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強
(桂林理工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祉。但另一方面,隨著工業(yè)化的推進,也帶來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fā)與消耗,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人們?yōu)榱私洕陌l(fā)展,采取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拋棄”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非持續(xù)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使人類走入了生態(tài)危機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倡導全新的消費模式,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實現和諧消費。
消費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出現了生產過剩的情況,產生了經濟危機?!岸?zhàn)”后,在凱恩斯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下,通過刺激消費的方式來拉動經濟增長。世界經濟發(fā)展較好的國家紛紛仿效美國的經濟政策,從而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使消費主義的中心從美國擴展到西歐和日本,進而也推行到發(fā)展中國家,消費主義呈現出全球化的態(tài)勢。
消費主義是人們對消費所持的一種價值觀念和態(tài)度,它把消費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認為占有和消費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就越顯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貴,從而就毫無顧慮的消耗物資財富和自然資源。消費主義與深層次的社會心理結構有關,如波德里亞所說,消費社會的“消費系統(tǒng)并非建立在對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種符號和區(qū)分的編碼之上?!保?](P50)因此,消費發(fā)生了異化,成為身份、地位、品格、個性的象征,成為外界對你評價的根據。超限度的奢侈性、炫耀性的消費是消費主義的基本特征。商品的使用壽命不再決定于其物理功能,而是決定于主觀因素,看其是否“新潮”、“時尚”,商品更新換代的頻率越來越快。這種消費迫使仍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退出消費過程,作為廢物仍掉,這意味著奢侈、浪費、暴殄天物,從而對有限的資源造成了浪費。
揮霍性消費還表現在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上。2003年1月,在西安市,12個人花費36.6萬元享受一桌“滿漢全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許多家庭為了追求過分享受,大肆舉債購置豪華用品,成為高負債家庭。適當的負債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利于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fā)展,但過度負債就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它會阻斷經濟發(fā)展,使個人或家庭背負償還債務的心理壓力。
炫耀性消費即通過消費讓他人明了消費者的金錢力量、權力和身份,從而使消費者博得榮譽,獲得自我滿足的消費行為。正如波德里亞所說:“……財富與物品同話語……構成了一個全面、任意、縝密的符號系統(tǒng),一個文化系統(tǒng),它用需求及享受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種分類及價值的社會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保?](P70)消費已不是滿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為了炫耀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承認。追求炫耀性消費必將引起競爭,相互攀比,造成浪費。
消費主義的盛行對社會、經濟、資源、生態(tài)等方面產生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消費主義不僅加快了地球資源的消耗,而且破壞了全球的生態(tài)平衡,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最終也背離了消費的根本目的。消費主義也沖擊著國人的消費觀。在我國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尤為重要。在經濟上,我們要建立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模式,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文化上,要提高人的消費層次,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倡導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從而走出消費主義的誤區(qū)。
合理的貧富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義,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從而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不合理的貧富差距或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將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并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中國貧富差距懸殊過大,給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許多問題??s小貧富差距,也是實現消費公平的根本途徑,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妥善解決。
第一,規(guī)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jié)壟斷行業(yè)或企業(yè)的收入。應該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真正作到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充分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分配中尋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點,為公民營造收入分配公平的環(huán)境。在抑制壟斷行業(yè)收入增長過快的問題上,要放寬市場準入制度,引入競爭制度,打破壟斷。對壟斷行業(yè)和收入的分配實行有效監(jiān)管,消除壟斷行業(yè)的非市場化分配機制。
第二,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完善市場體系,規(guī)范市場秩序,健全市場機制和各種法律,為各種競爭主體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自由競爭,打破壟斷,防止特權階層利用權力尋租,真正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和收入制度。
第三,要從根本上使農村脫貧,就必須引導大量農民脫離土地。一是要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二是要確保農民的有效轉移,取消影響農民工轉移的體制和機制的約束,疏通轉移渠道,健全保障農民工轉移的法律法規(guī);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扶貧力度。
第四,健全稅收和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權益。目前,我國貧富差距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財稅制度的不合理,納稅主體仍然是工薪階層。真正的高收入階層存在著偷稅漏稅現象。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除了提高起征點外,更為關鍵的是加大對高收入者納稅情況的監(jiān)管力度,作到應征盡征,同時開征遺產稅、贈予稅和奢侈品消費稅等,規(guī)范和調節(jié)高收入。
總之,縮小貧富差距,進行合理的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才能實行消費的和諧,促進經濟的正常發(fā)展。
可持續(xù)消費觀是一種新的環(huán)保理念,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聯合國環(huán)境署1994年在內羅畢發(fā)表的《可持續(xù)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中,對這一概念作了如下定義:“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小,使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中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該報告指出,可持續(xù)消費并不是介于因貧困引起的消費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過度消費之間的折中,而是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它適用于全球各國各種收入水平的人們。
可持續(xù)發(fā)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國古代儒家思想蘊涵了這方面的哲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保ā墩撜Z·秦伯》)肯定了人與自然界具有統(tǒng)一性。后來儒家進一步發(fā)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說:“萬物并齊而不相害,道并齊而不相悖?!泵献诱f:“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三者放在一個大系統(tǒng)中作整體的把握,強調天人的和諧、協調,即人于自然的協調。
可持續(xù)消費觀承認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后代人的消費權益,要求人們的消費必須以環(huán)境資源的承受力為前提,改變過去那種“強盜式”掠奪和“爆發(fā)戶式”的揮霍,在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可持續(xù)消費要求資源的公平分配,保障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擁有平等的享受資源的權力,不能以一部分人的“非生存”性享受而剝奪另一部分人的“生存”性需要??沙掷m(xù)消費立足于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協調發(fā)展,從而賦予消費問題以深厚的人文意蘊與道德情懷。消費觀上的人文意蘊主要是指它對人類整體的、長遠的、協調的發(fā)展注入了更多的關懷。人類對自然界的強取豪奪,不僅破壞了生態(tài)的平衡,帶來能源的危機和環(huán)境的惡化,也造成了人類自身的危機?!叭绻麤]有消費社會物質欲望的減少,技術的改變和人口的穩(wěn)定,人類就沒有能力拯救地球!”[2](P37)人類要想繼續(xù)繁衍生息于地球家園,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消費者不僅要把可持續(xù)消費作為自己的權力,更要把其作為自己的義務。
當你駐足于橫跨空中的立交橋上或于高樓大廈憑窗遠眺之時,你空曠的胸懷填充了“繁華”,那些車流、人流和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以及充滿現代氣息的另人眼花繚亂的商業(yè)市招,著實讓你領略到現代都市人的富足。社會確實發(fā)展了,尤其是物質財富的巨大豐富,富裕起來的人們盡情的享受著財富給他們代來的巨大滿足。
消費主義者把消費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和價值,認為消費是達到幸福的一種手段,他們認為,“幸福就是消費更新和更好的商品?!保?](P330)對他們來說幸福就是無度的索取和占有。他們把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簡化為單一的物質追求,把對物質的消費看成是幸福本身。然而,對物質的揮霍性和炫耀性的消費并沒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幸福,因為消費主義的物質生活完全脫離了與精神生活的聯系,這種消費所帶給人們的快感并不是深刻的、持久的。今天,被困于物欲橫流汪洋大海中的人們卻日益感到孤獨、苦悶和諸多的不自由,在其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支配下,忙碌于對物的瘋狂占有和攫取,卻遺忘了自己的健康,放棄了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他們體會不到探解奧秘的喜悅,體會不到對宗教的終極關懷的依戀,人被機器、物質、金錢、符號等異己力量所控制,喪失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問能力,他們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心靈的安逸,恬靜的閑適,逸思的悠遠,忘我的審美,精神的超脫……。誠然,消費作為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為人類的幸福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在邏輯起點上,幸福感來自于飲食起居等這類維持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消費。衣食無著,居無定所,毫無疑問是不幸福的,但消費并不是幸福本身。消費社會給人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諸如環(huán)境污染、資源匱乏、生態(tài)失衡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更為甚者是人的精神的空虛落寞,人生信仰的缺失。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人們走出了物質匱乏的窘境??萍嫉陌l(fā)展使人民也享受到了現代物質文明的巨大成果。但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人們不得不承受許多新的壓力。精神頹廢,道德失范,貧富懸殊,心理失衡,性與愛的分裂,家庭的不穩(wěn)定……。這些并不是經濟發(fā)展和物質豐富所能解決了的,這表明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質生活的滿足,幸福不是脫離人的精神追求和純粹的物質需要的滿足和感官享受,人應該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消費不僅僅只限于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消費是人類更高層次上的消費。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后三種需要是與人的精神有關的需要,是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需要是人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舒馬赫指出:“人的需要無窮盡,而無窮盡只能在精神王國里實現,在物質王國里永遠不能實現?!敝挥性鰪娙说木裎幕M,才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經濟活動只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動,不應該被當作最高意義的活動。人類追求應“從物質的一端轉向非物質的一端”。[2](P37)
面對滾滾的物欲洪流,人們將如何去詮釋自己人生的目的與價值?當人們從物欲的迷途中清醒之時,開始了對人生真諦的冥思。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能夠反映其本質東西就是通過其個性、獨特性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上的實現。這種精神上的實現是不能用消費的多少和財富的占有量來衡量的,它根植于超越性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求,是一種與永恒和無限相連的體驗,而不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感官的快樂。在美國《福布斯》雜志2006年度全球個人財富排行榜上,中國香港的李嘉誠先生以23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位居第九位,但他生活簡樸,把大量的金錢用在了慈善事業(yè)和發(fā)展教育上。他的更高意義上的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及其人生價值的實現,其中的快樂和幸福感是常人無法體會到的。李先生的座右銘是:“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他把“富”與“貴”拆開來看,“富”不一定能“貴”,只有“貴”才能實現人生幸福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的進步上,更表現在精神文明的提高上。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進一步提出:“要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不斷向更高水平前進……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fā)展?!谷藗兊木袷澜绺映鋵崳幕罡迂S富多彩”。
[1]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畢聿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弗羅姆.健全社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