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虞
(四川省三臺縣蘆溪鎮(zhèn)建設街李永虞中醫(yī)診所,四川 三臺621101)
2009年2月以來,筆者以捏積療法為主配合服加味八珍糕治療小兒疳積36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共36例,均為門診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齡7個月~8歲,病程2個月~5年,乳積2例、食積15例、痞積4例、蟲積3例、疳積12例。
診斷標準為厭食或拒食,病程2個月以上,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精神不振,腹臌脹。有斷奶過早,喂養(yǎng)不當史,如進食不定時定量、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油炸堅硬食物,零食。
捏積療法:患兒伏臥在床上(或母親兩腿上)露出脊背,醫(yī)師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在患兒的背脊上,用兩手拇食指提起肌肉,從尾根長強穴位開始,輕輕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位,又再從大椎向下推捏至尾根長強穴,如此反復6~8次,最后兩手大拇指按揉腎腧穴4~6次為止,3分鐘左右結束,1天1次,14天為一療程。間隔2天,病未愈再行第2療程。
加味八珍糕:為著名兒科專家劉弼臣處方。用黨參30g,土炒白術45g,土炒山藥45g,茯苓30g,陳皮30g,蓮米30g,芡實50g,白扁豆50g,粳米50g。若嚴重厭食、拒食者加入白豆蔻、藿香芳香醒脾、化濕助運,若偏食積重者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消食開胃,若痞積重者加枳實、檳榔消脹除滿,若蟲積者加使君子、烏梅、二丑消積驅(qū)蟲,若病程長久氣血陰陽俱虛、氣機不調(diào)者以人參換黨參并加當歸、益智仁益氣養(yǎng)血溫腎。共研細末,加白糖和勻,每天用30~50g加味八珍糕蒸成米糕,日服2~3次,服28天為一療程。
治愈:食欲顯著增進,食量明顯增加200g/d以上,或與同齡兒童食量相等。顯效: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在100g/d以上。無效:均無明顯改善。
治愈20例,占56%;顯效14例,占39%;無效2例,占5%;總有效率95%。
荀某,女,5歲,2010年2月10日初診。出生后因母親無奶,用奶粉、牛奶喂養(yǎng),未滿1歲時停食奶粉和牛奶而食米飯。饑飽無度,喜食香脆、油炸食物及冷飲、冰糕之類,但吃飯如吃“苦”,一餐飯只吃幾口。面黃肌瘦,皮膚粗糙,頭發(fā)黃軟稀疏,眼紅干燥,晚上手腳心發(fā)燒,睡眠中汗?jié)褚卤?,大便多時燥結,小便色黃,舌苔黃質(zhì)紅,脈細數(shù)。治以捏積療法,每天推捏脊背1次,連續(xù)捏積2個療程,捏積時小兒既不哭也不啼。八珍湯加白豆蔻、藿香、人參(黨參換)、當歸、益智仁等,共研成粉1.5kg入白糖用50g/d蒸成米糕,日服2~3次,共28天。捏積后服加味八珍糕后,胃口大開,每餐大米飯(或面條)可吃大半小碗,干飯每餐可吃完半小碗,面色變紅潤,精神轉(zhuǎn)佳,靈敏活潑,體質(zhì)量增加(原15kg)1kg,大便不燥,小便不黃,余癥減輕,為鞏固療效,再行捏積療法和服加味八珍糕1個月。
小兒臟腑發(fā)育尚未完善,加之喂養(yǎng)不當,或斷奶過早,營養(yǎng)失調(diào),脾胃受損,或感寄生蟲等,積久成積,終成疳積。乳食不消化是造成“積”的主要原因。即《幼幼集成》所謂:“食久積成,積久成疳……”
捏積是以中醫(yī)陰陽五行,衛(wèi)氣營血及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依據(jù),通過捏拿小兒脊背所產(chǎn)生的良性刺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治療方法。
捏積就捏背脊。背脊是督脈所經(jīng)之處,督脈主一身之陽,經(jīng)過推捏能夠疏通氣血,從而促進消化正常,食欲好轉(zhuǎn),體質(zhì)量增加。
捏積實際就是綜合運用捏、提、拿、按四種手法。推即兩個拇指抵在小兒背脊及皮膚上,稍用力于皮下組織,沿脊柱向上連續(xù)推進。提是在推的過程中,兩個拇指不斷地將皮膚及皮下組織提起來。拿就是在推捏的過程中捏拿的動作。在操作過程中推、提、拿3種手法必須配合協(xié)調(diào),方能達到好的療效。
捏積時注意小兒要盡量臥平臥正,捏積醫(yī)師兩手要半握成拳,兩個食指要抵在脊背上,眼要與手垂直,從尾根長強穴位開始,沿脊背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位,再從大椎推捏至長強,如此反復捏積6~10次,最后用兩手拇指按揉兩側腎腧穴4~6次。捏積配合加味八珍糕健脾開胃,優(yōu)勢互補,故治療小兒疳積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