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目的論的揚棄——以馬克思“異化”范疇運用的否定之否定為求解線索

2013-04-11 16:12:19趙志勇于鐵夫
河南社會科學 2013年11期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目的論手稿

趙志勇,于鐵夫

(吉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歷史唯物主義在當前的哲學研究中越來越“火”,這是一種文藝復興式的現(xiàn)象,因為它以中國改革開放和融入全球化作為全新的生存體驗,而賦予既有的文本以時代性解讀。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一系列子課題中,其與歷史目的論的關系問題又處于優(yōu)先地位,這是由于該問題并非細枝末節(jié),而是決定著我們?nèi)绾谓y(tǒng)觀歷史唯物主義,進而如何以歷史唯物主義規(guī)范與事實相統(tǒng)一的方式面向現(xiàn)實的元問題。本文的主旨,是希望進一步超越將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抽象對立的成見,將歷史目的論內(nèi)蘊的能動性內(nèi)核剖析出來,并將之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我們需要以“異化”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演進為線索,探討這一否定之否定過程中馬克思對歷史目的論的揚棄。

一、歷史目的論的真實意義與馬克思“異化”范疇運用三階段總覽

所謂歷史目的論,就是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受一個超人格的力量支配,歷史朝著一個在人的活動之前和之外就已存在的先驗目標演進,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這種神秘目標的自我實現(xiàn)。這種力量表現(xiàn)為基督教的“神”、黑格爾的“理性”、霍爾巴赫的“自然”、馬爾薩斯的“人性”、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費爾巴哈的“類本質(zhì)”、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歷史規(guī)律”等,由此就形成了形形色色具有不同外觀但又本質(zhì)相同的歷史目的論哲學。在歷史發(fā)展的真正規(guī)律被揭示出來之前,歷史目的論統(tǒng)治整個歷史觀領域乃是一個必然現(xiàn)象,這是由兩大生存論原因決定的。第一個原因是:任何人的活動總是受異己的條件所限制,于是這制約著無數(shù)個人的條件的總和,就被抽象為在個體之上而又支配個體的超人格力量——歷史目的。第二個原因是:任何人的活動總是追求某種意義,人們總是要將自己和他人的活動歸結(jié)為某個高級目標的實現(xiàn)環(huán)節(jié),否則生命就成為昆德拉所說的不能承受之輕——即使完全由祖輩生存模式所無意識支配的人,也會給自己假定一個活著的目的,比如“一切還不是為了孩子”。這兩個原因既是廣義宗教產(chǎn)生的重大根源,又是自以為“怎么都行”的后現(xiàn)代主義陷入精神困倦的重大根源。可見,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歷史目的論與其說是荒謬的迷信,不如說是對生存條件和生存意義的初步探索。

一方面,正如伊格爾頓所說,“將歷史看作全無章法的隨機事件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1],因此,唯物史觀產(chǎn)生之前歷史觀領域的斗爭,不外是一種歷史目的論反對另一種歷史目的論的斗爭。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對基督教神學的批判,在根子上就是要以人的理性(實質(zhì)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目的的抽象化)替代神而為歷史提供終極解釋,從而引領歷史向理性規(guī)定的方向發(fā)展;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在根子上就是要以人的感性替代理性而為歷史提供終極解釋,從而引領歷史向人的感性的豐富方向發(fā)展。可見,同為歷史目的論,其內(nèi)在包含的文化意義卻大不相同。正是挑戰(zhàn)先前歷史目的論的戰(zhàn)斗功能,使得馬克思在最初的思想階段,同樣是(在形式上)以一種歷史目的論來反對另一種歷史目的論。另一方面,所有的歷史目的論又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在人的感性活動之外去尋找歷史的原因,從而使人對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功能被遮蔽[2]。正是由于發(fā)現(xiàn)了歷史目的論閹割人的能動性的致命缺陷,馬克思最終揚棄了歷史目的論而走向歷史唯物主義。所謂揚棄,就不完全是拋棄,馬克思對于歷史目的論中內(nèi)蘊的價值引領功能始終有著深刻的體悟。從博士論文高揚伊壁鳩魯?shù)淖杂稍瓌t,到《資本論》發(fā)出“像人一樣生活”的吁求,價值問題始終走在了馬克思科學研究的前面,不同階段的區(qū)別則在于價值問題與科學研究相結(jié)合的思維方式。

從思維方式轉(zhuǎn)型的角度勾勒,可以認為馬克思一生對“異化”范疇的運用(這一范疇的運用同時就是對歷史目的論的把握)經(jīng)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一是《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及其前期的肯定運用階段,二是《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chǎn)黨宣言》時期的否定運用階段,三是《資本論》創(chuàng)作時期的辯證運用階段。非常有意味的是,國內(nèi)外的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學研究者)分別側(cè)重于上述單個時期的文本分析,而給出了關于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關系問題的迥異解釋,由此形成了“兩個馬克思的對立”“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與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等一系列爭論。因此,追溯馬克思在不同時期對“異化”范疇的運用,就構(gòu)成了破解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關系之謎的金鑰匙。

二、馬克思“異化”范疇運用的肯定階段:《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時期對歷史目的論的形式追隨

馬克思肯定性地運用“異化”范疇的代表性文本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在前者當中,馬克思以“異化”作為基本范疇,第一次天才地表達了人類發(fā)展經(jīng)歷應然意義上的三形態(tài)的思想:“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盵3]這一凝練的命題可以視為從人道尺度出發(fā),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的最高概括和最高謀劃。以“異化”為標志,馬克思在這里實際上將人類史分解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也就是人在人所創(chuàng)造的神、宗教、圣人、經(jīng)典面前,反主為客,成為這些神圣形象的奴隸。這種異化的秘密被近代以來的宗教批判所揭穿。第二個階段是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也就是人在人所創(chuàng)造的政治、國家、法、經(jīng)濟面前,反主為客,成為這些世俗形象的奴隸。揭穿這種異化的秘密,正是馬克思所要肩負的思想使命。在揚棄了第二種異化之后,人類將進入克服異化的“本然”狀態(tài),真正地作為主人而生活的存在狀態(tài)。這就是歷史的“目的”。

由于受唯心史觀及其術(shù)語的影響,青年馬克思運用“異化”范疇時,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對歷史目的論的強烈追隨,這種追隨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異化勞動”范疇中。《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對自己的哲學研究與經(jīng)濟學研究進行大規(guī)模綜合的產(chǎn)物,“異化勞動”范疇構(gòu)成了《手稿》的制高點。為了描述工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牲畜一樣的處境,馬克思揭示了他們的四個異化。第一是工人相對于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的異化關系,即工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越多,他就越是受到產(chǎn)品的統(tǒng)治;第二是工人相對于自己的生產(chǎn)行為的異化關系,即工人本人的活動轉(zhuǎn)變?yōu)椴粚儆谒氖軇?;第三是工人相對于自己的類本質(zhì)的異化關系,即工人在勞動中把人所特有的類生活變成了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四是工人相對于他人的異化關系,即工人的產(chǎn)品、勞動和類本質(zhì)屬于有別于工人的資本家[4]。馬克思說工人的存在狀態(tài)是異化,這就意味著他預設了一個異化之前(“之前”究竟是時間意義的,還是邏輯意義的,這是問題的關鍵。稍后我們結(jié)合吉登斯的分析再行討論)的狀態(tài),即人作為人而非牲畜存在的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的特點在于人的活動產(chǎn)物、活動本身、類本質(zhì),從而應然地屬于自己的一切,實然地歸己所有。而異化的揚棄——人性的復歸,就是歷史的“目的”??梢姡爱惢瘎趧印狈懂犑菍嚯y現(xiàn)實的揭露,是對人類解放的渴望,是對啟蒙理性的繼承。正是由于“異化勞動”范疇,《手稿》遭遇了天上地下的迥異待遇:人本主義者將它視為馬克思思想的最高峰,科學主義者將它視為馬克思早期的嚴重錯誤。

解決分歧的關鍵在于理解《手稿》對歷史目的論的形式追隨所承載的真實內(nèi)容。絕不能矮化青年馬克思,把他的“異化勞動”思想混同于啟蒙學者的歷史目的論。馬克思最初從康德哲學轉(zhuǎn)向黑格爾哲學的動機,正在于克服歷史目的論軟弱的應然性——希望歷史自行實現(xiàn)人道目的的天真幻想。早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在高揚伊壁鳩魯自由原則的同時指出了這一原則的非現(xiàn)實性。因此,把1844年的馬克思想象成舊式人道主義者的觀點是非常形式主義的。吉登斯對此就非常不滿,他為《手稿》正名道,“通常認為《1844年手稿》是從抽象意義來思考‘人’這一概念的”,“其實情況正好相反……異化勞動這一概念所表明的并不是‘自然人’(沒有被異化)與‘社會人’(異化了的)之間的張力,而是表明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資本主義——所蘊含的潛力與這種潛力實現(xiàn)之不可能性之間的張力”[5]。事實正是如此。即使在1843年至1844年間,馬克思也不至于幼稚到真以為人類史上存在一個前異化的事實狀態(tài),不至于以為遠古是天堂而如今是地獄(相反,這種戀古情結(jié)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封建社會主義者的幻想);反過來也是如此,即使在1857年、1867年,馬克思也不至于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狂人,不至于因為進行客觀的歷史研究就拋棄了人類解放的本體論承諾。因此,在馬克思肯定性地使用“異化”范疇的第一階段中,就蘊含著將價值尺度與事實尺度統(tǒng)一起來的牢固紐帶。但馬克思為什么又要在隨后的作品中嚴厲批判“異化”范疇呢?

三、馬克思“異化”范疇運用的否定階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對歷史目的論的嚴厲批判

《手稿》之后到《資本論》創(chuàng)作之間的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都對“異化”范疇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正是新出場的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目的論的重要表現(xiàn)。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6]。因此,對歷史的理論把握必須蛻去“異化”“復歸”這樣的神秘字眼,而訴諸客觀的描述,即對由無數(shù)個人活動所構(gòu)成的社會有機體運動規(guī)律的描述。具體來說,在此階段馬克思是如何否定性地對待“異化”范疇的呢?

《神圣家族》介于《手稿》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之間,新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重要觀點在這里已經(jīng)醞釀成熟了,當然,這部作品對費爾巴哈還缺乏關鍵性的批判。但是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竟首次對歷史目的論展開了大規(guī)模批判。他們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盵6]這是對歷史目的論的綱領式批判,它將歷史目的論與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歷史創(chuàng)造力量的分歧,集中概括為無人身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人”之間的對立。這里雖然肯定了費爾巴哈人本學以人來解釋歷史的方面,但那種關于異化與復歸的歷史哲學思維則明確受到質(zhì)疑,因為一旦把“異化”與異化“揚棄”當作歷史自己要走的道路,就等于排斥了感性的個人的革命力量,等于把人類的未來歸結(jié)為天命或天命在人間的實現(xiàn)——如鮑威爾的哲學,等于幻想以思想批判和道德譴責的方式作為人類解放的途徑。這種所謂的對舊世界的批判,在實踐效果上毋寧說是對舊世界的維護,因此,它在詞句上越“革命”,在實踐上就越保守。

揭露這個打著批判理論名號而行保守活動之實的致命缺陷,也正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的目標。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關于“異化”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因為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lián)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這種‘異化’(用哲學家易懂的話來說)當然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3]《手稿》以“異化”作為核心范疇,而在《形態(tài)》中“異化”則成為“哲學家”的罪狀,這種變化“標志著馬克思由肯定性地、從倫理維度看待歷史目的論,到否定性地、從實證維度看待歷史目的論的轉(zhuǎn)變”[7]。此時馬克思對“異化”范疇持批判態(tài)度的真正目的,在于與“與現(xiàn)實的影子作戰(zhàn)”的舊哲學劃清界限。新世界觀反對把歷史發(fā)展當作超人身的某種神格的自我實現(xiàn),而主張把歷史當作只是由人的活動來推動的現(xiàn)實過程。對于唯心史觀來說,“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這樣:好像后期歷史是前期歷史的目的”,“其實,前期歷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觀念’等詞所表示的東西,終究不過是從后期歷史中得出的抽象,不過是從前期歷史對后期歷史發(fā)生的積極影響中得出的抽象”[3]。這就給了站在唯心史觀地基上使用“異化”范疇的做法致命一擊,因為這種做法意味著把后期思想抽象得來的東西當作了事先存在的事實,意味著時空錯亂。

正是為了與歷史目的論嚴格區(qū)別開來,馬克思在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都是在貶義上使用“異化”范疇的。比如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又提到“德國著作家”“在法國人對貨幣關系的批判下面寫上‘人的本質(zhì)的異化’,在法國人對資產(chǎn)階級國家的批判下面寫上所謂‘抽象普遍物的統(tǒng)治的揚棄’等等”,全都是“哲學胡說”[3]。不過,馬克思對德國著作家的真正批判之處,并不是德國人使用的術(shù)語本身,而是他們幻想以概念翻炒來代替實證研究的做法;同樣重要的是,馬克思在批判歷史目的論的同時從未把它虛無化,這一點從他雖然在貶義上使用“異化”,但仍然要與歷史目的論進行不斷溝通的行文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這個母體的繼承關系,雖然是“理還亂”,但卻是“剪不斷”,因為馬克思無論怎樣避免沾染上主觀性的術(shù)語氣息,也還是必須進行價值預設,必須以現(xiàn)實對理想的非滿足關系來牽引科學研究。由此就形成了《形態(tài)》時期馬克思與“異化”范疇之間距離越遠而相互引力越大的奇特景觀[8]。終于,進入《資本論》創(chuàng)作階段后,馬克思重新肯定性地運用“異化”范疇,他與“異化”、“復婚”背后所承載的哲學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四、馬克思“異化”范疇運用的否定之否定階段:《資本論》時期對歷史目的論的辯證理解

馬克思在后期重新肯定性地使用“異化”范疇,這既是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完善的重要標志,也是他在更高層面上揚棄前期異化范疇的結(jié)果?!丁春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1843年)(以下簡稱《導言》)天才地預示著《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的三形態(tài)思想。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只是關注后者對社會三形態(tài)的經(jīng)典闡述,而對于《導言》中的相關論述重視不夠。實際上,《導言》以“異化”為核心范疇的三階段論,正是對《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人的自由個性”[9]三大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初次揭示。在前一部作品中,馬克思將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存在狀態(tài)稱為“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在后一部作品中,馬克思則分別把它們稱為“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其實,“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范疇的提出,同樣需要價值預設,即預設一個人既不依賴于人又不依賴于物的自由狀態(tài)。關于這個狀態(tài),馬克思曾提示過在古代貴族的文化活動中有片面的顯現(xiàn),但就人類整體來說,這只是一個指向未來的本體論承諾??梢?,通過《導言》“異化”范疇與《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依賴”范疇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打通歷史唯物主義的規(guī)范與事實兩種屬性的契機。

不僅是“依賴”范疇源于青年時代的“異化”范疇,而且在《資本論》文獻群中,馬克思復又肯定性地、非常頻繁地使用“異化”范疇。(1)在談到貨幣拜物教時馬克思說:“貨幣所以能擁有社會的屬性,只是因為各個人讓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作為對象同他們自己相異化?!盵9](2)在談到李嘉圖的缺點時馬克思說,他“忘記了交換價值的質(zhì)的規(guī)定,就是說,個人勞動只有通過自身的異化才表現(xiàn)為抽象一般的、社會的勞動”[10]。(3)在談到斯密的價值論時馬克思說:“資本作為勞動本身的物質(zhì)條件所具有的從勞動異化的而又支配勞動的力量……才生產(chǎn)價值?!盵11](4)在談到積累問題時馬克思說:“積累……作為從勞動異化出來的、支配勞動的和在資本家身上個性化了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盵12]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一條條摘出《資本論》對于“異化”范疇的肯定性運用,就在于反駁一種成見——這種以訛傳訛的成見認為,在馬克思后期思想中已經(jīng)“很少”使用異化范疇了。這種成見產(chǎn)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站在科學主義的立場上排斥“異化”范疇的人文價值,以至于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看不到《資本論》反復使用“異化”的明顯事實;二是對《資本論》的閱讀非常粗糙,想當然地按照自己固有的知識背景去評論一部巨著。事實與這一成見所想象的恰好相反?!顿Y本論》創(chuàng)作時期,馬克思對“異化”范疇的運用升華到了第三個階段,即否定之否定階段。這是洗盡鉛華之后的回歸,此時的馬克思不再警覺地對“異化”范疇持貶低態(tài)度,而是反復援引它來描述工人的生存困境。對“異化”范疇的這種態(tài)度轉(zhuǎn)變,其真實意義在于對歷史目的論的合理性問題的解決。

前面我們分析了歷史目的論的兩個生存論成因(見“一”),歷史唯物主義對它的揚棄正是在這兩方面取得了突破。就第一個方面來說,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目的論以歷史目的形式所表征的超人格力量,以歷史科學(以政治經(jīng)濟學和人類學為主體)解蔽為人的社會關系的顛倒,即人與人的直接關系在私有制條件下轉(zhuǎn)化為人與宗教、國家、資本的關系,這種顛倒不是由“歷史”,而是由人的感性活動所造成的,因此歷史的秘密不過是人的活動的秘密。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目的論話語體系中的“異化”與“復歸”(“歷史”的正反合運動)就是必須加以批判的范疇。但是就第二個方面來說,歷史唯物主義卻批判地繼承了歷史目的論的預設維度,更確切地說,是拯救了預設維度。歷史唯物主義絕不拒斥人道關懷、解放承諾,相反,是將人道關懷和解放承諾奠基于現(xiàn)實地基之上(避免歷史目的論的空中樓閣),是“現(xiàn)實基礎——理想預設——實踐改造”的構(gòu)成邏輯,而不是歷史目的論“理想預設——現(xiàn)實異化——自行復歸”的構(gòu)成邏輯?!袄硐腩A設”在兩種歷史觀中的共在與差異,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目的論的揚棄。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重新肯定性地使用“異化”范疇,就意味著新世界觀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在更高層面的、自覺自為的統(tǒng)一。在舊哲學胚胎中孕育新世界觀的時期,盡管馬克思對舊哲學非現(xiàn)實性的根本缺陷有著敏銳體察,但他也只能借助舊哲學的術(shù)語來表達革命要求,因此,標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張力關系的“異化”范疇,就成為青年馬克思尋求人類解放道路的思想武器。在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正式登場的時期,馬克思為了與唯心史觀(以歷史目的論為基本內(nèi)核)劃清界限,為了與幻想靠概念演繹來改變世界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劃清界限,嚴厲地批判了“異化”范疇。在自覺以無產(chǎn)階級立場鉆研政治經(jīng)濟學,洞察到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根本問題出在利益視野方面,進而體悟到規(guī)范性的價值預設始終引領事實性的科學研究之后,馬克思重新援引了最初訴諸的“異化”范疇。

總之,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目的論的真正關系是揚棄而不是拋棄,這種揚棄集中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一生對“異化”范疇的否定之否定運用上。這個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歷程意味深長,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馬克思晚期對“異化”范疇的高度重視,忽視了馬克思早期“異化”范疇與晚期“異化”范疇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結(jié)果就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么人本主義化理解、要么科學主義化理解的二元對立。克服這種抽象對立,要求對貫穿馬克思一生的“異化”范疇有一個深入的研究體認。

[1][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孔揚.再論資本的社會關系本質(zhì)——立足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重新認識[J].理論探索,2012,(2):17—2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王燕群,吳倬.馬克思價值思想的文本解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6—9.

[8]孔揚.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與“三大批判”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內(nèi)在關聯(lián)[J].長白學刊,2012,(2):46—50.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猜你喜歡
歷史唯物主義目的論手稿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nèi)在統(tǒng)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丟失的手稿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西方重構(gòu)模式解析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正義觀再思考
從“目的論”三大法則談外宣中古詩修辭的翻譯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翻譯功能目的論視閾下的科技文本翻譯——以認知無線電翻譯為例
霍山县| 凉城县| 龙门县| 陇川县| 遵义市| 星子县| 鸡泽县| 长垣县| 沁源县| 防城港市| 阜康市| 兴化市| 剑阁县| 西充县| 韶关市| 海南省| 绥江县| 循化| 古交市| 吉安县| 会昌县| 湖北省| 东宁县| 虎林市| 绥芬河市| 曲沃县| 九台市| 阿勒泰市| 岚皋县| 宁津县| 手游| 日照市| 宝清县| 兴业县| 辽阳县| 定安县| 海晏县| 乌审旗| 江源县| 青浦区|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