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利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思政部,鄭州451400)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和重大戰(zhàn)略任務,是一項基礎工程、靈魂工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關鍵和根本?!叭魏嗡枷?,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保?]1515在新的時期,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普及化大眾化,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并轉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的動力,是各級組織和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擺在廣大學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高校作為文化知識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場所,聚集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和智力資源,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優(yōu)勢,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重要陣地和推動力量。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能否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既是這一理論體系大眾化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一)將教育滲入課堂教學中。高校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首先要完善教材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和傳授知識的最基本的依據(jù),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和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礎。教材的內容要科學嚴謹,具有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其次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進課堂是關鍵,進入頭腦并能夠運用于實際生活之中,把它作為思想準則和行動指南才能達到真正目的。當前高校兩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性強、實效性差的問題,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革新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多舉例子、多列事實,綜合運用視頻教學、討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形式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必須重視實踐、研究實踐,提高分析問題與吸收借鑒新知識的能力,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力爭形成一種民主、平等、自由、對話的師生互動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會學、樂學。[2]最后要融入平時教育,合力并舉形成長效機制。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任并非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來承擔,而是全校所有領導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學校應該深入探索、創(chuàng)新機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全校各專業(yè)、各門課程的目標內容、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將專題教育和日常教育結合起來,齊心協(xié)力,齊抓共管,增強教育效果和感染力。
(二)將教育滲入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知行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讓學生牢固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途徑??梢酝ㄟ^組織大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紀念場館、博物館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開展大學生“三下鄉(xiāng)”、貧困地區(qū)支教等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通過組織大學生圍繞社會重大問題、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引導大學生參加生產(chǎn)勞動,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觀念和職業(yè)道德。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了解國情、認知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熏陶、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的過程。在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道德判斷能力,提高道德免疫力,做光榮之事、拒恥辱之行。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將教育滲入校園文化中。校園文化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先進的校園文化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高校作為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必須由崇高而又科學的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否則校園文化就會偏離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勢必造成青年大學生思想上的混亂和行為上的錯位,甚至導致理想信念動搖。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體現(xiàn)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正確發(fā)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體現(xiàn)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高校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動力所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定了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有機統(tǒng)一,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核心。高校應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內容融入高校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時代文化以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當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規(guī)范師生的思想與行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牢扎根于師生心靈深處,并充分發(fā)揮其對高校校園文化的主導和引領作用。
高校擁有大量的高端人才、豐富的圖書資源和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是推動理論發(fā)展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高校要依托自身科研優(yōu)勢,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把這些成果推廣普及,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領會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要掀起研究高潮,多出成果。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重要方式。首先是研究主體多元化。目前高校中從事這一課題研究的人員身份多為教師,研究主體的數(shù)量還不是特別大。研究的過程就是熟悉了解并踐行這一理論的過程,高校要積極組織、廣泛動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讓更多的教工和學生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中來,掀起研究高潮,讓這一領域的研究蔚然成風。其次是研究角度多元化。當前主要是從政治學、行政學、哲學等傳統(tǒng)的人文社會科學角度來進行研究,而實踐一再證明交叉學科的研究往往是最容易創(chuàng)新和出成果的地方。因此,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切入研究,以推動這一領域的學科發(fā)展。最后是研究成果多樣化。研究主體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必然會導致研究成果的多樣化。那種把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僅僅歸結為論文專著、研究報告的成果觀是狹義的,它完全有理由、有權利也有可能以詩歌、散文、音樂、戲曲、美術等作品形式出現(xiàn),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也是包容性文化發(fā)展的體現(xiàn)。
(二)要深化理論認知,出好成果。馬克思曾經(jīng)深刻地揭示了理論的本質功能及其同群眾的實踐的關系,他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保?]9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經(jīng)掌握群眾,勢必會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深化這一理論體系的研究,使之能夠“徹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博大而精深,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和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是一個開放的、具有很強包容性、不斷發(fā)展的價值體系。目前關于這一理論體系尚缺乏系統(tǒng)的、科學的研究,研究人員學風浮躁、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東抄西拼、人云亦云,優(yōu)秀的理論成果可謂鳳毛麟角。我們在提倡掀起這一理論體系研究高潮的同時,更期待著學界能夠改變學習風氣和研究風氣,專家學者們能夠靜下心來、沉得住氣,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拓寬研究范疇、變化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打造精品工程,多出優(yōu)秀成果。
(三)要利用各種途徑,廣推成果。理論來自實踐,但其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去服務和指導實踐,這一過程既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理論自身價值的過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如果其研究成果產(chǎn)生之后,研究者或束之高閣,或秘不示人,不愿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這既是對自己所付出勞動的不尊重,也是對所從事的科研事業(yè)的褻瀆,更是缺乏學術自信的表現(xiàn)。因此,從事科研工作的機構和人員,在遵守知識產(chǎn)權法律和恪守學術道德的前提下,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積極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是引領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旗幟,是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高校宣傳部門和廣大師生員工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多種傳媒,宣傳推廣研究成果,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掌握和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高校師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服務社會,既能夠從實踐中提升自我和汲取營養(yǎng),又能夠促進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和個人優(yōu)勢,將服務社會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結合起來,善于通過各種活動來宣傳普及這一理論體系。
(一)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敖M織”一詞源于英文中的器官,是指生物系統(tǒng)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結構,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引申為由人組成的群體和集合體,專指為達到共同目的,人們依據(jù)自身意愿結成的完整有機體。[4]197由于組織具有人員眾多、目標一致、分工明確、系統(tǒng)完整等特性,這使得以組織名義產(chǎn)生的行為更具有戰(zhàn)斗力和影響力。高校內部存在大量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如高校自身,學校下設的院系、機關處室、班級,經(jīng)過審批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協(xié)會等;非正式的組織如老鄉(xiāng)會、未經(jīng)審批注冊的各種小型社團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組織,在與社會接觸,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可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元素。尤其是正式組織,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會使活動的效果更加突出??傊灰M織成員齊心協(xié)力,就能夠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過程中發(fā)揮出“正能量”。
(二)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高校具備人才聚集和擴散的雙重效應。一方面,高校是優(yōu)秀人才匯集之地,相較于其他群體而言,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能夠較快地理解、領悟這一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并把它作為行動的指南。另一方面,高校是優(yōu)秀人才的擴散之地,教師和學生不可能長期囿于“象牙塔”內,他們會因種種原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從而形成半徑不等的活動范圍和社交場域。高校師生在關于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問題上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認識到宣傳普及這一理論體系的重要價值,在人員擴散過程中,對周圍的親人朋友和其他社會交往對象形成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三)發(fā)揮活動優(yōu)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活動是由共同目的聯(lián)合起來并完成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總和,它由目的、動機和動作構成,具有完整的結構系統(tǒng)?;顒邮墙M織和個人賴以生存的方式和狀態(tài),始終不去主辦或參與任何活動的組織是沒有存在價值的,而沒有組織或參與任何活動的個人則是無法持續(xù)生存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人們需要同他人進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為所影響,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自然,高校內部存在的大量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以及師生個人也必須借助于各種活動來接觸社會和服務社會,以檢驗和深化理論認知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服務社會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一方面,通過各種活動來服務社會本身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身也是服務社會的表現(xiàn)。因此,高校組織和個人在接觸社會和服務社會過程中,要善于借助各種活動來宣傳普及這一先進的理論體系,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保?]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激勵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維系全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高校在這一偉大進程中,理應義不容辭地承擔重任、發(fā)揮優(yōu)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張信杰.淺談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象明.行政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