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芳
(湖北理工學院數(shù)理學院,湖北黃石435003)
“將正整數(shù)拆分成分布量為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數(shù)等于將正整數(shù)拆分成互不相同的分布量的無序分拆數(shù)”[1]是由數(shù)學家Euler 在研究數(shù)論時首先提出的.隨后,與無序分拆相關的恒等式的研究引起了很多數(shù)學家的關注,并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結果[2-3].
然而,在正整數(shù)的分拆問題的研究中,大多只考慮無序分拆或只研究有序分拆,對兩者相關的恒等式的研究并不多.Agarwal 在2003年給出了這類問題的第1 個恒等式[4],并且利用分拆的方法給出了它的組合證明.郭育紅[5]在2007年使用Agarwal 的組合方法得到了幾個新的關于正整數(shù)的無序分拆與有序分拆之間的恒等式.畢曉芳[6]等在2008年又給出了2 個關于無序與有序之間的新的分拆恒等式,并給出了它們的組合證明.黃鳳英和柳柏濂[7]在2009年討論了將正整數(shù)分拆成分布量不小于k 和分布量不大于k 的有序分拆,分別給出了這2 類有序分拆與無序分拆相關的一些恒等式和遞歸式,同時得到了正整數(shù)分拆成分布量不大于k 的有序分拆數(shù)與廣義的高階菲波拉契數(shù)之間的關系式.邢林燕和尤利華[8]在2010年又給出了幾個和正整數(shù)的無序與有序相關的分拆恒等式.最近龐榮波和許小芳也分別在文獻[9]和[10]中研究了這類恒等式.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個新的與正整數(shù)的無序分拆和有序分拆相關的恒等式和遞推式,并給出了它們的組合證明.
定義1[5]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無序分拆π 的所有分部量為互不相同的奇數(shù),則稱π是一個“奇”無序分拆.
定義2[5]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無序分拆π 的所有分部量為互不相同的偶數(shù),則稱π 是一個“偶”無序分拆.
定義3[6]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無序分拆π 中分部量分別以奇數(shù)和偶數(shù)交替出現(xiàn),且最小分部量是偶數(shù),則稱π 是一個“奇-偶”無序分拆.
引理1[6]設m 是滿足2 ≤m<n 的正整數(shù),其中n 是奇數(shù).如果正整數(shù)n 可以分拆成2 部分之和,其中第1 部分是分部量為偶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2 部分是1 個奇數(shù),用c(e,o,n)表示這種分拆數(shù);如果正整數(shù)n 可以分成2部分之和,其中第1 部分是恰含m-1 個偶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2 部分是1 個奇數(shù),用cm(e,o,n)表示這種分拆數(shù);將恰含2 個以上分部量并且最大分部量為n 的“奇”無序分拆數(shù)記為On;將恰含m 個分部量并且最大分部量為n 的“奇”無序分拆數(shù)記為Omn,則:
引理2[6]設n,m 是正整數(shù),且m 滿足2≤m<n.如果正整數(shù)n 可以分拆成2 部分之和,其中第1 部分是分部量為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2 部分是1 個偶數(shù),用c(o,e,n)表示這種分拆數(shù);如果正整數(shù)n 可以分成2 部分之和,其中第1 部分是恰含m-1 個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2 部分是1 個偶數(shù),用cm(o,e,n)表示這種分拆數(shù);將最大分部量為n 的“奇-偶”無序分拆數(shù)記為OEn;將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n 的“奇-偶”無序分拆數(shù)記為,則:
定義4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有序分拆π包含3 個部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分部量為偶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則稱π 是n 的一個“奇-偶-奇”有序分拆.用c(o,e,o,n)表示n 的“奇-偶-奇”有序分拆數(shù).
定義5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有序分拆π包含3 個部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包含m-2 個分部量的“偶”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則稱π 是n 的一個包含m 個分部量的“奇-偶-奇”有序分拆.用cm(o,e,o,n)表示n 的包含m 個分部量的“奇-偶-奇”有序分拆數(shù).
定理1設m 是滿足3≤m<n 的正整數(shù),其中n 是偶數(shù),則有:
證明:首先證明式(1)成立.
設π 是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n,其余分部量為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令π = x1+x2+…+xm,其中x1<x2<…<xm=n(xi為奇數(shù),i =1,2,…,m-1).于是n=x1+(x2-x1)+(x3-x2)+…+(xm-xm-1)就是一個將正整數(shù)n 分拆成3 部分的分拆數(shù):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恰含m-2 個偶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
另一方面,設n =n1+n2+…+nm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m為奇數(shù),ni(i = 2,3,…,m-1)為偶數(shù).令x1= n1,x2= n1+n2,x3= n1+n2+n3,…,xm=n1+n2+…+nm= n,顯然x1,x2,…,xm-1為奇數(shù),xm為偶數(shù)n,則π = x1+x2+…+xm是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n,其余分部量是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
從而,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3 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包含m-2 個分布量的“偶”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與一個包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n,其余分部量是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一一對應,故式(1)成立.
很明顯,式(2)可以由式(1)得到.
例如:取n =8,m =3.將8 分拆成3 部分之和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有6 個:1+6+1,1+4+3,1+2+5,3+4+1,3+2+3,5+2+1,即c3(o,e,o,8)=6.與之對應的恰含3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8,其余分部量是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有6 個:1+7+8,1+5+8,1+3+8,3+7+8,3+5+8,5+7+8,即.
將8 分拆成3 部分之和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2 部分是分部量為偶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有11個:1+6+1,1+4+3,1+2+5,3+4+1,3+2+3,5+2+1,1+2+4+1,1+4+2+1,1+2+2+3,3+2+2+1,1+2+2+2+1,即c(o,e,8)=11.與之對應的恰含3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8,其余分部量是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有11 個:1+7+8,1+5+8,1+3+8,3+7+8,3+5+8,5+7+8,1+3+7+8,1+5+7+8,1+3+5+8,3+5+7+8,1+3+5+7+8,即.
定理2設n 是偶數(shù),m 是滿足3 ≤m<n的正整數(shù),則.
證明:設π 是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n,其余分部量是奇數(shù)的無序分拆.令π =x1+x2+…+xm,其中x1<x2<…<xm= n(xi為奇數(shù),i = 1,2,…,m-1),則π'=x1+x2+…+(xm-1)是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n-1 的“奇”無序分拆.并且這是種一一對應,則.再由定理1 可得.
由引理1 和定理2 可得出下面的結論.
定理3設n 是偶數(shù),m 是滿足3 ≤m<n的正整數(shù),則cm(o,e,o,n)=cm(e,o,n-1).
定理4設n 是偶數(shù),m 是滿足3 ≤m<n的正整數(shù),cm(o,n)表示將正整數(shù)n 分拆成恰含m 個分部量且分部量為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數(shù),則:
1)當m =3 時,c3(o,e,o,n)= c3(o,e,o,n-2)+c2(o,n-2);
2)當3<m<n 時,cm(o,e,o,n)=cm(o,e,o,n-2)+cm-1(o,e,o,n-2).
證明:1)當m =3 時,設π = n1+n2+n3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3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3為奇數(shù),n2為偶數(shù).根據(jù)n1與1的關系把π 分解為以下2 類:
①若n1>1,則π'= (n1-2)+n2+n3是正整數(shù)n-2 的一個恰有3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2 和n3為奇數(shù),n2為偶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3(o,e,o,n-2).
②若n1=1,則π'= (n1-1)+(n2-1)+n3=(n2-1)+n3是正整數(shù)n-2 的一個恰有2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2-1 和n3為奇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2(o,n-2).
綜上可知,當m = 3 時,c3(o,e,o,n)=c3(o,e,o,n-2)+c2(o,n-2)成立.
2)當3<m<n 時,設π = n1+n2+…+nm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m為奇數(shù),ni(i = 2,3,…,m-1)為偶數(shù).根據(jù)n1與1 的關系把π 分解為以下2 類:
①若n1>1,則π'= (n1-2)+n2+…+nm是正整數(shù)n-2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2 和nm為奇數(shù),ni(i =2,3,…,m-1)為偶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m(o,e,o,n-2).
②若n1=1,則π'= (n1-1)+(n2-1)+…+nm= (n2-1)+n3+…+nm是正整數(shù)n-2的一個恰有m-1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2-1 和nm為奇數(shù),ni(i =3,…,m-1)為偶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m-1(o,e,o,n-2).
綜上可知,當3<m<n 時,cm(o,e,o,n)=cm(o,e,o,n-2)+cm-1(o,e,o,n-2)成立.
定義6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有序分拆π包含3 個部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分部量為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則稱π 是n 的一個“偶-奇-偶”有序分拆.用c(e,o,e,n)表示n 的“偶-奇-偶”有序分拆數(shù).
定義7如果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有序分拆π包含3 個部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包含m-2 個分部量的“奇”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則稱π 是n 的一個包含m 個分部量的“偶-奇-偶”有序分拆.用cm(e,o,e,n)表示n 的包含m 個分部量的“偶-奇-偶”有序分拆數(shù).
定理5設n,m 是正整數(shù),且m 滿足3≤m<n,則有:
證明:首先證明式(3).
設π 是一個包含m 個分部量的“奇-偶”無序分拆且最大分部量為n-1.令π = x1+x2+…+xm,其中x1<x2<…<xm= n-1 且x1為偶數(shù).于是n = x1+(x2-x1)+(x3-x2)+…+(xm-xm-1+1)就是一個將正整數(shù)n 分拆成3 部分的有序分拆: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恰含m-2 個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
另一方面,設n =n1+n2+…+nm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m為偶數(shù),ni(i = 2,3,…,m-1)為奇數(shù).令x1= n1,x2= n1+n2,x3= n1+n2+n3,…,xm=n1+n2+…+nm-1 = n-1,顯然x1,x2,…,xm為奇數(shù)和偶數(shù)交替序列,x1為偶數(shù),則π =x1+x2+…+xm是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n-1 的“奇-偶”無序分拆.從而,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3 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恰含m-2 個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與一個恰含m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n-1 的“奇-偶”無序分拆一一對應,故式(3)成立.
很顯然,式(4)可以由式(3)得到.
例如:取n =9,m =3.將9 分拆成3 部分之和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一個奇數(shù),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有6 個:2+5+2,4+1+4,2+3+4,4+3+2,2+1+6,6+1+2,即c3(e,o,e,9)=6.與之對應的恰含3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8的“奇-偶”無序分拆有6 個:2+7+8,4+5+8,2+3+8,4+7+8,2+5+8,6+7+8,即.
將9 分拆成3 部分之和的有序分拆(其中第1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第2 部分是分部量為奇數(shù)的有序分拆,第3 部分是一個偶數(shù))有11個:2+5+2,4+1+4,2+3+4,4+3+2,2+1+6,6+1+2,2+1+1+3+2,2+1+3+1+2,2+3+1+1+2,2+1+1+1+4,4+1+1+1+2,即c(e,o,e,9)=11.與之對應的恰含3 個分部量且最大分部量為偶數(shù)8 的“奇-偶”無序分拆有11 個:2+7+8,4+5+8,2+3+8,4+7+8,2+5+8,6+7+8,2+3+4+7+8,2+3+6+7+8,2+5+6+7+8,2+3+4+5+8,4+5+6+7+8,即.
由引理2 和定理5 可得出下面的結論.
定理6設n,m 是正整數(shù),且m 滿足3≤m<n的正整數(shù),則:
cm(e,o,e,n)=cm(o,e,n-1).
定理7設n,m 是正整數(shù),且m 滿足3≤m<n,cm(e,n)表示將正整數(shù)n 分拆成包含m 個分部量的“偶”有序分拆數(shù),則:
1)當m =3 時,c3(e,o,e,n)= c3(e,o,e,n-2)+c2(e,n-1);
2)當3<m<n 時,cm(e,o,e,n)= cm(e,o,e,n-2)+cm-1(e,o,e,n-1).
證明:1)當m = 3 時,設π = n1+n2+n3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3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3為偶數(shù),n2為奇數(shù).根據(jù)n1和2的關系把π 分解為以下2 類:
①若n1>2,則π'= (n1-2)+n2+n3是正整數(shù)n-2 的一個恰有3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2 和n3為偶數(shù),n2為奇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3(e,o,e,n-2);
②若n1=2,則π'=(n1-2)+(n2+1)+n3=(n2+1)+n3是正整數(shù)n-1 的一個恰有2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2+1 和n3為偶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2(e,n-1).
綜上可知,當 m = 3 時,c3(e,o,e,n)=c3(e,o,e,n-2)+c2(e,n-1)成立.
2)當3<m<n 時,設π = n1+n2+…+nm是正整數(shù)n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和nm為偶數(shù),ni(i = 2,3,…,m-1)為奇數(shù).根據(jù)n1與2 的關系把π 分解為以下2 類:
①若n1>2,則π'= (n1-2)+n2+…+nm是正整數(shù)n-2 的一個恰有m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1-2 和nm為偶數(shù),ni(i =2,3,…,m-1)為奇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m(e,o,e,n-2);
②若n1=2,則π'= (n1-2)+(n2+1)+…+nm= (n2+1)+n3+…+nm是正整數(shù)n-1的一個恰有m-1 個部分的有序分拆,其中n2+1 和nm為偶數(shù),ni(i =3,…,m-1)為奇數(shù),這類分拆數(shù)為cm-1(e,o,e,n-1).
綜上可知,當3<m<n 時,cm(e,o,e,n)=cm(e,o,e,n-2)+cm-1(e,o,e,n-1)成立.
[1]MacMahon P A.Memoir on the compositions of numbers[J].Philos,Trans.Roy.Soc.London A,1894,184:835-901.
[2]Alladi K.A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sylvester-a smoother road to gollniz (big)theorem[J].Discrete Math,1999,196:1-11.
[3]Andrews G E.Ramanujan's"lost"notebook IV:stacks and alternating partitions[J].Adv.in Math,1984,53:55-74.
[4]Agarwal A K.An analogue of Euler's identity and new combinatorial properties of n-colour compositions[J].J.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03,160:9-15.
[5]郭育紅.與正整數(shù)的無序分拆和有序分拆相關的一些恒等式[J].數(shù)學學報(中文版),2007,50(3):707-710.
[6]畢曉芳,燕子宗,趙天玉.兩個新的正整數(shù)分拆恒等式[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8,5(1):28-29.
[7]黃鳳英,柳柏濂.與有序分拆相關的一些恒等式[J].數(shù)學學報(中文版),2009,52(2):403-408.
[8]邢林燕,尤利華.與有序分拆和無序分拆相關的幾個恒等式[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0-23.
[9]龐榮波.無序與有序分拆的雙射關系[J].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2011,24(3):178-181.
[10]許小芳.與正整數(shù)的有序分拆相關的一些恒等式[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2,28(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