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裔勝東(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
《斑紋》是蘇教版必修五第一專題“科學之光”中的一篇散文,或者說是科學小品。教師們在處理這篇文章時,往往因其文體模糊、意象繁雜、思維跳躍等原因,簡化教學程序。
其實,這是一篇值得我們帶著學生仔細咀嚼的好文章。我認為,它的最大價值在于對學生寫作的借鑒意義。這種借鑒意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文章奇妙的語言,豐富的材料,獨特的思路,深邃的哲理,對于想在高考作文中出奇制勝的學生來說,有特別重要的借鑒作用。
我們不妨窺其一“斑”,來識其全“豹”。
第八自然段是《斑紋》的代表段落之一,它做到了知識性、文學性、哲理性的完美統(tǒng)一。我們可以選取下面這兩句話來仔細解讀,賞析(借鑒)它的妙處:
一頭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著無數(shù)次的成功脫逃,意味著無數(shù)次另一頭鹿作為替身去死——深水晶的柔順的眼睛逐漸閉合,綴滿梅花圖案的工藝的身體被自己的鮮血浸透。當梅花鹿群走過,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園。
(深水晶的)(柔順的)眼睛逐漸閉合,(綴滿梅花圖案的)(工藝的)身體被自己的鮮血浸透。
許多學生寫文章,語言之所以干癟枯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少或者不會用修飾語。這里,作者分別用了兩個定語來修飾“眼睛”與“身體”,其中都用到了暗喻的修辭格。兩個定語,都是由實及虛,非常準確地標示出了梅花鹿身上的斑紋特質(zhì)以及梅花鹿臨終之前的幽微情狀。
比喻,一般是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有時,我們反過來比,則會起到一種獨特的表達效果。周曉楓在這里,就大膽采用了這種形式。
這句話中,“工藝”是作者采用的暗喻修辭格,她是用“工藝的”來比喻梅花鹿身體上的斑紋,很顯然是用抽象事物喻具體事物。類似的用法在課文第十一自然段也有一句:“而冬天,大地光禿禿的,它深深隱藏起自己的斑紋,就像一個人貧窮時收藏起摯愛的夢想。”
這樣的比喻方式,偶一為之,或者說在文章中適當運用,會起到一種新奇獨特的效果。
畫線的前一句是表現(xiàn)梅花鹿被老虎獵殺的過程。表面上,我們似乎看不出作者對梅花鹿的憐憫與對老虎的譴責。然而,靜水深流。我們細細咀嚼,便會體悟到作者在看似平和而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寄托著對梅花鹿深深的惋惜與同情。僅從“水晶的”“眼睛”消失(閉合)、“工藝的身體”“被鮮血浸透”等語句中,讀者便能很好地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對自然界暴殄天物的心痛。
這種寓情于“敘”,不輕易發(fā)表議論的寫法,是增強文章內(nèi)蘊的重要手段。
學生寫不好文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高質(zhì)量的素材。許多教師可能都反復強調(diào)過,教材就是一個豐富的素材寶庫。確實也有一些學生從課文中積累了一些東西,但大多是“史鐵生”“海倫·凱勒”等。他們不大會關注像《斑紋》《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這樣的冷門文章。殊不知這樣的內(nèi)容是很有文化含量的;這樣的“野草”也是“至美”的。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此類絢麗多彩的、奇特的“斑紋”。這樣的“斑紋”一旦被學生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就會成為作文中的“亮點”。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忽視這樣的積累,就是教師疏于指導的結(jié)果。
看到這段材料,我想起2012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憂與愛》。如果把這段文字作為文章的開頭,不是非常貼切嗎?下面是我構(gòu)想的簡易開頭:
“深水晶的柔順的眼睛逐漸閉合,綴滿梅花圖案的工藝的身體被自己的鮮血浸透。當梅花鹿群走過,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園?!敝軙詶鳌栋呒y》中幾句優(yōu)美的文字一直讓我刻骨銘心。這優(yōu)美的文字中,正飽含著作者對梅花鹿深切的憂與愛!可是,如今的社會中,還有多少人對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動物,懷有深深的“憂與愛”呢?
后文可以結(jié)合熟悉的藏羚羊被獵殺等材料,表現(xiàn)“環(huán)?!钡闹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