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任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尤其是高度重視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如何發(fā)揮課內外活動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起到輔助和補充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只有充分挖掘學校課內外活動資源,才更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一、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配合
素質教育所涵蓋的各種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是第一素質,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決不能偏離。在基礎教育方面,我們的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質與量同發(fā)達國家相比并不遜色,中學生在奧林匹克競賽頻頻獲獎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相比之下缺少的是學生對學習知識過程的感悟性的思考,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因。素質教育的加強,只靠課堂教學還不夠,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小發(fā)明和小制作,讓學生有成果,充分享受探索的成就,把學到的知識變成智慧,從探究實踐中體驗、思考和感悟。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減負而是學習知識過程中所缺乏的感悟。學生從直接得到知識向通過感性認識再感悟后獲得知識的過程轉變,而能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就是智慧的形成。課外活動中,那些肯下苦功夫,下大力氣搜集相關資料的學生,他們的作品才是成功的。應讓學生懂得,真正的英才并不是天才,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吃苦精神,從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渴望,才能把學習中的苦學變成樂學,才能去忘我地進行自主學習。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為靈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并使德智體美勞和社會實踐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造就真正能擔負起振興中華民族偉業(yè)的建設者。
二、素質教育中如何開展課外活動
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的實踐性較強。課外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豐富智慧,在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樂于助人、勇于探索、克服困難的韌性。課外活動要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要盡可能多的開展有質量的課外活動,如小發(fā)明、小制作、野外采集或觀察等。教師不要認為活動課只是讓學生學習緊張之余輕松一下的課堂,尤其是科技制作課,要讓學生做大量的準備,這樣小組活動中的交流才有說服力,在活動中把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出來,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展課外活動時,學生需手腦并用,如進行科技制作和標本制作都需要動手和動腦相結合,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操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課外活動需要教師適時指導,這就要求教師應是個學者,能夠迎接挑戰(zhàn),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欲望,學生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完成處理問題。在課外活動中,學生需要閱讀、觀察、整理資料,認識新事物,提出新問題,做到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
三、課外活動的作用
(一)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課外活動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快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在各種課外活動中,學生動手、動腦,隨之獨立思考、刻苦鉆研,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之中,形成了智慧,這樣有利于素質教育所強調的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發(fā)揮,他們從中得到各種探索的愿望與要求的滿足,反過來又促進他們智力的開發(fā)。課處活動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活動空間,而且把從課堂獲得的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以運用,使學生各種技能技巧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二)張揚學生的個性
課外活動是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的有效途徑。每個青少年思維發(fā)展的路徑都是獨特的,課堂教育,只把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唯一標準,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學生個性差異和愛好,學生的個性特長發(fā)展就會受到約束。課外活動可把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聚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一展才華和天賦的機會,把參與活動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充滿樂趣的活動中接受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教育。
(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人的知識積累和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僅僅取決于認知要素,還要受到健康情感的激勵、高尚人格的引導、頑強意志的支配和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驅動。教師應認識到,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課外活動的重要問題。課外活動的開展,如植樹活動、文娛活動、文化活動和敬老助殘活動,盡管形式不同,都包含著傳統(tǒng)教育、理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富于同情,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
課內外活動在落實素質教育中應成為重要力量,以其獨特的教育功能,獨特的組織形式,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發(fā)揮其獨特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