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爽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文獻中,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語言意識(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成為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個術語。什么是“語言意識”呢?不同的學者對語言意識有不同的解讀。В.В.Красных(2001)將語言意識作為與個性言語活動相關的意識的一個方面。Г.В.Ейгер(1990)把語言意識理解為日常意識的一種。筆者認為,語言意識是學習者在言語的輸入(聽和讀)和言語的輸出(說和寫)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敏銳感知和深刻的理解,是無意識的言語活動。
長期以來,俄、漢兩個民族由于各自的政治、文化、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式。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既體現(xiàn)在詞法中又體現(xiàn)在句法中,究其本質是語法意識的不同。動詞是俄漢語中詞法意識差異較大的詞類,本文嘗試淺析俄漢動詞詞法意識的異同。俄語中動詞是詞法學習的難點,是中國學生學習俄語時難啃的硬骨頭。筆者將從俄漢語動詞意識中的相似點和相異點分別來進行分析。
(1)俄漢語動詞都可以被副詞修飾,但程度副詞除外(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漢語說“不走”“再來”,不能說“很走”“更來”。俄語能說хорошо писать(寫的好),也不能說весьма писать(極寫)。
(2)俄漢語動詞都可以做謂語。俄語動詞多數(shù)能帶補語,漢語動詞能帶賓語。例如漢語的“蓋房子”俄語表達為построить дом。
(3)俄漢語動詞都有表示可能、意愿的助動詞。漢語有:能、能夠、會、愿意等;俄語也有мочь(能夠)、уметь(會)、хотеть(愿意)等。
(4)俄漢語動詞都有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之分。漢語的及物動詞是能帶賓語的動詞。如“看畫報”中的“看”、“修理電燈”的“修理”;俄語的及物動詞則要求不帶前置詞的第四格做直接補語,如:выполнить план的выполнить(執(zhí)行)就是及物動詞。
(1)時間意識。俄語動詞有現(xiàn)在時、過去時、將來時范疇,漢語動詞則無時范疇。例如:現(xiàn)在正在下雨,你們再坐一會吧(сейчас идёт дождь вы посидите ещё.)。
( 2)體貌意識。俄語動詞有未完成體和完成體,是二元對立。漢語動詞有多種體,是多元對立。如俄語的Брат работает. Я иду заниматься.漢語相應地應說成“哥哥在工作”。我現(xiàn)在去學習。
(3)虛擬意識。俄語有動詞假定式,表示虛擬的假設行為和建議、勸告、請求、希望、愿望等意義。漢語沒有這種用法。例如:“我們這里沒有人害怕困難”。中國學生常譯為: У нас не найдется таких людей,которые боятся трудностей. 這里從句因沒用假定式而成為錯句。正確的說法為У нас не найдется таких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боялись бы трудностей.
(4)無人稱意識。俄語中有一部分帶—ся的無人稱動詞,表示不以主觀意愿為轉移的行為或狀態(tài),例如:спаться、работаться、сидеться等,漢語則沒有這類動詞。
(5)方向意識。俄語中表示“行走”“來去”意義的運動動詞有定向和不定向之分。漢語動詞沒有定向和不定向的概念。這說明中國人和俄羅斯人由于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同,因而形成對運動動詞認識的側重點也不同。
通過俄漢動詞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動詞的體、假定式、形動詞、副動詞、帶—ся的無人稱動詞、定向和不定向的運動動詞都是俄語所特有的,而漢語沒有的,而這些又恰恰是中國學生學習俄語的難點,也是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回避的地方。對于俄語動詞這塊“硬骨頭”,筆者認為應把其作為我們語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授俄語動詞時不應只告訴學生一條條的語法規(guī)則,而是要讓學生了解俄漢語動詞的差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意識地避免母語的干擾,同時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反復大量地練習,達到熟練掌握,運用自如的程度。
我們的俄語語法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技能和交際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語法規(guī)則和交際原則的關系,把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統(tǒng)一起來。同時語法教學應重視語境,在一個個實際語境中練習語法規(guī)則,同時應結合語言文化學、語義學、語用學知識來講解語法。
在俄語教學中要重視語言意識的指導作用。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則并主動理解,通常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聽說讀寫時完全借助自己頭腦中固有的語法規(guī)則。而機械地背誦語法規(guī)則又使學生對語法產(chǎn)生厭煩情緒。與傳統(tǒng)的語法相比,語言意識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深對語言本質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范維杰,王清華.俄語句法語言意識探討——兼與漢語對比[J].外語學刊,2001,(3).
[2]趙秋野.俄羅斯語言意識核心詞研究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
[3]許高瑜,趙秋野,賈旭杰,杜桂枝,等.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和外語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信德麟,張會森,華劭.俄語語法(第2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趙陵生,王辛夷.俄漢對比與俄語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Красных В.В.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и 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Курс лекций.M. ,2001.27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