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梅
所謂經典,就是指在一定發(fā)展階段,特定文化的價值理想、思維方式和文化體驗的特異結晶。一個民族,其世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在無盡的時空里體現(xiàn),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以母語寫出的經典文本。正如莎士比亞及其戲劇之于英國人,曹雪芹及其《紅樓夢》是中華民族魂魄的一部分,研讀經典文本,具有傳承民族精神,提升民族魂魄的無可估量的意義。在如今這個追逐時尚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泛濫文化垃圾的“大眾化”時代,經典提供了大眾與偉大心靈對話交流的精神空間,更加凸顯了自己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語文課程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可現(xiàn)實教育有些急功近利,師生的浮躁心理比較嚴重,校園為流俗文化所充斥。塑造一個人的形象,只有一個字“酷”,表達一份情感,也只有一個字“爽”,哼唱的流行歌曲的句子言不達意,既不符合現(xiàn)代語法,又不符合古代語法,大多讀一些同齡學生作家的作品或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只能寫出思想幼稚、語言蒼白的文字。針對這一現(xiàn)狀,很有必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經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傳授經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使命。希望教師能像劉心武那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他們可以像郭德綱那樣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游刃有余,厚積薄發(fā)。
教師首先自己必須熱愛經典。老師對經典的態(tài)度會感染學生,對經典的理解會影響學生的閱讀品位,對經典的闡釋會影響學生靈魂的塑造。如果老師不熱愛經典,不負責任地對待經典,就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對一代人的犯罪。
閱讀對學生而言有三樂:一樂在發(fā)現(xiàn),二樂在有感,三樂在悟道??梢愿鶕?jù)這三樂引導學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過以下幾點嘗試:
第一,重新組合,不局限于教材上固有的順序和內容,依據(jù)一個主題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整理成新的體系。比如以“秋”為主題,就可以收集許多作品,僅就詩歌來說,稱得上經典的就有以下作品:陶淵明的《飲酒》,杜甫的《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張繼的《楓橋夜泊》,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維的《山居秋暝》,劉禹錫的《秋詞》,柳永的《雨霖鈴》,范仲淹的《漁家傲》,杜牧的《秋夕》,歐陽修的《秋懷》,李清照的《一剪梅》、《聲聲慢》,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白樸的《天凈沙·秋》,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等等。通過對作品內容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悲秋的篇章占大部分,這和自然界中秋高氣爽、一片豐收的景象并不相符,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因為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許多有志之士的抱負得不到施展,他們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在收獲季節(jié),想到自己一無所獲,自然有一種悲苦的情緒。進一步引導探究就可以讓學生感悟到自己處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一定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以便將來在人生收獲季節(jié)成就一番事業(y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這樣要比單純地學習某一作品的效果好得多。
第二,全新視角,不必局限于參考資料上所謂的正確結論,要結合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作不同分析,更要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形成觀點。比如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分析琵琶女形象,以她的經歷為切入點,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她的命運可悲可嘆的原因。琵琶女的經歷可以分為年少得意時期和后來失意時期,通過對她在這兩個時期不同的出場情景、彈奏技藝與效果、生活狀況與思想狀況的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她可悲可嘆的命運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造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自身,在于她的執(zhí)迷不悟,一直沉溺于少小時所謂的歡樂生活中,總覺得自己“平生不得志”,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當你遇到挫折不能改變環(huán)境時,可以選擇改變自己走出困境。
第三,敢于質疑。在教學過程中,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敢于對文本提出質疑。比如《師說》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三組對比說明“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第一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之間用的是分號。第二組“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之間用的也是分號。以此類推,第三組對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之間也應用分號,而文中用的卻是句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和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都是如此)。仔細分析文本內容和結構,是否第三組對比之間用分號更恰當,請方家指正。
第四,關注新的學術觀點,把一些和學習聯(lián)系緊密的學術觀點適時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比如對《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釋是臥具、坐具抑或是井邊的欄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的意思是復習,還是實踐、練習?這些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極大興趣,從而引導他們認真地重新研讀文本。
語文是民族的根,要想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就必須學好語文。要學好語文,就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用經典切實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程目標,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得到切實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