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作為瑤族文學的代表作者之一,藍懷昌曾收集、翻譯、整理了布努瑤的創(chuàng)世史詩及民族歌謠,他“諳熟本民族的歷史,對于用文學形式再現(xiàn)本民族的生活懷有莊嚴的使命感”〔1〕。在創(chuàng)作《波努河》過程中,他大量運用了得失互見的神話、詩化模式。神話的間續(xù)運用使小說的歷史感加強,詩化的景物及對話則讓作品充滿藝術化了的、審美化了的寓意。同時,雙重模式的運用也存在缺陷,如詩化語言固然優(yōu)美,但有時易失去小說狀物的細致。這樣的藝術建構,為小說進行文化反思搭建了厚實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背景?!恫ㄅ印穼⒕哂小吧剿溃L情美,藝術美,人性美”〔2〕的波努寨、波努人放在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和“時間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錢”的經(jīng)濟變革浪潮中,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中,波努寨、波努人用其特有的方式進行著一次并不成功的經(jīng)濟改革,其中蘊含著無處不在的岜桑彌洛特之魂的深沉魅力。從這樣的“地上河”“地下河”〔3〕配合的行文方式,不難看出,作家的實質并不停留在表層,而是要探索經(jīng)濟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匯合前行的道路,進行一次深刻的民族文化反思。
康德在《何為啟蒙》一文中表述了對啟蒙運動精神實質的經(jīng)典概括:“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眴⒚删褪侨私柚硇赃_到自主狀態(tài)。啟蒙的自主性則要求在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jīng)濟基礎具備的條件下進行飛躍。
小說《波努河》中,主人公對于自身的啟蒙始于商品競爭,他們審視自己的不成熟,逐步認識新世界中的經(jīng)濟與文化。在經(jīng)濟改革的浪潮中,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使玉梅這位年輕人的自主啟蒙經(jīng)歷了曲折的由表及里的漫長探索。玉梅,一個有著“柔和美,鮮嫩美,野性美”的波努姑娘,但她又是非常態(tài)下的傳統(tǒng)民族女性——充當家中男人的還債者,雙重身份的重疊為她的自覺提供了條件。在一個被形形色色的霧籠罩的村寨中,灼人的陽光下,玉梅在背水還債。此時的她“沉思。沉默。她恨那火辣辣的光,但是她又愛她。她能驅散白茫茫的霧,給山、給水露出真面目,給人、給鬼露出真面目?!彼释幸皇馍淙胨纳X得“光是有力量的,她的生命為什么不能是一束光?”這束光是她朦朧的啟蒙之光,不僅帶給她進城去看看的想法,更開啟了她不凡的人生。玉梅對城市、對經(jīng)濟改革的初步認識來自于受教育過程中閱讀的小說《紅巖》里對城市繁華生活的描摹,來自一份講述著一個保姆在家政工作中獲得農業(yè)知識后成功創(chuàng)業(yè)故事的報紙。其實,這只是一種表層的對富裕生活的憧憬,“城市不就是那高樓大廈,那商場,那人,那喇叭?!?/p>
“……寨里人打得一只山羊,現(xiàn)在在灘頭分,我們也去,見者有份,晚了可拿不到羊肉?!庇裰裾f著拉玉梅的手。
“我不想去。”玉梅顯得十分難為情。“人家是用汗水換來的羊肉。我們……我們沒流汗?!?/p>
與傳統(tǒng)的玉竹不同,玉梅的意識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模糊“按勞分配”的經(jīng)濟分配方式,她沒有流汗就沒有取得羊肉的權利,這是對波努寨悠遠歷史中“見者有份”的平均主義的初次否定。當機會來臨時,受過民族文化熏陶的玉梅在進城問題上出現(xiàn)了徘徊,其實質是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選擇。為了改變這一代人的生活道路,她決定進城去,這個決定是深層啟蒙的起點,從此她踏上一條艱辛的改革之路。華夏開發(fā)總公司成了玉梅認識商品經(jīng)濟的陣地,她一次次觀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沿工農業(yè)后,總是思索,思索進城后“工作的收效和受到的沖擊,時而是快樂的,時而是痛苦的,”對新經(jīng)濟、對都市生活與自身存在的傳統(tǒng)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按照少數(shù)民族作家現(xiàn)代小說的人物命運安排,應該將女主人公推到一定的高度,如彝族作家普飛《紅腰帶》中的林梅,在小說高潮便成為政治家;相反,玉梅則陷入刺梨酒原料危機事件。作為初出大山的“新女性”,還缺乏商場經(jīng)驗的玉梅卻被委以重任,隱約讓讀者嗅到華夏公司開發(fā)計劃失敗的氣息。這件事解決的關鍵放在了波努寨的人性純美上,如此安排不難看出作者的初衷是在商品競爭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反思。
“‘啟蒙’一詞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雖然在傳播過程中,其內容必然發(fā)生位移,但大致的主張沒有改變,即主張主體的獨立、自由、平等,以人的解放和人權保障為旨歸,倡導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人權意識,這些成為‘啟蒙主義’最基本的內容”〔4〕。然而世代傳承的民族心理和特殊的時代追求,使得民族認同的社會思潮也相伴而行,其中也涉及到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反思,對中國經(jīng)濟改革時期的文學作品影響深遠。
歷時性與共時性是文化的兩種基本性格,同時又是人們思考文化問題的兩種理論視野?!皻v時性理論所強調的是文化的縱向發(fā)展,共時性理論則恰恰相反,它不承認文化的共性”〔5〕。
在具有現(xiàn)代性的很多少數(shù)民族作品中,文化反思往往更注重共時性,側重將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置于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進行文化思考,而《波努河》中,作者將文化反思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方向出發(fā),使探索更為深刻。小說在前三章運用神話傳說對波努先民的性格形成進行思考,使主人公產生疑問“挑選哪一串是人走的腳???哪一個是祖先閃光的靈魂?”前方一條路通往康莊,一條路通向民族傳統(tǒng)純美,如何選擇?主人公玉梅看到了二者的交點,波努先民是想走出去的,也曾試圖走出去,但他們生性善良,難以適應外面世界的爭奪,這是瑤族“民族文化中出現(xiàn)的消極性和保守性與時代沖突的撞擊點”〔6〕,想使波努寨在二者間求發(fā)展,就必須弱化來自傳統(tǒng)的悠久民族文化的“第二層”和“第三層”。玉梅,作為波努人中覺醒的代表,她從先民的故事中思考本民族歷史發(fā)展中的文化弱點,并試圖進行改革。
據(jù)說,祖先是被城里人驅散的,才到了這波努山,才有了土地,才有了木樓?,F(xiàn)在,沒有仗打了,沒有人趕了,為什么要離開這古老的土地?為什么要吵吵嚷嚷進城?
這就是老一輩波努人,一群民族“文化忠實的守望者”。但是,早年的先民卻不一樣,如岜桑彌洛特讓兒子到廣州要谷種,兒子經(jīng)陸路、水路將谷種要回,使漫山遍野長滿玉米、小米、稻谷。這就是勇敢的波努先民。勇敢,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競爭中是有積極作用的,就是這種傳統(tǒng)精神,讓玉梅嘗試走出寨門,到商場去開創(chuàng)一條帶領波努寨走向富裕的路。出現(xiàn)如此反差的原因,可能是老一輩人經(jīng)過被迫遷徙,最終決定停留波努山時已經(jīng)結束了一次民族內部的文化反思。對于新一代的波努人,又將從何處得出自己的答案?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進行民族內部的二次反思。第二次反思始于波努人與布金人比箭奪地(看誰的箭可以射到石崖不落下),波努人落敗的故事,波努人不是輸給好箭和射箭技術,而是輸給了布金人粘在箭頭的糍粑,輸給了布金人的聰敏靈活。這是第二次民族內部反思的結果,“蠻干、愚昧、無知浸蝕一個民族的靈魂,那結局是一出悲劇?!庇谑钦Q生了以玉梅為首的“用純潔心靈去量度”,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這一代波努人。小說在此結束了歷史的反思,開始了現(xiàn)代社會下的民族文化揚棄。
藍懷昌曾說:“我之所以創(chuàng)作《波努河》,最初的動意有兩點,一是民族的責任感,二是時代的責任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中,民族如何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如何在改革中求發(fā)展?成為文化共時性反思的關鍵。一個民族的經(jīng)濟分配制度要從平均到按勞,是經(jīng)濟意識的飛躍。傳統(tǒng)的意識強調群體性,要將商品競爭的經(jīng)濟風吹透田園村寨是一場改革,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潮流的一次整合。民族文化特性與經(jīng)濟的有效結合才是解決民族共時性反思的途徑。小說中,在如戰(zhàn)場的商場上,玉梅陷入與對手公司搶奪刺梨酒原料的困境,最終問題得以解決并非單純的經(jīng)濟因素,而是經(jīng)濟與民族個性的疊加。對手楊成和作為久經(jīng)商場的老手,深知原料的重要性,于是暗中與玉梅爭奪刺梨,搶先與梨農簽訂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原料流失看似已成定局,幸運的是玉梅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張匿名紙條“趕在九九前面把明、后年合同簽署,價格可略高一些。去了,不要忘記給外婆捎點煙葉?!边@煙葉不僅是煙葉,更是波努人的暗語,是一種溝通的媒介,玉梅就是靠著波努人亙古不變的習俗才找到解決危機的切入點,在盤五叔的幫助下得到波努人的信任,這種信任是“以共同的文化,民族心理為前提的,藝術必須根植于文化,民族心理,才會被觀眾接受,進而產生情感共鳴”〔7〕,接著舉辦了一場慶祝公司成立四周年大會,其實是要優(yōu)惠供應煙葉、絲線、布料等民族用品,可用現(xiàn)金或刺梨換取。事實證明玉梅的方案是正確的,“眼看著那一簍簍,一筐筐的刺梨果倒進了刺梨酒廠的倉庫里”,楊成和慌了,玉梅樂了。波努人已不再是以前的“聽話的”波努人了,他們的思想在改革浪潮的光照下“撥霧見天”了。
《波努河》的作者“沒有犯文化反思中的流行病,沒有像一些流行的淺層的反思者那樣把民族的艱辛與苦難簡單地歸罪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恰恰相反,小說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融入了民族的密洛陀文化和精神”〔8〕。
近現(xiàn)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從經(jīng)濟、文化兩個方面都經(jīng)歷了一場深刻的轉型,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處在由這場轉型為我們塑造的文化視域中,我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產品,精神狀態(tài)卻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改變,商品化、市場化的背后是理性精神的支撐。對于少數(shù)民族來說,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停滯和保守的文化總是難免衰落的命運”〔9〕,因而他們從對民族文化的單一性承襲,轉為民族文化與轉型社會的反思,他們懷著一種探索的心理去聚焦人類發(fā)生改變背后的理性精神支撐,所以,進行文化反思,亦或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憧憬,一種多角度的文化情緒開始彌漫,更體現(xiàn)在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作品中。
《波努河》的民族文化反思路線是科學的,它“一面在批判和反省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劣性和弱點,一面也在尋找和互換祖輩文化的回歸”,透過經(jīng)濟方式的改革來鋪展,整個作品具有濃厚的經(jīng)濟體系轉型意味,卻又用詩意的方式來書寫。作品開篇寫“霧。白茫茫的霧。霧。濕漉漉的霧。從山谷底升騰起來,從天庭里卷下來。遮住了山,遮住了樹,遮住了古老的木樓?!币舱谧×瞬ㄅ俗叱錾秸?、發(fā)展經(jīng)濟的路。這片霧仿佛是波努山神岜桑彌洛特為阻斷改革開放的風而布下的,使想要走出去的這代波努人的步伐更加艱難,這片傳統(tǒng)之霧注定自始至終存在于波努人的文化反思中。《波努河》表現(xiàn)著一群在時代急劇發(fā)展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渴求走出傳統(tǒng),面向新時代,卻在走入這座圍城后呼喚傳統(tǒng)的人。玉梅,勇敢超越封閉的生活空間和意識范圍,走向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在由她領導的浮浮沉沉的波努山改革中,她潛意識地反思著本民族的文化。初入改革時,她體會到不同于波努人的富裕繁華、多元精彩的生活,隨著改革的深入,她的切身感受開始發(fā)生變化,一種心里的排斥逐漸產生。類似楊成和那種貪得無厭地爭搶、毫無人性地掠奪的野心家一次次沖擊著玉梅曾經(jīng)覺得的美好,同時使她頓悟城市生活的真諦,那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人與人之間內心的無情搏斗,是悲哀者的淚與狂歡者的淚的匯合,是女人撕心裂肺的泣聲與異己的笑聲的協(xié)奏。主人公因單純的秉性陷入對手的誣陷,好人遭殃,壞人得逞。歷史的錯位,使人陷入對商品經(jīng)濟的沉思,也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清晰準確的認識。文化反思一直在強調一種和諧,即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這種和諧不僅是與內部的和諧,也是與時代的和諧。這樣的和諧需要傳統(tǒng)民族的取精去糟,“我們需要做的不再是簡單劃分之后的吸取和剔除,而是再把問題向前推進一步:為什么我們在此時此境下對‘精華’與‘糟粕’做出了這樣的劃分”〔10〕,老一輩的波努人缺乏對外面世界的了解,甚至可以說他們不想去接觸,他們堅守傳統(tǒng)文化并使之傳承,他們該如何與競爭激烈的社會和諧呢?小說中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盤五叔為我們做了完美的解答:“盤五叔是波努寨的‘寨老’。他熟知民族民間文化,又掌握一定的巫卜知識,是當?shù)厝罕娋粗睾屯扑畹摹敛┦俊?。他能言善談,正直公道,封建而又開明,唯物而又唯心,偏激而又沉著。有時新事新辦,舊事舊辦,有時舊事新辦,新事舊辦。如他敢在半年節(jié)時召集寨人到岜桑彌洛特塑像前舉行‘試心’儀式以辨識制造毒酒事件的奸賊。盤五叔的言行之所以在人們心中產生‘靈應’,是由于人們對岜桑彌洛特女神的矢心不渝的信仰”〔11〕。正是這樣的信仰,在玉梅遇到刺梨原料短缺時成了波努人的精神支柱,幫助玉梅順利度過難關,也是老一輩波努人順應時事的方式——傳統(tǒng)精神的堅守與良性競爭的和諧。
民族文化反思對于一個保守的少數(shù)民族而言,是一次極其艱難的探索,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應多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少一點膚淺;多一點理智的反省,少一點盲目的驕傲或悲觀”〔12〕?!恫ㄅ印分械奈幕此紡膫€人到群體,從被動到主動,從歷史到當下,摒棄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對商品經(jīng)濟的整體接受,最終協(xié)調于傳統(tǒng)民族文化自身的揚棄,對民族生活的展示和民族精神的追求有了更準確的定位。同時有益于一個民族在發(fā)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文化傳統(tǒng),又可以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道路。
〔1〕王先霈,張方.徘徊在詩與歷史之間:論小說的文體特征〔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44.
〔2〕藍懷昌.波努河〔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53.
〔3〕雷猛發(fā).《波努河》深淺蠡測:評瑤族作家藍懷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J〕援小說評論,1991(1):64-65.
〔4〕魯毅.思想啟蒙與民族認同和文化反思的交錯與簡化:晚清至五四文學啟蒙話語的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6):545-549.
〔5〕啟良.新儒學批判〔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352-353.
〔6〕關紀新.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歷史文化批判意識〔J〕.滿族研究,1994(2):56-65.
〔7〕王婷.談《生死線》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反思心理〔J〕.語文學刊,2012(4):93-95.
〔8〕楊長勛.苦難與啟蒙:對《波努河》的一種理解〔J〕.南方文壇,1988(6):38-39.
〔9〕顧兆祿.對當代民族主體性與本土性的反思〔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2):39-42.
〔10〕吳秀杰.文化反思與打造傳統(tǒng)〔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6):19-22.
〔11〕農學冠.《波努河》的文化分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5):5-9.
〔12〕藍懷昌.希望,在淡淡的哀愁中走來:關于《波努河》〔J〕.南方文壇,198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