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舉 陳士玉 谷 峰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經(jīng)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032
《內經(jīng)》教學應做到兩個不盲從
朱鵬舉 陳士玉 谷 峰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經(jīng)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032
《內經(jīng)》;教學體會
《內經(jīng)》是中國醫(yī)學史上第一部鴻篇巨著,是歷代中醫(yī)學者研習中醫(yī)學的第一部必讀書,當今各中醫(yī)藥院校均開設有內經(jīng)課程。《內經(jīng)》教學中值得探討的地方固然不少,但在筆者看來,最值得警惕的是盲從古圣原典與盲從教材兩種錯誤傾向,而作為教師應做到兩個不盲從。
《內經(jīng)》以降,古醫(yī)家多認為其是上古圣賢所著,堪稱字字珠璣,句句真理。影響到今日,仍有從事《內經(jīng)》教學的同道宣稱:“對經(jīng)典要完全相信它,接受它,才能有進一步的思考和理解。這個 ‘信受奉行’是教學雙方面的。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種態(tài)度,才能傳達給學生肯定的信息?!保?]
面對這樣的態(tài)度,筆者實在有些疑惑:我的這些同行們對于包括《內經(jīng)》在內的經(jīng)典著作究竟是如何 “完全相信”、“接受”的?是如何 “信受奉行”的?因為在筆者看來,《內經(jīng)》雖為流傳至今的中醫(yī)第一經(jīng)典,但正如李今庸先生所說,其中仍難免有一些不純潔或者說是不實際的東西[2],而這些不純潔或不切實際的內容恐怕是不可完全“信受奉行”的。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素問·湯液醪醴論》“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裰啦槐匾选佚R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的記載,我們均不應該簡單地完全接受,而應該認真分析作者的筆法,了解作者的初衷。而其背后隱含的今不如昔的唯心主義史觀,無疑是需要我們揚棄的。
再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類比說明人 “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強”,《靈樞·邪客》“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那一大段論述,恐怕也應歸于李今庸先生所說的不純潔或不實際的范疇。對于此類牽強的論述,我們只需理解古人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就足夠了,而對于其具體內容則完全不必 “信受奉行”。
所以,筆者的態(tài)度是,作為教師,我們不但應該做到自己不盲從《內經(jīng)》這部古圣原典,而且要旗幟鮮明地告訴學生,雖然《內經(jīng)》是部偉大的著作,但其亦非字字珠璣、句句真理,也有需要我們揚棄的糟粕,因此我們學習中要注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當今的中醫(yī)學子乃至其他中醫(yī)愛好者,多數(shù)是可以理解《內經(jīng)》中存在著一些不純潔或者說是不實際的東西這一基本事實的;告訴他們對于《內經(jīng)》等中醫(yī)經(jīng)典絕不可 “信受奉行”,而應該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但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反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校內筆者曾不止一次聽個別老教師說,本科教學一定要與教材保持一致,以方便學生聽課時做筆記。對此,筆者實不敢茍同。
眾所周知,《內經(jīng)》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中醫(yī)學典籍,古今注家對于其中某一具體問題的認識多有不盡一致之處,而教材所選只是編者的大致共識,難免有不妥之處。對于教材的失誤,教師有糾正的權利與義務,而不可一味地盲從。
如《靈樞·水脹》載有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的鼓脹,王慶其主編的《內經(jīng)選讀》教材將其與《素問·腹中論》所載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的 “鼓脹”相聯(lián)系,謂:“鼓脹的主要癥狀有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旦食則不能暮食”[3]。如此講解鼓脹,貌似匯通了《靈樞》、《素問》不同篇章的論述,實則不可盲從。因為據(jù)宋·林億等《新校正》“《太素》‘鼓’作 ‘谷’”之文與宋·張銳《雞峰普濟方》的相關記載,我們可知《素問·腹中論》之 “鼓脹”當作 “谷脹”,是脾元虛弱、谷食不化所致之疾,與《靈樞·水脹》所論并非一病。從臨床來看,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的鼓脹也絕非《素問·腹中論》所載雞矢醴所能治愈。故在講授《靈樞·水脹》時,筆者沒有遵從教材,而是向學生直言:此鼓脹與《素問·腹中論》之鼓(谷)脹不可混淆,以雞矢醴治療今之鼓脹亦難收 “一劑知,二劑已”之效。若不如此,如果日后走向臨床的學生因應用雞矢醴治療鼓脹效果不佳而懷疑中醫(yī),甚至是反對中醫(yī),恐怕我們講授《內經(jīng)》者是難辭其咎的。
再如,筆者曾經(jīng)撰文指出的諸版《內經(jīng)》教材的一個共同失誤:對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解,諸版教材在引述王冰、張介賓二人的解說時多有誤解[4]。王冰根據(jù)陰陽互根之理,以飲食為例來闡釋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云:“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春食涼,夏食寒,以養(yǎng)于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yǎng)于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調節(jié),從順其根?!保?]所云 “養(yǎng)”即滋養(yǎng)之義,而教材卻誤認為王氏認為 “養(yǎng)即制也”,是從 “陰陽互制”的角度立論[8-10]。張介賓既據(jù)陰陽互根的角度從正面加以闡釋,又以反面教訓為例從陰陽互制的角度予以論證,云:“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圣人春夏則養(yǎng)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yǎng)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yǎng)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yǎng)陰者,每因縱欲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倍滩膬H注意到了張介賓基于陰陽互根之理所做的論證,對于其從陰陽互制角度的解說卻視而不見。對于這一失誤,若教師不加提醒,恐怕多數(shù)學生是難以發(fā)現(xiàn)的,以訛傳訛也就在所難免了。
如此看來,不盲從教材還實在是《內經(jīng)》教學中應當注意的一件大事。然而,或有同道會有如下顧慮:如此講解是否會讓學生困惑?是否會激起學生對教材的厭惡,對內經(jīng)課程的反感?依筆者之見,學習內經(jīng)課程時,學生多已學習過中醫(yī)基礎理論、醫(yī)古文、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等相關課程,對中醫(yī)學的學術特點已有所了解,在專業(yè)知識方面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而并非一張白紙。我們糾正教材的疏漏,補充教材的不足,并非全盤否定教材,更不是否定內經(jīng)課程的重要性。相反的,我們這樣做還可以提醒他們內經(jīng)課程的學習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多動腦、多思考的。
實踐證明,在授課過程中,指正教材的失誤,介紹教師自己認可的甚至是教師自己的觀點,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混亂,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有助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
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盲從古圣原典與盲從教材,無疑都犯了 “盡信書”的錯誤。對于《內經(jīng)》教學中這兩種常見的錯誤傾向,從事《內經(jīng)》教學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力求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將《內經(jīng)》的理論精髓傳授給學生,萬不可因為《內經(jīng)》是經(jīng)典著作,內經(jīng)課程是經(jīng)典課程,而盲從古圣原典與教材。
[1]高湲,尹德輝.內經(jīng)教學的重點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9,11(2):186-187.
[2]李今庸.古醫(yī)書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2.
[3]王慶其.內經(jīng)選讀[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46.
[4]朱鵬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備課札記[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10):831-832.
R221
A
1007-8517(2013)05-0121-02
2013.01.01)
朱鵬舉(1980-),男,河南通許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黃帝內經(jīng)》教學與科研工作。E-mail:chixinm037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