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敬
【摘要】本文通過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解析,探討如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效設置任務,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139-01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概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xiàn)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jīng)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二、任務驅動法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意義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通過新經(jīng)驗和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充實和豐富自身的知識、能力。因而,在課堂上給予學生適當?shù)娜蝿諄眚寗訉W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及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信息化社會人才所應有的信息素養(yǎng)的任務,并且因其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和工具性而有別于其他課程。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三、如何有效設置學習任務
如何才能使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更為有效的應用呢?下面就從如何有效設置學習任務方面進行簡析。
1.任務的設置要符合三維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因此,我們在預設教學目標與任務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不同緯度的教學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協(xié)調發(fā)展。例如,在《圖層與拼貼技巧》教學中,為達到三維目標,教師可以四個學生一組,完成任務一:“牛刀小試”——利用已有透明模板與照片合成大頭貼。教師發(fā)放已準備好的模板與照片,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或參考學案上步驟,完成任務。這時就會遇到問題:若是大頭貼模板不是透明的,例如是一般的圖片怎么辦呢?教師引出任務二:“大展身手”——不透明模板如何與照片合成大頭貼。在完成任務二時,鼓勵學生自己網(wǎng)上查找素材或使用現(xiàn)場拍攝學生的照片來合成。預設同組中兩個學生查找素材和拍照片,兩個同學研讀和操作任務,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后,從學生的作品評價中,總結出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從事不道德的行為,從而提高信息技術素養(yǎng),從預設任務中完成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
2.任務的設置要有趣味性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喜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以灌輸?shù)男问浇虒W,通過講解后布置作業(yè),告知學生完成哪些任務。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的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的積極性。計算機課堂更是要求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更多,學生自己實踐探索的時間最好不少于課堂時間的一半。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課的理想教學環(huán)境是人手一機,學生上課的最佳過程是邊聽講(或邊看書)邊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發(fā)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的上機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求知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意,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倦。那么,如何使學生積極并有效的參與課堂,這就需要在任務設定時提高其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成,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例如,在《圖層與拼貼技巧》教學中,選擇的中心任務是制作大頭貼,就是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教學案例,案例本身的趣味性牢牢的抓住學生的眼球,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任務的設置要難易適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倍行W生更渴望受到關注。新課改要求我們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也是所有學生的課堂。任務的設置要有意義,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最好能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有所提高,任務設置的一個原則是要求超過2/3的學生能夠完成或者基本完成。
4.任務的設置要能體現(xiàn)個體差異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贊可夫在《教學與發(fā)展》一書中提出:“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fā)展”。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應回避,每一名學生都是不同的。在任務設置時要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不能“一刀切”。而在常規(guī)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有很多操作任務往往是為學生提供特定的步驟,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去完成。這種講練結合的模式,由于學生的操作水平存在差異,同樣的任務給了他們不同的挑戰(zhàn)。這時可以結合任務驅動理論,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調整教學策略,如新課程要求的“分層教學”。 例如,在《圖層與拼貼技巧》教學中,任務一要求學生對透明模板和照片進行合成,這是所有學生基本都可以完成的,此時基礎好的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完后可以給予新的任務:嘗試導入多張圖片該如何做?任務二要求學生對模板透明化處理后再與照片進行合成,增加了難度。任務設置了多級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均衡發(fā)展。保證所有的安排照顧到了全部學生,而且是讓學生分梯度、分層次完成任務,并且在努力后才能完成,從而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感。這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層次學生在任務的完成中均能獲得成功的愉悅,激發(fā)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鼓勵他們挑戰(zhàn)跟高層的目標,最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好方法,也是廣大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較為喜歡和肯定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會太過于放任學生的盲目探索,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設置任務或者忽略自身的指導作用,造成了“任務驅動”的“濫用”。這種盲目的、毫無意義的教學,勢必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難以見到成效。因此,想要充分發(fā)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除了合理的設置任務之外,還應注重發(fā)揮教師本身的導向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參考文獻:
[1]黃雯霞.中職計算機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探究[J].新教育.2012年第Z1期.
[2]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2000年11月14日.
[3]姜曙光主編.教師掌控課堂的技巧[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4]應香微.高中信息技術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簡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