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曲文,江裕,原靈,陳愛平
(1、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人獸共患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省2004年至2012年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群分布變遷變化趨勢分析
李曲文1,2,江裕3,原靈1,2,陳愛平1,2
(1、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人獸共患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為了解流腦菌群在福建省的流行、分布及耐藥狀況,以便采取防止措施。方法我們于2004年-2012年對我省流腦病例咽拭子及腦脊液、密切接觸者、健康人群咽拭子,依據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進行了流腦菌群的分布監(jiān)測。結果共分離了腦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從流腦病人中分離腦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觸者咽拭子分離腦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離腦膜炎奈瑟菌41株;分離到的70株腦膜炎奈瑟菌血清分布為A群27株(38.57%)、B群20株(28.57%)、C群22株(31.43%)、W135群1株(1.43%);對70株腦膜炎奈瑟菌做了藥敏試驗,敏感率依次為頭孢唑啉100%、頭孢呋辛100%、頭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藥率較高的為復方新諾明78.57%、阿莫西林80%。結論福建省流腦的病原學和血清學特征為多菌型并存著,菌株對于一些藥物出現了耐藥現象,有必要加強流腦疫苗的免疫接種和流腦病原學監(jiān)測。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群分布;藥敏試驗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以下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冬春季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流腦在福建省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六次較大的流行,分別在1938年、1944年、1951年、1959年、1967年和1980年,其中1951年發(fā)病660例,死亡147人,病死率為22.07%;1959年發(fā)病5724例,死亡578人,病死率為10.09%;1980年發(fā)病15007例,發(fā)病率為59.96/ 10萬,死亡464人,病死率為3.09%。每次流行都具有強度大、病死率高的特點,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損失[1]。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廣使用A群流腦多糖體菌苗以來,流腦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流腦的發(fā)病率、病死率顯著下降,流腦的流行得以控制,成為流腦防治的重要轉折點。同時,流腦疫苗的廣泛應用,會產生流腦流行優(yōu)勢血清群的變遷,了解流腦的流行病學特征的變化及流行菌群的變遷,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改進防控策略,以應對流腦對我們的威脅。因此,本文對我省2004-2012年流腦分離菌株進行了分析。
1.1 菌株來源2004年-2012年對我省流腦病例咽拭子及腦脊液、密切接觸者、健康人群咽拭子分離菌株,共分離了腦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流腦病人中分離腦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觸者咽拭子分離腦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離腦膜炎奈瑟菌41株。
1.2 實驗材料巧克力平板購于環(huán)凱公司,細菌生化微量鑒定管購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藥敏紙條及流腦乳膠試劑盒購于法國生物梅里埃。流腦診斷血清購于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流腦組。PCR引物由Generay Biotech公司合成提供。
1.3 方法參照WS 295-2008《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2]進行進行腦膜炎奈瑟菌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Etest方法,以CLSI標準(2012年的第二十二版資料增刊)為結果判定標準。
1.4 資料統(tǒng)計分析用Excel 2003對調查數據及實驗室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2004年至2012年福建省分離的腦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2004年至2012年福建省分離的腦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情況
2004年至2012年我省分離的腦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構成比為A群38.57%、B群28.57%、C群31.43%、W135群1.43%;非流腦病例(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觸者)中A群占45.45%(25/55)、B群占32.73%(18/55)、C群占21.82%(12/55)。
2.2 2004年至2012年實驗室確認的流腦病例患者分離的腦膜炎奈瑟菌菌株以C群66.67%(10/ 15)為最高,A群、B群各占13.33%(2/15)、W135群占6.67%(1/15);近年來還是以C群病例居多,自從2007年我省出現了首例B群病例后,2012年又出現了B群病例。至此我省出現了A、B、C、W135群多菌群并存的散發(fā)病例存在。
2.3 15例實驗室確認流腦病例年齡分布情況我省流腦病例發(fā)病年齡仍以15歲以下為主,占66.7%(10/15),大年齡組也出現了散發(fā)的病例;最小年齡為10d。
2.4 15例實驗室確認流腦病例地區(qū)分布見表2。
表2 15例實驗室確認流腦病例地區(qū)分布
2.5 2004年至2012年流腦菌群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2004年至2012年流腦菌群分布情況
2.6 藥物敏感試驗見表4。
表4 70株腦膜炎奈瑟菌藥敏試驗結果
表4中,70株腦膜炎奈瑟菌敏感率較高的有頭孢唑啉100%、頭孢呋辛100%、頭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藥率較高的為復方新諾明78.57%、阿莫西林80%。
根據莢膜多糖結構,腦膜炎奈瑟菌株分為13個血清群,大部分流腦病例都是由A、B、C、W 135群引起的,其中A、B、C群流腦引起病例占90%。我省2004年至2012年分離的70株腦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構成比為A群38.57%、B群28.57%、C群31.43%、W 135群1.43%,與邵祝軍等報告中2003-2006年的數據分析結果相近[3]。我省在上世紀80年代前流腦流行的菌株主要是A群腦膜炎奈瑟菌,自從2004年我省從流腦病例首次檢出C群腦膜炎奈瑟菌之后[4],我省連續(xù)多年分離出了C群,本文中流腦病例的構成比以C群66.67%(10/15)為最高。2008年我省開始A+C疫苗接種以后,2008年至2011年未出現流腦病例,證明了疫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應繼續(xù)人群的強化,防止流腦的傳播流行。自2007年出現了B群以后,在2012年又出現了B群,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目前,國內尚無B群腦膜炎奈瑟菌疫苗,A群腦膜炎奈瑟菌疫苗對B群腦膜炎奈瑟菌的感染無交叉保護作用,人群普遍易感。至今大部分國家地區(qū)尚缺乏有效的B群腦膜炎奈瑟菌疫苗,該菌在多國成為引起地方性腦膜炎的首要病原菌,北美30%~40%的腦膜炎病例是由B群感染所致,某些歐洲國家該比例高達80%,在我國由B群引起的病例比例也呈增高趨勢[5]。當出現B群腦膜炎奈瑟菌的流腦流行時,對于病人密切接觸者需口服抗菌藥物,為預防續(xù)發(fā)第二代病例。
流腦好發(fā)于兒童,但流行年發(fā)病人群年齡可高移。我國以往以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嬰幼兒及兒童接種流腦疫苗在全國范圍的規(guī)范化開展,使兒童流腦發(fā)病率明顯降低。但最近幾年隨著全國各地現代化建設規(guī)模的擴大,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城市,人群流動較大使流腦成人發(fā)病率又有增加,疫情分布在城鄉(xiāng)結合部多見,以散發(fā)病例出現為主,發(fā)病人群絕大多數為外地來務工人員。從2004年至2012年我省的15例病例來看,發(fā)病年齡還是以15歲以下為主,但20歲以上的年齡組也出現了5例,最高的年齡組為43歲;在病例密切接觸者中也有高年齡組帶菌者,2012年從1例68歲密切接觸者中分離出了1株B群腦膜炎奈瑟菌,是否有必要加強高年齡組的健康人群的監(jiān)測,值得我們深思。
70株腦膜炎奈瑟菌株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噻肟、氯霉素敏感,而對于環(huán)丙沙星、阿莫西林、復方新諾明等已經出現了一定的耐藥現象。為了防止耐藥腦膜炎奈瑟菌的增多,首先要避免抗生素的濫用;其次,鑒于腦膜炎奈瑟菌對磺胺類藥物耐藥率較高,無論在臨床上還是預防服藥,選擇磺胺類藥物都要慎重。建議最好在用藥前,應檢測腦膜炎奈瑟菌株的耐藥性,為選用藥物提供參考。
目前,在我國各類法定傳染病中,每年流腦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仍占重要位置,仍然是當前危害居民健康,特別是兒童健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是各地冬春季防疫工作的重點。堅持早發(fā)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和早治療,對于減少本病的傳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6]。切實落實易感人群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安全有效的措施。首先應進一步加強流腦流行菌群的監(jiān)測,隨時掌握流腦流行菌群的變遷,才能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流腦疫苗接種對象、接種程序和接種菌苗的種類。鑒于我省流腦的病原學和血清學特征為多菌型并存著,菌株對于一些藥物出現了耐藥現象,因此加強流腦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監(jiān)測、健康人群的帶菌率和抗體水平監(jiān)測以及新菌苗的研究,對于減少本病的傳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1]羅朝晨,謝一俊,黃文龍,等.福建省12年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3,6(30):863-864.
[2]WS 295-2008.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S].2008.
[3]邵祝軍,徐麗,高源,等.中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菌群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6):541-544.
[4]原靈,郭維植,謝一俊,等.從2例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首次檢出C群腦膜炎球菌[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7(2):133-135.
[5]Ambur OH,Frye SA,Tnjum T.New functional identity for the DNA uptake sequence i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esence in transcriptional terminators[J].JBacteriol,2007,189(5):2077-2085.
[6]Stephens DS,Greenwood B,Brandtzaeg P.Epidemic meningitis, meningococcaemia,and Neisseria meningitidis[J].Lancet,2007,369 (9580):21961.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trend of epidem 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 bacteria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
LIQuwen,JIANG Yu,YUAN Ling,etal.Fuj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Fuzhou 350001,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he epidemic meningitis bacteria strains in Fujian province,in order to take preventivemeasures.MethodsBased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management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we conducted distribution monitoring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 bacteria. we collected throat swab and cerebrospinal fluid,from meningococcalmeningitis cases and throat swab from close contacts,healthy population in our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Results A total of 70 Meningococcal strains were isolated,15 strains from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14 strains from throat swabs of close contacts,41 strains from throat swabs in healthy population. The serum distribution of the isolated 70 strains of Neisseriameningitidi s was 27 strains of serogroup A(38.57%),20 strains of serogroup B(28.57%),22 strains of serogroup C(31.43%),1 strain ofW135(1.43%).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70 strains of Neisseriameningitidis were conducted.The sensitive rates to cefazolin,cefotaxime,chloramphenicolwere all 100%;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to SMZ-TMP,and amoxicillin were 78.57%and 80%,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study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shows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multiple bacteria coexisted in Fujian province,strains have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some drugs,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vaccine immunization and strengthen pathogen. surveillance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meningococcal.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ECM);Flora distribution;Drug sensitivity test
R515.2,R378.1+5,R446.5
A
1674-1129(2013)05-0431-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5.009
李曲文,男,1984年12月生,福建醫(yī)科大學醫(yī)學檢驗專業(yè),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學檢驗、分子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
陳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