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道慧
【摘要】面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設置問題的方式與習慣。但課堂教學中要問哪些問題,怎樣問,什么時候問,卻是應該在備課中準備好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問”;藝術;重點;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將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訓練為主,作為一種課堂教改的新癥下藥,抓住要害,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形式主義地提問“是不是”、“對不對”之類,那么,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只能使學生陷入事先定好的框框,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提問也決不能面面俱到,否則會流于形式,使重、難點不夠突出。如教《故鄉(xiāng)》一文,本文反映辛亥革命后舊中國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的難點則是“我”對故鄉(xiāng)的態(tài)度。根據(jù)這一重點與難點,可這樣提問:1.找出文中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形象描寫的句子,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二者的不同(也可列表比較)。2.作者在小說中實際寫到了兩個故鄉(xiāng),即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說說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對二者的態(tài)度。3.從課文結尾可看出作者對未來的態(tài)度怎樣?通過這樣的提問,突出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就可以通過問題與思考把握住小說內(nèi)容,真正做到長文短教。
一、“問”要找準疑點的“切入口”
教師在教授一篇課文時,僅僅抓住了重點和難點提問還不夠,還要看用什么樣的方式,怎樣提問,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就是說提問要找準“切入口”。如教《背影》一文,應使學生了解“父愛”這一主題和背影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從題目入手,并以之為“切入口”,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本文題目為“背影”,請你找出問中有幾處寫到了背影?2.在這幾處中,作者詳寫的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背影?3.作者為何詳寫買橘子時候的背影?通過這三個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學生便能逐漸抓住重點,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及主題了。這樣,提問的切入口找準了,學生就明確了具體要求,就可以以此去思考理解課文了。
二、“問 ”要注意內(nèi)容的新與活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得引起學生認識上的沖突與興趣,這是激發(fā)兒童求知欲與好奇心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jù)這一理論,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力求問題的新穎性與靈活性,特別是在課前的導課問題更應如此。如在上《松鼠》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再出示“松鼠”掛圖,問學生這是什么動物,與老鼠有什么區(qū)別,學生興趣來了,有的學生還想偷偷地翻書,以便說得更多、更好一些。在肯定學生觀察細致的同時,我作出小結,要寫好說明文,首先要對所說明的對象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我讓學生翻開課文,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的,按什么順序寫的,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因為開頭問題設置較好,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松鼠》也真正體現(xiàn)了范文的價值,學生的同步作文也寫得很有內(nèi)容。
三、提問要力求能引起辯論
“辯論”作為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融知識、口才、機智、邏輯等眾多才能于一體,尤為中學生所鐘愛,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懂得怎樣辯證地去思考問題;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簡潔、睿智。值得指出的是,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要想真正掌握這門藝術就必須注意不能讓它流于形式,更不能流于一些弊端。根據(jù)自己的一些總結,我認為課堂提問要切忌以下幾點:
(一)忌“濫”
所謂“濫”是指不假思索地隨便發(fā)問,不管難易,無目標無計劃地隨便提問,一節(jié)課變成了單純的問答課,這樣一來勢必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如果學生一開口,不假思索就能答出你的問題,其意義何在?所以課堂提問貴在“精”,不在“多”;貴在體現(xiàn)當堂課的重點與難點。一節(jié)課教師要精心設計4-5個問題,這里的“精心設計”,飽含艱辛的勞動,切不可隨隨便便。
(二)忌“難”
有人說,提的問題越難越表明自己鉆得深,顯得自己很有水平。殊不知恰恰相反,太難使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而喪失回答的信心,時間長了教師只能唱獨角戲,這樣怎能收到預想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難易要適中,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回答的問題,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地獲取知識。
(三)忌“呆”
如果課堂提問只是單純地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堂課勢必呆板,死氣沉沉。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應變換人稱、角度、語氣、方式,學生可搶答,也可指名回答,集體回答,討論作答,總之沒有定勢。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向老師“發(fā)難”,這樣也可以讓他們在質疑的過程中養(yǎng)成動腦筋的習慣。
(四)忌“透”
教師的提問切忌一竿子到底,要留有余地,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實踐證明精巧設計的提問并不要求每問必答,有些意在引起思考,發(fā)散思維,為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做準備。如何注意提問的藝術,增加一點含蓄性,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此外,在提出問題后,不要立即讓學生回答,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否則,學生倉促回答,即使問得再巧,也不可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對學生爭議較大的問題,教師也不能立刻給出答案或給學生以暗示,因為這樣不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面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設置問題的方式與習慣。但課堂教學中要問哪些問題,怎樣問,什么時候問,卻是應該在備課中準備好的。語文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吃透教材,更應該了解學生,甚至把自己當作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怎樣去問才是學生感興趣的,怎樣去問才是學生容易理解的,怎樣去問才是最有效地引導學生去進行語文各項訓練的,這些也正是語文備課最花時間、最費心思的地方,我們也應該做得最好。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