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耕地保護補償研究:一個結構性的進展評論

2013-01-31 03:39靳相木杜莖深
中國土地科學 2013年3期
關鍵詞:外部性農地耕地

靳相木,杜莖深

(浙江大學土地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29)

1 引言

在當前快速城市化、工業(yè)化的特定階段上,通過從中央到地方的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農地轉用審批等剛性行政約束機制,實施耕地保護,以確保土地資源和糧食安全,確有其現實必要性。但是,純粹的行政剛性約束機制在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端,總的效果遠沒達到政策設計的預期目標[1-2]。

據調查①唐健.耕地保護補償政策比較評價[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04-16(5)。,成都市2008年率先開展建立耕地保護基金試點,對承擔保護耕地任務的農民進行補貼。佛山2009年開始試行對基本農田進行補貼,補貼辦法于2010年4月1日起在全市實行。兩地耕地保護補償的做法有所不同:在補償對象上,成都的耕地保護基金補償對象為所有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而佛山補貼對象僅限于基本農田;在補償標準上,成都依據耕地質量,對基本農田和耕地分別按照每年每畝400元和300元的標準補償,而佛山則依據不同區(qū)域實行不同的標準,禪城、南海、順德經濟較為發(fā)達的三區(qū)為每年每畝500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三水、高明兩區(qū)每年每畝200元;在補償資金來源上,成都的補償資金來自于市、區(qū)縣兩級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土地出讓收入,佛山的資金則來自于區(qū)、鎮(zhèn)兩級一般財政收入;在補償資金使用方向上,成都規(guī)定,除10%用于農業(yè)保險補貼外,其余90%主要用于承擔耕地保護責任農戶的養(yǎng)老保險補貼,直接劃入農民養(yǎng)老保險個人賬戶,明確提出保護基金“不能作為一種福利,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戶中平均分配”,而佛山基本農田補貼的20%由村集體留作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其余80%由農戶自主決定使用方向。

隨著先行試點地區(qū)的帶動和示范,中國越來越多的地區(qū)開始探索建立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探索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激發(fā)相關主體參與耕地保護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已成為當前中國土地管理的重大實踐、政策和科學理論問題之一。本文旨在對已有耕地保護補償研究文獻的技術路線和涉及的主要議題進行結構性的總體把握。縱觀國內外學界關于耕地保護補償問題研究的文獻,總體上可用“三條路線,兩個層面”予以概括?!叭龡l路線”是指從耕地保護補償的理論邏輯看,學界采取的技術路線主要有三條:基于外部性內部化原理的補償研究、基于發(fā)展權轉移原理的補償研究和基于社會平均收益原理的補償研究?!皟蓚€層面”是指從已有研究涉及議題的層次看,主要包括耕地的區(qū)域補償研究和面向農戶的補償研究。

2 技術路線及其理論邏輯

2.1 基于外部性內部化原理的補償研究

學界已充分認識到,農民利用耕地從事農業(yè)生產,農業(yè)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穩(wěn)定就業(yè)、社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社會功能,以及調節(jié)氣候、凈化環(huán)境、維持生物多樣等生態(tài)功能,但農民卻無法通過市場以貨幣形式實現和獨占農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其他社會成員在免費享受著農業(yè)的社會、生態(tài)效益輸出[3-4]?;诟剞r業(yè)利用產生的外部性,對農民保有與保護耕地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已成學界共識。

Pigou明確界定了外部性的內涵,并提出對正外部性予以補貼、對負外部性課稅的 “庇古方式”[5]。Coase則提出了運用產權和市場的方法實現外部性內部化[6]。在Pigou和Coase開創(chuàng)性研究影響下,學界對耕地保護外部性補償研究大致有政府補貼和產權交易兩種思路?;谡a貼思路的研究,大都著眼于耕地非市場價值評價,即對農民利用耕地從事農業(yè)生產所創(chuàng)造的無法通過市場實現的社會、生態(tài)價值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外部性補償標準。對耕地非市場價值評價,國外起步較早,主流方法有成本分析法(CAM)、特征價值法(HPM)、條件價值法(CVM)、旅行成本法(TCM)等。Dorfman、Banzhaf等運用CVM法對農地保護中不同情形的非市場價值進行了評估[7-8]。在美、英、法、加等發(fā)達國家農地非市場價值評估領域,CVM法有廣泛應用。HPM法由Rosen創(chuàng)立,Nelson等運用HPM法對交通噪音污染損失等非市場價值進行了評估,Wilson運用HPM法分析了地表水生態(tài)系統的非市場價值[9-11]。TCM法則主要適用于評估具有娛樂、游憩或者休閑功能的資源環(huán)境價值。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引進和探索耕地非市場價值評估的理論和方法,提出耕地資源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12],并有學者運用CVM法、綜合評價法等對中國耕地的非市場價值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評估研究[13-16],深化和發(fā)展了耕地資源價值重建、評估及補償的思路和方法?;诋a權交易思路的研究,大部分學者認識到在耕地保護外部性問題上要求“誰受益,誰付費”的困難,主張增設耕地外部效益財產權,并將這一權利賦予農民,引入市場辦法,實現對耕地保護的外部性補償。孫海兵等提出界定與保障耕地外部效益財產權是未來農地保護政策改進的選擇[17]。楊惠等認為,應當透過法律創(chuàng)設農地外部效益財產權,并對此財產權及農地使用權給予明確界定與保障,由政府代理社會大眾進行必要的財產權交易[18]。

2.2 基于發(fā)展權轉移原理的補償研究

在英美財產法的產權束概念中,土地發(fā)展權作為變更土地用途之權利,可從土地產權束中分離出來讓渡給他人,也可因分區(qū)管制受到限制,當然也會隨著分區(qū)管制規(guī)則修訂或廢除而回歸土地所有者[19]。分區(qū)管制作為政府行使警察權的一種方式,不同于征收權,通常情況下政府無須對因分區(qū)管制帶來的所有者不動產價值減損進行補償[20]。這樣,分區(qū)管制對不同地塊發(fā)展權作出不同限制,就導致了“意外收益—意外損失”困境,即被規(guī)劃為開發(fā)區(qū)塊的土地所有者獲得非個人努力帶來的收益,而其他所有者則面臨著潛在損失[21-22]。因此,在美國,當土地分區(qū)規(guī)劃用于保護農地、生態(tài)脆弱區(qū)、開敞空間等時,會隨政治壓力和選舉影響而改變,通常5—10年就會修訂一次,難以實現永久保護[23]。

針對分區(qū)管制的“意外收益—意外損失”困境,規(guī)劃部門和學界不斷探索更具公平和彈性的分區(qū)管制實施政策,發(fā)展權轉移便應運而生。在發(fā)展權轉移探索中,受限制之發(fā)展權轉移大都以項目方式進行,既可由發(fā)送區(qū)所有人轉讓給接收區(qū)土地所有者行使,也可由政府或非政府組織贖買而消滅,前者稱為發(fā)展權轉讓(TDRs),而后者則稱為發(fā)展權購買(PDRs)。無論是TDRs項目,還是PDRs項目,受限制的發(fā)展權均得到了補償。由于受補償之所有者永久失去了相應發(fā)展權,TDRs或PDRs項目下的農地、生態(tài)脆弱區(qū)、開敞空間等就得到了永久保護。但是,PDRs受制于作為購買主體的政府或非政府組織財力而應用受限,作為一種非經濟補償方式,TDRs項目則大行其道。1968年,紐約市首次在地標保護法案中引入密度轉讓機制[24]。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部分州開始啟動TDRs項目。到2007年,約有181個TDRs項目在33個州實施,受保護的農地、自然保護區(qū)和開敞空間等多達300000英畝[25]。追蹤發(fā)展權轉移的實踐,自20世紀70年代起,學術界對TDRs、PDRs等研究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26-29]。

國外發(fā)展權轉讓的實務和理論研究成果,引起中國學者將國外土地發(fā)展權制度引進到中國的濃厚興趣。從對發(fā)展權的認知及主張看,中國學者這一類研究主要有三個思路:一是基于產權束理念,認為發(fā)展權在國外是一項財產性權利,若需在中國“安家”,則理所當然也應作為一項財產性權利植入中國財產法律體系,有學者明確主張將其作為用益物權在物權法中明文增列,以健全中國土地權利體系[30-32]。這一思路的邏輯起點是所有權權能的可分離性,認為20世紀以來各國城市化加速推進和土地的大規(guī)模立體開發(fā)為發(fā)展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奠定了社會條件,中國土地權利建設也應主動適應這一趨勢,反映動態(tài)性的土地權利變動,亟需設置發(fā)展權以規(guī)范空間維度的土地開發(fā)關系。二是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享的理念,將土地發(fā)展權和“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等同起來,進而提出土地發(fā)展權歸屬問題,并進一步將其轉化和歸結為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的討論,提出了“漲價歸公”、“漲價歸私”、“私公兼顧”等不同主張[33-35]。這一思路的邏輯起點是將產權作為收益分配的依據,提出發(fā)展權歸屬是解決農地非農化增值分配的關鍵。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將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征收“捆綁”實施,攫取了大部分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引發(fā)了農民各種形式抗爭。這一思路的土地發(fā)展權研究通常以解決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問題為取向,認為農民應享有農地發(fā)展權,主張將發(fā)展權引入征地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以確保失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三是將國外發(fā)展權轉移的理論和經驗運用到中國土地規(guī)劃管理創(chuàng)新案例研究中,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本土的發(fā)展權轉移與交易創(chuàng)新模式[36-42]。這一思路的邏輯起點是行政管制,認為傳統的分區(qū)規(guī)劃與管制呈現“命令—控制”特征,缺乏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動蕩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需要將發(fā)展權轉移作為規(guī)劃管理的一個市場性政策工具引進到中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框架中,籍此實現中國土地用途管制、農地非農化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的市場取向改進。

2.3 基于社會平均收益原理的補償研究

社會平均收益原理是指農民從事農業(yè)勞動應該得到社會平均工資,投資農業(yè)生產經營的資本也應得到平均利潤。有相當一部分耕地保護補償文獻多基于這一理論邏輯。胡靖提出糧食生產的機會成本遠遠大于其糧食生產所得,政府應該依據對機會成本的補償來調動農民的內在積極性,調控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以保障糧食安全[43]。陳美球等的調查研究顯示,“種地不合算”、“投入回報低”是農民耕地保護積極性偏低、希望耕地被征用的主要原因,并據此提出關注種植業(yè)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44]。陳秧分等揭示多宜性耕地用途之間的邊際利潤差異是誘使耕地非糧化與非農化的經濟動因,進而提出通過設置耕地保護經濟補償資金和改進糧食直補機制等途徑校正農民的行為方式[45]。沿著這一技術路線的研究,筆者認為中國目前采取的糧食直補、良種和農機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等農業(yè)補貼政策,起到了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效果,但是現行補貼政策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補貼資金總量不足、補貼范圍小、補貼結構不盡合理、資金分散降低激勵效果等。

3 主要議題及成果

3.1 區(qū)域補償研究

學界基于外部性和發(fā)展權轉移等不同理論邏輯,對耕地保護的區(qū)域補償作了大量研究?;谕獠啃匝a償的研究認為,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建立首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區(qū)分耕地外部性價值的提供者和享受者,從而確定補償的提供方和接受方,明確區(qū)域補償關系。歐名豪等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耕地保護的區(qū)域補償機制研究”,提出通過計算各地的耕地生產力和糧食消費量,根據糧食自給率來劃分出耕地赤字/盈余地區(qū)的思路,主張國家通過建立補償專項基金,耕地赤字地區(qū)以年租形式把耕地補償的資金劃轉國家財政耕地補償基金,補償基金再以財政轉移的方式把資金劃撥給耕地盈余區(qū)[45-48]。朱新華、曲福田將糧食的輸出/輸入情況以及糧食自給率作為衡量區(qū)域耕地資源外部性價值貢獻的標準,以糧食安全為取向將耕地保護外部性的補償界定為糧食主銷區(qū)對糧食主產區(qū)的補償,并從補償主體、補償途徑、補償機制等方面較為系統探索,提出了開征機會成本稅、GDP增長提成和產銷區(qū)購銷合作等補償方案[49]。

基于發(fā)展權轉移原理的區(qū)域補償研究[36-39],大都以建設用地指標區(qū)際交易創(chuàng)新案例為觀察對象。這方面研究認為,現階段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由上到下在不同地區(qū)的分配,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農地發(fā)展權進行區(qū)際配置的行為。近年來,浙江折抵建設用地指標在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市場化調劑、基本農田異地代保,以及國土資源部從 2006年開始在全國開展的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等,都可以視為政府主導的農地發(fā)展權在不同區(qū)域之間的交易和補償。

3.2 面向農戶的補償研究

對保有保護耕地農戶的補償研究所依據的理論邏輯,最主要的就是社會平均收益原理。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文獻基于發(fā)展權轉移原理。譚淑豪等分析了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發(fā)現農戶是理性經濟人,在進行農業(yè)投入時與廠商一樣要進行“投入—產出”分析[50]。陳美球等從國家耕地政策、耕地征用意愿、耕地保護責任認識、耕地質量保護投入等方面剖析了當前農戶的耕地保護積極性現狀[51],從勞動力、耕地經濟效益、耕地資源稟賦三方面對農戶耕地保護性投入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研究[44],揭示了影響農戶耕地保護性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及行為機制。陳志剛等分析了不同經濟發(fā)展地區(qū)農戶對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的意愿及其影響機理,發(fā)現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戶對補償標準的要求明顯高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52]。上述研究,背后隱藏的理論邏輯即是社會平均收益原理。王守軍等針對重慶“地票”案例的研究,則是從發(fā)展權的角度研究農戶耕地保護補償問題[41-42],認為重慶“地票”交易通過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或宅基地復墾為耕地,并將復墾出的耕地以“地票”的形式出售給城鎮(zhèn),“地票”接受區(qū)就獲得比原來更高的開發(fā)強度,而“地票”發(fā)送(出售)區(qū)則受到嚴格的開發(fā)限制。農村和農民通過“地票”交易獲得收益,實現了對原建設用地復墾成本以及保有保護復墾耕地的補償。

4 評論及前瞻

4.1 簡要的評論

本文旨在對已有耕地保護補償研究文獻的技術路線和涉及的主要議題進行一個結構性的總體把握,揭示該項研究的脈絡演變及趨勢,以期為耕地保護補償研究在方法論和范式上的改進提供線索。本文梳理大量文獻概括提煉出來的 “三條路線、兩個層面”的研究格局特征,這樣一種總體性、結構性的把握和透視,難免會掛一漏萬,使一些有價值的文獻可能因為本文的目標所限而無法進入視野。特別是就每個具體研究成果而言,學者有時并不追求理論邏輯和議題的純粹性、單一性,有的甚至傾向將不同的理論邏輯、不同層面的議題交織在一起。如陳會廣等總結了耕地保護補償的“外部性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和“生態(tài)服務功能理論”等4大理論基礎,以及“公共財政轉移支付與代際補償”和“土地開發(fā)(發(fā)展)權轉移與交易”兩個補償機制[53]。姜廣輝等將“耕地多功能外溢”和“耕地保護的巨大機會成本”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探索補償機制[54]。

總體上看,已有研究在如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1)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已成共識,已有研究對建立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的必要性、緊迫性進行了充分的論述;(2)學界已從多學科、多角度對耕地保護補償的理論邏輯、機制及相應的補償標準、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方式等進行了廣泛探索,為本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3)學界關于耕地保護補償的研究成果,已經在國家政策層面引起了反響。2011年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強土地管理的重點工作,提出開展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試點。

已有研究的薄弱之處主要表現為:(1)沒有對耕地保護涉及的損益關系進行分類和定性,沒能清晰揭示不同類型損益關系的性質、補償依據和補償機制之間的對應關系,如有的文獻把農業(yè)多功能性和耕地多功能性交織在一起,把農業(yè)保護和農地保護交織在一起,把農業(yè)補貼和耕地保護補償交織在一起,從而所提出的補償方案和政策建議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2)面向保有保護耕地農戶的補償研究還很薄弱,尤其是對保有耕地農戶發(fā)展權的補償問題基本上還沒有開展充分的討論。

4.2 研究趨勢展望

(1)細究耕地保護涉及的損益關系類型及性質。耕地保護涉及的損益關系具有復雜性、多面性和異質性。由外部性導致的耕地保護損益關系,突出特點是農業(yè)經營者免費為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安全和生態(tài)產品,其根源在于耕地利用和農業(yè)的自然屬性;基于社會平均收益訴求的耕地保護損益關系,突出特點是農業(yè)勞動者平均工資和農業(yè)投資平均利潤遠低于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其根源在于農業(yè)是一個傳統弱質產業(yè);由發(fā)展權轉移導致的耕地保護損益關系,突出特點是“意外收益—意外損失”,其根源在于土地用途分區(qū)管制。此外,在區(qū)域補償層面和面向農戶補償層面,耕地保護涉及的損益關系也有很大差別。面對耕地保護涉及的不同性質、不同層面的損益關系,不同目標取向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政策的理論邏輯也就不會相同,從而其補償主體、補償機制和補償標準也就差異迥然。進一步界定、細分耕地保護涉及的損益關系的性質和類型,追究不同類型損益關系、不同層面損益關系發(fā)生的原因、機制和特點,引進耕地保護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是推動耕地保護補償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一步。

(2)要將農業(yè)保護(農業(yè)補貼政策)與耕地保護補償在研究范式上區(qū)隔開來。對于外部性導致的耕地保護損益關系,由于無法甄別與受損者對應的受益者及其受益量,若要實現對農業(yè)的保護,最終得由公共財政“埋單”;針對于農業(yè)勞動者工資和農業(yè)投資利潤低于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問題,國家應基于確保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考量,對農業(yè)勞動者工資與社會平均工資、農業(yè)投資利潤與社會投資平均利潤之間的差額進行政策性補貼,最終也須由公共財政“埋單”。因此,基于外部性內部化和社會平均收益原理的耕地保護補償研究,應將其納入農業(yè)保護與補貼政策研究的范疇。對于因土地用途管制而導致發(fā)展權轉移,由于通常可以觀察到明確、對應的“受損者(區(qū))—收益者(區(qū))”,甚至“受損—收益”的價值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觀察和計量,從而迥異于外部性和社會平均收益訴求導致的耕地保護損益關系,可以實現由受益者(區(qū))對受損者(區(qū))的直接補償。因此,發(fā)展權轉移導致的損益關系才是耕地保護補償研究的真問題。

(3)要強化面向保有保護耕地農戶的補償研究。農戶是其承包的每一塊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數量和質量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耕地質量的保護上,農戶更是關鍵主體[44]。在快速工業(yè)化、城市化背景下,農業(yè)用地向建設用地轉化的利益驅動對農戶而言是巨大的。當前中國土地管理制度還沒能建構農戶耕地保護的內在動力機制,無法遏止農戶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的期望。因此,盡快探索和建立面向農戶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是中國耕地保護補償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References):

[1] 李效順,曲福田,姜海,等.基于過度性損失計量與消減的中國耕地資源保護目標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0):4-11.

[2] 譚術魁,張紅霞.基于數量視角的耕地保護政策績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4):153-158.

[3] 錢忠好.農地保護:市場失靈與政策失靈[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3,(10):14-19.

[4] 周小平,柴鐸, 盧艷霞,等.耕地保護補償的經濟學解釋[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10):30-35.

[5] Pigou A.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 Macmillan And Co.,1932.

[6] Coase 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1-44.

[7] Dorfman J.H., Barnet B.J., Bergstrom J.C., et al.Searching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southeastern U.S.[J].Land use policy, 2009,26(1):121-129.

[8] Banzhaf H.S.Economics at the fringe: Nonmarket valuation studies and their role in land use plan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91(3):592-602.

[9] Rosen S.Hedonic price and implicit market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 competition[J].Journal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1):34-55.

[10] Nelson Jon P.Airports and property values: a survey of recent evidence[J].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1980,14(1):37-52.

[11] Wilson M.A.Carpenter S.R.Economic evaluation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1-1997[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9, 9(3):772-783.

[12] 俞奉慶,蔡運龍.耕地資源價值重建與農業(yè)補貼——一種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取向[J].中國土地科學,2004,18(1):18-23.

[13] 王瑞雪,張安錄,顏廷武.近年國外農地價值評估方法研究進展述評[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3):59-64.

[14] 蔡運龍,霍雅勤.中國耕地價值重建方法與案例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10):1084-1092.

[15] 馬文博,李世平,陳昱.基于CVM 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11):107-111.

[16] 牛海鵬,張安錄.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測算——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9,31(8): 1400-1408.

[17] 孫海兵,張安錄.農地外部效益保護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6,20(3):9-13.

[18] 楊惠,熊暉.農地管制中的財產權保障——從外部效益分享看農地激勵性管制[J].現代法學,2008,30(3): 70-79.

[19] Mills David E.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market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0, (7):63-74.

[20] Fischel William A.A property right approach to municipal zoning[J].Land Economics, 1978, 54(1): 64-81.

[21] Hagman Donald G.A new deal: trading windfalls for wipeouts[J].Planning, 1974, (40): 9-13.

[22] Barrows R.L., Prenguber B.A.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 analysis of new land use policy Too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5, 57(4):549-557.

[23] Pruetz Rick.Beyond takings and givings: saving natural areas, farmland, and historic landmarks with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d density transfer charges[M].Marina Del Rey, CA: Arje Press, 2003.

[24] Richards David A.Development rights transfer in New York city [J].Yale Law Journal, 1972, 82 (2):338-372.

[25] Pruetz Rick, FAICP, Erica Pruetz.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turns 40[J].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Law, 2007, 59(6):3-11.

[26] Field B.C., Conrad Jon M.Economic Issues in programs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J].Land Economics, 1975, 51(4): 331-340.

[27] Barrese James T.Efficiency and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operation of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plans[J].Land Economics,1983, 59(2): 235-241.

[28] Thorsnes Paul, Simon, Gerald P.W.Letting the market preserve land: the case for a market-driven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99, 17(2): 256-266.

[29] Ralph Henger, Kilian Bizer.Tradable planning permits for land-use control in Germany[C].Gottingen: Land Use Economics and Planning Discussion Paper 2008, No.08-01.

[30] 江平.中國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1] 臧俊梅,王萬茂.農地發(fā)展權的設定及其在中國農地保護中的運用——基于現行土地產權體系的制度創(chuàng)新[J].中國土地科學, 2007, 21(3):44-50.

[32] 周建春.中國耕地產權與價值研究——兼論征地補償[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1):4-9.

[33] 周誠.農地轉非自然增值公平分配論——兼評“漲價歸私”論和“漲價歸公”論[J].經濟學動態(tài), 2006,(11): 47-51.

[34] 黃祖輝,汪暉.非公共利益性質的征地與土地發(fā)展權補償[J].經濟研究,2002,(5):66-71.

[35] 王順祥,吳群,黃玲.基于農地發(fā)展權視角的征地片區(qū)地價確定研究——以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qū)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8, 22(8):35-42.

[36] 譚峻,戴銀萍,高偉.浙江省基本農田異地有償代保制度個案分析[J].管理世界, 2004,(3): 105-111.

[37] 張蔚文,李學文,吳宇哲.基于可轉讓發(fā)展權模式的折抵指標有償調劑政策分析——一個浙江省的例子[J].中國農村經濟,2008,(12):50-61.

[38] 汪暉,陶然.論土地發(fā)展權轉移與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義[J].管理世界,2009,(8):39-52.

[39] 靳相木.新增建設用地指令性配額管理的市場取向改進[J].中國土地科學,2009, 23(3):19-23.

[40] 譚榮,曲福田.中國農地發(fā)展權之路——治理結構改革代替產權結構改革[J].管理世界,2010,(6):56-64.

[41] 王守軍,楊明洪.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地票交易分析[J].財經科學,2009,(4):95-101.

[42] 張鵬,劉春鑫.基于土地發(fā)展權與制度變遷視角的城鄉(xiāng)土地地票交易探索——重慶模式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0,(5):103-107.

[43] 胡靖.糧食非對稱核算與機會成本補償[J].中國農村觀察,1998,(5):36-41.

[44] 陳美球,馮黎妮,周丙娟,等.農戶耕地保護性投入意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8,(5): 23-29.

[45] 陳秧分,劉彥隨,李裕瑞.基于農戶生產決策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4):4-8.

[46] 張效軍,歐名豪,李景剛,等.中國區(qū)域耕地赤字/盈余預測[J].經濟學家,2006,(3):41-48.

[47] 張效軍,歐名豪,高艷梅.耕地保護區(qū)域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12):47-55.

[48] 張效軍,歐名豪,高艷梅.耕地保護區(qū)域補償機制之價值標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 (5): 154-160.

[49] 朱新華,曲福田.不同糧食分區(qū)間的耕地保護外部性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5): 148-153.

[50] 譚淑豪,曲福田,黃賢金.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不同類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差異及土地保護政策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24(2):110-114.

[51] 陳美球,周丙娟,鄧愛珍,等.當前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17(1):114-118.

[52] 陳志剛,黃賢金,盧艷霞,等.農戶耕地保護補償意愿及其影響機理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6):20-25.

[53] 陳會廣,吳沅箐,歐名豪.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構建的理論與思路[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62-71.

[54] 姜廣輝,孔祥斌,張鳳榮,等.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24-27.

猜你喜歡
外部性農地耕地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采暖區(qū)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外部性分析與應用研究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環(huán)境負外部性的環(huán)境法新解析
農地細碎化對農地流轉的影響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及對策研究
耕地時節(jié)
關于網絡外部性研究的文獻綜述
小田變大田破解農地零碎化
久治县| 建水县| 兴海县| 娱乐| 东兴市| 永修县| 昭通市| 紫云| 东乌珠穆沁旗| 宜章县| 和政县| 家居| 河间市| 晋江市| 岳西县| 灌阳县| 清远市| 太和县| 鸡东县| 阜新市| 奈曼旗| 健康| 陆良县| 屏南县| 二手房| 靖安县| 镇宁| 海伦市| 镇平县| 阳原县| 深圳市| 石河子市| 瑞安市| 清镇市| 尉犁县| 沁水县| 桐城市| 温宿县| 比如县| 大邑县|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