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璐
一座玲瓏古塔孤獨矗立在西八里莊數(shù)百年,鮮有人知它的名字,它建于何時,又因何矗立于此。明代萬歷朝權(quán)傾朝野的慈圣皇太后,為何對此塔情有獨鐘。我們翻開史料發(fā)現(xiàn)這座玲瓏古塔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世,它的背后隱藏著一段明宮奇事……
西八里莊的玲瓏塔
在京密引水渠畔西八里莊的玲瓏公園里,有一座挺拔的古塔,古塔悄然無語地矗立在那里已有數(shù)百年之久。然而對于它的歷史人們卻鮮有人知,甚至不知道它的真實名字,它建于何時,又因何矗立在這里。附近居民因古塔靈秀可愛,就傳說它叫“玲瓏塔”。因此地名為西八里莊,也有人傳說它叫“八里莊塔”。如果您仔細(xì)觀看會發(fā)現(xiàn)這座古塔的外形與西二環(huán)邊上的天寧寺塔酷似,便又有人傳說它是“天寧寺塔的姊妹塔”。對于它的建造年代,那更是眾說紛紜了,有建于唐代之說,有建于元代之論,也有人推斷它與天寧寺塔同建于遼代。但是,不管傳說怎樣,“玲瓏塔”的名字是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這座“玲瓏塔”在當(dāng)?shù)責(zé)o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聲極大。
玲瓏塔為八角形,共有十三層,塔內(nèi)磚砌實心,沒有階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兩部,下部為邊角鑲石的平臺,上部是雙層的須彌座,須彌座上以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遠(yuǎn)遠(yuǎn)看去整座佛塔如同坐在蓮花之上。玲瓏塔的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hù),直到塔頂,使塔身穩(wěn)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這種造型的佛塔在遼代以后十分盛行。這座玲瓏塔在外形上與天寧寺塔極為相似,如果不是所處地點不同,還真以為是天寧寺塔“搬家”了。
玲瓏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簫、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塔基須彌座上還刻有一個個佛教故事,故事中的兩百多個人物,各個神態(tài)各異,生動形象。須彌座上的三層磚刻仰蓮花瓣托起塔身。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因年代久遠(yuǎn),匾額上的字跡有些已經(jīng)模糊,不過經(jīng)過辨認(rèn)可知寫的是“永安萬壽塔”字樣。塔身各門、窗兩側(cè)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tài)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tài)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精品。然而歷盡了百年風(fēng)雨已是殘破不全了。但是從殘存的塑像上還可依稀窺見他們當(dāng)年的精美。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供奉銅佛312尊。塔剎原是覆蓮座上承摩尼式寶珠。整座古塔挺拔秀麗,雕刻工藝精美細(xì)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
玲瓏塔的另一動人之處是它的塔鈴。古代塔上懸掛塔鈴為驅(qū)邪避禍之用。據(jù)史料記載,玲瓏塔上原有塔鈴三千多個,聽附近老人講,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時,還能聽到塔鈴之聲。那時每逢微風(fēng)拂起,塔鈴隨風(fēng)而響,抑揚頓挫,悠揚悅耳。若靜坐塔下,聆聽塔鈴“叮?!敝?,或遠(yuǎn)或近如入梵境??上КF(xiàn)在塔鈴已散失了不少,靜坐風(fēng)中聽塔鈴的美妙,也只能留在記憶中了。
站在古塔之下,一個念頭襲上我的心頭,如此精美的古塔,怎么會孤零零地矗立在西八里莊地區(qū)呢?眾所周知,有佛塔就會有寺院,我環(huán)視玲瓏塔的周圍,四周空曠曠,那里有什么寺院的影子?;诙嗄陮Ρ本v史地理的研究,我知道這背后一定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玲瓏古塔引出明宮奇事
玲瓏塔所在地為西八里莊,因這里距阜成門有八里之遙而得名。此地在1965年之前一直被稱為八里莊,后因京城東邊也有一個地方叫八里莊,這里遂改稱為西八里莊。
據(jù)史料記載,在阜成門外八里,有寺名慈壽寺,圣母慈圣皇太后出資修建。寺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二月,成于萬歷六年(1578年)秋。原寺內(nèi)有五層,山門,門內(nèi)東西列鐘鼓樓,天王殿,殿后為永安萬壽塔。寺院中部為延壽殿,殿后為寧安閣,閣旁為迦蘭、祖師、大士、地藏四殿。其中寧安閣匾額為慈圣皇太后手書。寺內(nèi)東西還有畫廊百間。中儀門內(nèi),為彌陀殿。東儀門內(nèi),為九蓮閣,閣內(nèi)供奉有九蓮菩薩像。西儀門內(nèi),有觀音閣銅像。整個慈壽寺廟宇壯麗,殿堂整齊,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曾是京郊巨剎。前人曾有詩贊慈壽寺:“郭外浮圖插太虛,空王臺殿逼辰居。蓮花座與青山對,貝葉經(jīng)傳白馬余?!庇纱丝梢姰?dāng)時慈壽寺的盛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時,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并為慈壽寺題詩:“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蘂常舒歡喜園。”但遺憾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慈壽寺就逐漸衰落了。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又將寺內(nèi)殘存的建筑盡數(shù)燒毀,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兩座石碑。
慈壽寺和寺內(nèi)永安萬壽塔,由于它們的修建,引出了一段明朝宮廷內(nèi)的奇事。
據(jù)《明史·李太后傳》記載:“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漷縣人。侍穆宗于裕邸。隆慶元年三月封貴妃?!泵魇防镉涊d的孝定李太后就是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從《明史》中這段記載我們可知,慈圣皇太后姓李,漷縣人,漷縣就是今北京市通州區(qū)漷鎮(zhèn)。李氏生于嘉靖廿四年(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宮人。李氏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知書達(dá)理,得到裕王的寵幸,生下了兒子朱翊鈞,遂母以子貴。裕王登基做了皇帝后,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封其為貴妃。隆慶皇帝共有四子,皇長子和皇次子早殤,皇三子和皇四子都是李氏所生。隆慶皇帝的皇后陳氏一直體弱多病沒有孩子,因此李氏之子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隆慶皇帝在位6六年后駕崩,死時年僅36歲。隆慶皇帝駕崩后,李氏之子朱翊鈞繼承了帝位即萬歷皇帝。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十歲,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一心只想著玩樂,哪里會治理國家。雖然萬歷皇帝還是個無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卻不是一般的人,她是中國歷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強干的女人,當(dāng)時她不僅在后宮中執(zhí)掌大權(quán),而且對于國家的政事也是一一過問。因此萬歷朝早期的一切內(nèi)外政事曾一度由慈圣皇太后執(zhí)掌,相傳在萬歷皇帝上朝時,慈圣皇太后還曾經(jīng)垂簾聽政。慈圣皇太后雖然過問朝政,但她不同于漢朝的呂后,也不同于清代的慈禧太后,在政治她上沒有呂后和慈禧太后的野心,并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反她處處為了兒子萬歷皇帝著想,維護(hù)兒子的利益,同時她還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以至于她做出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情。
啟用張居正
明代隆慶朝,首輔大臣是高拱,次輔是張居正。高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隆慶皇帝對高拱非常的尊重與信任,因此在國家大事的處理上,隆慶皇帝對高拱言聽計從,高拱因此得以獨攬朝政,做事獨斷專行,從不與次輔張居正商量,用現(xiàn)在的話講,視張居正為空氣。高拱的專權(quán)實際上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對于張居正,《明史·張居正傳》是這樣介紹的:“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張居正非常有才華,但他的職位在高拱之下,有才華也無處施展??墒?,張居正哪里就甘心居于人下呢,他一心尋找“出頭”的時機。但是高拱哪里就那么好對付呢,他雖然獨攬朝政,但做事滴水不漏,因此張居正尋不著高拱的錯處,也只能屈居“二把手”的位置。不過,機會很快就來了。隆慶六年,隆慶皇帝駕崩,高拱失去了依靠。據(jù)明史記載:“穆宗不豫,居正與保密處分后事,引保為內(nèi)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兩宮詔旨逐拱,事具拱傳,居正遂代拱為首輔?!薄澳伦凇本褪锹c皇帝,這里的“?!敝傅氖邱T保,“拱”就是高拱,“神宗”就是萬歷皇帝。明史中的記載翻譯成白話就是,穆宗病入膏肓,張居正與馮保二人密謀,穆宗死后如何安排朝廷中的后事,張居正以馮保作為他在后宮中的內(nèi)應(yīng)。而高拱想要除去馮保。神宗即位后,馮保奉兩宮太后旨意驅(qū)逐高拱出內(nèi)閣,由張居正取而代之?!睹魇贰埦诱齻鳌穼Υ舜螌m廷政變的介紹寥寥數(shù)語,使我們不能窺見整個事件的原貌。那么讓我們再看《明史·馮保傳》中是怎樣記載的:“馮保,深州人,嘉靖中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jiān)事。時司禮掌印缺,保以次當(dāng)?shù)弥?,適不悅于穆宗。大學(xué)士高拱薦御用監(jiān)陳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罷,拱復(fù)薦用孟沖,……保疾拱彌甚,乃與張居正深相結(jié),謀去之。會居正亦欲去拱專柄,兩人交益固。穆宗得疾,保密屬居正豫草遺詔,為拱所見,面責(zé)居正曰:‘我當(dāng)國,奈何獨與中人具遺詔。居正面赤謝過。拱溢惡保,思逐之?!睆倪@些記載中,我們知道了高拱與馮保不睦的原因是,馮保當(dāng)初一心想當(dāng)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可是高拱向皇帝推薦的卻是陳洪及孟沖,馮保因此十分怨恨高拱。張居正也想除去高拱,而成為首輔,因為有了共同的“敵人”,張居正與馮保走到了一起。隆慶皇帝駕崩前,本是想由內(nèi)閣大臣高拱、張居正和高儀輔佐小皇帝,而馮保篡改了遺詔,變成了他與內(nèi)閣大臣共同輔佐皇帝。高拱對此非常不滿,決意除掉馮保。高拱還告誡張居正不要與太監(jiān)走得太近。張居正假意答應(yīng)。高拱撰寫了《陳五事疏》上書皇帝,意欲削奪馮保的權(quán)力,征求同僚的意見時,張居正當(dāng)場一口答應(yīng),卻馬上暗中派人告訴馮保,要他早做準(zhǔn)備。馮保趕快做皇帝的“思想工作”,于是皇帝在《陳五事疏》上批示“照舊制行”(即不必變更)?;实鄣呐居晌臅O(jiān)送到內(nèi)閣,高拱很不滿意地問道:“此疏不發(fā)閣議擬,而旨從中出者何也?”文書太監(jiān)回答:“這是皇上御批?!备吖盎鼐吹溃骸鞍灿惺畾q天子而能裁決政事者乎?”高拱沒有想到,他無意中的一句話,卻險些招來殺身之禍。張居正馬上將高拱“大不敬”的言語告訴了馮保。馮保立即將高拱的話報告皇帝云:“高閣老云,十歲孩子安能決事?”小皇帝大怒,面告兩位母親,三人相持而哭。哭歸哭,但是慈圣皇太后心里明白,高拱自持是先帝的老師自然眼里沒有小皇帝,為了保住自己和兒子的地位,她必須提拔一位對她感恩而且忠心的人才行。此時馮保極力向她推薦張居正。慈圣皇太后立即決定除去高拱的首輔之職,由張居正取而代之。
張居正登上首輔之位,對慈圣皇太后很是感激,舉一個例子。隆慶皇帝駕崩后新帝朱翊鈞登上帝位,按照舊制新帝登基后要給先帝后妃上尊號。明朝規(guī)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則天子的生母只能稱太后。為了顯示李氏的尊貴,張居正打破舊制,尊先帝的陳皇后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為慈圣皇太后,這樣兩宮太后就沒有分別了。自萬歷朝開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就不再有尊號上的區(qū)別了。張居正與馮保商量,安排仁圣皇太后居慈慶宮,慈圣皇太后居慈寧宮。不僅如此,張居正還請求慈圣皇太后照顧新帝的起居,于是慈圣皇太后就名正言順地住進(jìn)了乾清宮,并且借照顧皇帝的名義逐漸干預(yù)朝政。張居正一系列的做法,深得慈圣皇太后的喜歡。
借助佛教提升地位
慈圣皇太后雖然表面上貴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賤,實際上卻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與萬歷皇帝和仁圣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后,其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萬歷皇帝雖為慈圣皇太后所生,但他也極為看重出身?!睹魇贰防镉涊d了這樣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萬歷)的長子,他的親生母親王氏原是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萬歷皇帝臨幸了一回就懷孕了,但直到王氏臨產(chǎn),萬歷皇帝都不承認(rèn)。幸虧宮內(nèi)皇帝起居注冊記載得十分清楚,得以證明朱常洛系萬歷之子。朱常洛長大后,大臣要求立他為太子,萬歷皇帝始終不同意。慈圣皇太后問他為什么,萬歷說:“朱常洛是都人的兒子”。太后聽后大怒,因為此話正觸到了她的痛處。她怒斥萬歷說:“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歷看到母親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來明朝內(nèi)廷呼宮人為“都人”,而太后也是宮人出身,因為母憑子貴才升為貴妃。由此可見慈圣皇太后是宮人出身的影子實際總伴隨著她,而明朝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兇險和明爭暗斗,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權(quán)利。
據(jù)史料記載,歷朝的太后、太妃都好佛,她們在宗教中尋求安慰,慈圣皇太后也不例外?!睹魇贰防镉涊d,慈圣皇太后好佛,京師內(nèi)外多置梵剎,動費巨萬。例如,萬歷二年(1574年)建承恩寺、海會寺,三年(1575年)修東岳廟,四年(1576年)建慈壽寺,五年(1577年)建萬壽寺,八、九年間在五臺山建大寶塔寺等。但是慈圣皇太后的好佛卻不僅是為了尋求安慰,她還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利用宗教提升自己的地位。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的。
最初,慈圣皇太后修建慈壽寺是為了給丈夫隆慶皇帝祈求冥祉,為了給兒子萬歷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長壽的。建寺前太后命內(nèi)臣卜地,卜得阜成門外八里,明正德年間太監(jiān)谷大用故地一處。于是太后拿出宮中供奉金,潞王(隆慶皇帝子)、公主、宮眷、內(nèi)侍各捐出沐浴費,于萬歷四年二月,在阜成門外八里建寺。建寺期間,宮中卻出現(xiàn)了一件奇事。在慈圣皇太后住的慈寧宮有一日忽然有瑞蓮盛開,兩天后皇宮里也有瑞蓮盛開。太后看到異常驚喜,認(rèn)為瑞蓮盛開代表祥瑞降臨。她記起曾命宦官兩次捧觀音像到普陀山進(jìn)香,因為觀音乃胎藏界的蓮華部主,于是就命閣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撰寫《瑞蓮賦》以贊之。此后不久太后又?jǐn)?shù)次做夢,夢見一位騎著鳳凰,并長有九首的菩薩向她傳授九蓮經(jīng)文,待太后醒來,竟能將夢中所學(xué)經(jīng)文一字不差背誦出來。太后遍查藏典、寺院佛像,竟無夢中所見九首蓮花菩薩,于是太后就將《九蓮經(jīng)》錄入大藏。宮女們?yōu)橛懱髿g喜,就稱她為“九蓮菩薩”,太后也稱自己是“九蓮菩薩”轉(zhuǎn)生。相傳,萬歷皇帝還封慈圣皇太后為“九蓮菩薩”,并敕令重修泰山之頂?shù)谋滔检簦ㄈf壽宮的同時,修建九蓮殿,殿內(nèi)供奉九蓮菩薩。
慈圣皇太后在慈壽寺中也建了一座九蓮閣,閣中供奉九蓮菩薩。據(jù)《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慈壽寺后殿奉九蓮菩薩,七寶冠帔,坐一金鳳,九首?!倍钪兴罹派徠兴_像就是按照慈圣皇太后的模樣塑造的,用以象征太后的前身。慈壽寺建成后,萬歷皇帝為了向母親祝賀,賜寺名“慈壽”并要張居正撰寫建寺碑文。慈壽寺建成后又出現(xiàn)了一件奇事,寺中的僧侶有一日忽然說:“他夜間做夢,夢到菩薩顯靈,說慈圣皇太后乃是九蓮菩薩后身?!庇谑谴仁セ侍笫蔷派徠兴_轉(zhuǎn)世的說法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在萬歷朝修建的寺院中有一部分就供奉著九蓮菩薩,如長椿寺,長椿寺是慈圣太后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所建,寺院規(guī)模宏大,有京師首剎之稱?!跺吩R略》記載,長椿寺大殿旁藏佛像十余軸,中二軸黃綾裝裱,一繪九朵青蓮花,捧一牌,題曰:九蓮菩薩之位,明神宗母李太后(慈圣皇太后)也。由此可見,該寺已把慈圣皇太后當(dāng)成“九蓮菩薩”供奉在寺中了。此外,在紫禁城里亦有“九蓮菩薩”像。紫禁城中壽安宮之北為英華門,門內(nèi)為英華殿。英華殿是一組寺院式建筑,它始建于明代,初名隆禧殿,隆慶元年改稱英華殿。英華殿西北隅,是明朝奉佛所舊址,殿內(nèi)有九蓮菩薩御容。殿前甬路兩側(cè),各有菩提樹一株,是慈圣皇太后親手所植。慈圣皇太后所植菩提樹高二丈,樹影婆娑,下垂著地,仿若菩薩慈悲接引眾生的樣子。
明朝不僅寺院、宮中供有“九蓮菩薩”像,慈圣皇太后是九蓮菩薩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據(jù)《明史·悼靈王傳》記載,“悼靈王慈煥,莊烈帝第五子。生五歲而病,帝視之,忽云:‘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遂薨。九蓮菩薩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边@段文字說的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悼靈王朱慈煥五歲時病重,崇禎皇帝去看他,他突然說,九蓮菩薩說父皇對外戚太薄,將失去所有的孩子。說完朱慈煥就死了。讓人驚訝不已的是九蓮菩薩之說竟然已深入到了一個五歲孩子的心中。
玲瓏塔與天寧寺塔
慈壽寺內(nèi)永安萬壽塔為慈圣皇太后所建,塔碑上“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的幾處印文亦可證明她是塔的主人。那么此塔建于明代,而天寧寺塔建于遼代,兩塔的建造年代相距有幾百年之久,怎么會如孿生姐妹一般相似?
據(jù)史料記載,永安萬壽塔仿天寧寺塔而建。原來永安萬壽塔是天寧寺塔在明代的復(fù)制品。永安萬壽塔是為祝愿慈圣皇太后永遠(yuǎn)安康,長壽永存而修建的。在建塔時慈圣皇太后不惜工本,使用了當(dāng)時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技藝最好的工匠,可她為何不另創(chuàng)一座佛塔樣式,偏要仿制天寧寺塔的模樣。原來在當(dāng)時,天寧寺塔被譽為“神塔”、“奇塔”并以造型雄壯挺拔,秀美而不張揚名貫于世。此外,像天寧寺塔這樣的八角十三層密檐式佛塔,在當(dāng)時極為盛行,而且這種佛塔在造型上有其獨特之處——在塔基須彌座上有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使塔身宛如坐在盛開的蓮花之上。慈圣皇太后被封為“九蓮菩薩”,她為自己選擇建造這種造型的佛塔,就不難想象了。
雖然永安萬壽塔是仿天寧寺塔而建,但它不是簡單的復(fù)制。在塔身的細(xì)部和雕刻藝術(shù)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明代特色,是明代密檐式塔極重要的范例。因此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永安萬壽塔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此外塔北的兩座巨碑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東面石碑,立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石碑正面刻有“紫竹觀音”像和贊詞,背刻《瑞蓮賦》。西面石碑立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石碑正面刻有“魚籃觀音”和贊詞,背刻關(guān)圣帝像和贊詞。據(jù)說玲瓏塔所存的這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這二碑刻工精美,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只是年代久遠(yuǎn)碑刻已經(jīng)模糊,唯關(guān)圣帝像還依稀可辨。
相傳永安萬壽塔建成后,十分靈驗。誰若想求九蓮菩薩保佑,就到慈壽寺,繞著永安萬壽塔轉(zhuǎn)圈祈愿,就可以驅(qū)病避邪,求得所愿。因此慈壽寺一直香火旺盛,源源不斷的善男信女來繞塔祈愿。直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有信佛之人到塔前祈禱。
然而時光如梭,歷盡了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雨后,幾多往事變遷,慈壽寺已蕩然無存,唯永安萬壽塔依舊安然地矗立在這里,留給后人一段鮮活的歷史。
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