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辛格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0011)
我國翻譯研究界對嚴復翻譯思想或翻譯理論的研究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他提出的“信·達·雅”,但是嚴復留下的大量材料充斥著不符合該理論的文字,這說明“信·達·雅”概括不了嚴復全部的翻譯思想。但是研究嚴復其他翻譯思想,如翻譯會通的學術(shù)論文可謂汗牛充棟。早期對于嚴復翻譯思想的評述主要涉及其譯語與西語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吳汝綸、章太炎先后偶爾提及到翻譯會通,對其各有褒貶;20世紀30-80年代,局限在“信·達·雅”的規(guī)定性翻譯標準評論中;到了90年代,學者們逐漸拓寬視線,除了“達旨”術(shù)外,嚴復會通受到關(guān)注,但是缺乏對歷史、文化因素的考量。到了21世紀,對于以往嚴復翻譯研究的這一缺陷,已經(jīng)有學者或多或少的注意到了。如,王宏志(1999)重釋了“信·達·雅”,認為嚴復的翻譯思想以“達”為主要策略,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遞原著思想,并在文中指出大部分批評嚴復的文章,都沒有把時間和環(huán)境因素加以考慮,這對嚴復是很不公平的。胡偉希(2002)分析了嚴復翻譯的“格義”與“會通”的關(guān)系,認為“格義”重在不同文化的理解,而“會通”則在乎不同文化視域融合后新意的產(chǎn)生。俞政(2003)主要探討了嚴復翻譯方法的譯創(chuàng)結(jié)合和譯評合一,認為中西文化會通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王憲明(2005)通過對《社會通詮》譯本的細讀研究,探討了嚴復如何創(chuàng)造社會學術(shù)語,使其與儒家文化會通。韓江洪(2006)探討了嚴復用以會通的話語資源與中國近代文化轉(zhuǎn)型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翻譯會通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德讓(2010)發(fā)表了題為《翻譯會通研究》的博士論文,從社會學、文化學和翻譯史學等多角度詳細探討了會通作為近代中國中西思想融合的學術(shù)地位。以上的研究雖然打破了狹隘的翻譯標準和翻譯技術(shù)的小圈子,并且綜合歷史、文化等因素來考量嚴復的翻譯思想[1];但是多數(shù)論文缺乏對嚴復譯本的細讀對比研究,沒有為翻譯會通思想例舉有力的證據(jù)。文章試圖從這個層面為起點,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闡釋嚴復的翻譯會通思想。
會通是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shù)方式,其定義早在《周易》中就有記載。千百年來眾多學者對此定義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韓康伯、朱熹、馬濤等人的論述。其中韓康伯認為“會通”乃“會合變通”之意,重在變通。朱熹則認為“會通”二字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會”表示學術(shù)之內(nèi)涵交錯綜合,有待打通,而“通”則是強調(diào)正確理解各學科之間的關(guān)系后,再進行闡述,二者不能偏執(zhí)一環(huán),否則便有許多錯雜之處無法解釋。馬濤的定義較為全面,“會通是主題對各家學說融會貫通后,進而萌發(fā)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吸收各家之長,并對客觀規(guī)律有深入的了解?!本C合以上三位學者的定義,我們認為會通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融合各種學術(shù)、知識的思維方式,其重點在于對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思考,找出它們的同一性和矛盾性,進而找出它們相互轉(zhuǎn)化的可能性,以求創(chuàng)新[2]。從這個角度說,便為界定翻譯會通提供了理據(jù)?!胺g會通”指譯者在充分理解融合中西文化、找到二者的求同存異的特點后,用創(chuàng)新的語言表述下來。翻譯會通強調(diào)的是中西雙方的文化交流,重在中學對于西學的信任與包容,而非二者的沖突[3]。嚴復是近代西學東漸運動中翻譯西學成功的翻譯家之一。戊戌變法后,嚴復在對待中西文化問題上,主張以我為本,重新審視中西文化,走中西會通的翻譯之路[4]。隨后嚴復提出了他對于中西文化會通的思路“統(tǒng)新舊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睘榱诉_到宣傳西方先進文化以啟蒙國人思想的目的,他在翻譯過程中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其譯著匯集古今中西文化之精髓,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所以嚴復不是簡單的翻譯西學,而是在會通古今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他的翻譯會通方式、手段和領(lǐng)域都別具一格[5]。首先,嚴復沒有步洋務派和西方傳教士的后塵,再去翻譯科技方面的書籍,他超越了傳統(tǒng)的體用范疇,圍繞維新救亡這個大目標,逐步消除讀者頭腦中的落后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他將會通思想擴展到譯介西方制度的層面。其次,嚴復的翻譯會通手段來源于佛經(jīng)翻譯的格義手法和以達旨為目的中西文化之比附。他理解和融合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往往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為資源,通過格義或者比附來完成達旨的目的[6]。
嚴復的翻譯思想最早出現(xiàn)在他的《天演論·譯例言》中,“譯事三難:信·達·雅。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于本文。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fā)揮,實非正法。”由此看來“信·達·雅”三字重在求達旨,會通的策略更是不多做計較。過去的幾十年中,不少人認為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是一組矛盾的概念,對它們的解釋也是非常多,有人認為嚴復拋棄了‘信’而單純的為了達旨,也有人認為嚴復翻譯做到了“信”和“達”而不“雅”。而20世紀初,王宏志老師出版的重釋“信·達·雅”一書,非常全面的闡釋了這三者的關(guān)系,認為嚴復的“達”和“雅”都是為了“信”,也就是說,嚴復在不損害原著大意的情況下,對細小的字句進行添加修改,使士大夫們可以更好的理解譯著。正如王宏志所說“其實,自始至終—由‘信’開始,至‘達’,至‘雅’—嚴復都是把重點放在意義上面?!保?]由此可見嚴復的達旨翻譯方法并沒有忽視翻譯的忠實性,相反還為近代文化轉(zhuǎn)型提供了非常多的語料素材。嚴復的達旨既是達原書之旨,又達他本人之旨,而且主要是達嚴復之旨。清楚了這一點后,我們便可以更好的理解嚴復翻譯會通的各種策略[8]。嚴復采用了多種翻譯策略,如意譯、刪節(jié)、格義、比附和案語等?,F(xiàn)在看來,嚴復的翻譯手法有時候真有比附之嫌,但是我們?nèi)绻紤]到當時的社會特點和學術(shù)潮流,晚清末年大多數(shù)的翻譯均已意譯為主,旨在啟蒙國人的愚昧思想,那嚴復的這種做法便可順利成章,無可厚非[9]。嚴復翻譯了八本介紹先進科學和社會思想制度的書籍,其中《社會通詮》的作者甄克斯從進化論的角度對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做了回顧與展望。其中嚴復翻譯中涉及到的“社會”、“國家”、“民族”和“小己”等關(guān)鍵概念不僅可以反映嚴復的翻譯策略,更是可以從中體會到嚴復是如何會通古今,創(chuàng)造新思想的。
全書中甄克斯采用較為隱秘的手法將社會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蠻夷社會,第二階段是宗法社會,第三階段是現(xiàn)代軍國主義社會。那么在甄克斯的書中所涉及的國家乃是歐洲及美洲各國,并不包括中國及遠東各國。但是嚴復譯著《社會通詮》中把中國及亞洲幾個國家劃為第三階段國家,這便違背了原著的意思,但是卻達了嚴復的旨意,達到了將中國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比較的目的。
例如:Great Britain,F(xiàn)rance,Holland,Germany,Spain,Russia are undoubtedly States.And these States are the proper subject matter of Politics,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term.But,as we study their history,we become aware that these 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out of societies….[10]
嚴復將此段文字譯為:若大不列顛,若法蘭西,若荷蘭,若俄羅斯,若高麗,若印度,宇內(nèi)無慮數(shù)十。是數(shù)十之所守所行,謂之制。然,吾國取數(shù)十國之歷史而考究,非古遂同于今所云也,實從其至異之形式,經(jīng)數(shù)千年天演之遞變……[10]
根據(jù)夢娜貝克的敘事學理論觀點,譯者在翻譯中可以通過自主地構(gòu)建相關(guān)術(shù)語來從而參與對社會現(xiàn)實的質(zhì)疑與磋商,并通過該策略使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與運動目標相互發(fā)生作用[11]。她同時認為無論是字面意義還是隱喻意義,翻譯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構(gòu)建。對比兩段文字,嚴復完成了敘述構(gòu)建,把亞洲幾個國家納入第三階段內(nèi),為了使國人明白社會發(fā)展的天演的道理。同時,在翻譯手法上嚴復采用了增評和加案語,他在這里的增評是最后兩句議論和評述的文字。把原著中沒有涉及到的某些知識如“高麗”和“天演說”合理地運用到譯文中,不僅沒有損壞原文的意思,反而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了讀者的思維。嚴復的增評和加案語的策略主要在兩個方面發(fā)揮了作用,一方面通過解析疑難、評議生發(fā),使讀者更容易掌握作者的思想,接受嚴復譯著的內(nèi)容。另一個方面,增評和加案語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很顯然,增評與加案語是有效的達旨手法。從翻譯會通的角度來說,嚴復想要表達的是近代國人對人類歷史進程的理解,即社會發(fā)展有天演的規(guī)律。這表明近代國人正在借助于對世界各民族歷史進程的考察,來自我反思。
甄克斯關(guān)于國家的概念來源于古羅馬和工業(yè)革命的定義。甄克斯認為國家是民主、共和的集體,是為全體人民創(chuàng)造財富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每個國家都必須有自己的主權(quán),這樣在相互的通商貿(mào)易和交流往來中,可以保證自己的利益。而我國關(guān)于國家的概念是來源于儒家的“天下國家”的思想,士大夫們一直認為國家不是暴力的象征,而是“仁、德”的化身,這樣便導致華夷思想的產(chǎn)生。以至于“朝貢制度”和“閉關(guān)鎖國”政策的盛行。近代我國的統(tǒng)治階層因為缺乏了通商互市的概念,所以導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嚴復便是想借助甄克斯的書來傳遞這種近代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國家概念。嚴復在翻譯這個概念時,譯文比原文有了更多的內(nèi)容拓展。
例:… those communities namely,which are not formed for any special objects,but which have grown up,almost spontaneously,and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its general interests.Men as a rule,live in these communities,they are born into them and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change them at their pleasure.In their advanced forms,we call these communities States.
嚴復譯:夫國家之為社會也,常成于天演,實異于人為。一也;民之入之,非其所擇,不能以意為去留,二也;為人道所不可離,心必各有所屬,三也;其關(guān)于吾生最切,養(yǎng)生送死之寧順,四也;為古今人類群里群策所扶持,莫不力求其強立而美善,五也。
可以看出,嚴復對國家的概念增加了后三個職能定義,采用了增評的翻譯策略。蒙娜貝克說過,“對于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是通過省略和添加的方式而實現(xiàn)的,目的是要抑制、強調(diào)或者鋪陳文中隱含的敘事或更高層面的某些方面?!眹缽驮缭谝话俣嗄昵熬椭獣詳⑹碌闹匾?,所以嚴復能自如的把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添加到譯文中去,他的概念既包括甄克斯的思想,又有中國傳統(tǒng)的“天下國家”的概念。雖然這與原文有一定的沖突,但是反映出嚴復潛意識的國家概念是通過會通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然后超越了兩者的界限,創(chuàng)新而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創(chuàng)新反映出嚴復自己關(guān)于建國的概念,他達了自己的旨意。在嚴復的潛意識里,國家觀念的底蘊不是全部來自于甄克斯的原作,中國傳統(tǒng)的“天下國家”的觀念與理想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譯者對原文材料進行取舍,以突出、增強或抑制當前敘事的某些方面,直接影響到翻譯活動所在的上一級敘事。嚴復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助于對上一級敘事的鋪陳或限制[11]。
甄克斯在討論蠻夷社會特點過程中,把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婚姻方式作為例子,推導出近代西方先進的婚姻模式。他認為蠻夷社會的婚姻是按照圖騰來分類的,相同圖騰的族人不可通婚,不同圖騰的族人才可以通婚,結(jié)果產(chǎn)生了許多的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的現(xiàn)象。而嚴復認為,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清王朝,必須有穩(wěn)定的社會及家庭。所以在他的譯著中對于圖騰婚姻制度的語言,大部分都沒有譯出來,因為他認為這些文字不能表達嚴復的思想。另外,內(nèi)容上無關(guān)宏旨、甚至瑣屑的文字,嚴復也一概不譯[12]。
例:…And the evils of close inbreeding must,one could think,have ultimately forced themselves upon his notice.If so,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Snake may not marry snak.”But this is conjecture.
嚴復譯:彼親親之合,久乃滅亡,見其如此,乃立制防,且以為是神之所違者,則凜然莫敢犯之矣。此蛇之所以不得與蛇通也。
對比兩段文字,明顯的區(qū)別便是嚴復并未把原文完全譯出,很多假設(shè)性的話語均被他刪除。嚴復在此運用了刪節(jié)的翻譯手法??v觀嚴復的整個話語系統(tǒng),這種刪節(jié)的策略并不多見,對源語文本中的一些令嚴復不能認同或接受的觀點,多數(shù)時候他采用的是增評或者加案語的策略。由此可見,嚴復達旨會通過程中,還是以不破環(huán)源語特色為原則的,如果遇到中西文化沖突之處,大部分是采用案語來評述和會通二者。所以嚴復的“信·達·雅”確實是以達旨為策略,以求信為目的。
嚴復在翻譯過程中,頻繁地采用非正法的翻譯策略,此類策略均是“達旨”譯法。包括意譯、增評、刪節(jié)和案語等。意譯是嚴復采用較多的策略,這類方法在清末時是非常流行的譯法,能更好地傳達譯者的思想。與意譯相比,我們似乎應該更加重視案語、增評和刪節(jié)等翻譯策略。因為它們是譯者介入源語文本、操縱讀者閱讀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嚴復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譯者的“達旨”服務,原作之旨是原作品的大概思想,而達譯者之旨目的是要啟發(fā)民智。嚴復認為,如果原作思想與譯者要表達之意無太大差別,他便可以較為忠實地翻譯;如果二者相差甚遠,嚴復可以采用添加、刪節(jié)或者案語的翻譯策略,重在表達自己的愛國救亡思想。增評、刪節(jié)和案語均屬于歸化翻譯策略,嚴復在翻譯中能靈活運用各種策略,使他的譯作在士大夫階層中倍受推崇,從而達到了啟蒙思想的作用。
[1]Bassnett,Suan & Andre Lefevere(ed).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Bassnett,Su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3]Hatim,Basil&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薛其林.融合創(chuàng)新的民國學術(sh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5]高惠群,烏傳袞.翻譯家嚴復論傳[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6]胡偉希.“格義”與“會通”:論嚴復的闡釋學[J].學術(shù)月刊,2002(11)19 -24.
[7]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8]韓江洪.嚴復話語系統(tǒng)與中國近代文化轉(zhuǎn)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廖七一.中國近代翻譯思想的嬗變—五四前后文學翻譯的規(guī)范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10]王憲明.語言、翻譯與政治—嚴復譯《社會通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蒙娜貝克.翻譯與沖突—敘事學理論[M].趙文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