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張健
一、觸動學生情感,體驗潤物無聲
美術欣賞實質上是一種情感體驗的活動。它始于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覺,通過視覺、知覺聯(lián)合后再融入情感的過程。學生只有擁有了真正的體驗,有了情感的觸動,那欣賞才可謂是真真切切的?;诖耍诿佬g欣賞時,我們要重視學生情感的參與,綜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我在教學“色彩的情感”一課時,先安排學生對戰(zhàn)爭的殘酷圖片進行一番欣賞,并配以渾厚滄桑的音色對圖片進行逐一講解,那低沉的音樂,成功地渲染了一種凝重的氣氛,學的心靈為之震撼,學生的真實情感被引發(fā)出來,他們對作品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那種審美體驗變得異常深刻。除此之外,欣賞課上,我們還可以將視覺欣賞和動手相結合。我在教學“會動的線條”一課時,首先將藝術作品《飛天》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出來,讓學生感受一下為什么線條會給人一種飛翔的感覺。之后,安排學生來舞動綢帶,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欣賞舞動的綢帶所產生的線條的流動,給他們帶來的美妙真實的視覺體驗。最后,再讓學生結合輕柔的音樂,隨著課件中播放的流動的線條揮動自己的手,從對流動的線條產生更深刻的體驗,情感上的共鳴。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二、融入生活元素,領悟獨特價值
生活中的美術現(xiàn)象隨處可見,藝術創(chuàng)作植根于生活。因此,在平時的美術欣賞教學時,我們可以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整合課堂內外的多種資源,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易于接受的美學情境。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徜徉于校園間,讓他們對校園建筑的布局和特色進行分析與評論,我有時還會讓學生每人聚焦一個感興趣的建筑進行全方位的觀察,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可以帶著學生去參觀當?shù)氐拿佬g館、科技館、寺廟、園林、民居等;甚至還可以一起來到野外,欣賞那東升的旭日、絢爛的晚霞、雨后的春筍……魅力無限的大自然讓學生魂牽夢繞,為他們的心靈河床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營養(yǎng)。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還體會到通過各種條件的創(chuàng)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他們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學習和生活為載體,構建起一個良好的教學情緒場。我引導學生嘗試對服裝進行色彩的配置、制作賀卡、布置居室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建立更為生動的表象,積累美的經驗,從而領悟美術的獨特的應用價值。
三、迸發(fā)思維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小學美術課程也應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想方設法,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將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出來,并重視對他們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具備將創(chuàng)新觀念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一般會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做一做,讓他們對作品有所領悟。其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能得到培養(yǎng)。在教學“民間竹編工藝欣賞”一課時,我首先將許多竹編工藝品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當那些工藝品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后,我緊接著將介紹竹編工藝的錄像進行了播放,對竹編的制作過程進行了講解。此時的學生早已不由自主地摸索起課前我為他們準備的篾片等材料,饒有興趣地編起來。很快,在他們的手中誕生了一個個“小玩意兒”。他們把它視作偉大的創(chuàng)作,看著他們那份歡喜勁兒,我異常欣慰。之后,我又引導學生比較圖片上的實物和欣賞,并做出相應的評價,學生欣賞著竹編工藝,興趣盎然。在欣賞和創(chuàng)作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fā)了。
四、展示交流評價,深化欣賞效果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欣賞評價這些環(huán)節(jié)也是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在收獲中,學生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進一步得到了鞏固,通過對優(yōu)秀作品的欣賞,多層次的交流,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交往能力和評價能力都能得到培養(yǎng)。我們既要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更要鼓勵學生表露自己的創(chuàng)意,對那些經過努力有了進行的學生作品更要注重適度的激勵評價。泥塑課上,我要求學生用泥捏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飾物或其他的立體造型,其主旨在為了培養(yǎng)讓學生親自體會一下做雕塑家的滋味。在欣賞了許多的優(yōu)秀泥塑作品之后,許多同學躍躍欲試,用自己鐘愛的動物和小飾品憧憬于設計中。我們要珍視學生的靈光一閃,好多學生將原來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改變了,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運用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設計出的立體泥塑別有一番趣味。為了深化評價效果,我們也要注意有意識地騰出盡可能大的時空留給展示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搭建一個有力的平臺。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徐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