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滹沱河的治理與開發(fā)(1911—1937)

2013-04-07 06:22:23侯林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滹沱河華北灌溉

侯林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民國時期滹沱河的治理與開發(fā)(1911—1937)

侯林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滹沱河是華北平原重要的河流之一,以善淤、善徙、善沖及泥沙多而著稱,歷史上人們視其為“決不可以人力治者”。民國時期,華北水利委員會與沿岸各地對滹沱河進行全面治理與開發(fā),主要集中在水利測量、河道與堤防治理、農田水利開發(fā)等方面。運用西方科學治水理念,引進先進治水技術,政府與地方積極協(xié)調,減少滹沱河災患的發(fā)生,增加引水灌溉面積,也推動了華北水利事業(y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

民國;滹沱河;治理;灌溉

滹沱河發(fā)源于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下,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河流及河北平原的締造者之一,是該地區(qū)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滹沱河流經山西省的代縣、原平、忻縣、定襄、五臺、盂縣,過東治鎮(zhèn)流入河北省平山、獲鹿、靈壽、正定、藁城、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武強,至獻縣與滏陽河匯合,全長587公里,總流域面積27 300平方公里。*趙士舜主編:《石家莊地區(qū)水利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頁。滹沱河支流眾多,主要有冶河、陽武河、云中河、牧馬河、清水河、松陽河、周漢河等,其中以冶河為最大支流。

滹沱河以善淤、善徙、善沖及泥沙多而著稱,歷史上河流多次改道,尤其是中下游地區(qū)不斷決溢改道,給兩岸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光緒七年(1881年)迄今,滹沱河一直行現(xiàn)道而無大變。*同上書,第145頁。目前,關于滹沱河的研究多集中于明清以前和建國后*戴建兵、王峰:《滹沱河史料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朱玲玲:《明清時期滹沱河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1期;許楊帆:《明清以降滹沱河水利開發(fā)與水利糾紛——以山西省定襄縣廣濟渠水案為例》,《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8期;石超藝:《明以來海河南系水環(huán)境變遷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2006年博士論文;石超藝:《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3輯第20卷;馬月林:《滹沱河灌區(qū)灌溉面積下降原因及對策》,《山西水利》,2006年第8期;宋文周:《滹沱河中游深澤段的治理與開發(fā)》,《河北水利》,1994年第5期。,而對民國期間研究關注較少,缺乏相應的系統(tǒng)梳理與研究。本文擬通過梳理民國年間政府與民間對滹沱河一系列治理與開發(fā),了解兩者對地方水利事業(yè)不同認識與態(tài)度,以及水利工程的一些特點,為現(xiàn)代水利事業(yè)提供借鑒。

一、歷史上以“不治為治”

明清時期,滹沱河一直以“水性驕悍,土疏善崩,壅決不?!倍Q,朝廷與地方曾多次對滹沱河進行治理,因為其所處的特殊地形與氣候因素,滹沱河被視為“決不可以人力治者”。*(清)吳邦慶輯、許道齡校:《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4年版,第161頁。上游地區(qū)兩岸山壁陡峭,坡陡水急,植被稀疏,水系發(fā)達,河流侵蝕土層能力較強,使滹沱河攜帶大量的泥沙流入河北平原。且所處的華北地區(qū)各季雨量分布又極不均勻,夏季雨量約占全年雨量75%,其余季節(jié)僅占25%,致使夏季雨水過度集中,河流水量驟漲,河道排泄不及,堤防決口泛濫,而春季卻雨水過少,不足以供農業(yè)之需,又成亢旱之災。*徐宗溥:《華北氣象之概況》,華北水利委員會編?。骸度A北水利文選》,1933年,第357頁。雖然沿岸人們均悉滹沱河的危害,期望徹底治理,但因種種條件阻礙了治理工作的進行。

滹沱河是條利害參半的河流,也減弱人們對河流治理的決心。滹沱河上游水勢兇猛,挾帶泥沙,出山以后,奔涌直入下游平原地區(qū),經常泛濫成災,淹沒農田,沖毀村莊,給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沉重的災難,成為一條“害河”。洪水給沿岸人民帶來災難的同時,挾帶的泥沙在兩岸平原地區(qū)淤積,也帶來肥沃的土壤,人們可以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據(jù)沿岸府縣地方志記載,在多處提到滹沱河危害時,也能夠辯證地認識到“滹猶利害相參”, 沿岸人們一方面懼怕河水泛濫成災,另一方面也盼著洪水帶來淤泥,為農田起到施肥的作用。如乾隆《衡水縣志》載“徙則淤為沃壤,宜宿麥,率一苗可得數(shù)斛石,衡之西境多資為膏腴”。*《衡水縣志》(卷十三),《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605頁。光緒年間束鹿縣不僅認識到滹沱河泛濫、積澇、淤沙等三害,也看到洪水的益處,“然泛濫可灌溉,積澇可水利,淤沙可肥田。一害一利,相反相生,操之在人”。*李中桂等:《光緒束鹿縣志》(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27頁。可見,農田遭受洪災或者受益增產最終由人們如何利用河水決定,如果能夠積極興修水利工程,加強防洪措施,引用河水灌溉,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局面,提高糧食產量。但并不是沿岸每個地方都可獲益的,即使在河北段各地情況也是不同的,“藁、晉、趙、寧、束、深、冀、衡、武等處,地勢較高,每次水來不數(shù)日即落,被淹不久,大溜一過,土性愈肥,春收必倍,該處庶民僉指滹沱河為送麥河,反恨該河去久不至”,而一些地勢低洼的地方滹沱河水“一來而不去”*《民國冀縣志》(卷三),《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5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頁。,也成為人們的心頭病。雖然河患給當?shù)厝嗣裆a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由于利害參半,人們在遭受災害的同時也享受著洪水帶來的益處,沿岸各地持著不同的治理的態(tài)度,相對巨額的治河費用,以“不治為治”卻成為最合適的選擇。

二、滹沱河的治理與開發(fā)

1928年,國內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剛剛結束,國家政策由軍事戰(zhàn)爭轉為建設階段,治理河道、興修水利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鑒于滹沱河對華北地區(qū)的危害,華北水利委員會與山西、河北省各級政府開始對滹沱河進行全面治理與開發(fā),主要集中在水利測量、河道與堤防治理、農田水利開發(fā)等方面。

1.水利測量

水利測量是水利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首要基礎,滹沱河跨越山西、河北兩省,地形復雜,河道下游地區(qū)水災頻仍,為疏浚滹沱河河道,制定科學的疏導計劃,1931年10月,河北省建設廳派滑德銘等前往滹沱流域安平、深澤、饒陽等縣境內勘查測量*《冀建廳派員勘查滹沱河》,《華北水利月刊》,1932年第5卷第9-10期合刊。。其次,華北水利委員會與河北省建設廳為制定科學詳細的滹沱河水利灌溉計劃,曾多次對滹沱河灌溉工程進行測量,比較重要的是1934年2月至6月華北水利委員會對滹沱河流域的平山、獲鹿等縣段河道進行測量,所測面積為366平方公里。*內政部華北水利委員會編?。骸度A北水利建設概況》,1934年,第4頁。次年10月,為設計滹沱河南岸灌溉工程提供詳細測量數(shù)據(jù),華北水利委員會又派出由耿瑞芝率領的水利設計測量隊,對山西省平定縣與河北正定、平山、獲鹿、井陘等縣進行測量,共耗時5個多月,此次測量結果成績斐然,繪制地形圖22張,測量導線與水平183.31公里,建設洋灰永久測站10座,星象觀測12次,水準基點168處,地形測繪417.3平方公里,河道橫剖面222個。*耿瑞芝:《測量滹沱河南岸正定平山獲鹿井陘及山西平定灌溉區(qū)域總報告(附表)》,《華北水利月刊》,1936年第9卷第11-12期合刊。本次測量有助于工程順利實施,不僅節(jié)約工款,也減少了水患,保障沿岸村莊的安全。滹沱河河北段進行測量工作的同時,上游山西段也做了許多測量工作。1934年,山西省水利工程委員會計劃在滹沱河沿岸新建水庫,改善當?shù)剞r田灌溉,“自河邊以上至代縣之山麓為止”*山西省水利工程委員會編?。骸稌x省桑乾滹沱漳沁四河測量報告》,1934年,第5頁。,各渠道進行了測量,勘察新建水庫的適宜地形,但能大容量蓄積冬水的水庫庫址未找到。

2.堤防修筑與河道疏浚

滹沱河流經的華北平原地區(qū)土質疏松,加之流域內天然植被較少,致使滹沱河“一石水沉泥五斗”*(明)王調鼎:《滹沱河水漲泛舟》,《畿輔通志》(第8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頁。,成為河北地區(qū)兩大濁河之一。流入滹沱河的有名之水有256條,而山西境內僅有59條,剩余的197條河流均在河北境內所受*張毅:《方志中的滹沱河》,《滄?!罚?010年第3期。,故滹沱河進入河北平原后水勢增大,而在山西境內水量較少,且兩岸懸崖峭壁,不容易形成災害,而一進入河北境后,水緩沙停,日積月累,河道壅塞,其勢不得不徙。因河流易堵塞,水流不暢,每值雨季,滹沱河堤防常常發(fā)生潰決,河北段的河道疏浚與整修堤防成為重點。

1913年,滹沱河在安平縣武毛營、牛具村一帶決口,直隸省公署與河防局組織堵口修堤。1917年滹沱河發(fā)生罕見大水,政府由于財力受限,組織地方成立河道堤防管理機構。因北堤最容易決溢,堤壩以北的河間、饒陽、肅寧、獻縣、任丘、雄縣、文安、大城等地組成八縣堤工聯(lián)合會,該會負責滹沱河北堤修筑與管理,在此后整修滹沱河堤岸工程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1917年滹沱河下游堤岸決口32處,河防局給饒陽、安平兩縣各撥大洋3 000元,八縣堤工聯(lián)合會會長郭壽軒等人組織堵口,至1918年才恢復原堤。為鞏固堤防,1919年再次培修此段堤防。1918年,晉縣組織水利會在沿河65村征收水利捐,修整堤防以防水患。1921年4月,由保定征集1 000民夫,沿滹沱河北岸筑堤,堤長21里,堤頂寬3—5米,高1.5—2.0米,耗資16 420元。1928年,8縣出工6 000人修整北堤殘堤,但汛期又在安平縣白石碑以西決口130余丈,舊堤潰決255余丈,形成兩水夾堤,華北賑災會與上海濟生會資助銀洋8 000元,各縣攤派5 000元,在中秋節(jié)前合攏。*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水利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156頁。共用大洋38 000余元。1929年五六月份,滹沱河北堤安平縣武家營、油子、楊莊等處,發(fā)生兩次人為扒堤決口事件,子牙河務局和八縣堤工聯(lián)合會通過國家補助與受益縣自籌方式集資,共耗光洋28 881元,修筑殘堤45處,險工險段造埽13處,口門5處。1930年,滹沱河在安平縣北堤油子村西決口,饒陽、河間、肅寧、獻縣、任丘、雄縣、文安、大城等縣被淹沒。由于政府不組織堵修,八縣堤工委員會征集民工前往堵筑,但因安平縣油子村村民的反抗,1931年9月才將決口堵上。*董憶鋒主編:《衡水地區(qū)水利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136頁。僅僅依靠河堤決口后組織人們堵筑是遠遠不夠的,治理帶有明顯的滯后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河北省建設廳也曾計劃徹底疏浚滹沱河,使沿岸各縣免受水災侵擾,1933年,擬對現(xiàn)行河道加以疏浚截直,全段工程長約37 350公尺,河寬16公尺,整修加固兩岸堤防,計共需工款150 160元,連同其他雜項等費約16 000元*《冀建廳定期疏浚滹沱河》,《華北水利月刊》,1933年第6卷第1-2期合刊。。后因財政資金短缺,時局動蕩,未能實施。

3.水利灌溉工程

我國是農業(yè)社會,水利乃是莊稼豐收的關鍵因素,自古以來,滹沱河沿岸百姓在遭受災患的同時,依然積極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想盡各種辦法利用滹沱河灌溉農田。清初雍正年間起,為了解決南糧北運的缺額,朝廷曾在畿輔腹地大興屯田。忻州引滹沱河水修建王府渠、新渠、金山渠,“經白村、高村、金山鋪三村溉地二十七頃有奇”*乾隆《忻州志》(卷二),《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1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頁。。咸豐年間,平山縣通過滹沱河及支流冶河水利營田達三百二十頃三十五畝三分四厘四毫。*咸豐《平山縣志》(卷二),《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1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頁。直至民國年間,人們一直在尋求最大規(guī)模的引滹沱河水灌溉農田的方案,尤其遭遇大旱年景時,愿望更加迫切。1920年,直、魯、豫、晉、秦5省發(fā)生旱災,被稱為“四十年來未有之奇荒”。滹沱河流域均受其災,5月至9月滴雨未降,赤地千里,棉谷無收,鄉(xiāng)民甚饑,為救濟災荒,人們決定利用滹沱河鑿渠救災。

冶河作為滹沱河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太行山東麓,處于迎風坡,該區(qū)域降水量大,支流綿河與陶河流域充足的降水量保證了冶河的水量,且河水清澈,人們紛紛在冶河與滹沱河沿岸修渠灌溉農田。民國年間,沿河建成大同、興民、源泉、仁壽四處萬畝灌區(qū)。

大同渠位于冶河西岸,始建于1920年,由王母村劉繼先聯(lián)合沿莊、王平等村大地戶集資修建。渠首在井陘縣洛陽村東南,引冶河水,流經劉家會、楊西冶、崗上、王平等村,到王母村止,受益26個村,有效灌溉面積2.4萬畝。*河北平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平山縣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頁。

興民渠位于冶河東岸,前身為興盛渠,同樣始建于1920年,由平山縣煙堡村、東關村、高村、勝伏、義平等村聯(lián)合興建,歷時3年竣工,共用工約9萬人,花費3萬銀元,為梁忠一人墊資,灌溉平山城東一帶共計22個村,120余頃。1950年,改稱興盛渠為興民渠,由民生渠、興盛渠、天成渠、永盛渠等多條渠道變遷合并而成。*王文學編著:《平山縣科學技術志》,石家莊市: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頁;河北平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平山縣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頁。

源泉渠分為南北干渠,北干渠為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南干渠乃民國期間修建。渠首位于井陘縣北防口村冶河東岸,到獲鹿(今鹿泉市)山尹村終止,長60.3公里。1921年,由資本家黃新懷、李連溪等開始協(xié)商籌建,時稱“曹公渠”。后由商家弓武亭及其他地方豪紳投資興建,改名“公濟渠”,仍未完工。1929年弓武亭召集藁城縣李渭泉等再次投資續(xù)建,改名“源泉渠”,新中國成立后多次整修,于1959年通水到山尹村。*河北省獲鹿縣地名辦公室編印:《獲鹿縣地名資料匯編》,1984年版,第60頁。

工程量最大,灌溉面積最廣的是滹沱河灌溉計劃中的仁壽渠,靈正渠的前身。滹沱河流入河北省境內后,沿岸各地積極利用河水灌溉,但河流各段因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不同,利用水資源程度差異較大,平山縣主要利用滹沱河支流冶河以資灌溉,地方殷實。而與其緊鄰的靈壽縣雖亦位于滹沱河岸邊,由于河岸較高,無法引水灌溉,“赤地千里,轆轤聲響,婦女于役,人等牛馬,農夫蹙額大聲呼井干水涸者,盈盈在耳,每遇荒旱,呼天不應,祈神無靈,苗槁禾枯,顆粒不收,聞之慘然,觀之疚心”,*《滹沱河灌溉計劃》,《河北月刊》,1933年第11期。兩縣僅一水之隔,而窮富懸殊。民國20年(1931年)冬,靈壽縣政府擬以引進抽水機等設備引水灌田,縣長任甫亭函呈華北水利委員會請求測量與規(guī)劃,同時南岸獲鹿縣也有引滹沱河水灌溉的提議,經過華北水利委員會勘測后決定工程改選在平山縣黃壁莊附近,為節(jié)省工費,取得最大收益,決定將灌溉范圍推廣,不僅僅局限于靈壽縣,遂改名為滹沱河灌溉工程計劃。隨后成立滹沱河工程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河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財政廳廳長、實業(yè)廳廳長及華北水利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四人組成*《河北省滹沱河灌溉工程委員會組織章程》,《華北水利月刊》,1934年第7卷第9-10期合刊。,負責該項工程重大決定,從委員會委員組成人員可以看出河北省政府對該項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因靈壽、獲鹿等縣地瘠民窮,無法籌集工款,由河北省農田水利工賑基金撥款314 000元,先行修建第一期工程。*《滹沱河灌溉工程計劃》,《華北水利月刊》,1933年第6卷第7-8期合刊。

1933年開始施工,該工程主要包括修建攔水堰、泄水閘與引水閘、引水渠等,在平山縣黃壁莊筑堰引水,計劃灌溉正定、靈壽、獲鹿、行唐、新樂等縣耕地38萬畝,1935年6月15日滹沱河仁壽渠工程進行放水典禮,該項工程共用款60多萬元,均由農田水利會墊撥,將來由用水地戶平均攤還,投資額分8年償還。遺憾的是沿岸百姓僅受益一年有余,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戰(zhàn)亂不息,渠道隨之停辦。1945年,晉察冀邊區(qū)冀西四專區(qū)專員崔民生,組織靈壽、正定兩縣,恢復擴建仁壽渠,改名為靈正渠。

山西段利用滹沱河灌溉的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有廣濟渠,位于山西省定襄縣滹沱河北岸。1912年,忻代寧公團團長續(xù)西峰為了解決兩岸村莊農田用水及爭水糾紛問題,創(chuàng)建了“廣寧水利有限公司”,次年開工,渠道仍沿用滹水渠和趙公廣濟渠故道,1920年竣工,灌田4.5萬畝,后擴大到6.8萬畝。3縣27村農戶受益,畝產由過去4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馬月林:《滹沱河灌區(qū)水利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頁。廣濟公司設立一系列管理機制,在宏道鎮(zhèn)設立管理總局,于家莊設立分局,河口設辦事處,各渠段均有監(jiān)水員一名。臨時巡渠共3-5人,各收益村設渠長1人,負責本村的渠道管理。一套嚴密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對沿岸各地搶水霸水,偷砍堤防樹木、拖欠水費等進行嚴厲處罰,保證了渠道的正常運轉。實行有償用水,征費辦法由各村渠長等共同議定與包干征收,水費可以繳納錢幣或以物抵錢,不能拖欠,否則來年不予放水。*劉彥、馬月林:《水利建設與管理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頁。

滹沱河河北段仁壽渠與山西段廣濟渠都是實行有償供水,體現(xiàn)了水的商品價值,代表農田水利方式開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政府管理機構或私有公司負責水渠的建設和管理,出售水資源給沿線農民,通過征收水費的方式,雙方都獲得所需利益,也維持了水渠的生存與發(fā)展。這些農田水利工程提高了滹沱河水資源的利用率,變害為利,分流了滹沱河河水容量,降低了洪水發(fā)生的可能性,也改善了周邊地區(qū)灌溉條件。

三、民國時期滹沱河治理與開發(fā)的特點

1.先進的治水理念與技術的引進

民國時期,主管華北水利事業(yè)的華北水利委員領導層多具備留學國外的學習背景,他們積極運用科學的治水理念與方法,重視工程前期的測量和規(guī)劃工作,以保證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性與安全性。華北水利委員會制定滹沱河灌溉計劃前,多次派出測量隊進行河道、地形與氣候等全方位的測量,擬訂《靈壽縣灌溉計劃概要》,再次測量后發(fā)現(xiàn)原定引水河段河流發(fā)生變化,作最精密之計算,比較工程投入收益比,修正原計劃為《滹沱河灌溉計劃》,減少抽水機引水灌溉的比例,增強自流渠灌溉面積,以期望農田獲得最大利益。按投資年息一分計,“原計劃每畝須費利息三角(實則需四角三分),運行費七角一分,兩共一元另。本計劃所費為年息二角九分余,運行費三角,兩共五角九分余”。*《滹沱河灌溉工程計劃》,《華北水利月刊》,1933年第6卷第7-8期合刊。引進先進的測量儀器和灌溉設備,滹沱河灌溉計劃中設計人員為準確掌握河床土質,保證攔水堰工程的實施,1934年3月,使用鉆探機鉆探10孔,*內政部華北水利委員會編印:《華北水利建設概況》,1934年版,第8頁。以此驗證水堰地質是否與假定地質條件相符。仁壽渠灌溉工程引進機械抽水灌溉,開啟滹沱河械力引水的歷史。這些先進理念與技術保證了滹沱河水利工程的質量,推動了華北水利事業(y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

2.政府與民間管理相結合

民國時期,滹沱河河道基本穩(wěn)定,但水災依然不斷,河水利用不足,政府雖了解治理與開發(fā)滹沱河的必要性,責成華北水利委員會及各地方水利機構組織實施一系列滹沱河水文測量與水利工程規(guī)劃等工作。由于受社會環(huán)境、資金、人才與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政府關注度與投入仍顯不足。沿岸各縣人民為避免水患,改善灌溉條件,提高農作物產量,當?shù)睾兰澟c百姓積極參與堤防修護與引水灌溉工程。八縣堤工委員會的成立最具代表性,它是“為辦理民業(yè)各堤修守事務,即補助各河河務局進行河務工作”*《河北省各河民業(yè)各堤堤工會組織通則》,《河北建設公報》,1930年第4期。而組織成立的,基本全權負責滹沱河下游河段堤防維護工作,堤工會任務繁多,涉及各堤工程勘察、設計、施工、防汛搶險、籌備經費、征集物料、堤防樹木載種等。由于各縣堤工委員會的積極努力,方能及時堵塞決口,整修加固堤防,減少水患的發(fā)生。此外,水是農業(yè)的命脈,在地下水利用不足的情況下,引地表水灌溉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唯一辦法,沿岸各縣大地戶與商人積極興建水利灌溉設施,除滹沱河仁壽渠為政府全資修建外,山西的廣濟渠與河北的大同、興民、源泉等水渠均為民間投資管理。民間力量介入地方水利事業(yè),彌補了滹沱河堤防維護與水資源利用中的不足,增強了沿岸人民的凝聚力,保證了沿岸地區(qū)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了糧食產量。

綜上所述,滹沱河雖然是條“害河”,但由于政府與民間治水力量相互協(xié)調,運用西方科學的治水理念,引進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從河道測量、疏浚、堤防整修、水利灌溉多方面對滹沱河進行全面的治理與開發(fā),河道遷徙趨于穩(wěn)定,水患災害減少,沿岸地區(qū)農作物豐稔連年,這些都與民國時期的治理是分不開的,至今一些治水理念仍值得我們借鑒。

The Control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Hutuo River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1—1937)

HOU Li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i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The Hutuo River which was famous for the deposition, movement and alluviatio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vers in North China Plain. It was called a river that could not be controlled by people in histo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Committee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nducted overall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 mainly concentrating in terms of water measurement, management of watercourse and embank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 applied the western scientific concept of water control and introduced the high technology which aimed to reduce the disaster of flood and enlarge irrigation area, which promo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Hutuo River; control; irrigation

2013-01-19

侯林(1983-),男,河南博愛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在讀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經濟史、環(huán)境史研究。

K928.6

A

1008-469X(2013)02-0006-05

猜你喜歡
滹沱河華北灌溉
蒼松溫室 蒼松灌溉
蒼松溫室 蒼松灌溉
蒼松溫室 蒼松灌溉
蒼松溫室 蒼松灌溉
華北玉米市場將進入筑底期
滹沱河
公民與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3:52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基于模糊數(shù)學的水資源價值評估及應用:以滹沱河流域河北段為例
山西滹沱河山區(qū)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
華北明珠
甘孜县| 新竹市| 台安县| 原阳县| 民权县| 溧阳市| 安多县| 福清市| 图木舒克市| 马鞍山市| 玉树县| 桐柏县| 疏勒县| 内黄县| 特克斯县| 天台县| 陆河县| 思茅市| 高雄县| 东莞市| 新化县| 上林县| 思南县| 珠海市| 铜陵市| 六安市| 巴林右旗| 寻甸| 丹江口市| 鄂伦春自治旗| 嫩江县| 元阳县| 保康县| 琼中| 安徽省| 宝兴县| 维西| 英吉沙县| 马公市| 密云县|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