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一提起作文,我們農村的好多學生都會發(fā)出“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面對作文題目,如何下手?學生幾乎眾口一詞:查資料、上網搜!仿佛瞬間變成了嗷嗷待哺的嬰兒,生活閱歷全丟失,知識積累不復存。寫出的作文干癟無味、沒有新意、沒有真情實感。面對這種現(xiàn)實,好多教師在抱怨,感到無奈。靜下心來深刻反思,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其實在于我們教師自身。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育人觀念存有不足。細讀語文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正“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由過去的以分為本轉變?yōu)橐匀藶楸?,由考查知識為主向以考查能力為主轉變”。然而,在教學工作中存有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強調教師自我中心,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造成高分低能,所學知識如一灣死水。
二、重知識掌握,輕知識應用。語文課文中,嚴謹?shù)慕Y構、巧妙的寫作技法、精妙的語句、精彩的語段比比皆是。然而,由于只重視知識掌握,輕知識應用,教師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去背誦、去鞏固,卻不肯拿出半點時間,讓學生去練習寫作、去練習運用!這種掌握知識與嘗試運用的脫節(jié),造成學生沒有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據為己有”。
三、“關起門上課,打開書學文章”的封閉語文課堂觀,在教師中廣泛存在。這種閉塞的課堂,將學生與社會隔絕,與親身體驗、親手實踐斷離,封閉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減少了學生的社會閱歷。
四、把課文當成一個精美的雕塑,只顧從教師自身的審美角度,引導學生去欣賞,卻從不舍得把刀子還給學生,讓學生親手去雕刻。甚至吝嗇到,連將“雕塑”放給學生,讓學生去臨摹的機會都不給。
五、讓學生練習寫作的空間狹小,寫作的形式過于單調。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積累,需要將寫作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怎樣才能改變以上現(xiàn)狀,讓寫作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呢?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將寫作訓練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發(fā)揮課文的引領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
我們的語文課本,是編者根據培養(yǎng)方向,將知識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力層次有機結合,精心編輯的。每冊設有不同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訓練主題,真可謂篇篇課文皆“精品”。因而,在學習課文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寫了什么”,還要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怎樣寫的”,進而上升到“我將怎樣寫”。只要我們充分發(fā)揮課文的引領作用,讓課文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的“模特”,就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靈感。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經過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作者以空間的轉換為全文的顯性順序,以時間的推移為隱性順序,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趣事巧妙安排,這種精妙的結構,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以及作者對有趣景物——泥墻下小動物的吟唱、吃何首烏成仙的誘惑;傳奇故事——“美女蛇”的美麗傳說和雪地捕鳥等等瑣碎小事的描寫,這種“小中見趣”、“趣中生戀”的精彩寫作手法,必然會深深地觸動學生的寫作靈感。誰沒有童年!誰不感懷童年往事!如果教師抓住時機,讓學生真情地去書寫《童年趣事》,我想,學生絕不會再發(fā)出為難的感嘆!
二、豐富寫作訓練形式,將寫作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培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文中一些優(yōu)美生動的詞語和語段,不僅要教會學生去體味、去欣賞,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將別人的好的東西裝到自己的頭腦里,并巧妙地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很好挖掘教材的精美之處,善于設計一些課堂專項訓練活動。我在設計中大體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讓學生進行“仿寫“、“引寫”訓練,即讓學生能仿照佳句名段進行寫作,或者能將佳句名段恰當?shù)囊玫轿恼庐斨腥?;第二層次,讓學生做到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佳句名段能夠有所精選,甚至于改寫、創(chuàng)新。無論哪個層次,教師都要注意搞好大面積的課堂交流,讓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創(chuàng)新,去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啟迪學生的寫作智慧,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寫作形式的設計上,教師還可在讀書摘抄、手抄報、日記等基礎上,開設寫作專欄、名句(段)名篇欣賞、演講賽等,還可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小記者站、文學社等社團組織。當然,為不增加學生負擔,教師可幫助每一位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活動,即使學困生也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生活素材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將課堂學習跟社會實踐、親身體驗有機結合,在實踐中豐富自身的生活素材,延伸課本知識內涵,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后,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驗證、運用,并要求學生回家廣泛搜集當?shù)乜丛谱R天氣的知識。經過學生的社會調查、搜集、整理,諸如“棉花云簇簇,一天之內必有雨”、“云彩往北,大雨瓢潑”等等農諺,一一匯集到學生知識的寶庫中。由于我們地處膠東屋脊,南鄰大海,北靠廣闊的陸地,“云彩往北,大雨瓢潑”這一地域性的氣候特點,是學生在課本中無法學到的,社會實踐讓他們豐富了多方面的知識。
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這個過程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實現(xiàn),但只要我們語文老師鍥而不舍地去追求,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讓學生們寫出優(yōu)美生動的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