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蓉
(中央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系統(tǒng)的論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把道德教育看做教學的首要任務,認為只有道德上獲得進步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正如他所說“不能導向德行與虔信的教導,是一種何等惡劣的教導啊!因為沒有德行,文學技巧算得什么呢?凡是在知識上有進展而在道德上沒有進展的人(一句古話說),就不是進步而是退步的”[1]P44。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心,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尺度。對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探究,不僅能使我們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而且對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也有不少的啟示。
夸美紐斯指出道德教育是進行其他教育的前提,他認為:“當兒童或較大的孩子開始受教時,如果不先進行道德教育,那就是一種非常缺乏判斷力的表現(xiàn)。因為他們如果學會了支配自己的感情,他們就更適于接受別種教導?!盵1]P91道德教育應該為其他教育的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像種地一樣,“假如你不把優(yōu)良的種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別的東西,只會生出最壞的莠草。但是如果你想開墾那塊土地,如果能在開春的時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種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很容易,成功的希望就很大”。所以“德行應該在邪惡尚未占住心靈之前,早早就教”[1]P167。
“德”是衡量個人能否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重要尺度,他直接影響著個人能否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兒童又是最單純、最脆弱、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是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我國的家庭和學校仍然存在著重智輕德的傾向。從孩子剛接觸學習開始,家長和學校就把文化成績的好壞和各種過級證書的多少,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標準,這種重智輕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道德觀念。當然對于兒童不是要對其進行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類的空泛的說教,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使其養(yǎng)成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團結友愛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所要求的習慣。父母的培養(yǎng)、老師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都直接影響著兒童的道德教育。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馬克思基本觀點告訴我們,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求知欲,激發(fā)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對象“苦學”的狀況。求知欲越強烈掌握新知識越快,認識也會越深刻、越透徹,從而才能使教育對象更好的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正如夸美紐斯所比喻的“假如一個人沒有食欲,卻又被迫去吃食物,結果只能是疾病和嘔吐,至少也是不消化、不痛快”[1]P92。道德理論的接受與道德行為的實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對象自身的求知欲和主動性。
長期以來,我們在認識道德教育過程的問題上,對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卻在如何開發(fā)教育對象的內在因素尤其是主觀性上認識不足,方法欠缺。道德是人的一種自覺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依靠對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倡導、實施、推行等外在的壓力使教育對象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這種他律的方式對于人們接受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是起作用的,但是卻不是起絕對的作用。只有教育對象把道德規(guī)范真正的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由他律走向自律,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高尚的人。
夸美紐斯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切學科都應該加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他們理解的東西就不要給他們學習”[1]P78。道德教育不是盲目對教育對象進行千篇一律的理論說教,由于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知識、不同思想覺悟的人對道德教育的要求、原則和方法不一樣,道德教育也顯示出不同的層次要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社會關系。由于每個人的經(jīng)濟地位、政治地位、文化素養(yǎng)、家庭背景、內心結構等等原因的差異導致人的思想道德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從縱向上來說,兒童處于道德認知的初級階段,應該使其明辨是非,為以后的道德教育夯實基礎。青少年處于道德認知的發(fā)展階段,應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勞動觀以及愛國主義觀念。中老年人處于道德認知的成熟階段,應該對其進行基本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從橫向上來看,對一切共產(chǎn)黨員和先進分子來說,要求他們達到無私奉獻,對于廣大民眾來說,要求他們不損公肥私、熱愛祖國、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這種層次性的道德教育使得道德教育能夠從實際出發(fā),更加具有實效性。如果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沒有針對性,不分對象,往往使得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實。
在夸美紐斯看來,不分好壞的模仿自己所見的一切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在孩子們學會“運用他們的心靈以前,先就學會了模仿。”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榜樣就直接決定了孩子們模仿的事物的好壞。學校是孩子們生活的重要場所,孩子們呆在學校的時間甚至多于呆在家庭的時間。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學校的管理人員,使得學生從心里對其產(chǎn)生一種敬畏感,其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最后自然而然被學生認為是模仿的對象,起到一種榜樣作用。夸美紐斯對于“榜樣”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榜樣應該兼指活的榜樣和書本上的榜樣。相對于書本上的榜樣來說,活的榜樣更重要,“因為它們所產(chǎn)生的印象更強烈”。所以“假如導師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的選來的,具有優(yōu)異德行,這對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確訓練,便是一大進展”[1]P168。教師的言傳身教直接成為了學生們的活榜樣。
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品質。教師具有怎樣的道德態(tài)度,會直接并且深遠地影響學生的道德成長。當學生在教師的榜樣示范中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影響時,他們各方面的道德學習才能穩(wěn)定的發(fā)展。這是道德教育的身教方式,也是道德教育中最有效的方式。在我們實際教育中,很多教師交給學生基本的道德知識,但是卻并未像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這種言行不符的失范現(xiàn)象,使得學生在以教師為榜樣的時候學會的僅僅是知行不一。從某種意義上說,身教是勝于言教的,因為身教的影響是震撼人心的。所以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具有我們所希望的美德,那么教師自己首先要具有這些美德,并且身體力行。
夸美紐斯特別重視同學之間的學習榜樣作用,他認為:“即使有些父母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還是一同在大的班級里面受到教導,因為把一個學生作為另一個學生的榜樣與刺激是可以產(chǎn)生更好的結果與更多的快樂的。因為做別人所做的事情,到別人去到的地方,跟在人家后面不掉隊,走在人家前面不落伍,這是我們大家所最自然而然地傾心的行動路線。”[1]P35
從小學到大學,從課堂到日常生活,青年接觸最多、最頻繁的群體便是身邊的同學。同一年級的孩子處于同一個年齡層次,他們之間有著一種同齡人之間互相影響的巨大力量。同學之間具有道德影響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長期在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生影響下,他也能從中學到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改掉自身的陋習。在同學之間樹立道德標兵,將他們的照片和良好的道德事跡展示出來或通過學校廣播、網(wǎng)絡進行表揚,制造健康的輿論,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同時,同學之間還起到一種道德監(jiān)督的作用。同學之間相互的道德評價,對道德行為產(chǎn)生一種約束作用,有效規(guī)范了不良的道德行為,整個同學群體的道德意識的提高有效地促進了個人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
“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小心謹慎的保護人,這對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確的訓練,便是一大進展?!盵1]P168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樹立了一種模仿的榜樣,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種模仿的至親效應的注腳。子女對父母的道德模仿往往是在無意中產(chǎn)生,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內容。因此,父母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但要做得恒久,更重要的是做得細膩。
作為德育重要基礎的家庭應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學習的條件:首先,父母必須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對孩子進行教育,注重積累,使孩子慢慢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父母要重視以生活中的例子也就是孩子的親身體驗去教育孩子。通過講述道德故事讓孩子懂得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通過參觀博物館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意識,通過孩子的日常游戲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最后,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活榜樣,父母的行為方式直接給孩子一種處事的模版,只有父母自身具有良好品行才能夠更有力的說服孩子。
“孩子們容易從行走學會行走,從談話學會談話,同樣,他們可以從服從學會服從,從節(jié)制學會節(jié)制,從說真話學會真實,從有恒學會有恒?!盵1]P167-168假如我們經(jīng)常讓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并使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和獲取有關的道德知識,那么對于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的實際道德教育中,我們更注重于課堂上的道德說教,而往往這種口頭上的文字空洞無力,在生活實際中,由于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孩子們道德上的知行脫節(jié)。引導孩子們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實踐,有利于深化其對道德的認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充分利用面對學生開放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社交活動,如夏令營、調查訪問、三下鄉(xiāng);學校的軍訓活動以及志愿者活動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際、吃苦耐勞、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同時校內的一些傳統(tǒng)的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專題演講、校園文化節(jié)等都有效的把德育教學融入了實際的活動當中,讓每一個學生從各種活動參與中不僅提高了自我道德認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行,而且不斷的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被視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在夸美紐斯看來教不僅僅是教師的天職,當學生把所得的知識傳給其他同學和伴侶的時候,就完成了教這一過程。相對于一味的接受別人傳受知識,自我學會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最后以教的方式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涿兰~斯非常重視教育角色的轉變,他認為“‘教導別人的人就是教導自己,這是很對的,因為不僅時時復習可以把人的一件事情不滅地銘刻在心靈上,而且‘教’的本身對于所教的學科可以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在受教與教授的過程中,受教的內容往往容易在短暫的時間內被遺忘,但是在教授的過程中,教授的內容便變成了教授者身上的一部分,所以“假如一個學生想獲得進步,他就應該把他在學習的學科天天去教別人,即使他的學生需得雇來,也應該去教”[1]P117。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內在的道德觀念轉化為外在的道德品行,在道德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完成一個由學到教的轉變,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積極的發(fā)現(xiàn)道德問題、思考道德問題最終回答道德問題。在這樣一個道德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我道德覺悟。讓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在公共場合對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進行管制。讓學生以教育者的身份對犯罪分子進行道德說教。在教育別人的過程中更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更好的教育了自己。
夸美紐斯認為,在道德教育中除了為教育對象創(chuàng)造良好的道德的氛圍以外,紀律對道德的規(guī)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紀律不僅僅只應當是進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而且只應當是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他認為“嚴格的紀律不應當在跟學習或文術練習有關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問題遭遇到危險時用”[1]P198?!爸挥袑Φ赖路矫娴倪^失才能采用一種比較嚴格的紀律”[1]P200。
反思我國當今的教育,許多教育者通常把紀律當作懲罰“差生”的必要手段。在學生面前不是以道德教育作為紀律的出發(fā)點,而是一切以分數(shù)的高低來區(qū)分紀律實施的對象;不是在紀律面前一視同仁,而是把紀律分化為二重標準去應對“優(yōu)生”和“差生”。這種全為分數(shù)服務的紀律意識,久而久之在學生心中形成一種“分數(shù)至上”的觀念,從而忽視了紀律的本質出發(fā)點——道德教育。在紀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教育者應該清楚的意識到,紀律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規(guī)范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使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把道德教育作為紀律制定和實施的出發(fā)點,更好的實現(xiàn)紀律在道德教育中的規(guī)范作用。
夸美紐斯認為在紀律實施過程中,要使得紀律能有效的規(guī)范道德行為。教育者“要把他的動機表示明白,要確切無誤的表明他的動作的根據(jù)是父親般的慈愛,為的是要建立學生的品性,不是要去壓制他們”[1]P200。紀律的最終目的在于對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而不在于懲罰。
紀律的實施應當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具有客觀性,而不是以教育者的主觀意識去實施,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紀律懲罰的過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由于教師體罰學生而引起的教學事故在我國已屢見不鮮,體罰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并沒有使受教育者從內心真正的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從而沒有從根本上讓受教育者產(chǎn)生對自身錯誤的認識。因而也不能有效的規(guī)范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因此,教育者要讓受教育者意識到,雙方只是在通過紀律的手段來共同規(guī)范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只是受教育者的一部分,受教育者的其他部分都是好的、積極的,讓受教育者切實的從內心真正的接受紀律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作用,充分的發(fā)揮紀律的積極方面。
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夸美紐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他主張對各種褻瀆神靈的行為進行體罰,要求教師用取笑落后學生的方法去激勵學生。但是,應該看到夸美紐斯的道德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的超前性和對當今我國道德教育的借鑒意義。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耀燦,鄭永延,吳潛濤,駱郁延,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張廣兵,揚明國.論夸美紐斯的道德教育思想[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6).
[5]劉穎.論夸美紐斯在教育史上的理論貢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