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有衛(wèi) 馬克軍 郝永波 侯和梅
鼻息肉(nasal polyp)以鼻塞日久,鼻竅內見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觸之柔軟而不痛的贅生物,有礙氣息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1]。鼻息肉患者占耳鼻咽喉科門診的1% ~3%,對于鼻息肉的術后復發(fā)問題一直是治療該病的大難題,特別在基層醫(yī)院[4]?,F(xiàn)對我院治療的32例鼻息肉患者復發(fā)原因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鼻息肉首次手術的32例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齡11~57歲,平均34歲。病程1~10年,平均5.5年。均做鼻腔CT掃描。均提示鼻腔內軟組織影。伴有或者不伴有鼻腔內其他疾病。術后隨訪1年。
1.2 治療方法 32例患者隨機分組,19例應用鼻內窺鏡手術,13例患者給予在耳鼻喉科頭燈下手術。手術均用1%的丁卡因(按0.1%的比例加入腎上腺素)棉片行雙側鼻黏膜表面麻醉。麻醉好后切除鼻腔內息肉,擴大上頜竇開口,打開前、后篩竇,術中根據(jù)情況給予處理鼻中隔和下鼻甲、中鼻甲等。給與凡士林砂條填塞鼻腔,防止出血,術后第三天撤出鼻腔凡士林砂條,應用抗生素7 d。要求患者定期復查[5,6]。
32例患者中,半年內復發(fā)6例,1年內復發(fā)11例,復發(fā)率占34.4%。
3.1 鼻內窺鏡手術現(xiàn)已成為治療鼻科疾病的主要手段。比傳統(tǒng)的在耳鼻喉頭燈下手術具有視角寬闊,視野清晰,操作準確,容易發(fā)現(xiàn)隱藏的深部病變,但費用較高,特別是一些基層醫(yī)院,還未引進。再加上有些患者承受不了這樣的高額費用,用耳鼻喉頭燈手術,這樣使手術視野不清晰,給手術帶來盲目性。有時不能完整切除息肉的根蒂部。這樣容易復發(fā)。
3.2 鼻息肉術前一般常規(guī)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噴鼻劑,術后用藥3~6個月。對于伴發(fā)鼻竇炎的患者,術前應給與抗生素治療。但有些患者已入院,就急著手術,這樣鼻腔炎癥不能控制。手術中出血多,視野不清楚。增加手術難度及手術的創(chuàng)傷。
3.3 有些患者認為該病與一些外科疾病一樣,手術做完,病已痊愈。不用術后復查和隨診。這樣使鼻腔內殘余病變和鼻腔內術后排泄物不能定期排除。導致息肉復發(fā)。
3.4 患者居住條件差,或者工作環(huán)境污染重。鼻腔黏膜一直受灰塵、冷空氣、有害氣體等刺激。引起黏膜肥厚、水腫。息肉容易復發(fā)。
3.5 有些患者因家庭條件,術后不到7 d就出院,不能給予足夠的抗炎對癥治療,炎癥一直存在,刺激黏膜,引起復發(fā)。
3.6 手術選擇方式不正確,術前CT提示上頜竇內阻塞性炎癥。未給予行上頜竇根治術,給予選擇鼻腔入路手術,上頜竇內病變處理不完全,引起息肉復發(fā)。綜上,息肉復發(fā)的原因很多,有醫(yī)生方面的,有患者方面的,這就要求醫(yī)生和患者要重視起來,減少息肉的復發(fā)。
[1]劉悅勝,蕭建新,楊承祥,等.老年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治療.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08.
[2]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平定標準.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134.
[3]唐雋.老年病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4,10(1):45-47.
[4]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66-167.
[5]姜泗長.手術學全集.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4:326-328.
[6]韓德民.下鼻甲的結構、功能與癥狀.鼻咽喉-頭頸外科,2003(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