扶正祛邪的治則亦體現(xiàn)了“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素問·至真要大論》)之理[20]。
“標本兼顧”,自醫(yī)學可延伸至文化層面:醫(yī)工與患者同稟天地間陰陽之氣,醫(yī)工應調息、調氣、調神,使自身頻率與患者基本一致,從而診脈、針刺易取得良好的“得神”效果。
中醫(yī)學治病配方時,特別重視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與人體病證及藥味間的陰陽相配?!吧迪嘁颉?如麻黃配杏仁,桔梗配枳實,升麻配枳實),“動靜結合”(如桂枝與生姜辛甘化陽,配芍藥與甘草酸甘化陰;六味地黃丸中有“三補配三瀉”)。全“陰”或全“陽”的湯液當是“一潭死水,了無生機”。《素問·陰陽別論》:“謹熟陰陽,無與眾謀?!?/p>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p>
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易·乾卦·文言》)。
人身藏象系統(tǒng),為人身之功能子系統(tǒng),與自然界相通,具有時序性,即“四時五藏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養(yǎng)生(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與疾病的調治(如子午流注針法)均應順應此節(jié)律,使人身之陰陽與自然之陰陽共“沉浮”。
“逆之則災害生”,如劉力紅[13]的師父診秋冬見夏脈(洪脈)例,患者來年夏天果發(fā)病而亡。
四時指時序,劉長林[8]認為:中國的象科學,以空間統(tǒng)攝時間。在中醫(yī)學中,筆者則認同劉力紅的觀點[13],認為三維內是以時間統(tǒng)攝空間為主。如冬季在海南熱帶,位移至北方嚴寒地帶,空間的變化,實為類似春夏秋冬的變化,皆是陽氣的釋放與收藏多少的不同?!兑住分援嬕囝惔?。
而且就中國古人思維論,一如中國古代數(shù)學(機械化算法體系,簡言解方程)與古希臘數(shù)學(公理化演繹體系,簡言證明定理)相較,中國古代人偏重三維內時間的變化。現(xiàn)今,西方物理、數(shù)學尤重視四維以上空間[21]。當然,以空間統(tǒng)攝時間在中醫(yī)學外自有立足處,符合相對論。在四維以上陰陽非為同一陰陽,如太陽之陰陽與地球之陰陽不能交感(盡管地球普照著太陽之陽)。三維內,地球之同一陰陽之氣下,不同物種亦因具差異之陰陽較難生物(如自然環(huán)境下,植物可以雜交,但高級動物間難以雜交,雜交亦僅限一至兩代,如虎獅獸)。
陰陽產生萬物的關鍵是交感,“沖氣以為和”,“和則生,不和則不生”(《管子·內業(yè)》)?!昂蜕笔侵嗅t(yī)學“陰陽和”的主要內涵。
“和”(古亦作“咊”)字最早見于金文[2],為形聲字,是為“唱和”之“和”(hè)。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和”,據(jù)修海林先生[3]、王振國教授[22]、王國維先生[3]考證,與“龢(hé)”、“盉(hé)”二字有著深厚的淵源。由之,“和”具有和諧、和順、諧調、調配之本義。儒家的“中和”[23]對中醫(yī)學之“和”影響深遠。在中醫(yī)學中,“和”主要具有的存在論內涵是“陰陽”之“和生”。
中醫(yī)學之“陰陽和”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24]。《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贝酥改信详庩柗庇蟠!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贝岁庩柡?,指陰陽在四時五行中皆需“和”,即人及自然生物與時序皆和諧。
人體內陰陽和包括形與神2種境界?!肚f子·則陽》:“交通而成和。[25]”《老子·四十二章》:“沖氣以為和?!绷呢?泰卦與既濟卦,陰陽水火交感則有吉祥之意)。交感是和的前提。如葡萄胎的產生有兩種情形:一是受精時卵原核缺失,完全由父系遺傳物質組成;另一則是多一套父系或母系染色體成分。陰陽不均衡,則不能正常交感,不能“和生”。
陰陽相吸相依為和生之要?!额惤洝み\氣》:“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薄端仂`微蘊·藏象解》:“蓋陰以吸陽,故神不上脫;陽以煦陰,故精不下流。故陽自至陰之位而升之,使陰不下走;陰自至陽之位而降之,使陽不上越。上下相包,陰平陽秘,是以難老。”《管子·內業(yè)》:“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薄瓣庩柡驼呱?《素問·四氣調神論》)。
《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薄蹲髠鳌ふ压辍俘R國晏子云:“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26]”臨床如葡萄胎一型,僅有父系兩套遺傳物質,“專同”不等于“和同”,不能生物。
中醫(yī)學湯液的產生,方劑的配伍,用藥如用兵——君臣佐使,在藥性“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的基礎上,配伍精當,和而不同,即可產生統(tǒng)一力。
中醫(yī)學治病關鍵在于調和陰陽,協(xié)調氣機之升降出入。劉力紅[13]認為,三陰三陽開闔樞之樞對于整個機體來說,真可謂觸一發(fā)而動萬機。許多醫(yī)家善用此法,用小柴胡調陽樞,用四逆散調陰樞,雙向調節(jié)人體內環(huán)境,通治臨床各科疾病。
以平為期?!昂驼?,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27]”陰陽具有自和平秘的屬性?!墩摵狻ぷ匀弧?“黃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無為,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無心于為而物自化,無意于生而物自成?!贝伺c《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高度一致。《素問·調經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标庩栯p方維持動態(tài)常閾平衡,標志著生命活動穩(wěn)定、有序、協(xié)調、中和?!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p>
尚中和。中醫(yī)學之陰陽和尚“中和”[28]。儒家之《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劉渡舟先生曾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陰陽,治愈高熱不退及半身偏沮病例(左半身汗,右半身無汗,界限分明)[29]。姜良鐸先生亦曾調和陰陽治:一半身冷一半身熱,類似“暖氣片氣不通致熱不及半”病例及肌肉持續(xù)骨化的“珊瑚病”病例(姜良鐸講座)。
廖品正教授治療內障眼病例[30]。《靈樞·大惑論》:“五藏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陰陽和摶而精明”。遣方用藥即攻不傷正,補不滯澀,行不耗氣,止不留瘀,寒不凝斂,熱不傷陰動血,用藥劑量、療程均要得當,才能達到“陰陽和摶而精明”的目的。
陰陽和是中醫(yī)文化之核心。陰陽和使中醫(yī)學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對外來文化亦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同化力。陰陽和是人類早熟的文化之一(梁漱溟語:中國文化是人類早熟的文化[31]),中西醫(yī)學的通約,必在雙方共同發(fā)展后,在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層面上對立與互補,一如陰陽關系。
對中醫(yī)學陰陽文化的研究,應“扎根歷史,永不過時”。一如2012年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筑設計師王澍,他的設計不追隨西方潮流,注重建筑和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技藝、與自然和人文的關系,同樣贏得了西方的尊重。中醫(yī)文化亦應立足自身,走向世界。
[1]王新陸.中醫(yī)文化論叢[M].濟南:齊魯書社,2005:1.
[2]王育平,吳志杰.中國傳統(tǒng)“和合”文化探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1):86-89.
[3]陳宗寧,陳慧群,張氫,等.傳統(tǒng)和合思想本質探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2):4-5.
[4]左亞文.和合思想的當代闡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9.
[5]邵冬波.談中國書畫中的“陰陽和合”[J].藝術界,2009,(2):143.
[6]李曙華.2種思維方式下的中西文化與科學[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0(3):10-17.
[7]張其成.“象”模型:易醫(yī)會通的交點——兼論中醫(yī)學的本質及其未來發(fā)展[J].周易研究,2002,(2):71-80.
[8]劉長林.中醫(yī)學——象科學的代表[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4,10(3):1-4.
[9]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4:13.
[10]曹俊,王俊興,王宗鐵.中醫(yī)理論體系中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考略[J].中醫(yī)藥學刊,2001,(19)2:122-123.
[11]房曉敏.四象和聲語言(上)[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0,(2):11-14.
[12]張其成.中醫(yī)理論模型的特征、意義與不足[J].醫(yī)學與哲學,2000,21(2):45-47.
[13]劉力紅.思考中醫(yī)[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70-176.
[14]韋昭.國語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3.
[15]劉大鈞,林忠軍注譯.周易傳文白話解[M].濟南:齊魯書社,1993:51.
[16]傅景華.《黃帝內經素問譯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21.
[17]李曙華.從系統(tǒng)論到混沌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17-321.
[18]賴新生,童鐘.針刺“得氣”分類與捕獲的設想[J].中醫(yī)雜志,2008,49(5):392-394.
[19]翟雙慶,王長宇.王洪圖《內經臨證發(fā)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0-26.
[20]李俊蓮.“扶正祛邪”治則理論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5):275-276.
[21]劉潔民.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中的平行線[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11(1):3-10.
[22]王振國.《傷寒論》“和”字析義[J].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5(3):13-14.
[23]孟慶雷.不同歷史境遇下的中西和諧美學話語——儒家的“中和美”與古希臘的“和諧美”比較[J].孔子研究,2007,(1):81-87.
[24]吳心立.試論“陰陽和”的實質是陽主陰從[J].甘肅中醫(yī),2009,22(8):22-23.
[25]施炎平.《周易》和中國古代陰陽矛盾學說[J].周易研究,2001,(3):46-56.
[26]作者不詳.新刊四書五經春秋三傳[M].北京:中國書店,1994:274-275.
[27]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316-321.
[28]劉玉平.論周易的陰陽和諧思維[J].周易研究,2004,(5):65-71.
[29]陳明,張印生.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5.
[30]李翔,潘學會,周春陽,等.廖品正教授論“陰陽和摶而精明”理論在內障眼病治療中的指導意義[J].四川中醫(yī),2010,28(8):6.
[3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2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