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旦 尹建龍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研究是當前國內學術界的熱點之一,出版了大量精彩的著作和譯著,但筆者發(fā)現,從歐盟成員國的角度出發(fā),研究某一成員國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互動關系的學術成果還相對較少,僅有的一些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法、德、英三個國家,而對其他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fā)揮了雖非關鍵、但卻非常特殊作用的國家,相關的研究很少。
眾所周知,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法國和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統(tǒng)一進程的主要創(chuàng)議者、領導者,是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力量之源,扮演著“發(fā)動機”的角色。但意大利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fā)揮了“潤滑劑”般的特殊作用也不容忽視。
本文力圖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意大利政府和社會各界關于積極推動歐洲統(tǒng)一的堅定立場、從政治和軍事入手實現一體化的特殊路徑主張、在協調各國關系中所發(fā)揮的平衡和斡旋作用以及歐洲一體化對意大利經濟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等四個方面。本文的研究,可以部分彌補國內關于意大利研究的相對不足,也是努力拓展歐洲研究新視角的嘗試。
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和加入北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意大利外交的基礎,是制定對外政策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維護和促進歐洲一體化的發(fā)展,是意大利不可動搖的外交基石。[1]
首先從對歐洲一體化的態(tài)度來看,意大利人是歐洲一體化進程最忠誠、最熱心的支持者,可以用“積極支持、全力推動”來概括。意大利對歐洲一體化這種支持和熱情,不僅僅來自政治精英階層,而是見諸于社會各階層的舉國現象。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初期,在參與煤鋼聯營的其他5國中,推動國家和解與聯合的主要動力來自社會精英階層,他們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面對民眾的反對。但意大利的情況卻相反。首先,意大利人對歐洲統(tǒng)一的熱情超越了政黨分歧,活躍在政壇上的黨派大多支持歐洲統(tǒng)一進程。例如,在1948年的意大利制憲議會選舉中,“歐洲聯邦主義運動”組織曾呼吁每一個候選人都要公開聲明當選后是否贊成建立歐洲聯邦,結果獲得了幾乎完全一致的回答。在20世紀50年代的意大利議會兩院中,約有100名參議員和235名眾議員加入了“議會爭取歐洲聯盟小組”,許多政府要員也經常出席這個小組的會議。這個組織對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影響巨大。其次,意大利普通民眾支持歐洲統(tǒng)一的熱情同樣高漲,多次民意測驗表明,多數意大利人能夠接受歐洲合眾國的觀念,對一個能夠方便意大利輸出勞工和商品的組織深感興趣,如在1948年的調查中,有71%的人贊成歐洲統(tǒng)一,甚至意大利共產黨人中也有1/3是贊成的,這充分說明歐洲聯合的觀念在意大利是如此深入人心。[2](P35)
無論歐洲統(tǒng)一之路上出現何等艱難險阻,意大利人對歐洲統(tǒng)一的忠誠和熱情都經受住了考驗。1978年,《經濟學家》周刊評論道:“在歐洲大國之中,意大利是唯一一個對真正聯合起來的歐洲抱有理想主義態(tài)度、并對統(tǒng)一之路上前進的每一步都表示熱烈歡迎的國家?!盵1]又如,據歐洲評估機構Eurobameter和Doxa從1970年代以來的多次調查結果顯示,意大利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支持度一直很高,截至2004年,意大利民眾對歐盟的支持度都超過歐盟各國的平均水平。[3](P211)在最近幾年圍繞著“歐盟憲法”問題所引發(fā)的一體化危機中,意大利的熱情絲毫未減。
歐洲統(tǒng)一的觀念之所以能在意大利深入人心,與意大利文化中特殊的世界主義思想淵源和歐洲聯邦主義者的廣泛宣傳是分不開的。從啟蒙運動時期的但丁到19世紀為意大利統(tǒng)一而奮斗的馬志尼、加里波第,再到反法西斯斗爭中產生的歐洲聯邦主義運動,他們的思想和宣傳以及天主教的普世觀念,都對意大利民眾的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意大利不但是歐洲一體化的熱心擁護者,而且對實現歐洲一體化的路徑選擇也有獨特的主張。概括而言,意大利主張從政治、軍事層面的一體化入手實現歐洲的統(tǒng)一;在這種努力受挫之后,又積極支持功能主義的計劃,即首先實現經濟一體化,進而將一體化進程“溢出”到政治和軍事領域。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為西歐各國提供了合作平臺,歐洲聯邦主義者們在此基礎上推動實現歐洲的政治、軍事一體化。意大利為建設歐洲委員會和歐洲防務共同體所付出的努力充分體現了其從政治和軍事方面推動歐洲一體化的路徑選擇和積極態(tài)度。如在巴黎召開的關于建立歐洲防務集團的談判會議期間(1951年1月—1952年2月),意大利加斯貝利政府提交備忘錄,建議與防務集團的建立相一致,成立由直接選舉產生的歐洲議會,同時制定共同的財政預算,推進歐洲的政治一體化進程。加斯貝利又建議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中應該包含一項有關批準成立歐洲政治機構的條款,這便是歐洲防務集團條約(the EDC Treaty)的第38條款。但是,由于政治、軍事聯合涉及各國最根本的民族情感和國家利益,很難在較短的時間里贏得各國民眾的普遍支持,加之各方面反對力量的干涉,注定了此路不通。1954年8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決議無限期推遲表決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宣告了歐洲聯邦主義一體化路徑的暫時失敗。
在經過了這一系列不成功的嘗試之后,聯邦主義者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找到了實現歐洲聯合的途徑,這就是功能主義。功能主義(Functionlism)是聯邦主義者中的一個派別,他們主張通過實現各國職能部門如鋼鐵業(yè)、交通運輸業(yè)、能源等部門的聯合來實現歐洲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推動政治一體化。功能主義的實質,是在保留主權國家的基礎上,把民族國家的部分主權逐漸轉移到一個新型的由參加國共同享有、共同執(zhí)掌的公共權力中去。這一權力是超國家的,但又代表和體現每個參加國的利益。與邦聯主義相比,功能主義更深刻;與聯邦主義相比,功能主義更實際。功能主義的代表讓·莫內認為:“功能主義道路比激進的聯邦主義戰(zhàn)士所捍衛(wèi)的憲法草案更加實際更加具體。”[4](P84-85)
歐洲煤鋼聯營開啟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和成功驗證了功能主義路線的正確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必要推動政治和軍事一體化,特別是當歐洲聯盟的市場、貨幣、關稅實現統(tǒng)一之后,聯邦主義者們建立歐洲合眾國的夢想就為“歐洲向何處去”指明了方向。1991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以來歐盟外交、防務和司法等方面的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向政治一體化的潮流不可阻擋,證明了意大利對歐洲一體化路徑主張的正確性。
由于特殊的國情國力,意大利在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由于意大利綜合國力和發(fā)展程度在歐洲屬于中等水平,從而使其既能充當大國與小國爭執(zhí)的仲裁者,又能充當大國矛盾(如法德之間的矛盾、法德與英國之間的矛盾等)協調者的角色,加之意大利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堅定擁護者,這就使其左右逢源,得以充分發(fā)揮“均衡”和“協調”的外交作用,相對于號稱歐洲統(tǒng)一發(fā)動機的法德而言,成為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潤滑油。
在有關歐洲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意大利除了要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如爭取在各機構中獲得與法德平等的權利,爭取共同市場對意大利開發(fā)南部地區(qū)的支持等,還要協調其他各國之間的矛盾,如調解法德在建立原子能聯營上的分歧。經過艱苦的談判,1957年3月25日,六國首腦在羅馬國會中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tǒng)稱“羅馬條約”,意大利總理塞尼指出:“這些條約……之所以必須在羅馬簽署,那是不無深意的,這個城市是偉大的歐洲文明的搖籃與中心,而這些條約的目的就在于推進歐洲的經濟發(fā)展,使它在世界上再度取得政治上的重要性。”[2](P74)
在促成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過程中,意大利的協調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意大利對1963年1月戴高樂拒絕英國加入表示強烈不滿,當1967年英國第二次提出加入申請后,意大利立刻表示歡迎,并表示希望能夠開始談判。1968年2月,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提出5國(加上德、意)應當同英國開展單邊談判,把法國拋在一邊。為了防止此舉對歐共體可能帶來的危害,意大利表示反對,緩解了法國在歐共體中的孤立處境。當1969年12月,歐共體同英國的談判正式開始后,意大利堅定支持英國加入并積極幫助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如在1971年5月,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對意大利政府提出的解決英國繳納共同體會費難題的方案表示滿意和感謝,而這個方案也掃清了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最后障礙。[5]同樣,在促成西班牙和希臘兩個南歐國家加入歐共體的談判中,意大利的特殊作用也得到了體現。
意大利對歐洲一體化事業(yè)的大力支持是有非常現實的利益考量的。意大利社會各界都充分意識到,只有積極參與到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來,意大利才有可能利用其他國家的援助,解決本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關于意大利要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的原因和可能獲得的利益,意大利共和國首任總理加斯貝利曾從宗教、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做過清晰的表述:“其一是天主教會的存在,一個國中之國,凌駕于國家之上——自統(tǒng)一以來,教會一直干涉意大利的內政,使建立起一個治理有方、嚴守法制的國家更為困難。而且羅馬教廷只考慮天主教會的眼前利益和未來的發(fā)展,兩者很少取得一致的意見。其二是我們希望將二百萬長期失業(yè)者的包袱卸給歐洲。天知道我們到底還有多少半失業(yè)者,在歐洲范圍內,我們的失業(yè)率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其三,共產競選票的比例在意大利非常高,但在聯合的歐洲無疑會下降,直到再也構不成—種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威脅。還有第四個原因,就是我們需要一個聯合的歐洲作掩蔽體,使其他國家的人民忘記已往法西斯分子聲名狼藉的外交行徑和我們丟人的敗績?!盵6](P152)
歷史也證明意大利確實從對歐洲一體化的積極參與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從1952年參加歐洲煤鋼聯營開始,經濟一體化給意大利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1951—1960年間,意大利工業(yè)生產年增長率為9%,1961—1970年為7.2%,在西方各國中居于前列;在1951—1973年間,意大利國民生產總值 (GNP)增長212%,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71%。[7](P81-86)特別是歐洲共同體成立后的第一個10年(1958-1968)是意大利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從1958年的419億美元上升到1968年的716億美元 (按1968年的不變美元價值計算),增長了71%,年增長率為5.5%,年人均收入從805美元提高到1358美元。最為驚人的是,意大利與共同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增長了500%,在世界制造品出口總值中的比重也翻了一番。[8](P171)經濟迅速增長縮小了意大利與英、法、德等傳統(tǒng)大國的差距,躋身西方七大工業(yè)國的行列。
經濟發(fā)展推動了意大利的經濟結構轉型和社會改造。農業(yè)在促進就業(yè)和增加國民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迅速降低,城市化進程加快,由于貧困和失業(yè)導致的人口外流數量減少了一半。經濟繁榮也增強了國家的社會調控能力,政府可以協調力量,集中財力解決困擾國家的一些老問題——包括南方問題、農業(yè)現代化問題、基礎教育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等。人們很難衡量歐共體對意大利的轉型究竟產生了何等影響,但是,幾乎在意大利的每一個變化中又都可以感覺到歐洲一體化所產生的積極壓力。[2](P81)
歐洲一體化對意大利“南方問題”的解決也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南方問題一直是意大利建國后所面臨的重大難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促進南部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消弭南北發(fā)展差距成為歷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在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意大利政府也希望能夠借此機遇,順利完成開發(fā)南部的任務。因此,在1956年就建立歐洲共同市場條約進行談判的過程中,意大利代表團根據本國的情況提出了三項重要的要求,并都得到了滿足。
其一,制定一份特殊的“關于意大利的議定書”,并作為條約的附件。各國承認意大利開發(fā)經濟蕭條地區(qū)和消滅失業(yè)現象的十年計劃符合“它們的共同利益”,因此同意采取條約中所規(guī)定的一切措施,協助意大利政府完成這項計劃。[2](P71)
其二,同意設立“歐洲社會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作為共同體社會政策的一部分。意大利代表認為,共同體的經濟蕭條地區(qū),尤其是意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和撒丁,將首先遇到劇烈的競爭,因此基金應具有雙重目標,一方面應利用它減輕由于失業(yè)增加而出現的貧困;一方面應利用它重新訓練和再度安置這些失業(yè)者,使其能在共同體缺乏勞動力的地區(qū)找到工作。在“歐洲社會基金”的構成上,意大利政府只需負擔其中的20%,法國和德國政府則各須籌集32%,同時,意大利要求不區(qū)分由于共同市場引起的直接失業(yè)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失業(yè)[2](P72),這讓意大利政府得以充分利用“歐洲社會基金”的便利來緩解本國的失業(yè)。
第三,意大利促成了“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的建立。銀行的初始資金10億美元,法國和德國各出資3億美元,意大利出資2.4億美元[6]。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歐洲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意大利南部地區(qū)的開發(fā)。截至1966年,意大利從該行共獲得4億5800萬美元貸款,占該行發(fā)放貸款總額的61%。[2](P202-203)
由此可見,對意大利而言,推動歐洲一體化既可以滿足歐洲主義的道義要求和經濟需要,又可以為解決國內長期問題提供直接的國際援助。總而言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意大利所獲得的經濟利益遠遠超過了它所付出的代價。
意大利所獲得的政治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意大利人認為:積極參與和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能夠提高意大利的國際地位,并在共同體內部獲得更大的發(fā)言權。由于國力相對弱小,一直希望發(fā)揮大國作用的意大利對法國和德國聯合主宰西歐的前景非??只?。
因此,1951年法國提出建立法德煤鋼聯營計劃后,意大利政府表示歡迎并要求加入,其目的是要借機瓦解法德聯合的前景,至少也要保證意大利不會因為被排斥在外而受到損害。這個目的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雖然意大利的鋼產量和煤產量很低,但在煤鋼聯營議會中獲得了18個席位,同法德一樣多。在1958年后成立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中,意大利則在決策、執(zhí)行、咨詢與監(jiān)督、費用承擔等方面獲得了與法德幾乎完全平等的發(fā)言權。
歐洲聯盟成立后,意大利的大國地位和發(fā)言權得到進一步的保證。在歐盟三大決策機構中,意大利都擁有重要的發(fā)言權:在由各國部長組成的“歐盟理事會”中,意大利同法國、德國、英國擁有同樣的投票權(29張票),高于西班牙和波蘭(27張);在2004年選出的第6屆歐洲議會的785個議席中,意大利同法國、英國一樣選出78位歐洲議會議員,德國人口最多,擁有99席,波蘭和西班牙只擁有54席。這都說明意大利已經成功地確立了歐洲大國的政治地位。
[1]Marta Dassu,The Future of Europe:The View from Rome,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6, No.2,1990.
[2](美)羅伊·威利斯.意大利選擇歐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3]Martin J.Bull and James L.Newell,Italian Politics, Polity Press, 2005.
[4](法)讓·莫內.歐洲之父:莫內回憶錄[M].孫惠雙,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5]R.E.M.Irving,Italy's Christian Democrat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2 ,No.3, 1976.
[6](意)路易吉·巴爾齊尼.難以對付的歐洲人[M].唐雪葆,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7]戎殿新,羅紅波.戰(zhàn)后意大“經濟奇跡”[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8]Frederic Snotls and Theodor Wiecler,Italy, A Difficult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