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雪清
北京課改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對較長、入選時間“久遠”的文章了,可就是這樣一篇耳熟能詳、曾“千錘百煉”的課文,在密云二小王紅菊老師的課堂上卻彰顯出了與眾不同的“風采”。
大膽取舍,有的放矢
王老師的課很好地詮釋了如何“長文短教”。老師從學生的已知經驗中提煉了挑山工登山的特點,進而質疑“為什么身挑重物、路程長,而速度卻比游人快?”圍繞著這個問題,組織學習課文的一、二自然段。在理解折尺形路線時,王老師采取了對照文字在書上、黑板上畫一畫的方式;在感受挑山工登山困難和辛苦時,老師又恰到好處地補充了“泰山一共有6666個臺階”這樣的課外資料,并把6666個臺階折合成417層樓房,直觀的對比,使學生很容易地感受到挑山工的辛苦。至于挑山工的登山特點,學生一讀便懂,所以一讀而過。這樣的處理輕巧、高效。
突出重點,巧解難點
課文第五自然段中挑山工所說的話,是本課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王老師層次清晰、扎實高效、層層深入的設計讓課堂更加生動。
引導學生初讀第五自然段:這個自然段有幾層意思?先讓學生從淺層次上了解段落內容。隨著學生的交流,以第一層意思——走的是一條道,勾聯了第三自然段的內容。第三自然段是本課中最長的一個自然段。王老師讓學生結合文本和簡筆畫形象、生動地理解了第一層意思——挑山工和“我們”走的是一條道。既然如此,那為什么會又快又慢呢?這也就是第二層意思,王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聯系第二自然段,通過導讀的形式理解游人慢、挑山工快的原因。最后重點理解第三層含義——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話。
王老師主要是抓住“心悅誠服”和“哲理”這兩個詞展開,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兩個詞的含義,從而體會挑山工的話,巧妙富有智慧。
師:什么是“哲理”?(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但都是淺層的。)
師:你說的話叫道理,不叫哲理。
師:(課件出示:干什么事?什么時候?)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課件出示:就會怎么樣?),就得一個勁兒地往前“走”。
師:為什么“走”加雙引號。
生:不僅指登山,也指學習、生活等。
師:對,他的話放在很多事上都是有道理的,這就是“哲理”。
當學生對“哲理”一詞理解有偏差時,王老師通過一個補充填空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理解“哲理”和“道理”的不同。“精預設,巧引導”的教學設計彰顯了自主開放的語文課堂的特點。
讀寫結合,明理悟情
讀是為寫服務的。王老師立足文本,但又超越文本,真正做到了讀與寫的結合,并為學生搭建寫話的臺階,創(chuàng)設寫話的情境,留有充分的開放空間。
師:“這幅畫一直在我的書桌前,多年都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边@里的“它”指什么?
師:作者遇到困難時,看到這幅畫就會想起什么?(生接讀挑山工的話。)
師:挑山工給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他才取得了成功,當他取得成功時會想到什么?(生再讀挑山工的話。)
師:取得了一點兒成功就滿足了嗎?還得怎樣?(生第三次讀挑山工的話。)
師:你想把這幅畫送給誰?寫上幾句話吧。
看似簡單的一個讀寫結合的環(huán)節(jié),卻包含了三層深刻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悟“理”,給學生的寫有一個情感上的定位,緊緊地圍繞著這個“理”去寫。接著的回讀,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拓展寫話的空間??此坪唵蔚膸拙湓?,實際上是簡單地陳述了作者馮驥才的創(chuàng)作經歷,也為學生鋪設了一個平臺,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知道可以寫些什么。學生在這樣人文性極強的教學設計下,思考空間大,思路寬,自主開放的習作作品展示了學生的收獲與思考。
王老師在整節(jié)課的設計與實踐中都體現了一位教師的智慧與靈性,學生的自主質疑、自主學習能力融入智慧與靈性的語文課堂中,在開放的讀寫結合的時空中,學生體驗著語文學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