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杰
(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蘇聯興亡通鑒——六十年跟蹤研究評析》(2011年12月出版)一書是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高放先生的第十部文集。該書在蘇聯解體20周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深入推進之際適時推出,頗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放教授自1950年執(zhí)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六十多年來發(fā)表過400多篇文章,其中近百篇文稿是有關蘇共黨史和蘇聯國史的,該文集即是從中精選出66篇匯編而成的。從發(fā)表時間來看,收入的文稿最早的一篇是1951年6月刊于當時最權威、最有影響的《學習》雜志,題為《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怎樣鎮(zhèn)壓反革命》;最近一篇是刊于2011年3月的《同舟共進》雜志,題為《中間階層的歷史景象與社會主義未來勝境》。從24歲指點江山的青年才俊到84歲寶刀未老的學界泰斗,作者發(fā)表的這兩篇文稿正好跨越60年,整整一個甲子,厚重而滄桑之感可見一斑。正如該書《序言》中所言,在當代中國學界,能夠在長達一個甲子之久的時間內持續(xù)發(fā)表評析蘇聯興亡文稿的,高放教授是唯一的幸運者、幸存者、幸福者。其同時代的一批老戰(zhàn)友,迄今許多都已離世,健在的或早已改行或病重不能工作,唯有高老至今仍然奮斗在人民大學教研的第一線,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前沿。
該文集的編排特色鮮明。66篇文稿并非像經典作家的全集或選集那樣按照寫作與發(fā)表年月的先后進行排列,而是按蘇聯建黨、建國和社會主義建設盛衰興亡的過程排列為四編(蘇聯共產黨的建立和成長是蘇聯興起的源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維埃國家政權的建立是蘇聯振興的起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興衰;蘇聯滅亡的進程、原因和教訓)。在各篇之內,文稿又以邏輯關系為主、寫作時間為輔進行排列。如此編排便于讀者對百年上下的蘇共黨史和蘇聯國史有更為系統(tǒng)的了解,使該文集又恰似一部史論專著。
文集編寫、選排的另一重大特色是每篇文稿末尾都寫有字數不等的“記事說文”,旨在說明當時寫作的緣由,發(fā)表及轉載于何處,社會反響如何,當今對原文如何評價、又有何補充等。通讀每篇“記事說文”,即可窺見高老思想解放、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治學態(tài)度。他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極“左”思潮盛行之時發(fā)表的文章每篇都做了自我批評,例如1956年發(fā)表的《十月革命是通過暴力革命取得勝利的》文內提到“十月革命所開創(chuàng)的暴力革命的道路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的康莊大道”,高老對此的自我批評“是當時深受極左思想影響的錯誤結論”,還聯系當今現實指出:“迄今我國理論界有人還在強調‘要立足暴力革命’,可見極左思想實難消除?!庇秩纾瑢τ?951年發(fā)表的《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怎樣鎮(zhèn)壓反革命》一文的觀點,他亦在文末補充道:“今天看來,當年對蘇聯鎮(zhèn)壓反革命的經驗評價過高。十月革命勝利初期蘇維埃政權在緊急情況下就犯過鎮(zhèn)反擴大化的錯誤。”這些都展現了一位從特殊年代艱難走來的老學者嚴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評的風骨。在知識和觀點方面,讀者也能從“記事說文”中發(fā)掘出許多新資料、新見解,亦會獲益匪淺。比如,《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殤是蘇聯滅亡的不祥預兆》文后補充了這次核事故爆發(fā)后戈爾巴喬夫向當時最權威的蘇聯科學院院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羅夫咨詢的細節(jié);在《重評赫魯曉夫的“三和”路線》文末對冷戰(zhàn)的起源問題作了新的補充,指出:“斯大林當時的言行對于引發(fā)冷戰(zhàn)也起了催化作用”(斯大林曾于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選民大會上的演說中強調“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包藏著總危機和軍事沖突的因素”),高老認為斯大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猛烈批判及其對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嚴密控制以及1947年歐洲幾國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使英美政要感到東西方已無法繼續(xù)合作,共產主義還要向西方擴張,因此才挑起冷戰(zhàn)。又如,在《蘇俄曇花一現的另外兩個共產黨》文后,高老通過考察蘇俄政治史斷定,從1918到1920年間蘇俄曾經出現過兩個、三個共產黨聯合執(zhí)政的體制,由此看出“社會主義國家并非注定只能是一個共產黨執(zhí)政的體制”。
各篇文章后的“記事說文”有的還與正文相呼應,針對近幾年國內學界一些有違史實的論斷進行辨誤或考證。針對近幾年國內多位學界名人著文贊揚的普列漢諾夫“政治遺囑”,高老經考察后指明:“其實普氏自3月18日起開始吐血,病情惡化,時常發(fā)高燒,到4月間根本不可能與人作長時間談話。這份‘政治遺囑’是后人假托他的名義偽造的。”為澄清近幾年國內報刊上好幾位專家學者著文說十月革命時“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fā)射炮彈是子虛烏有、偽造歷史一事,高老經過細查俄文與中文歷史資料,得出了準確而全面的看法:“‘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彼得-保羅要塞向冬宮轟擊的炮聲,宣告了新紀元即偉大社會主義紀元的開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fā)了空炮是作為信號彈,空炮與實炮的緊密配合起到了既威懾、打擊敵人又號召、鼓舞革命群眾的作用。
對于蘇聯興亡的主要見解,本書歸納并提出了“十個‘三’”的獨到觀點。概括言之,在有關蘇聯興盛方面,該書充分肯定蘇聯近百年中的“三大成就”(建黨、建國、建設)和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三次顯示”(30年代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實現,在經濟上顯出優(yōu)越性;40年代戰(zhàn)勝法西斯,在軍事、政治上顯出優(yōu)越性;50年代上半期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欣欣向榮,在與資本主義制度初次和平競賽的世界規(guī)模上顯出優(yōu)越性)。在有關蘇聯滅亡的原因和軌跡方面,該書鮮明揭示,由于斯大林路線和決策錯誤,蘇聯社會長期存在“三大矛盾”(過“左”的路線和過度集權的黨政領導體制同社會主義社會要求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自由民主法治的矛盾;黨政官僚特權集團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大俄羅斯主義同各族人民的矛盾),加之斯大林首創(chuàng)的“三制”(個人集權制、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造成“三大缺失”(缺失社會主義自由、民主、法治);在斯大林之后30多年時間內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延誤改革開放,致使蘇聯模式的弊病積重難返,終于到80年代末爆發(fā)“三大危機”(經濟、政治、民族危機);對此蘇共領導人分為三派(葉利欽為首的黨外民主派、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當權派、利加喬夫為首的蘇共保守派),分別提出三種不同對策(激進轉向西方自由主義、溫和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固守蘇聯模式僅做小修補),都不能對癥下藥治愈沉疴宿疾,結果造成“三個滅亡”(亡黨、亡國、亡制)。
國內學界有關蘇聯興亡,尤其是蘇聯解體、滅亡原因的見解至今爭議很大?!懊恳粋€歷史爭論都是圍繞主要原因而展開的”[1],對于不同觀點,本書也作出了評析和回應。比如,有人把蘇聯的滅亡歸咎于列寧和列寧主義,甚至上推至馬克思主義,只要細讀書中《列寧主義再認識》一文,就會認識到這種觀點顯然走向了極端,是不符合實際的。有人著述認為當年普列漢諾夫反對十月革命是對的,而列寧實現十月革命是錯的,認為十月革命是“原罪”,本書經考察認為此觀點違背歷史真相,不能成立,蘇聯興盛是起源于十月革命,蘇聯衰亡并不起于十月革命,而是起于在“二戰(zhàn)”勝利后長期拒不進行體制改革。針對當今學界有人硬說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導致蘇聯滅亡,本書認為這完全不符合歷史實際,并深刻指出:事實上,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錯誤不但糾正得很不夠,而且還承襲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個人集權、急于建設共產主義等體制和路線的錯誤。還有一種代表性見解認為,蘇聯滅亡主要是末任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或者再上推至從赫魯曉夫起推行右傾錯誤路線,因而造成惡果;要么認為戈爾巴喬夫是壞人、是叛徒,存心下毒藥害死蘇聯,要么認為他是好人,好心下猛藥使蘇聯暴斃。這種看法的缺陷顯而易見,僅側重于從淺層次上強調近因或偶然因素,一個建立93年、執(zhí)政74年之久,擁有近兩千萬正式黨員的老牌執(zhí)政黨怎么可能因黨內出現幾個施行錯誤路線的領導人就滅亡掉了呢?與此種看法相對,本書側重從深層次探尋遠因,認為蘇聯主要是從斯大林時代起長期推行過“左”的錯誤路線并實行過度集權體制埋下了病根與禍根。體制問題才是更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原因。針對有關戈爾巴喬夫的“壞人”、“好人”之說,高老認為戈爾巴喬夫是個庸人,私心太重,下錯藥把蘇聯治死,他下的錯藥并非政治體制改革超前,而是政治體制改革改向,不是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包括黨內民主和蘇維埃民主),而是引進西方的議會制、多黨制、總統(tǒng)制,他是個不顧國家興亡而只圖個人權益的庸人。該書歸納并提出的蘇聯興亡的十個“三”的見解是實事求是、客觀公允的,既充分吸收了眾人研究成果的精華,又不是人云亦云、隨風轉舵,而確是以史實立論、論從史出,有翔實的史料支撐,絕不空發(fā)論斷。
除對蘇聯興亡的總體見解外,作者還在文集各篇中提出了許多經潛心思索、精心提煉的獨創(chuàng)觀點,在此試舉幾處。書中提出蘇聯模式的三大病根是學理教條主義、封建專制主義和軍事擴張主義,還從“蘇維?!钡拈_創(chuàng)及運作的視角認為蘇聯的興亡是“成也‘蘇維?!?,敗也‘蘇維?!?。在《蘇聯開創(chuàng)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崎路》一文中,把蘇聯現代化之路概括為“崎路”(崎嶇曲折之路),后來因各種弊病“崎路”變成了“歧路”,又長期多次延誤改革后,終變?yōu)椤澳┞贰保@些歸納和提法是非常到位的。書中還提出“中間階層的缺失是導致蘇聯模式滅亡的重要原因”,從社會階層結構建構的角度而言,這一觀點對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非常重大的啟迪意義?!斗饨ㄉ鐣髁x不同于社會封建主義》一文中,提出了“社會封建主義”的新概念,并認為“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實為封建社會主義”,而當今稱其為“極權社會主義”更為恰當。《戈爾巴喬夫時期關于黨政領導人任期的新規(guī)定》中提出的“無產階級還沒有出現自己的華盛頓”的看法,是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究的社會主義民主的重大議題。
文以載道。高老長久持續(xù)不懈關注、研究蘇聯問題的用意,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說,“都不是單純出于歷史癖好,都不僅是為弄清歷史真相,而且還旨在明鑒蘇聯興亡之道,為振興中華而借力”,“如能促人思考,增進共識,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yè),則幸甚”。他把自己六十年跟蹤探索研究的感悟,從社會主義政黨領導、多黨合作、執(zhí)政及過渡、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民族問題、改革開放等角度歸納概括為十大要點,這十條主要歷史經驗也是后人應從蘇聯興亡中引以為明鑒的核心價值之所在。對于當代中國而言,蘇聯遺產的最重要價值莫過于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啟示。一部蘇聯興亡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改革與反改革的歷史。
中國當下社會流行一種美化、向往曾經的極端年代的“左”傾思潮,往往把“文革”及以前的年代描繪成政治民主清明、道德純潔高尚的理想時代。這種看法在理論上是一種大倒退,也違背諸多歷史事實。應當認清,中國在極端年代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比蘇聯更“左”。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弊病并非是由于對“英明”路線的修正,而恰恰是因為改革不到位,社會主義改革還遠未徹底;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辦法決不能開歷史倒車,再回到那個所謂“清明”的年代去,而是要靠理性地推動徹底的社會主義改革,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真正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憲政。
中國古人有云: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也指出:“我相信,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由地做出選擇。我還相信,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可以學會如何做出選擇,只要學會與超越人類的現實達成和諧關系,這種選擇不僅是自由的,而且是切實可行的?!盵2]明鑒蘇聯興亡的核心價值,聯系中國之現實,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至少應注重做好如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把握好改革機遇,適時改革,絕不能錯過改革機會。要切實吸取蘇聯二戰(zhàn)后六次錯過自我改革機會的教訓。如果能夠早點推動改革,蘇聯的體制性弊病是有可能改掉的。中國當前面臨著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經濟社會改革進一步推向縱深、政治體制改革實質性推進的時機業(yè)已成熟。
其次,必須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蘇共的垮臺鮮明揭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列寧曾對黨內民主進行過重大制度探索,被斯大林破壞殆盡后,蘇共由民主政黨變?yōu)闃O權政黨,使黨內外都缺少自由、民主與法制。當今中國執(zhí)政黨建設與改革必須汲取蘇共缺失黨內民主的教訓,借鑒列寧對黨內民主探索的經驗,切實推進黨內民主實踐。
再次,要通過社會改革加大力度培育壯大中間階層。正如書中所指出的,蘇聯模式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間階層的缺失,蘇共領導人從20世紀30年代起加速培植起一個黨政高薪特權官僚集團,導致出現新的兩極分化,社會并未成長起強有力的中間階層。中國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間階層才開始起步,當前應加大培育力度,重視并發(fā)揮社會中間階層的調節(jié)、緩解和帶頭富裕的獨特作用。
最后,突破蘇聯模式黨主立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憲政改革。蘇聯歷史上雖制定過四部憲法,也在實際上實行過憲政,但這種憲政是黨主憲政,而不是民主憲政,是權力過度集中于黨、在黨的主導和嚴密控制下的憲政。這種憲政的失敗證明沒有憲政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憲政,社會主義國家遲早要垮臺。中國的憲政改革必須吸取蘇聯黨主立憲的教訓,逐步改革成為真正由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憲政。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卡爾.歷史是什么?[M].陳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89.
[2][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