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文
清雍正一朝,雖僅存13年,但制瓷工藝發(fā)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新水平。雍正瓷器形之美,可與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相提并論,在產(chǎn)品質量和工藝技術方面均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其大器不顯厚重,小器雋巧玲瓏。不論是器形的比例關系,還是線條、畫工,雍正官窯瓷都有很高的標準。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創(chuàng)新,集中國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創(chuàng)燒出數(shù)十種具有宮廷風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純正高雅,超凡脫俗,代表雍正官窯的最高水平。
鎮(zhèn)江博物館收藏的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生產(chǎn)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窯及新創(chuàng)的釉色品種,仿古水平極高。現(xiàn)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紹:
青花:
早期雍正青花瓷器風格與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現(xiàn)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較濃的青料在紋飾上點染,達到永宣時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纏枝紋貫耳瓶,高54.5厘米,口徑12.3厘米,底徑18.2厘米(圖1)。長頸,頸部設一對貫耳,折肩,下腹內收,淺圈足。整器繪纏枝花卉紋,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書款。胎體精細,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茍,厚薄均勻。釉面光亮瑩潤,青花發(fā)色濃重艷麗,色調深藍,是少見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調濃艷之外,還有仿明成化色調淡雅。如青花纏枝牡丹紋碗,圓唇,深弧腹,圈足。內底、外腹繪纏枝牡丹紋。足內雙圈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楷書款。高6.6厘米,口徑13.1厘米,足徑4.6厘米(圖2)。青花色調淡雅,圖案紋飾輕描淡繪,線條纖細清晰。
五彩:
五彩盛極于康熙時期,而雍正時期的五彩有其獨特的面貌,色彩一變前期的濃艷為淡雅,紋飾纖細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紋碗,高6.2厘米,口徑12.4厘米,底徑4.4厘米(圖3)。斂口,深腹,下腹內收,圈足。碗內心與外壁繪五彩海石榴紋。圈足內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海石榴系從伊朗傳人,最早出現(xiàn)在唐三彩陶器上,多與寶相花、蓮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飽綻的石榴,被民間視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彩瓷裝飾工藝。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構圖的紋飾輪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再于釉上青花輪廓線內填畫各種彩料完成彩色圖案,復人彩爐低溫二次燒成。此時斗彩多為仿明成化斗彩品種,有瓶、杯、碗、盤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頸,溜肩,瓜楞腹,淺圈足。頸部繪穿花龍紋,腹部為松竹梅等花卉紋。紅彩油潤,綠彩瑩亮明澈,圖案布局簡潔雅致,器形小巧玲瓏。圈足內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楷書款。高10.5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3.4厘米(圖4)。
白地斗彩八吉祥紋高足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內底心為一“壽”字,口沿下為菱形圖案紋,外腹繪八寶紋,近圈足處繪蓮瓣紋;足上部為回紋,中間為花卉紋,下部為變體蓮瓣紋。圈足內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書款。高10.8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7.4厘米(圖5)。八吉祥紋是宗教紋樣之一,又稱八寶,八吉祥物為: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由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
(來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