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 紈
景德鎮(zhèn)古彩研究所 景德鎮(zhèn) 333000
蓮花又稱荷花,古代稱芙蓉、水芝,雅稱溪客。自古蓮花以它美麗的花形,芬芳的幽香,不染纖塵的高潔品德而深受世人的喜愛。歷代文人墨客多有稱頌,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佳句;宋代著名學者周敦頤更是愛蓮成癖,他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边@一段盡善盡美的描寫,充分表達了文人賦予蓮花的高潔品質,寓意著人們對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我國用蓮花作為裝飾題材大約始于周代,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梁其壺”,壺蓋四周有一周鏤空的蓮瓣作為蓋鈕;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壺”,蓋頂上也飾有類似的蓮瓣鈕。以上兩件器物是我國早期以蓮為紋飾的范例,這時的蓮紋缺乏寫實感,可以看出是由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食器和酒器上的波曲紋(舊稱環(huán)帶紋)演變而來的,屬于較為抽象的蓮紋。
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經過逐漸的適應和緩慢的流傳,到東晉、南北朝時已遍及大江南北,隨著佛教的到來,佛教藝術隨之興起,蓮花紋樣多出現(xiàn)在瓷器上作為裝飾,其變化豐富,有獨立紋樣,也有四方連續(xù)。蓮花在佛教中常比喻為許多美好圣潔的事物,蓮花在佛教中視為“凈土”的代表,同樣在佛教中,佛座為蓮座,佛眼稱為蓮眼,佛經也有《妙法蓮華經》等 。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經有“蓮宗”一說,是因為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蓮花的自然特征體現(xiàn)了佛教不染的特性,還有其莖直而中空,這一特點正與佛教中萬事皆空的意念相符。在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fā)展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guī)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
古華夏文明中,蓮花紋樣更是充滿著儒家、道家文化的特質內涵,隨著佛教文化進入我國更豐富了其審美文化意義,其共性都是追求真善美。我國遠古農牧社會中,人們對種族延續(xù)繁多的愿望,蓮花紋樣就成為了一種宗族圖騰,是表現(xiàn)繁衍生息的祥瑞圖案,如“魚戲蓮”,同時也有“蓮生貴子”之意。其中蓮花紋也包含婦女們細膩、專一的審美情趣,在服飾及日常器具上蓮花紋都是常見裝飾圖案,在婚嫁中更是象征著“永結同心”的美好期盼,蓮藕雖在淤泥中成長但與蓮梗相通,象征著夫妻不畏生活中的艱辛情意相通互相成長,最終必定開花結果。中國蓮花紋飾的形成過程是蓮花自然形態(tài)和其所體現(xiàn)的美好象征意味的自然融合,凝結了中國獨有的象征意義,這一特有的審美意義一直延續(xù)到當今社會,經久不衰。
中國傳統(tǒng)蓮花紋樣的本質,在于它的審美意義,人們用蓮花紋樣裝飾生活并賦予其象征寓意,蓮花紋樣的裝飾性歷來就是審美意義的主要題材之一。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賦予蓮花紋樣更多的文化內涵,蓮花紋樣的本身多重審美意義決定了陶瓷裝飾的多樣性。蓮花紋飾出現(xiàn)在我國瓷器上面,則首見于六朝青瓷。江蘇金壇西晉墓和浙江平陽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倉,腹部均貼飾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雙手合抱坐于蓮花臺座之上。東晉晚期,瓷器上開始出現(xiàn)了簡單的蓮瓣紋。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出土的茶黃釉缽,外壁刻劃簡單削瘦的蓮瓣十七瓣。從現(xiàn)有資料看,東晉青瓷中飾有蓮瓣紋的器物數(shù)量有限,品種也較少。一般碗類多裝飾在外壁,盤類則裝飾在內心,裝飾技法也較單調,多屬劃花、刻花之類。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重大發(fā)展時期,在兩晉南北朝陶瓷成就的基礎上,隋唐瓷器進入了全面發(fā)展階段。繁榮昌盛的唐帝國對外來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魄,南北朝時期帶有宗教色彩的蓮紋此時已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逐漸成為現(xiàn)實題材而普遍為民間藝術所采用。
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種裝飾工藝,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數(shù)道弦紋分隔為幾個區(qū)間,分別壓印蓮瓣紋和卷草紋各兩周,這種印花蓮紋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唐代以前,我國瓷器上的蓮紋一直未能突破圖案化、規(guī)格化的模式,湖南長沙銅官窯首創(chuàng)的釉下彩繪新技法,將繪畫藝術引入瓷器裝飾領域,完整的蓮荷圖案開始以國畫的形式出現(xiàn)在瓷器上。銅官窯釉下彩繪的紋飾題材十分豐富,其中花卉題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紋飾中又以褐綠彩繪的蓮荷圖案最多。蓮瓣飽滿圓潤,荷葉舒張自如,筆法流暢,形象生動,雖僅寥寥數(shù)筆卻盡得寫意之妙。蓮紋此時不僅僅只是宗教文化內涵而且日益表現(xiàn)出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民俗人文精神。
宋遼金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時期,南北名窯輩出,官民窯競相發(fā)展,無論是釉色還是裝飾題材都空前繁榮。在花卉圖案中,國色天香的牡丹后來居上,作為主題紋飾開始超過蓮花。蓮瓣紋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來隨著荷塘風光、蓮池水禽、嬰戲荷花等富有民間生活氣息圖案的大量出現(xiàn),蓮花紋逐漸失去了長期以來在裝飾領域中的顯赫地位。
纏枝花是宋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宋磁州窯的纏枝花卉大花大葉,枝繁葉茂,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元代青花纏枝蓮紋繼承了這一特點,花體較大,花形飽滿,瓣與瓣之間及花蕊均不填滿色,留出一線白邊,使花朵的結構清晰。經過變形處理的主葉呈葫蘆形,這種特殊的葉紋裝飾性很強,為元代纏枝花所獨有。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層次較多,一般由主題紋飾和多層輔助紋飾構成,纏枝蓮大多作為輔助紋飾裝飾在盤碗的內外口沿和瓶罐的肩、頸部,但有時也用作主題紋飾。
宋元時期流行的纏枝花卉,到明代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定型的裝飾題材,由于它變化無窮,用起來非常靈活機動,不論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體紋,或是在口沿、頸、肩、脛、足部作輔紋,都容易與器形渾然一體,因此被大量應用于官民窯瓷器上,其中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形式的纏枝蓮文使用最為廣泛。明代纏枝蓮紋布局疏朗,空間寬闊,花葉明顯變小,花頭的部位和主枝的姿態(tài)靈活多變,除了單純的纏枝蓮外,明代還有大量與蓮紋和繪的圖案,如龍穿蓮、鳳穿蓮、纏枝蓮托八寶、纏枝蓮托梵文等。與此同時,為了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民窯日用瓷器上的蓮瓣紋向著高度簡單和抽象發(fā)展,有點甚至簡化成一排平行的豎線條。
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國彩瓷藝術的最高峰,斗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等各個品種爭奇斗艷,以蓮荷為紋飾器物品類繁多,數(shù)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圖案在宋瓷上興起以后,至明代已成為陶瓷裝飾的重要內容,入清更是發(fā)展成“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蓮字與“廉”、“連”諧音,因此許多蓮荷圖案被賦予了吉慶寓意,例如一莖蓮花的圖案寓意“一品清廉”;蓮池魚藻圖案寓意“連年有余”;鷺鷥與蓮花合繪的圖案寓意“一路連科”,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清代纏枝蓮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風格,開始向繁密、規(guī)整、對稱發(fā)展,經過美化變形的花頭和枝葉姿態(tài)萬千,裝飾性很強。清中后期民窯青花纏枝蓮紋常加繪雙喜字壇、茶壺等日用瓷,此類作品多用于民間,其畫面線條流暢,設色明快,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有些好的作品無論青花或釉上彩都在收藏界受到青睞。
清代蓮荷題材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康熙時期的寫實蓮荷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五彩加金蓮荷紋鳳尾尊,頸部和腹部繪兩幅通景蓮荷圖,花瓣豐腴飽滿,荷葉舒張自如,蓮叢中點綴著蘆葦、浮萍,水鳥鳴叫,彩蝶飛舞,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色彩濃艷的紅蓮綠荷與一朵用金彩描繪的蓮花交相輝映,整個畫面金碧輝煌,宛如身臨其境。
在陶瓷裝飾和器型設計中,蓮花紋樣始終是裝飾的重要題材,陶瓷裝飾中蓮花紋樣的內涵及審美特征,為現(xiàn)代陶瓷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只有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善于從意象的把握中進行理性思維,才能在傳統(tǒng)的借鑒中有新的突破,才能把自然物象變成美妙的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作品?,F(xiàn)代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更為蓮花紋樣的裝飾應用開拓了新的領域,今天的我們更要以時代的審美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進行探索和實踐,以便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蓮花紋樣,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