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楓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 江蘇南京 210003)
羅爾斯公平的正義理論揚棄了許多經(jīng)典作家的思想,尤其涉及對功利主義思想家休謨效用的正義的揚棄,然而,這一點尚未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重視。深刻、系統(tǒng)地研究公平的正義對效用的正義的價值顛覆,對于推進羅爾斯正義理論研究的深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正義理念的產(chǎn)生需要前提條件,在羅爾斯那里是正義環(huán)境,在休謨那里是社會環(huán)境,正義環(huán)境是對社會環(huán)境的揚棄。
1.自然環(huán)境,中等匱乏揚棄相對豐足。環(huán)境一般有主觀環(huán)境和客觀環(huán)境,客觀環(huán)境又有自然和社會兩個向度。在客觀的自然環(huán)境中,羅爾斯用自然界的中等匱乏顛覆了休謨自然界的相對豐足。
休謨認為,自然界的極端豐足不能產(chǎn)生正義,極端匱乏也不能,只有相對豐足才能。就自然界的極端豐足不能產(chǎn)生正義而言,休謨指出,正義是反映所有權的,大自然的極端豐足使反映所有權的正義成為多余。因為如果大自然把所有外在的便利條件都慷慨豐足地贈予了人類,不需要我們關切和勤奮,每個人要求什么,大自然就會提供什么,那么,在這種條件下,“正義這一警誡性和防備性的德性則決不曾被夢想到。因為當人人都富足有余時劃分財物有何意義呢?在決不可能有任何傷害的地方為什么產(chǎn)生所有權呢?在別人占有這個對象、我只需一伸手就可擁有價值相同的另一個時為什么稱這個對象為我的呢?在那種情況下,正義就是完全無用的,它會成為一種虛設的禮儀,而決不可能出現(xiàn)在德性的目錄中?!盵1](PP35~36)既然自然界的極端豐足使得所有權成為多余,那么作為明示所有權的正義也成為多余。與此相對應,自然界的極端匱乏也不可能產(chǎn)生正義。因為當自然環(huán)境不適合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時,當自然環(huán)境不能為人類利用并造福人類時,那么,沒有人會為其爭吵不休,也不存在正義與否的問題,就好像險惡的百慕大,誰也不會申言對它的所有權,也就沒有正義問題。雖然在極端豐足和極端匱乏的自然環(huán)境中都不能產(chǎn)生正義理念,但相對豐足的自然環(huán)境就可以。休謨的根據(jù)是:由于自然界不太豐足,不能充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為了豐足,為了滿足人們,就需要人們勞動;自然界又不是太險惡,這又為人們的勞動提供了可能。人們一旦勞動,就會產(chǎn)生成果及其歸屬問題,也就是所有權問題,正義觀念也隨之產(chǎn)生。休謨提出:“大自然敞開的慷慨的手給予我們很少的享受,但通過技藝、勞動和勤勞我們又能極其豐足地獲取它們……關于所有權的觀念就變成必需的,正義就獲得其對公眾的有用性?!盵1](P40)
羅爾斯客觀的正義環(huán)境也分為自然和社會兩類。休謨自然界的相對豐足被羅爾斯自然環(huán)境的中等匱乏所揚棄,成為其正義理念產(chǎn)生的客觀條件之一。羅爾斯指出:“在許多領域都存在著一種中等程度的匱乏。自然的和其他的資源并不是非常豐富以致使合作的計劃成為多余,同時條件也不是那樣的艱險,以致有成效的冒險也終將失敗?!盵2](PP126~127)羅爾斯認為,自然界的中等匱乏為人們的合作提供了必要,自然環(huán)境的相對適宜為人們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有合作就會產(chǎn)生合作成果的合理劃分問題,從而產(chǎn)生了正義問題;而休謨認為,自然界的相對豐足為人們的勞動提供了可能,有勞動就會有勞動成果及其歸屬問題,從而產(chǎn)生了正義問題??傮w的看,羅爾斯的“合作勞動成果”的“分配歸屬”比休謨的“個體勞動成果”的“自然歸屬”更易引起價值合理性的論爭,因而更契合正義的價值理念。
2.社會環(huán)境,中等匱乏揚棄相對必需。與此相對應,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也只有在不極端的情況下,才能產(chǎn)生正義理念。這在休謨那里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社會極端貧困不能產(chǎn)生正義;第二,社會極端富裕也不能產(chǎn)生正義;第三,社會相對必需才能產(chǎn)生正義。就第一方面而言,休謨指出:“假定一個社會陷入所有日常必需品都如此匱乏,以致極度的省儉和勤奮也不能維持使大量的人免于死亡和使整個社會免于極端的苦難的狀態(tài)中;我相信大家將容易容許,在這樣一個緊迫的危機關頭,嚴格的正義法則被中止,而讓位于必需和自我保存這些更強烈的動機?!盵1](PP37~38)休謨強調(diào),正義德性的用途就是通過明示所有權而維護社會秩序,以達到人們的安全與幸福。但是,當社會由于極端必需而即將毀滅時,人人都可以采取暴力獲得所有權,人人都可以不正義??梢岳斫?在生命都難以保證時,人們將把所有的罪惡都看成理所應當。誠然,許多國家法律規(guī)定,覆舟之后,溺水之人抓住所能抓到的任何救生工具而不尊重既定的所有權,不算違法,一定意義上也認可了在社會極端必需時,沒有所有權的規(guī)定和正義的約束。就第二方面而言,這一點與自然環(huán)境的極端豐足不能產(chǎn)生正義需求類似。馬克思恩格斯也認為,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財富充分涌流,人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不可能存在所有權問題,也就不存在正義理念或價值合理性問題。休謨認為,如果社會財富多的像空氣,那么,人們就不可能有正義的需求。就第三方面而言,休謨說:“社會的通常的境況是居于所有這些極端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因而,在整個公民社會中,關于所有權的觀念就變成必需的,正義就獲得其對公眾的有用性,并單單由此而產(chǎn)生出其價值和道義責任?!盵1](P40)在休謨看來,社會一般不會極端貧困,也不會極端富裕,而會處于相對必需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下的人們必然要生產(chǎn),因為只有生產(chǎn),人們才能獲得比沒有生產(chǎn)時更多的利益,而生產(chǎn)者要得到自我利益,于是,所有權和正義問題就產(chǎn)生了。
羅爾斯揚棄了休謨的思想,認為作為正義客觀環(huán)境之一的社會環(huán)境也必須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類的合作是可能的和必需的。社會是為了相互利益的合作冒險,同時具有利益沖突與利益一致的特征。社會合作使所有人都能過一種比他們各自努力、單獨生存所能過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就存在一種利益的一致;又由于人們誰也不會對怎樣分配他們的合作所產(chǎn)生的較大利益無動于衷,因為為追求他們的目的,每個人都想要較大而非較小的份額,這樣又存在一種利益沖突,如此就需要有一些原則來指導人們選擇。羅爾斯指出,“這些要求表明了正義的作用。正義的環(huán)境就是產(chǎn)生這些必要性的背景條件?!盵2](P126)羅爾斯超越休謨的地方在于,人是社會的主體,于是,羅爾斯設定了主體的客觀條件,即“眾多的個人同時在一個確定的地理區(qū)域內(nèi)生存,他們的身體和精神能力大致相似,或無論如何,他們的能力是可比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壓倒其他所有人。他們是易受攻擊的,每個人的計劃都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合力的阻止。”[2](P126)由于主體在體力、智力上相差不大,因而才能進行平等合作,公平地分配這些合作利益,正義理念也就產(chǎn)生了,然而休謨忽視了主體的客觀條件。
3.主觀環(huán)境,相互冷淡揚棄相對溫良。正義的產(chǎn)生,除了具備客觀環(huán)境外,還必須具備主觀環(huán)境,在休謨那里是相對溫良,在羅爾斯那里是相互冷淡,相互冷淡是對相對溫良的揚棄。
依據(jù)正義的客觀環(huán)境的思路,休謨認為正義的主觀環(huán)境也只有一個即主體的相對溫良,而極端慷慨與極端貪婪都不可能產(chǎn)生正義。首先,人們的極端慷慨不能產(chǎn)生正義。如果每個人的心靈中都充滿著無限的友誼和慷慨,人人都極端溫情地對待每一個人,像關心自己的利益一樣關心同胞的利益,休謨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正義的用途將被這樣一種廣博的仁愛所中止,所有權和責任的劃分和界線也將決不被想到?!盵1](P36)由于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緊密融合,他人利益也是自我利益,反之亦然,沒有“你的”與“我的”界限,也就是說,沒有所有權的觀念,因而也就不需要正義理念的明示。其次,人們的極端貪婪也不能產(chǎn)生正義。在一個人人極端貪婪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只有武裝自己,奪取不論可能屬于誰的武器,裝備自己,防范他人,這時,他對正義規(guī)則的尊重不再對他自己的安全或別人的安全有用,他必須遵守自我保存的命令,不可能關切他人。也就是說,極端自私的主觀環(huán)境中也不可能產(chǎn)生正義觀念。最后,人們的相對溫良是產(chǎn)生正義的主觀條件。每個人既不絕對利己,也不絕對利他,堅持有限的個人主義。在這種觀念中,每個人都想實現(xiàn)自我利益最大化,都想獲得勞動產(chǎn)生的所有權,這時候才能產(chǎn)生正義觀念。
在正義產(chǎn)生的主觀環(huán)境上,羅爾斯揚棄了休謨的思想,把相對溫良推進到相互冷淡,其蘊含是:原初狀態(tài)的“各方既不想贈送利益也不想損害他人,他們不受愛或宿怨的推動。他們也不尋求相互親密,既不妒忌也不虛榮。”[2](P143)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理性人,都在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不影響其他人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主體的相互冷淡,本質(zhì)上是相對的利己主義或相對的利他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相互冷淡繼承了休謨相對溫良的相對個人主義。超越的地方在于,羅爾斯的主體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合作利益,而休謨的主體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個體勞動成果;羅爾斯強調(diào)社會合作,休謨強調(diào)個體努力;在羅爾斯那里,合理分配合作利益就是正義,在休謨那里,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就是正義。所以,羅爾斯的相互冷淡是社會的相對的淡漠,休謨的相對溫良是個體的濃厚的自私。羅爾斯指出:“只要互相冷淡的人們對中等匱乏條件下社會利益的劃分提出了相互沖突的要求,正義的環(huán)境就算達到了。除非這些環(huán)境因素存在,就不會有任何適合于正義德性的機會。”[2](P127)綜上所述,休謨客觀環(huán)境的相對豐足、主觀環(huán)境的相對溫良被羅爾斯客觀環(huán)境的中等匱乏、主觀環(huán)境的相互冷淡所顛覆。
在正義的前提條件中,羅爾斯較多地繼承了休謨的思想,羅爾斯謙虛地說:“休謨對它們的解釋是特別明晰的,我前面的概述對休謨特別詳細的討論并沒有增加什么重要的東西。”[2](P127)但在正義的價值根源上,羅爾斯用公平顛覆了休謨的效用,繼承的少,發(fā)展的多。
1.公平與正義。羅爾斯認為,公平是正義的核心,甚至可以成為正義的代名詞。正義的一般觀念是:“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盵2](P303)羅爾斯的正義理念至少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所有社會基本善都應該被公平地分配;第二,如果存在分配的不公平,那么,不公平必須有利于社會最不利者。就第一層含義而言,自由、機會、收入、財富、自尊是人們社會合作的成果,也是人們社會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由于社會是由每個平等的人組成的,作為平等的一員,每個人通過契約組成了社會,因而,社會合成的成果也應該被公平地分配,這是契約論的基本精神,否則,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人們之間結成的社會關系將被破壞。就第二層含義而言,社會生活是復雜的,不公平分配很可能出現(xiàn),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那么這種不公平必須有利于最不利者。由于個體能力的不同,由于有利者的重大貢獻,在分配合作利益時,有利者可能要求得到最多的一份,甚至要求得到其所勞動的全部成果,羅爾斯認為,這種要求不具有價值合理性。因為社會是每一個人平等參與的產(chǎn)物,有利者盡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沒有不利者的合作,那么,有利者將寸步難行,甚至被凍死、餓死;如果沒有比不利者更多地利用二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社會資源,有利者不可能取得那樣大的成就。既然如此,社會應該從有利者的貢獻中以個人所得稅的形式拿出一部分,分配給不利者,以使每個人都能享受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成果,維系社會合作。因此,盡管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實現(xiàn)絕對公平,但應該做到,每一種不公平的分配必須得到最不利者的同意,或者有利于最不利者,并努力使這種“有利于”達到最大程度,否則,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是不合理的,應該被否定??傊?在其他方面,社會有利者可能比不利者得到更多的利益,但在社會基本善方面,所有的社會成員必須受到公平地對待。由此可見,公平是正義的核心,在這個意義上,羅爾斯把“正義論”解釋為“作為公平的正義”,盡力表明:公平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公平。
2.效用與正義。休謨認為,效用是正義的基礎與核心:“公共的效應是正義的唯一起源,對這一德性的有益后果的反思是其價值的唯一基礎。”[1](P35)“正義對于維持社會的必需性是正義這一德性的惟一基礎?!盵1](P55)在休謨那里,效用是正義的起源和基礎,不僅如此,效用也是所有其他社會性德性的核心和源泉,因為效用在所有主題中都是稱贊和贊許的源泉,是關于行動的價值或過失的所有道德判斷經(jīng)常訴諸的,比如,效用是正義、忠實、正直、忠誠和貞潔所受到的尊重的惟一源泉,更是人道、慷慨、博愛、和藹、寬大、憐憫、自我克制等社會性德性的價值合理性依據(jù)。效用既然是道德的基礎,必然也是正義的基礎。
休謨進一步認為,盡管正義與其他社會性德性都起源于、依據(jù)于效用,但是,正義效用的形式和內(nèi)容與其他社會性德性有很大區(qū)別。就正義效用的形式而言,其他社會性德性如忠誠的形式表現(xiàn)為人們對一般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其效用是相對的、有限的,沒有它,社會充其量處于一種不快的狀態(tài),社會仍然能夠存在,但正義效用的形式則不然,休謨說:“公道或正義的規(guī)則完全依賴于人們所處的特定的狀態(tài)和狀況,它們的起源和實存歸因于對它們的嚴格規(guī)范的遵守給公共所帶來的那種效用?!盵1](P39)認為正義效用的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表現(xiàn)為人們對社會根本規(guī)則的遵守,通過人們對這些規(guī)則的遵循,能夠保證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顛覆這些規(guī)則,社會將難以存在,人類又可能回歸動物界,這些規(guī)則既然如此重要,人們就應當遵守。就正義效用的內(nèi)容而言,其他社會性德性如貞潔的效用是增進人們的幸福,但是,正義效用不僅僅如此。休謨說:“正義這一德性的用途和趨向是通過維護社會的秩序而達致幸福和安全?!盵1](P38)正義效用的內(nèi)容就是人們的安全和幸福,沒有安全,幸福絕對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人們遵守了這些規(guī)則,按照這些規(guī)則行事,那么,人們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幸福也就得到了保障。所以,正義效用的內(nèi)容比其他社會性德性的內(nèi)容更為基礎和豐富。當然,正義效用的內(nèi)容是人們的幸福和安全,必須通過人民遵守強制性社會規(guī)則的形式才能實現(xiàn)??傊?效用是正義的起源,也是正義的歸屬,因而是正義的核心,這與羅爾斯正義的核心和起源是公平的觀點有著根本的不同。
3.公平對效用的超越。在休謨那里,效用是正義的核心或本質(zhì):“我們在何種程度上重視我們自身的幸福和福利,我們就必定在何種程度上歡呼正義和人道的實踐,惟有通過這種實踐,社會的聯(lián)盟才能得到維持,每一個人才能收獲相互保護和援助的果實?!盵1](PP65~66)就是因為正義維護了社會聯(lián)盟,保證了人們的安全和福利,一句話,正義對人們有效用,所以正義才有存在的必要。當然,這里效用或有用僅僅是對個人,而非對社會或?qū)λ?也就是說,這僅說明了正義是個人的德性,但困難在于:如果對每個人有用的就是正義的,那么,正義就是任性的,這與其說是正義,還不如說是不正義。因此,正義德性的更大的價值在于它的社會性,即社會效用或社會幸福,為此,休謨指出:“如果有用性是道德情感的一個源泉,如果這種有用性并不總是被關聯(lián)于自我來考慮,那么結論就是,凡是有助于社會的幸福的東西都使自己直接成為我們的贊許和善意的對象。這是一條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道德性之起源的原則?!盵1](P70)跟勇敢、誠實、文明等私人性德性相比,正義更傾向于社會性的德性,維護的是社會的福利,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就孕育了穆勒等功利主義學者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思想的萌芽。
在羅爾斯那里,公平是正義的本質(zhì)或核心:“正義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shù)?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shù)人的犧牲。所以,在一個正義的社會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確定不移的,由正義所保障的權利決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會利益的權衡。”[2](PP3~4)這段話至少有三層含義:首先 ,人們的自由是公平的。每個人都享有同等數(shù)量、同等程度的社會基本自由,決不允許某個人或某些人的自由凌駕于其他人的自由之上。其次,人們的收入是公平的。每個人的利益都應該得到尊重,不允許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再次,公平不受社會利益的權衡。公平是每個人都享受的價值,決不能假借社會利益之名,剝奪每個人或某些人的利益或權利。社會并不比一個人更有優(yōu)先性。在這個意義上,公平顛覆了效用。因為效用強調(diào)社會的福利,最終強調(diào)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很可能導致弱勢群體的利益雪上加霜,這是一種嚴重的社會不公平,羅爾斯給予了堅決的批判,并建構了公平的正義理論體系。誠然,效用與公平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效用就是安全、福利、幸福等,而公平強調(diào)社會合作的利益尤其社會基本善應該公平分配,讓人們得到其應得的安全、福利和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效用是內(nèi)容,公平是形式;效用過于寬泛,公平則相對具體。因此,效用與公平?jīng)]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對于作為正義的根源和基礎而言,效用更具有根源性,公平更具有現(xiàn)實性。尤其是,對于一個不公平的社會,每個人都能直覺地感到這是一個不正義的社會,但對于一個沒有效用的社會,每個人不一定用正義這個概念給予評判。所以,公平的正義比效用的正義更為合理。
休謨與羅爾斯都確信,正義應該由特定的載體表現(xiàn)出來,所不同的是,羅爾斯的正義載體即正義原則是由主體自覺產(chǎn)生的,反映了人的自為的過程;而休謨的正義載體即成文法是自在產(chǎn)生的:主體遵守成文法反映了正義,而成文法的制定并非為了正義,也就是說,成文法巧合地反映了正義,即正義的載體是自在的。
1.分配合作利益超越明示所有權。在休謨那里,正義的功能是標明財產(chǎn)所有權。正義觀念發(fā)揮作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即為了尊重各自的所有權,人們自在的而非自覺地選擇了正義。休謨指出:“人們的愛好和必需引導他們結合起來,他們的知性和經(jīng)驗告訴他們,這種結合在人人不以任何規(guī)則轄制自己、不對他人財產(chǎn)給予任何尊重的地方是不可能的;根據(jù)這些激情和與之結合在一起的反思,一俟我們從他人身上觀察到類似的激情和反思,這一貫穿一切時代的正義情感就可靠無誤地、程度或此或彼地在人類每一個個體身上出現(xiàn)了?!盵1](P159)在休謨看來,人的愛好和必需是人的本能,具體人的愛好和必需就涉及其所有權,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所有權都應該得到尊重,這是知性和經(jīng)驗告訴他們的,尊重人的所有權就是正義,也就是說,尊重人的愛好和必需就是正義,反之,就是不正義。由于人的愛好和必需是自在的,所以,用于明示個體所有權的正義本質(zhì)上也是自在的。
羅爾斯把正義的功能看作公平地分配合作利益。羅爾斯說:“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chǎn)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盵2](P7)認為平等的人們一起組成了社會,參與社會合作的冒險,合作的利益應該由所有社會成員享受。合理劃分合作成果就是正義,反之,任性劃分合作成果就是不正義。在羅爾斯對正義的認識過程中可以看出,正義是一個理性的過程。人們參與合作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因為人們參與合作比沒有參與合作,能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分配合作利益也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因為合理分配合作利益就能夠讓人人滿意,進一步促進人們的社會合作;反之,不合理地分配合作利益,就容易引起人們的怨恨,導致社會合作崩潰??傊?從正義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對象看,正義是一個自為的過程。
綜上所述,休謨的正義功能是明示所有權,羅爾斯的正義功能是分配所有權。休謨的正義作用對象是財產(chǎn)權,羅爾斯的正義作用對象是合作利益;而且前者是個人的利益,后者通過自覺地分配變成個人的利益。前者是一個自然的、本能的過程,后者是一個自覺的、能動的過程。因此,正義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對象從自在走向自為是一個進步。
2.無知之幕超越有知之幕。在正義產(chǎn)生過程中,羅爾斯利用了無知之幕,而休謨采用了有知之幕。在休謨那里,“導向正義的那種便利或者毋寧說那種必需性,是如此普遍,處處都如此指向同一些規(guī)則,以致這種習慣出現(xiàn)在所有社會中?!盵1](P54)在休謨看來,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清楚了解自己的必需,以致這種必需成了習慣。維護每個人的必需就是正義,反之,危害每個人的必需就是不正義。所以,在正義理念的產(chǎn)生過程中,每個人都知道自我的利益,包括利益的具體形態(tài)、數(shù)量,維護各自的利益不受侵害,就是保護自我的必需、所有權,就是正義。正義理念是人們在“已知”前提下產(chǎn)生的,并且是一個自在的過程。休謨反復用到“便利”、“必需”、“習慣”等詞語,都說明了正義產(chǎn)生過程的自在性。
不同于休謨,羅爾斯認為,無知之幕下才能產(chǎn)生正義,這是一個自為的過程。羅爾斯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自我利益,如果讓這樣的人參與社會規(guī)則的制定,那么,他很可能把規(guī)則剪裁得僅有利于他自己,而不利于別人,因此,有知之幕下制定的規(guī)則是不正義的;反之,無知之幕下制定的規(guī)則才是正義的。羅爾斯說:“我們必須以某種方法排除使人們陷入爭論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引導人們利用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以適于他們自己的利益。因此為達此目的,我假定各方是處在一種無知之幕的背后。他們不知道各種選擇對象將如何影響他們自己的特殊情況,他們不得不僅僅在一般考慮的基礎上對原則進行評價?!盵2](P136)羅爾斯強調(diào),參與制定政策的當事人只有拋棄自己的特殊利益,從所有的人的利益出發(fā),制定規(guī)則,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的規(guī)則才是正義的??梢钥隙?在無知之幕遮蔽下,既然規(guī)則制定人不知道自己是強者、弱者或是中間階層,有利者還是不利者,那么,他們?yōu)榱吮WC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了盡可能地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選擇制定一個符合所有的階層的人的原則,對規(guī)則制定者來說才是最保險的;既然規(guī)則制定者不知道自己處于當代還是后代,那么,規(guī)則制定者只有將規(guī)則制定的既有利于當代人又有利于后代人的情況下對他自己來說才是最保險的;既然規(guī)則制定者不知道自己的偶然性、具體性,那么,規(guī)則制定者只有把規(guī)則制定的有利于所有的偶然性、具體性的情況下對自己來說才是最保險的;等等。一句話,當規(guī)則制定者不知道自己特殊利益的情況下,必然把原則制定的有利于所有的人,從而具有普遍性。由于這些規(guī)則是規(guī)則制定者本人制定、選擇的,而且這樣的規(guī)則對他來說是最安全、最有利的,所以,一旦無知之幕被揭開,當事人知道了個人的特殊性,他也不會抱怨這些規(guī)則的不公平。羅爾斯認為,每一個成年人都可以眼睛一閉隨時隨地接受無知之幕的約束,制定尚未存在的社會規(guī)則,評價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社會規(guī)則,所得到的結論都是一樣的??梢?正義的產(chǎn)生是一個自為的過程,保證了規(guī)則的公平合理。相反,休謨的正義產(chǎn)生過程是一個自在的、至多是一個習慣的過程,二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在這個意義上說,羅爾斯用無知之幕顛覆了有知之幕,實現(xiàn)了正義產(chǎn)生的一個飛躍。
3.正義原則超越成文法。羅爾斯的正義載體是正義原則,休謨的正義載體是成文法;羅爾斯遵循的由正義到法律的途徑,休謨依循的是由法律到正義的途徑;羅爾斯的正義原則、法律始終是人為的,體現(xiàn)了人的能動性、自覺性,休謨的成文法是自在的,體現(xiàn)了人的習慣與傳統(tǒng)。
在休謨那里,正義的載體或表現(xiàn)形式是成文法,即“如果我們考察用以指導正義和規(guī)定所有權的特定的法律,我們?nèi)詫⒌贸鐾粋€結論。增進人類的利益是所有這些法律和規(guī)章的唯一目的?!盵1](P44)為了增進人類福利、效用,需要法律規(guī)則,遵循法律規(guī)章,恰巧就反映了正義。與此同時,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也隨著法律的變化而變化。“一切關于所有權的問題全部服從于民法的權威,民法依照各個社會的特定的便利擴展、限制、修改和變更自然正義的規(guī)則。這些法律與各個社會的政治制度、習俗、氣候、宗教、商業(yè)、境況都有或應當有一種恒常的關聯(lián)。”[1](P48)民法直接規(guī)定了所有權,民法變化了,正義規(guī)則也隨之變化。休謨進一步認為,正義、秩序、所有權都是自然的、自在的產(chǎn)物,即“如果自愛、如果仁愛對于人是自然的,如果理性和深謀遠慮對于人也是自然的,那么這同一個詞也可以運用于正義、秩序、忠實、所有權、社會 ?!盵1](P159)可以肯定,對于人來說,自愛是本能,仁愛之心先天具有,理性也同樣如此,相應的,正義、秩序、所有權對于人來說也是自在的、自然的。不存在充分論證的正義規(guī)則,然后才有合理的法律制度。在效用的正義理念中,本質(zhì)上,效用決定所有權,所有權決定法律,法律決定正義,法律規(guī)范就是正義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的變遷帶動正義規(guī)則的變遷,法律對于人類來說是自然的,正義規(guī)則對人類來說更是自然的,不存在明確論證的正義原則,只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自在地承擔了正義原則的角色。
羅爾斯不同意休謨的觀點,認為,人們在原初狀態(tài)中,受無知之幕的約束,制定產(chǎn)生了正義原則,即“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①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盵2](P302)兩個正義原則一經(jīng)產(chǎn)生,當事人就召開一個立憲會議,制定憲法,然后在憲法指導下制定具體法律,約束人們的行為。羅爾斯強調(diào),原初狀態(tài)尤其無知之幕的合理性決定了兩個正義原則的合理性,兩個正義原則的合理性決定了憲法的合理性,憲法的合理性決定了具體法律規(guī)范的合理性,最終決定了人們行為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先有正義原則,后有法律規(guī)范;正義原則是人們積極能動的產(chǎn)物,法律規(guī)范更是如此。兩個正義原則是正義的載體或表現(xiàn)形式,決定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一些行為價值合理性的根本限度。所以,公平的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是自為的,而效用的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是自在的,前者反映了人的能動性,后者反映了人的被動性,在這個意義上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比休謨的正義理論更科學、更合理。
[1]休謨.道德原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