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刊雜劇《詐妮子調風月》會校疏證及元雜劇原貌考論

2013-03-23 00:27:15許并生
關鍵詞:雜劇樂府

許并生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詐妮子調風月》,王季思先生認為是不見于《元曲選》及《脈望館抄校本雜劇》的優(yōu)秀劇目,對其詳加校訂,并根據(jù)曲詞和刪節(jié)后的科白,探索劇中人物故事梗概,寫成定本,不僅有便于探索元雜劇源流的學者,對改編優(yōu)秀古典劇目,使之在今天舞臺和銀幕上的重現(xiàn)同樣有用①王季思為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980年6月6日所作的序,書第3頁,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王先生注重文獻整理和研究,重視其現(xiàn)實意義,在對待古籍的當代認識里是最全面的,也指出了這項工作的意義。

《詐妮子調風月》的校注和寫定本在時間順序上,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出版于1962年;王季思先生的寫定本,發(fā)表于1958年的《戲劇論叢》第二輯,又經修改,收入《玉輪軒曲論》,于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徐沁君先生《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也于1980年出版。寧希元先生的《元刊雜劇三十種新?!芬沧饔?980年,《元刊雜劇三十種》多種校注成果幾出現(xiàn)在同一時間,頗有意味。據(jù)寧希元先生校注本的吳小如先生的序,因徐先生的同書出版,寧先生原被允為付梓的書被退稿,直到1988年才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八年間對原稿重新修訂增刪,參考和吸收了諸校本的優(yōu)點、糾正了其缺陷,用吳小如的話說是“譬如積薪,后來者自然居上”。由此寧本可視作這個時期本校注本最后成果②本文論證以寧本為的本。,然而吳小如先生仍在序里提出四個可商榷和可補充的方面,我們在學習閱讀中也注意到仍有需訂正之處。由此,對此做會校疏證是需要的,并可借此對元雜劇的多方面問題展開實證性探討,這是本文所做的工作③各校注本所校一致,且語義文字通順者不作討論,如[那吒令]“等不得水溫,一聲要面盆;恰遞與面盤(盆),一聲要手巾;卻執(zhí)與手巾,一聲解鈕門?!贝藶轫斸樃?,“盤”,各本校作“盆”,義通,不再討論。。

《詐妮子調風月》開頭相當于標示語的“老孤、正末一折”“正末、六兒一折”,以及第二部分套曲前的“外孤一折”“正末、外旦郊外一折”,第三部分套曲前的“外孤一折”“夫人一折”“末、六兒一折”,其用法表明“折”指人物出場后再回去,此語當代口語中仍使用,如“折回來”“折回去”用于指出來再回去,或出去再回來?!罢邸痹诒緞≈胁⑽从糜趧”镜膬炔繂卧蛦卧指裘Q,用“折”指雜劇的單元見于明代,如《元曲選》,對此有學者有專門的討論④戚世雋《“折”的演變——從元刊雜劇到明雜劇》,中國古代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曾永義先生有專論。,雜劇劇本不分“折”,也不必分“折”,原因是四大套曲子自然形成分隔,一目了然,其二是用人物上下場的標示,將結構之間間隔開來,如果要稱呼的話,稱作“段”,理由是南宋官本雜劇稱作“段”,如周密《武林舊事》卷十“官本雜劇段數(shù)”。元雜劇不分“折”當有劇本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因,容后述。

標示語的第一部分“卜兒”,第二、三部分作“六兒”,寧本改為“六兒”,認為原本“六兒”誤作“卜兒”,元曲中多稱書童為“六兒”,有其依據(jù)。王定本、徐本仍依原本。然兩者不矛盾,前者指示角色,后者指人物,誠如寧校所云“猶丫鬟之稱梅香”,有其合理性,應從原本。由此表明,元代早期雜劇在敘事文本與戲劇文本上尚未融合,劇本尚未完全戲劇化。原因容后述。

前語后的賓白:“交燕燕伏侍去”,“交”各本均失校,原本“叫”,音假作“交”?!敖小绷x為使、讓,今北方口語仍用。徐本注釋五云:本劇“教”作“交”,所釋不當,“教”雖有使喚之義,然與“叫”有語義、用法上的差異?!胺獭?,王本為“服侍”,符合語言規(guī)范,然“伏侍”意通。寧本“則你去”,王本作“只你去”,意為“只”假作“則”。然音假作“則”,本字當為“著”,兩字皆通。全句為“叫燕燕伏侍去,別個不中,只(或著)你去”。

文本第一部分,仙呂套曲[點絳唇]文,“不曾交夫人心困”,“交”如上。全劇“叫”,音假作“交”;“跤”音形也假作“交”。如[油葫蘆]“直到說得交(叫)大半人評論”,[天下樂]“合下手休交(叫)惹議論”。[后庭花]“這一交(跤)直是狠”。

曲[混江龍]文,“不搶白是非兩家分”,寧本校作“一個”,語義不通。王本、徐本允當。寧本“普天下漢子盡他都先有意”,“他”,王本為“教”,徐本為“做”,據(jù)上下句文應為“普天下漢子盡(凈)[叫]他都先有意”。“凈”義只、光,句義:要使,假設句。

曲[油葫蘆]文,“大剛來婦女每常川有些沒事狠”,“大剛來”,失注,義但凡、基本上?!皨D女每”,“每”失校,原本“們”,音假作“每”?!俺4ā笔?,重文字符誤為“川”,應為“常?!?,重文符號見寧本注76。句為“大剛來婦女們常常沒事狠”。寧本、徐本“更怕我腳蹅虛地難安穩(wěn)”,“蹅”,王本為“踏”,當為“蹅”?!靶臒o實事自資隱”,“資”各本均失校,原本“知”,音假作“資”。至今北方大多數(shù)地區(qū)團尖音不分。寧本“那時節(jié)旋洗垢求瘢痕”,王本、徐本為“不盤根”,寧本校注依據(jù)充分,意通,為是。

曲[鵲踏枝]文,元刊本“廳獨”句,寧本“一個獨臥房窄窄別別”,不當,“廳獨”后應頓,句義為廳獨、房窄?!罢?,北方音讀“ze”,“窄別”兩字皆入聲字,現(xiàn)在口語仍用,故周德清《中原音韻》方有“入派三聲”的規(guī)劃意愿?!把嘌嘁簧碛猩跄矗┬㈨槨保澳备鞅臼?。

曲[寄生草]文,“誦的典謨訓誥居(據(jù))堯舜”,“居”各本均失校,語義不通,也不恭,本義為依據(jù)堯舜為模范來行為。

曲[村里迓鼓]文,寧本“見他語言兒栽排的淹潤”,原本“裁排”非形誤,寧本、王本校誤。“栽”貶義,如栽跟頭,栽贓?!霸耘拧绷x捏造、責怪。“裁排”意編造、編制、組織,當為“裁排”。此句義為說讓人喜歡聽的話。

曲[上馬嬌]文,“是他因子(只)管交(叫)話兒因”,王本“是他親只管教話兒親”,元刊本“因”,寧本注:因字古有親義,見馬致遠小令[壽陽春],似可不改,這個意見是妥當?shù)?。本劇“子”作“只”。寧本[賺煞]曲文中的插白“油手巾”,校作“紬手巾”,當是。王本作“綢手巾”也當。

第二部分,中呂套曲[粉蝶兒]文“鄰姬每(們)斗(逗)來邀會”,王本、徐本本失校。寧本校作“鄰姬每斗草邀會”,不當,元刊本下句有“閑斗草”,上下重復,本句有引逗、邀請之義。元刊本“打千秋”,寧本作“打秋千”,義通,然平聲陰陽不同,“千秋”北方口語仍用,似可不改?!霸绯抗牛ü拢┳砸患乙挥嫛保鞅揪?。[朱履曲]“面沒(音mo)羅呆答、孩(還)死灰堆”,王本、徐本校為“面沒羅、呆答孩、死灰堆”均不當。元刊本上句“又不風(瘋)又不呆癡”,故上下句均云兩個方面的事。本句義為滿臉呆滯而且難看。

曲[快活三],原本[江水兒],寧本從鄭本改,當是?!袄习⒄呤箤矸棠恪?,“阿”語助詞,作襯詞?!罢梗ㄕ矗┪哿嗽凵砥穑w)”,徐本、寧本失校,王本作“展污了咱身己”,元刊本不會將簡筆體刻成繁筆體,“身體”北方方言仍有讀“shen qi”,“起”假音字。

曲[上小樓]文“玳瑁納(紬或綃)子(只)交(叫)石頭砸碎”,“納”古字寫作“內”,故與此無關,當為形誤,這里指手帕。“鋪持”,徐本注釋云即指鋪鞋底的布。語義較近,本義指裁剪衣服剩的廢布塊,以備做補丁用,也用來用漿糊多層拼接粘貼成稍厚的大布塊,晾干后照鞋底樣剪成,以多層合在一起用來納鞋底。今北方口語仍用,“持”音“ci”?!胺鄹鳎ㄛ伲┞樗椤?,“圪麻”語助詞,義顆粒物?!案鳌睂幈拘W鳌翱摹?,雖有征,然不貼切,注釋云:粉團、胡麻,都是至脆之物,一經磕碰,即成齏粉,故借以為喻,非是。

曲[幺篇]“撚綃的”,寧本作“撚捎的”,注釋語義明晰,即指手帕,則不必校改?!暗剑ǖ梗┲厝缂殧v(纏)絨繡來胸背”,各本均失校。

曲[五煞]文“沙糖”,語義易明,應作“砂糖”,今韓國語中仍保留此古音讀。[四煞]“打也阿兒包髻真加要帶(戴)”,寧本校云:“打也阿兒”疑為女真語,待考。若頭上包包髻為“打包髻”,則“也阿兒”為襯詞。徐本“真加”注釋作真的、真正的意思,當是,今韓國語中仍保留此古音讀?!芭c別人成美況團衫怎能勾(夠)披”,各本均失校。

第三越調套曲[斗鵪鶉]文“干支剌”語義一點也,完全。[紫花兒序]“好輕乞列”,“乞列”語助詞,義費力氣;“熱忽剌”,“忽剌”語助詞,義輔助強調特別、非常。“短古(祜)取恩情”,語義沒福氣。[幺篇]“怎當那廝大四至(肆)鋪排”?!八闹痢焙蠟橐蛔帧#圩匣▋盒颍荨颁仯ㄠ郏┑拇禍鐨垷簟?。[調笑令]“我說波(破)娘七代的先靈”。[天凈沙]“我便似(竊)墻賊蝎蜇噤聲”。各本均失校。[收尾]“不似這調風月媒人背廳(聽)”,鄭本校云疑是“聽”字之誤,但“背聽”意不可解,存疑待校。鄭本所疑當是?!皬d”“聽”繁體此相近,“聼”借“廰”的省筆為字,意為信息不靈通,閉塞,被蒙蔽。今口語有耳背的說法。

第四雙調套曲[駐馬聽]文“夫人每(們)依時按序,細攙(纏)戎(絨)全套繡衣服。包髻是瓔珞大真(珍)珠”?!把阈邪愕e手都能舞[舞]”,寧本注云:原“舞”字后有重文符號,依王校刪。原文有重文符號,且“舞”的前一字為動詞,后字為動作名詞,故不能刪。[水仙子]“你不合先(掀)發(fā)頭?。ㄅ?。[殿前歡]“服(眼)黑處全無”,各本校是。寧本注釋云“眼黑”,吳語。不當。釋“指怒目相視,翻眼不識人”,義對,然不貼切。王本說明“形容夫婦不和時瞪眼珠的神態(tài)”,較貼切。實指翻白眼,《晉史·阮籍傳》稱阮籍好翻白眼,在文人圈廣為流傳。[得勝令]“交(叫)我死臨侵身無措,錯支剌心受苦”,“死臨侵”義呆呆地,像木頭一樣;“錯支剌”義糾結、揪扯、頭緒凌亂,“支剌”輔助強調難受。[太平令]“子(只)合當婢為奴”“子(只)得和丈夫”。前述之外,本劇文字均從寧本校注。

由此本劇基本讀通,為現(xiàn)代讀者所理解①寧希元《元刊〈古今雜劇〉中形聲字的“省借”和校讀問題》云:從其所省的具體內容來看,除個別情況外,大部分都是元人僅有的、獨特的習慣用法,既與古無征,又不為現(xiàn)代讀者所理解、所接受。因此,除少數(shù)現(xiàn)今沿用者外,都應回改為本字?!督鹪≌f戲曲考論》第48、49頁,香港文星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版。本文從寧先生“與古有征”,“又為現(xiàn)代讀者理解接受”的校注原則。本文作前,寧先生寄來本書及長信,頗受教益,謹茲致謝。。由是觀之,有兩點有必要說明,一是元雜劇至少早期劇作讀音存在團、尖音不分現(xiàn)象,二是讀音存在入聲字,并非已“入派三聲”。采用語音以山西中北部、內蒙南部、河北西部為主體,元蒙人于北京建大都后,未實行語音統(tǒng)一工作,文人雖云集居留于此,然寫作并未全部采用大都語音。

《元刊雜劇三十種》的讀通,為解開元雜劇劇本和演出的疑案提供了依據(jù)。就元代雜劇的劇本基本只錄曲文看,與元代文人將其視為作樂府直接關聯(lián),《中原音韻》虞集序稱“北樂府”,講“興樂府以協(xié)律”,“文、律二者”“兼美”。周德清自序有“言語一科,欲作樂府”,“使成樂府”的說法。羅宗信序稱“大元樂府”。鍾嗣成《錄鬼簿》有所謂“有樂府行于世者”。元人把寫雜劇作為作樂府看待,首先是從文學上看待,所謂“成文章”。寧希元先生《元曲語詞解詁的幾個問題》注意到這個情況,不過認為樂府在元代專指當時的散曲而言。[1]92-93實際上散曲和用于戲曲的曲子在藝術本體上是同類,近代為了區(qū)分兩者才有了“劇曲”的說法,故元代樂府的說法當也包括“劇曲”寫作。

元代文人寫雜劇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不過認為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與以往不同,羅宗信的《中原音韻》序說“必使耳中聳聽,紙上可觀為上,太非止以填字而已,此其所以難于宋詞也”。周德清自序所謂“樂府之盛、之備、之難”,“彼之能遵音調,而有協(xié)音俊語可與前輩頡頏,所謂‘成文章曰樂府’也;不遵而增襯字名樂府者,自名之也”的不同之處?!朵浌聿尽酚小捌饺账鶎W”與“歌曲詞章”相區(qū)別的說法?!案枨~章”按今天的話說屬于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疇。然而雜劇不僅是音樂文學,而是敘事的音樂文學,所以《錄鬼簿》有所謂“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的說法,義指其為敷衍故事者。

其次基本只錄曲文、簡書人物行動標示語,如《詐妮子調風月》開篇書“老孤、正末一折”“正末、六兒一折”“夫人上,云住”“正末見夫人住”“夫人云了,下”“正末書院坐定”“正旦扮侍妾上”,表明演劇界當時有同劇目演出,至少有同內容的小說,因為如此寫來讀者都知道,都能讀明白。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而且有同劇目的演出可能性大。

當時演劇界的雜劇演出,其歌唱的比重有多大,因民間沒有記錄而無法比較。就目前所見文獻看,即使有劇中歌唱,似以鑼鼓來伴奏,類似今天發(fā)現(xiàn)的“鑼鼓雜戲”或“干板秧歌”。其演唱歌詞絕不會像作家所寫的極具文采和敘事述情周至,否則作家就沒必要寫了,這是藝術實踐的規(guī)律。退一步說,其歌唱的曲文也有文采和敘事述情細致,作家對此不滿意而另作一套曲子,按當時文壇的習慣是會以小序的方式說明。今存山西明應王廟雜劇演出壁畫演劇人物有操絲弦、管笛者,那是對“散樂”的描繪,“散樂”包括唱詞曲者。由此,作家針對雜劇表演所寫的曲文完全是新型的。

上述情況與雜劇演出史相關,所謂雜劇是雜戲,其義有二,一是多種表演雜陳,二是表演劇目題材類型多樣化。其演化過程,《青樓集志》云“宋之‘戲文’,乃有唱念,有諢。金則‘院本’、‘雜劇’合而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雜劇’而為二”,原因是“‘院本’大率不過謔浪調笑,‘雜劇’則不然”。簡言之,院本是鬧劇,雜劇是正劇。演出題材類型有“駕頭、閨怨、鴇兒、花旦、披秉、破衫兒、綠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長里短之類”,所以總稱“雜劇”,主要演出于“京師”“郡邑”的“勾欄”。作為舞臺的表演既有院本的節(jié)目,也有雜劇的節(jié)目,總稱“散樂”。上述情況后來人們都不大清楚了,又因“雜劇”一詞,把作家的劇本和演員的演藝對象混為一談。

雜劇演出的劇目類型是根據(jù)題材而分,又和角色行當即演藝有關,與作家的劇本寫作無直接關系,即作家并未按照演藝的劇目類型來寫作。

雜劇所作劇本是否為演藝界演出,目前史上無征,據(jù)史料記載,雜劇作家與演員有交往,然《青樓集志》所有演員沒有演出當時所寫雜劇劇本的記述,目前所見記述當時城鎮(zhèn)勾欄、農村寺廟、集會的文獻,也未見有采用當時作家做寫劇本的記載,[2]42-48包括所見各種舞臺碑記與圖譜。雜劇演員有演唱,也有唱當時作家所寫,然演唱的只是雜劇作家所寫的詞曲,《青樓集志》有明確記載。雜劇劇本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當時的舞臺劇演出處于雙水分流狀態(tài)。兩者合一應在明初,至少在元末的《青樓集志》之后。

王國維《元刊雜劇三十種》是劇本匯刊本的判斷是沒錯的,但書名不似元代當時的名稱,倒頗似元代以后至少是明人的稱呼,如臧晉叔之《元曲選》。雜劇劇本創(chuàng)作在元代地位很低,在文人圈也頗有爭議,楊維楨《沈氏今樂府序》認為把關漢卿、庾吉甫的雜劇看做“治世之音,則辱國甚矣”[1]93,王國維說“元雜劇之為一代絕作,元人未知之也,明之文人始激賞之”的評價符合史實。由此當時劇是演當時的劇,文人按照當時的演劇來專門譜寫樂府,形成文學產品,故形成元刊本只錄曲文的現(xiàn)象。

還可能是書坊激賞曲文,故只錄曲文,為了賣與文人,除此而外會不會有其他原因,當時的情況已不得而知了。但是,當時的人對簡錄賓白或不錄賓白的曲文文本可以讀懂,這點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元雜劇的劇本體制與藝人的演出形式,在元代初中期是兩駕馬車。至于元代的書會先生為演藝人所寫的劇本,可能是演出本,類似后來演藝界所謂的“草梁子”,而不是文學本,演出本是綱要式的舞臺的故事表演本,兩者尚不是一回事,對此史上無征,尚不能做出明確的解答,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雜劇劇本與當時無論城鎮(zhèn)勾欄,還是廟會和村莊的雜劇演出形態(tài)的記載存在諸多不一致。而且廟會和村莊的戲劇表演者重于祭祀活動,這個現(xiàn)象一直保留在建國初的“移風易俗”“反對迷信”前,這個歷史是客觀的。這類活動的戲劇表演的特點是戲雜,多是小戲,以說為主,山西潞城曹村的“迎神賽社禮節(jié)傳簿”的表演,貴州的地戲、儺戲表演說明了這種情況。就戲曲文本的文學水準看,除了皇家以及明清達官貴人的家戲班外,不會有元雜劇那么高的文采和深厚的文學底蘊,包括城鎮(zhèn)的勾欄。元雜劇的口語化是“嬉笑怒罵”金元散曲風格的放大,對此明代文人把它作為圭臬,因為要用于聽,和情感表達直率,明人《元曲選》追捧的就是這個地方,反過來說明明代的戲曲尚與此有很大距離。

雜劇劇本的敘事與其他的“講述”的敘事類型不同,是“顯示”性的敘事[3]10?!对p妮子調風月》標示語的“上”“下”“閃下”,突出反映了顯示性敘事的寫作,作家敘事顯示的界域定格在擬臺口的四方框內,角色進入和退出為上場和下場,上場后下場為“一折”,角色在框內已無敘事任務則以“閃下”退出,尚有敘事任務的則為“住”停留在框內。當然這在今天的戲劇劇本根本不是什么問題,而在元代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延續(xù)和延伸,就成為及其新穎和突出的事,換言之,尚屬于文學系統(tǒng)而非“劇學”系統(tǒng)。所謂“延伸”是有當時的戲劇表演可做模擬和比擬。雜劇作家依照舞臺演出劇來做樂府,故《詐妮子調風月》劇本標示“老孤一折”、“正末一折”“夫人云了,下”,基本上不寫賓白。

雜劇所編一本“傳奇”采用四套曲子,為四段式曲式結構,承擔故事的開端、發(fā)展、變化、結尾的歌唱式陳述。由于文學創(chuàng)作以一個角度寫樂府詞,故形成一人主唱的特點,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性質。所形成的旦本、末本類型,當與當時舞臺演出劇的流行類型相關。對此后人混為一談了。

[1]寧希元.金元小說戲曲考論[M].香港:文星圖書有限公司,2008.

[2]李修生.元雜劇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周德清.中原音韻[M]//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5]夏庭芝.青樓集志[M]//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6]鐘嗣成.錄鬼簿[M]//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7]朱權.太和正音譜[M]//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8]王國維.宋元戲曲考[M]//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猜你喜歡
雜劇樂府
論宋雜劇結構并無三段式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6
《樂府考略》作者非來集之考辨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7:58
《樂府新聲》2022年(第40卷)總目錄
樂府新聲(2022年4期)2022-02-28 06:29:04
品讀樂府
學生天地(2020年13期)2020-08-25 09:19:42
“唯以雜劇為正色”年代考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32
朱有燉雜劇版本新探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12
《樂府三首》
中華詩詞(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4
《傳奇匯考》《樂府考略》述考
中華戲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6
宋官本雜劇段數(shù)本事新考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0
《樂府新聲》2016年(第34卷)總目錄
樂府新聲(2016年4期)2016-06-22 13:03:00
灌南县| 宁乡县| 新乡市| 新竹市| 平罗县| 万州区| 云龙县| 宣恩县| 航空| 犍为县| 泊头市| 兰州市| 隆安县| 湾仔区| 仪征市| 余干县| 凤冈县| 南涧| 托克逊县| 嘉定区| 赣州市| 海盐县| 皋兰县| 潜江市| 固镇县| 绥化市| 英超| 丽江市| 剑阁县| 定远县| 卓资县| 麟游县| 克什克腾旗| 瑞丽市| 哈尔滨市| 绿春县| 怀柔区| 平原县| 桃江县| 遵义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