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民
(赤峰學院 學生工作處,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及學生整體管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而做為大學的學生管理工作,不僅重要,且有著相當的難度.
所謂重要,是因為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整體管理工作中的最為基礎的部分.有人認為,對于大學來講,優(yōu)質的師資和過硬的教學設施才是辦好大學教育的基礎.或許確實如此,但這兩樣畢竟是處于服務環(huán)節(jié)上.一些名牌大學之所以能在各方面有著極為突出的表現,與他們在各方面占盡優(yōu)勢和先機是不無關系的.而這其中與其在生源上占有絕對的先機和優(yōu)勢關系更為密切.優(yōu)質的生源或許不是學校建設的最為關鍵的,但卻絕對是最為主要的——因為優(yōu)質并不完全表現在成績上.雖然說,生源和學生管理工作本身不能直接劃等號,但也說明了其重要性并證明了學生管理工作確實為學校管理的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所謂難度.雖然也體現在各個方面,但最為主要的一點,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發(fā)育的不完全成熟期.雖然他們確實在某些方面要優(yōu)于他們的上一代,甚至是上兩代,但由于他們的心智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沒有取得一致,或者說沒有基本同步,因而在處理自身成長或社會發(fā)展的不協(xié)調關系上,往往過于自負、偏激,甚至是過激,從而對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帶來了相當多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的基礎因素,又是學校管理者很難通過借助強硬的管理手段來加以約束并能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甚至相當多的時候,愿望和結果之間,往往是事與愿違.
如何去破解,各校有各校的高招.我認為,在這各種方法之間,通過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和提高來以此達到影響、帶動更多學生,應該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近一些時日,對高校學生干部(主要是系以上學生會學生干部)的非議有很多,而且這種非議可以說又主要來自學生本身且并非外界.其非議本身可以說非常尖銳,甚至有些讓人接受不了.他們不僅認為現在的學生會組織,不僅已經失去了對學生的組織、管理和幫助工作的功能,失去了學生自治管理功能,甚至蛻變成為了學校治理學生的工具,有的學生更將其學生會視為學校最為骯臟的地方.
大學生是最具激情、最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而學生干部更是這一群體中的佼佼者和學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多年的學校建設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那么為什么到了現在則出現了這樣的議論,甚至確實出現了一些學校、老師和家長們都不愿看見的現象.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發(fā)展到現階段后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這些個社會因素也可以說,就是現在大學生越來越難以管理的一個主要原因.正因為如此,有些學校甚至認為目前學校大學生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單純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破解的.但對于各方面社會力量如何去介入,似乎目前也沒能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即使有個別的社會力量開始介入,但似乎更多的也是形式而非實質性的.
怎么辦?在沒有找出最好破解方法之前,做為學校必須承擔起自身的教育和管理責任——難,但必須去做.而且這種教育和管理的目標,絕不能只局限于學生的在校期間.
如何去做,方法和招數很多,但通過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和提高來以此達到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辦法可能是老了點,甚至很多學校認為我們一直就是在這樣做的,而且是投入不可謂不大,可問題還是很多呀!而且很多學校也提出,就目前狀況來講,你所謂的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和提高的標準是什么.再者,你又應該如何去通過培訓來達到所謂的提高呢!在現行市場經濟的氛圍下學生干部能不能達到學生要求的標準,能不能主動去奉獻,能不能正確的去影響和帶動廣大同學.這一切,即便不全是未知的,但其不穩(wěn)定或者稱之為不確定因素還是很多的.
實際上,老方法的不可行,并不完全是方法上的不可行,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
為此,我認為,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首先表現在其選拔任用過程上——給所有的學生,特別那些感召力和影響力很強的學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和條件.
也就是說,這種公平競爭并不是要讓那些學校、老師認可的所謂的好學生脫穎而出,而是讓那些最具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學生走上前臺.這些學生或許在老師和學校的眼里并不是最優(yōu)秀的,但往往卻是最具感染力和影響力的.不論他們因什么動機而去努力,但能夠勝出本身就極具說服力.如果只是以學習成績好,聽話做為衡量所謂好學生的標準,并以此來選拔學生干部,是很難予以服眾的.有一中學的高考勵志語是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高考,你拿什么去拼那些“官二代”和“富二代”.話雖糙了一點,但卻說明了相當的道理.如果套用一下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套出這樣一個標語:“如果沒有一個真正公平的氛圍,沒有一個真正公正競爭的舞臺,怎么可能讓那些真正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并讓廣大學生信服的學生走上學生領袖的平臺”呢.
雖然許多高校的學生管理者認為我們就是這樣做的,但捫心而問,每次所謂的公平結果,是不是要首先符合學生管理者的意愿呢!可以這樣講,失去了這一點,任誰也是很難在所謂的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這實際也就是說,我們的學校管理者們,雖然人是現代的,語言是現代的,但其思想還停留在多年前,因而在行為上也仍然無法跟上發(fā)展的需要.實際上不僅是對學生,就是對己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所優(yōu)秀的大學,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管理者,他所給予她的教師和學生的不僅是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更包括多方面的自由——而這里所說的自由,更多的應該是指,給所有人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培養(yǎng)出具有競爭意識、競爭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們這里所說的人才,甚至更多的時候是指教師本身而并非單指學生.
我以為,現在的學生干部,有時之所以不受學生所歡迎,與他們過多符合學校管理者的標準而非學生對自身領袖的要求不無關系.正因為他們是在所謂特定的競爭環(huán)境中勝出的,所以他們在工作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去符合學校管理者的要求,而非學生自身的意愿.因此不被學生所歡迎甚至背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因此,學生干部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其責任更多的是在學生管理者以及學校管理者,而非學生身上.
縱觀一些各方面都極為突出的的學校,首先表現的大概就是這種所謂的自由、公平和寬松了.清華、北大校園內學生的一些自制標語,能夠在校園內得以生存,本身就極能說明問題.
當然公平公正,只是給那些有志于此的學生一個公平寬松的環(huán)境和舞臺.當這些人脫穎而出之后,培養(yǎng)、培訓,或者說教育和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人,如果真正是在公平環(huán)境下產生的,他們在學生中間往往具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如果這時還仍然講公平、寬松和自由,似乎就脫離了教育者應負有的責任了.
如何去進行對學干部的培養(yǎng)、培訓,教育和扶持,特別是教育內容的安排和選擇上,應該說也是一個值得進行探索的內容.縱觀各校在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雖然有很多,但其重點,或者叫集中點,往往集中體現于思想,或者為政治思想教育上.其所強調的是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思想和無產階級事業(yè)觀,是付出意識、服務意識的教育.
當然,這些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首要任務.但在目前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如果把這些方面的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全部,或許還稍顯不足,甚至可以說是有著相當大的缺陷.
因為現在大學生的主體為九零后,甚至是九五后,作為應試教育的受害者,除了智育教育之外,他們在其他教育方面表現的都較為欠缺,如果說在中學期間由時間和學習上的關系還沒有明顯彰現的話,那么到了大學以后,這種欠缺則得到了充分的張楊.不要說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些人甚至連如何去做人都不懂——雖然他們嘴上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在行為上卻顯示了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以至于負面的影響,復旦黃洋事件對這種負而影響可以說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詮注,而且現實社會本身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又過大.特別是現在信息來源的渠道十分廣泛.正確的思想教育、遠大的人生觀教育有時甚至敵不過一個小道消息.因此,學校在進行遠大的理想觀、人生觀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更多的應該是基本的做人教育.做一個好學生的前提,首先是要做一個好人.而有些時候,這種教育或許是社會更為需要的.
而這種教育更應該首先在學生干部中進行——因為他們在學生中的影響和感染力有時甚至是教師也難敵的.雖然這種教育與我們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教育相比要遠一些,甚至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更顯膚淺.尤其是對學生干部來講,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是不是我們教育上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上出現了偏差了呢——因為大學生是我們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而學生干部更是中堅力量中的佼佼者.對大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似乎尤如對他們進行揀到錢要交給警察叔叔一樣幼稚.但如果我們認真的思索一下就會發(fā)現,我們在學生管理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尤其是對學生干部所出現的非議,與我們在教育上存在著一些偏差是不無關系的.而這其中,所謂的理想教育、思想教育在現實面前往往顯得那樣的蒼白和無力.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教育,小到不能再小,但卻成就了一個民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都愿意成為圣人的,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床荒芨F實、更扎實一些呢!而且這種教育應該是要貫穿人一生的.
當然我們所說的這種所謂的做人教育的內容,涵蓋的范圍也是非常廣的,而非局限于一時一事或簡單的某一方面.因為對于從未進入過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講,他們需要面對的內容太多了,而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各有不同,其教育上的欠缺也表現在多個方面,對此對于學生管理者,尤其是學生干部的管理者來講,可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或擇期擇段進行.而且這種教育不應局限于一時一事,而是要體現于整個的大學教育期間.讓大學教育去彌補應試教育的缺憾,是無奈,也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