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沙沙,趙梨淵
(1.北京理工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行政庭,北京 100164;3.重慶市墊江縣人民法院 民一庭,重慶 408300)
事實認定,是法庭通過審理證據(jù)、推斷和確認訴訟中的事實問題的特定活動[1]。民事案件裁判離不開法律,但相對于法律適用,事實問題的認定顯然更為關鍵。對于裁判而言,我們所遇到的事實問題遠比法律問題要多。在大多數(shù)案件中,爭議的是事實而不是法律[2]?;蛟S可以說,所有的法律問題基本上都可歸結為事實問題。但是,確定事實是一個充滿著可能出現(xiàn)許許多多錯誤的困難過程[3]。如果事實認定出現(xiàn)錯誤,那么整個案件就會因為事實依據(jù)錯誤而發(fā)生誤判。只有讓法官看到事情的真相,法官才能準確地行使裁判權,維護當事人的權利。
民事訴訟產生于原告的起訴。訴訟中原、被告雙方當事人有不同的訴訟主張,對事實有不同的描述和證據(jù),因此,判斷當事人訴訟請求是否合理的基礎就是確認案件的基本事實,然后才是法律的適用。在民事訴訟中,訴訟即為審判,當事人的一切訴訟活動都是圍繞法官心證和法律適用的意見進行,因此,以審判為中心,是不言而喻的[4]。一般情況下,原告在訴訟過程中提出訴訟請求并提供證據(jù)證明,被告則提出證據(jù)反駁或者否定其訴求。雙方在開庭審理之前收集并準備證據(jù),然后進入庭審階段。法院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對雙方的證據(jù)和原告方的訴求進行審查,依法根據(jù)證據(jù)的證明力認定事實并適用法律對案件作出裁判。
查明案件事實是民事審判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只有在查明事實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準確適用法律,作出正確的判決。查明案件事實這個命題其實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事實調查的過程,其二是事實確認的結果[5]。從法律的規(guī)定來看,庭審是民事審判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法庭是認定證據(jù)、確認事實的最權威場所。但是,在實際的訴訟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同的情況。除了一部分當庭認定的證據(jù)外,法官對當場認定有困難的證據(jù)會宣布庭審結束之后結合證據(jù)材料進行綜合認定,這就無形中剝奪了當事人對這部分證據(jù)認定提出異議的權利;對一些比較敏感的案件,法官往往不會立即對案件證據(jù)進行判斷認定,而是匯報審委會、院庭長、上級法院,接受他們的指導或者服從他們的決定,然后才對案件事實做出認定,這樣庭審現(xiàn)場成了過場,只是一個程序化的形式,證據(jù)審查和獨立判斷的庭審功能難以實現(xiàn)。
民事訴訟就是原告和被告的對抗,法官作為裁決者居中裁判,形成等腰三角形結構。法官裁判的依據(jù)就是案件事實,為保障事實認定的公正性,以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必然要注意其他程序和因素對事實認定的影響。首先,需要警惕庭前交納證據(jù)對法官形成先入為主意識的影響。為此,法官在庭前審查證據(jù)的過程中不能作出實質判斷,只能對其形式合法性作出判斷。第二,以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是出于法院中立裁判,保持案件公平審理的需要,雙方當事人通過不同角度對事實進行舉證和陳述,是法官找出漏洞,判斷和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的最佳途徑。第三,民事訴訟的訴訟價值承認效率的重要性,但是庭審作為認定事實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案件裁判的正確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對保證案件裁判的公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庭審過程應盡量嚴謹、細致,不能簡化。如果在合法的期限內發(fā)現(xiàn)新的證明材料,應當恢復庭審,通過雙方質證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而不能借著提高訴訟效率的名義隨意宣稱結合雙方證據(jù)進行綜合認定,忽視庭審功能。
筆者認為,在民事審判中,為了更好地獲取案件真相,庭審中認定事實的程序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法官應嚴格按照程序規(guī)定保持中立,避免當事人的合理懷疑。在民事案件中審判主體是絕對中立的,既不屬于原告方也不屬于被告方,這種超越雙方當事人的超脫性使得法官具有脫離于雙方利益關系獨立判斷案件事實的條件?,F(xiàn)行的訴訟對抗制度不需要法官主動收集證據(jù),但是要求法官必須是經驗豐富、智慧高超的,必須是判斷證據(jù)真實性、證明力、關聯(lián)性的專家,這也是該職業(yè)對法官的要求。
第二,庭審機制的依法、有序、合理進行。庭審是在原、被告雙方面對面通過一定的訴訟程序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訴訟主張,法官認定事實并解決民事糾紛的重要機制。建立庭審機制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判斷證據(jù)的可采納性,并對案件事實作出還原和認定。庭審機制對于認定事實的可靠性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原、被告及法官的等腰三角形的庭審結構保證了雙方的平等性,保證了形式上的公平;二是原、被告雙方能夠通過庭審互動對法官的態(tài)度有直接的認識和判斷,可以合理地提出回避,避免法官偏袒一方;三是庭審制度的合理設置和運行使原、被告可以當庭舉證、質證,并可以互相辯駁,幫助法官準確地找出案件事實。因此,以庭審為中心不僅在案件事實認定上有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以保障訴訟程序的公平、公正。
民事訴訟是一個復雜的程序,基本程序包括立案、庭審、宣判、執(zhí)行等過程,細化還可以分為通知送達、收集舉證、仲裁調解、一審二審、執(zhí)行保全及各種庭下的訴訟活動。其中,庭審是民事訴訟中最重要的程序,是聽取雙方意見、采納雙方主張的法定形式。除此之外,法官的審判活動還包括法官庭前庭后的閱卷工作、院庭長對案件審理工作的指導、審委會聽取案件審理情況的匯報之后對案件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等等。但是,筆者認為民事審判活動應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原因有三。
第一,事實認定以庭審為中心是民事審判活動的內在要求。對于事實的認定,法官必須對證據(jù)進行直接的接觸和審查,與雙方當事人進行言辭溝通,方能了解案件具體情況并對案件事實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任何的書面材料,包括對當事人講述的記錄,都不可避免有所隱瞞和保留,沒有庭審現(xiàn)場的陳述、表情、情緒等豐富信息,法官無法做到對案件全面地認識,更無法通過雙方進行質證去偽存真;審委會委員、院庭長、上級法院大多是通過聽取案件承辦法官的口頭匯報或者閱讀其書寫的匯報材料進行判斷,既沒有直觀的庭審感受,又沒有大量閱讀案件材料,基于這樣的簡單感受就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是不符合程序法規(guī)定要求的。
第二,事實認定以庭審為中心是民事審判的程序要求。只有以庭審作為認定事實的中心,才能通過舉證和辯論有效實現(xiàn)雙方不同主張的表達和展示,強制法官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只有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才能貫徹公開審理的民事審判原則。上級法院指示、審委會會議研究、院庭長指示,以及其他主管機關的認定通常都是不公開的,當事人也無從知道案件事實具體認定者的信息,如果讓他們來認定事實,就無法堅持裁判者直接審理案件的原則。因此,通過進行庭下活動來認定案件事實就會喪失庭審過程的監(jiān)督條件,喪失程序公正,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公或者至少使當事人懷疑案件的審理不公。
第三,一審是認定事實最重要的審級。在學理上,有觀點認為一審是認定事實最重要的審級,也有觀點認為二審才是認定事實最重要的審級,但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二審的審理范圍是根據(jù)當事人對一審提出上訴的范圍而進行審查的,對事實方面的救濟是有限的,所以一審才是認定事實最重要的審級。在其他國家,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對于案件事實都是通過一審進行認定,二審只是法律審。根據(jù)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七條的規(guī)定:“任何業(yè)經陪審團審判之事實,除依照習慣法之規(guī)定外,不得在合眾國任何法院中重審?!倍箨懛ㄏ档南闰尩聡?002年改變了二審重復事實審的傳統(tǒng),將作為公民基礎權利的上訴權改為錯誤控制和糾正機制,不再進行事實審[6]。
司法裁決是法官內心獨立的裁決,需要法官自由行使裁量權。但是,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是法院獨立而不是法官獨立,并且還設立了中國特色的審判委員會案件決定制度,以及上級法院、院庭長對案件的指導制度,這些制度大大地限定了法官對于案件事實認定和裁判的權力,導致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控制更加嚴格,在案件裁判包括事實認定機制中的管理功能進一步加強,庭審功能反而減弱,很多疑難復雜案件的事實沒有通過一審庭審來及時認定,而是通過請示、匯報、研究來進行認定。法官本來應該是獨立的裁判主體,不論是事實認定還是作出裁決都應該有充分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司法行政化的現(xiàn)象大大地降低了司法的獨立性,違背了司法規(guī)律,破壞了事實認定機制。在實際案件審判工作中,出現(xiàn)的這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必然會影響事實的認定,難以達到正確審判案件,保證案件公正的目的。
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糾紛,最能體現(xiàn)民事訴訟這一根本目的的法院是第一審法院,而不是上級法院。上級法院監(jiān)督第一審的價值不僅在于“糾正錯誤”,而且還在于維護司法公正。第一審的功能性結構和應有的司法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審前程序、事實認定和終局判決等幾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上訴審的制度設置應著眼于確立第一審的應有地位,確保第一審的功能發(fā)揮和價值實現(xiàn),這對于整個民事訴訟程序的安定及其公正和效益價值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5]。為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省司法資源,我國新《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一審終審制,限制小額案件的上訴,這也從側面認可了一審庭審認定案件事實的效率。在德國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德國訴訟法規(guī)定,當事人提出上訴必須具備在被聲明不服的判決中遭受的不利前提,如果當事人在一審中完全勝訴則不能提起上訴。當事人在一審裁判中所遭受的不利的價額應當不低于600歐元,或者在不利價額低于600歐元的情況下得到原審法院的許可[5]。
庭審工作簡化必然要在庭下下工夫,閱卷、匯報很占用審判時限,并且由于一審庭審工作做得不扎實,導致其認定的事實不被信任,肯定會增加上訴或者再審的可能。上訴率越高,當事人和上級法院就更加不信任一審認定的事實,最終導致惡性循環(huán)。實際上,二審由于其客觀時間上的限制,在證人出庭、證據(jù)證明力方面并不比一審具有優(yōu)勢,而且注重二審糾錯本身就是損害審判的公正與效率,因為一旦二審產生效果,就意味著一審出現(xiàn)了問題,與其本末倒置,不若一開始就重視一審庭審工作,恢復符合訴訟規(guī)定的一審庭審事實認定機制,避免事實認定出現(xiàn)問題。正確的監(jiān)督方式不是在內部層層加碼,增加層級,而是設立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增加庭審的透明性,將庭審置于當事人、社會媒體的監(jiān)督之下,并且嚴格保障程序公正,促使當事人合法、合理、及時地提出自己的訴求,行使自己的權利,以此來保證事實認定的正確性和高效性。
建立案件事實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機制有利于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提高訴訟效率、維護程序公正。在訴訟中認定事實,法官的親歷性、直接性、有效性是獲取認定事實依據(jù)的重要因素,庭審是最有效、最合適的事實讀取空間。堅持庭審作為審判的中心活動,需要構建相應的機制和措施,以保障庭審對于事實認定的決定作用。
法官的庭下閱卷、調查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庭審中法官對雙方證據(jù)、辯論的感官更加直接、真實、具體,庭審信息也更加豐富,法庭是認定事實的最佳場所。如果庭審質量不能保證,庭下認定行為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庭審具有認定事實最好的時機條件,要保證案件審判事實認定的質量,必須將認定事實的重心放在庭審上。庭下認定事實不僅會出現(xiàn)程序公正的瑕疵,而且會使得庭審過程簡單、草率,這脫離了設立庭審程序的初衷。所以,要保證案件質量,提高事實認定的準確性,必須堅持庭審認定原則,只要是在庭審中可以認定的證據(jù)、事實,必須在庭審認定,除非是由于當事人的客觀原因和基于訴訟效率的考慮,才可以采用庭下認定的方式認定事實。即使是庭下認定,也不是完全的無約束,同樣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權力,如有必要,必須及時恢復庭審進行認定。
以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認為庭審程序是確認爭議事實并在此基礎上作出案件處理的最適當?shù)某绦騕4]。建立庭審事實認定機制必須保障法官的審判權力,提高法官地位。以庭審作為認定事實的程序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并不否認法律的適用問題及法院對法官的管理監(jiān)督,而是希望庭審之外的因素對事實的認定不能越俎代庖。審判是個體化的行為,只能由法官來具體操作。由于司法的獨立性,法官手中必然有一部分自由裁量權,并且可以在其范圍內活動,這是司法的基本要求。防止司法腐敗,可以加強監(jiān)督,但不是限制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力,否則,法官就只能任人擺布。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必須保證法官應有的權力,強化法官與合議庭責任,并輔以必要的、合理的外部監(jiān)督,防止上級法院、審委會、院庭長越位侵犯其審判權。
近年來法院內部考核壓力增大,案件上訴率和改判率成為考核下級法院的重要指標,為避免案件被改判,下級法院會對有爭議的案情事實進行匯報請示,希望上級法院做出認定,防止二審上訴案件被改判。上級法院在疑難案件上對下級法院進行業(yè)務指導是提高下級法院審判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如果對案件事實認定進行指導,無疑是逾越了指導的界限,因為案件事實的認定不僅關系到下級法院案件審判的自主權,而且還關系到當事人的上訴權。如果在一審中二審法院已經對案件事實進行了認定,二審就形同虛設。請示匯報制度損害了不同審級法院的獨立性,導致兩審變一審,審級制度虛置,還強化了下級法院的依賴思想[7]。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的請示匯報,審委會、院庭長的指導不僅不利于事實的認定,也有違程序的公正,侵犯當事人的上訴權和回避權。所以上級法院、審委會、院庭長要破除內部管理限制,規(guī)范請示匯報制度,慎用案件指導制度,將指導限制在法律適用范圍內,防止侵犯法官對案件事實認定的權力,堅持法官獨立認定案件事實,保障案件事實認定公正,提高審判效率。
保障一審法官的審判權力,尤其是在一審庭審中事實認定上合議庭或者獨任法官的權力,對于建立庭審事實認定機制非常重要。在現(xiàn)實情況中,一審法官的業(yè)務水平高低有別,一審案件的辦案質量參差不齊,上級法院、審委會、院庭長對于案件的指導、監(jiān)督也是無耐之舉。在建立事實認定機制,給予一審法官權力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行使權力的能力。要建立庭審事實認定機制,必須同時加強一審法院隊伍的建設工作,否則法官被授予權力卻不能正確行使,反而是對司法公正的褻瀆。如果提高案件事實認定質量要通過上級法院的二審監(jiān)督、審委會決議、院庭長決定來進行,不僅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還會大大地影響訴訟效率,浪費訴訟資源。因此,建立庭審事實認定機制,最基本的工作是加強中、基層法院法官的培養(yǎng)工作,注重中、基層法院的隊伍建設,提高法官整體素質,強化法官的責任,加強審判組織建設,貫徹執(zhí)行合議庭制度,讓法官具有智識上的能力來辨識值得追求的目標并確立準確導向這些目標[8]。只有堅持法律規(guī)定、減少束縛、合理監(jiān)督,給予法官獨立思考、認定事實、自由裁判的機會和權力,加強其認定事實的責任,才能不斷促進法官成長,增強其事實認定及裁判能力,達到提高法院司法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祁亞平.刑事庭審中的事實認定初探[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4.
[2] 耿寶建.在法律和事實之間——司法裁判中事實認定過程的法理分析[J].河北法學,2008(1):140-141.
[3] [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9.
[4] 龍宗智.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J].中國法學,2010(2):143-144.
[5] 趙旭東.民事訴訟第一審的功能審視與價值體現(xiàn)[J].中國法學,2011(3):54,50-51.
[6] 齊樹潔.德國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鑒意義[J].中國法學,2002(3):168.
[7]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4.
[8] [美]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M].鄭 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