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自媒體中個人信息傳播的邊界及其管理*

2013-01-31 04:27鄔心云
中國出版 2013年1期
關鍵詞:博客網民個人信息

文/鄔心云

在互聯網時代,互動性成為各種網絡應用的重要特征,讓用戶共享和創(chuàng)造內容的機制不斷成熟,以普通網民為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的網絡應用迅速發(fā)展,博客/個人主頁、微博、播客等網絡應用日益受到廣大網民的青睞。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把這種傳播形式定義為“We Media(自媒體)”:“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盵1]以網絡自媒體為渠道的傳播過程中,網民們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還是信息的傳播者,甚至是制造者。他們傳播的信息兼具公開性和私密性,既有公共領域的國家大事、社會公共事務,也有私人領域的日常生活小事。在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實踐中,和普通人相關的個人信息很少甚至不可能成為傳播內容,但對于網絡自媒體而言,普通人的個人信息卻是傳播的主要信息類型。本文所論述的“個人信息”指的是來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只和某個個體相關或以其為中心,與他人并沒有關系或關系甚微的信息。

一、網絡自媒體中個人信息的傳播

1.傳播的信息類型

網絡自媒體的成熟與普及,使普通網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成為互聯網世界中的重要信息構成,廣大網民樂此不疲地傳播、分享著彼此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總的來說可以歸為事件類和情感類兩種。

和個人日常生活相關的信息是普通網民在網絡自媒體中傳播事件類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用戶的個人身份信息、生活中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習慣等。另外,自己的個人經歷也是博主、微博主、播客主們樂于傳播的事件類信息,這類信息通常包括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做過的覺得驕傲的或是難堪/羞愧的事情等。

網絡自媒體中傳播的情感類個人信息主要涉及用戶們的真實感受、所持的態(tài)度、內心的想法等內心世界的相關信息,這經常是他們對自己的想法、要對別人說的話,或是對某個現象、某件事的態(tài)度或自己當下的感受等。

2.傳播的動機

自然性和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獨立的個體和關系中的個體是人類存在的兩種本質狀態(tài)。自然性使個體更多地關注其自身的內在需求,這些需求與他人的存在無關,與所處的環(huán)境無關;而社會性則使個體更多地關注自身在某種關系中的需求,這是滿足個體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順利獲得某一群體成員資格的需求。以用戶為內容制造者的網絡自媒體為普通網民在網絡世界中提供了一個自我領地,同時面向他人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又使網絡自媒體成為普通網民進行人際交往的平臺。因此,普通網民使用網絡自媒體的動機可分為自我滿足型和交往型兩種。

在自我滿足型動機的驅使下,普通網民會在博客、微博、播客中記錄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事情,或者是描述自己當下的態(tài)度想法,有時候也會通過隱晦的方式透露自己私密的感情世界,以此實現“記錄自己的經歷、心情”“表達、傾訴和宣泄”“獲得幫助”,或“備份自己的文字和影像資料”等目的。

在交往型動機的驅使下,為了從自己博客的讀者們、微博的粉絲們、播客的看客們“獲得認同感、歸屬感”“加強朋友間的聯系,增進感情”,或是“認識更多的朋友”,網絡自媒體用戶會更多地傳播和自己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相關的信息,或是談自己對別人的想法,尤其是感激之情,再或是記錄一些自己覺得驕傲的事情等一些有助于推動人際交往、建立良好自我形象的信息。

二、個人信息的邊界

1.個人信息的層次性和邊界

對于個人信息,不管是在現實世界還是網絡世界,個體都不會采取完全一致的傳播手段,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對任何人都完全公開,有的則可能只向部分人公開或只公開部分內容,有的則完全不對外傳播。社會滲透理論用由多個層面構成的球體來形容個人信息的層次性。該理論認為這些層面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指的是吸納進個人生活中的各種體驗,深度指的是體驗的每一個方面可以提供的信息量。最外層是可以觀察到的信息層次——例如衣著和言語,由表及里是有關個人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細節(jié)。[2]在人際交往中,個體間關系的發(fā)展就像是剝洋蔥的過程,隨著信息的逐層袒露,這個洋蔥被層層剝開,人際關系也隨之發(fā)展。[3]通過傳播,個體向他人傳遞了自己的各種信息,如社會地位、個性特征、態(tài)度觀點、價值取向等,同時向其他人打開了了解自己的窗口,也拉近了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為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十分重視保持距離和界限,希望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界限,而非常注意捍衛(wèi)自我空間。齊美爾(G.Simmel)說過,每個人周圍都存在一種理性領域。雖然這種領域在不同方面的范圍有所不同,而且會隨著關系對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是,這種領域是不能被侵入的,除非個體的人格價值因此而被詆毀。[4]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擬劇理論認為,限制接觸即保持社會距離,能使觀眾產生并保持一種敬畏,[5]從而有利于個體對自我形象的建構。所以,人們對“洋蔥”中不同層次的信息也采取不同的傳播行為?!把笫[”表面的信息包括那些僅僅通過看到就可以了解的事情(如性別、種族和大致年齡),次表面包括個體與別人分享的任何社會詳細信息;中間層包含個體偶爾與別人分享,不是嚴格隱藏的信息;最后,核心層的信息都是私密并且被小心地袒露。[6]

由此可見,和個體自身相關的個人信息存在公開和私密的邊界,這條邊界的一邊是公開的公共領域,另一邊是私密的私人領域。在公共領域,相關的個人信息可以不受限制或受很少限制地向外傳播,他人可以使用并傳播相關信息。在這一領域,一旦信息被傳播出去,個體便很難控制信息的傳播范圍及其影響。而私人領域往往是傳播的“禁區(qū)”,“禁區(qū)”內的個人信息以“隱私”的名義被保護起來,個體自身對這些信息具有絕對的擁有權,并且對這些信息的流動有絕對的控制權。[7]這些信息可能從來不會公開,或者只是面向少數人傳播,并且個體與這些人之間會達成默契或契約,不能不經同意就使用或傳播該信息。

2.網絡自媒體環(huán)境下邊界的變化

佩特羅尼奧(Petronio)認為,個人信息的邊界是會變化的,具體情況會導致邊界的“開放”或“關閉”。邊界的關閉能給個體帶來更大的自主權和安全感,但邊界的開放卻可以促進關系向親密的方向發(fā)展。[8]作為網絡世界中的應用之一,開放性、匿名性使網絡自媒體中用戶的個人信息邊界較現實世界有更高的公開程度。

開放性是互聯網與生俱來的特征,互聯網世界中所有的信息本質上都是開放的。網絡自媒體上的信息亦是如此,其面向眾多認識的、匿名的互聯網使用者。只要是在網絡自媒體中公布的信息,就可能成為廣大網民圍觀的對象,而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只為熟悉的部分人或少數人知曉。另外,為了滿足自己記錄、傾訴宣泄等內在的需求,用戶在網絡自媒體中大方地呈現在現實世界不會公開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內在情感等信息。由此可見,開放的網絡自媒體環(huán)境大大拓展了個人信息的公開廣度。

數字化的網絡世界本質上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不同的IP地址代表不同的參與者,匿名性成為各種網絡行為的基本特質。匿名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真實性,卻大大減輕了個體的壓力,使網絡行為變得輕松、自由。研究表明,網絡的匿名狀態(tài)使個體更大膽地向他人袒露自己,[9]而在社交網站MySpace,用戶名為匿名狀態(tài)時更多的個人信息被表露出來。[10]我國網民在網絡自媒體使用中同樣呈現這一特征。各種個人信息被“曬”在網絡自媒體中,包括工資單、年終獎等個人收入狀況,生活費、結婚費、生育費用等個人消費狀況,甚至是“我的前任是極品”之類的情感私事,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廣而告之的信息。在匿名性的保護下,個人信息的公開深度在網絡自媒體中有了較大的拓展。

3.個人信息過度傳播的負面影響

在用戶制造內容機制的激勵下,普通網民為網絡世界貢獻了海量的個人信息,豐富了網絡世界信息的多樣性,滿足了網民不同類型的需求,但過度的個人信息傳播也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對于網絡自媒體受眾而言,過量的個人信息會增加信息接收的負擔。對于絕大多數的受眾來說,其他人的個人信息并沒有實際價值,而大量的個人信息和公共信息混雜在一起,這就需要受眾對信息進行分揀,篩選,信息接收的成本增加。另外,在一定時間段內,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容量是有限的,過量的個人信息無疑會擠占公共信息的空間,使受眾淹沒在瑣碎的個人信息中,降低對公共信息的關注度。

其次,對于網絡自媒體的用戶而言,個人信息的過度傳播可能增加信息被利用的風險。網絡自媒體的出現增加了普通個體的透明度,網絡自媒體像是鑲嵌在個體身上的一個窺視鏡,個人生活細節(jié)由此被放大,呈現在公眾面前。個人信息的傳播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公眾的窺私欲,越是私密的信息往往越能獲得較高的關注度,而用戶自身則成為公眾低級趣味消費的對象,而現實生活也有可能受到干擾。

三、個人信息的邊界管理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關于自身內容的分享與保護隱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矛盾的(Buys &Bow,2002)。并且過度的個人信息傳播也可能給用戶自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網絡自媒體傳播中,用戶必然要在應該透露什么信息,向誰透露以及何時、以何種方式透露等問題上做出決定。在學者佩特羅尼奧看來,這一決定的過程就是透露和隱藏的壓力之間互動的辯證過程,即信息邊界管理的過程。

在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會就如何管理共享的信息進行協(xié)調,以達成各種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協(xié)議。[11]在使用網絡自媒體過程中,用戶也要對其個人信息進行邊界的管理,與他們協(xié)調邊界的是其熟悉或匿名的博客/微博/播客受眾。佩特羅尼奧認為邊界的管理有三個方面:邊界的滲透性;邊界的聯系性,即誰應該在邊界以內,誰應該在邊界以外;邊界的所有權,即作為共同所有者的權利和責任。[12]在網絡自媒體個人信息的傳播環(huán)境下,用戶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管理公開和私密的邊界:一是通過控制信息涉及的話題來實現邊界滲透性的管理;二是通過控制信息的表達方式來協(xié)調邊界的聯系性;三是通過控制信息的傳播范圍來協(xié)調邊界的所有權。[13]

1.涉及話題的控制

佩特羅尼奧認為信息邊界的滲透性是變化的,從相對易滲透(如個體可通過此界限表露大量的隱私)到相對不易滲透性(如個體嚴格保密)。在網絡自媒體的個人信息傳播中,用戶對信息邊界的滲透性管理主要體現在控制信息所涉及的話題上,具體來說就是控制不同內容信息的出現頻率和詳細程度。經常出現或是表達詳細的信息公開程度較高,反之則私密程度較高。網絡自媒體上個人信息的傳播存在不同內容間的差異和不同用戶間的差異。

以博客使用為例,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選取了15名博客用戶)、個案研究(選取了10個博客)以及網絡問卷調查(根據當前我國博客用戶的基本情況通過配額抽樣獲取了238個樣本)發(fā)現,不同信息從公開到私密的排列順序為“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興趣愛好—對自己滿意/不滿意的想法—生活習慣—做過的覺得驕傲的事情—對親人/同學/朋友/同事等其他人的態(tài)度—做過的那些覺得難堪/羞愧的事情—身份信息”。其中,男性用戶“身份信息”的公開程度遠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對自己滿意或不滿意的想法”相關信息的公開程度更高;擁有博客時間最短的(6個月以內)和最長的(5年以上)的用戶“身份信息”的公開程度比較低,但是他們關于“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和“對自己滿意/不滿意的想法”信息的公開程度較高;另外博客更新頻率較快的用戶在“興趣愛好”“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做過的覺得驕傲的事情”“對自己滿意/不滿意的想法”等信息上的公開程度比其他用戶高。

2.表達方式的控制

個體對信息邊界聯系性規(guī)則的管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信息所傳遞的意義為哪些人所理解,即劃定為可以“看懂”信息的人的范圍。如上所述,使用網絡自媒體可以滿足用戶記錄、傾訴、宣泄等自身的需求。如果包括一些不想公之于眾的信息,這時用戶在信息的表達方式上進行適當的處理,設置一些理解障礙則可以讓一部分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用戶對信息表達方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減少關鍵信息或增加冗余信息來降低信息的完整性和確定性。

在博客使用中,文字表達上的代號使用和模糊敘述是用戶最常用的手段。當表達的信息涉及周圍的熟人、自己的真實想法等敏感內容時用戶常常選擇代號來表達。例如對于自己“不喜歡或討厭的人”和“親人或朋友”,本研究的調查顯示,分別有95%和67%的用戶在博客表達中會使用他們的代號。由于人物代號一般只在較小的圈子內使用,所以可以有效區(qū)分“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群。另外,在傳播信息過程中背景交待不清、過程碎片化、邏輯跳躍等模糊敘述的處理也可以使不知情的人們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從而確定信息邊界的聯系性。

3.傳播范圍的控制

個體對信息邊界所有權的協(xié)調具體表現為,除現有的人之外還有誰可以分享私密信息,或者說能夠進入私密界線,這就意味著他們有義務保護共有的隱私。對于網絡自媒體的用戶而言,就是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有意地把自媒體當成與他人交往的工具,同時和其他人怎樣保護共同界線以及避免過高的鏈接來保持一定的私密程度。所以,網絡自媒體的用戶往往會借助一定的操作來控制信息傳播的范圍,即賦予其他人不同的接近權和參與權。因為當信息只在用戶熟悉的好友之間傳播時,借助以往的交往經驗和關系基礎,用戶和好友可以較容易達成關于信息下一步傳播的契約。而信息面向匿名的陌生人時,用戶則很難控制他們下一步的傳播行為。研究表明,一些用戶會覺得網絡自媒體中的好友越多,被社會監(jiān)視的感覺更強,也會有更多的不適。[14]所以,控制信息的傳播范圍是管理信息邊界所有權的有效方式。

以博客使用為例,博客接近權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博客開放對象、博文開放對象和博客轉載的設置幾個方面。本研究的調查顯示,44%的用戶會限制博客的開放范圍,42%的用戶有限制開放范圍的博文,還有63%的用戶會對已經發(fā)布的博文進行刪除;74.8%的用戶允許博文轉載,11.8%的不允許轉載。而博客參與權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博客評論、留言板的設置上。調查發(fā)現,79.8%的用戶允許所有人評論其博客,5.0%的不允許匿名評論,只有0.8%的不允許評論,66.4%的用戶留言板為所有人可見,5.9%的僅自己可見,16.0%的指定人可見。由上可見,在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多數用戶的博客開放程度比較高,但博文的開放控制比較嚴格,用戶借助博客接近權和參與權的分層管理來控制個人信息的傳播范圍。

由此可見,在網絡自媒體環(huán)境下,“用戶分享和創(chuàng)造內容”機制鼓勵了普通網民在博客/微博等網絡應用形式中傳播個人信息的行為,網民借此滿足了自身表達、傾訴、宣泄或與他人交往等需求,而個人信息的傳播則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和現實世界類似,網民在網絡自媒體中傳播的個人信息也有明晰的層次性和邊界,其中和現實世界不同的是,信息私密和公開的邊界發(fā)生了變化,私密的領域縮小了,公開的領域擴大了。網絡自媒體傳播中個人信息的這條邊界仍然具有滲透性、聯系性等特征,網民會依據網絡自媒體應用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管理這一邊界,例如在博客應用中具體的管理方式有:控制信息涉及的話題、控制信息的表達方式和控制信息的傳播范圍等。

注釋:

[1]自媒體[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

[2][8][11][12][美]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第七版)[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93,294-295,294-296

[3][6]劉蒙之.美國的人際傳播研究及代表性理論[J].國際新聞界,2009,(3)

[4][5][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5—56,54

[7]McCullagh.Karen.Blogging: self presentation and privacy[J].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y Law,2008,(1)

[9]Adamn.Joinson,Self-disclosur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self-awareness and visual anonym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31)

[10]George Retelas.Anonymity and self-disclosure on MySpace[D].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the Degree Master of Science,2008, (12)

[13]Jeffrey T. Child. Esther A. Agyeman-Budu.Blogging privacy management rule development: The impact of self-monitoring skills, concern for appropriateness, and blogging frequenc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

[14]Petter Bae Brandtz!g. Marika Lüders. Jan H!vard Skjetne.Too Many Facebook “Friends”? Content Sharing and Sociability Versus the Need for Privacy in Social Network 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2010,(6)

猜你喜歡
博客網民個人信息
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要做好個人信息保護
個人信息保護進入“法時代”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網民心理與風險溝通
博客天下
有感“網民節(jié)”
博客相冊
2.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