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君
摘 要 21世紀課堂改革的一個熱點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老師為學習的主導,讓學生學會學習。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需要,教師也有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在對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的改進過程中,應尊重這種差異,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還要結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殊情況,將學校所在地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作為歷史研究的現(xiàn)成標本材料,讓學生能夠從身邊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真正理解歷史課本中所講述的內容。
關鍵詞 課堂 改進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基礎教改綱要中明確說明了學校在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時候,還要將學校的優(yōu)勢和學生的興趣需要考慮在內,并結合學校當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探索適合本校的課程。這種賦予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更多靈活性的做法,正是素質教育推進下課程改革深化的一種表現(xiàn)。
1 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改革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新時期的課程改革思想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校的責任是讓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fā),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具有的能力,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一旁給予引導和啟發(fā),并給予規(guī)范性的指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會學習、會思考、會解決問題的優(yōu)秀人才。尊重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尊重個體學生的個性特殊性,為學生提供各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堅持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并且給學生選擇所接受的教育內容的權利,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并在課程落實過程中體現(xiàn)出學生受教育的自主性。(2)開放性原則:開放性的原則,在歷史與社會學科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擴展到了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上,將身邊的資源都放到了課堂上,成為學生汲取到有用知識對象,體現(xiàn)出生活中處處是學問的道理。二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相應地作出改變,改變教學方式的單一化和呆板化趨向,更多地體現(xiàn)出開放性的原則。突破以往習慣于教師單一傳授課本知識,將知識體系構建起來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的局限,更多地是開展多種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自主地開展探究、合作,并獲取知識。(3)量力而行的原則: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課堂改革不搞空中樓閣,不以過分追求華麗為目標,而是注重對現(xiàn)有教學條件的利用,巧妙借助校內外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潛力,努力地開發(fā)出實用、可行的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科課程。
2 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改革具體著手點
2.1 從身邊著手,帶領學生觀察自己的家鄉(xiāng)
和傳統(tǒng)課程內容相比,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翻開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課本,可以看到很多適用于教師開展開放式教學的內容,如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生活的社區(qū)”的教學內容,就給了學生和教師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教師要著重于教學手段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知。教師可以從教會學生繪制平面圖著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繪制鄉(xiāng)鎮(zhèn)版圖、社區(qū)圖,并且要求學生標出自己家的位置。而且第四章中教學內容就干脆是“來自家鄉(xiāng)的報告”,這樣,教師和學生的發(fā)揮空間就更大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探究家鄉(xiāng)所處的地域、河流、山脈等自然環(huán)境特點,并探究這些自然環(huán)境特點給家鄉(xiāng)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多些認識,實踐證明,每個學生都學得津津有味,學生不僅沒有對記憶性知識表現(xiàn)出反感,而是對這些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2.2 引導學生了解身邊的歷史文化變遷
許多地方都有祖先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這些遺跡見證著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進步。學生是文明的繼承者,也是文明的傳播者,理應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多加了解。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內容中恰好有這樣的章節(jié),如“回顧中華百年歷程”、“保護身邊的古老文明”、“感悟身邊的傳統(tǒng)”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訪本地的古運河、古書院、古建筑等歷史遺跡,并遍訪民眾,了解當地人們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不知不覺中,就培養(yǎng)了學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
2.3 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問題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并認真進行調查和反饋,如土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還有計劃生育等,這些都是社會上較為常見問題,事關國家基本國策,但是,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又會遭遇各種阻礙。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并在對問題的思考中,增加對國家基本政策的理解。由此來過渡到歷史事件的理解,學生也能夠通過自覺了解事件的背景、內容來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3 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改革發(fā)展趨勢展望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qū)經濟、習俗、辦學條件的差別極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及未來發(fā)展的傾向性都千差萬別。若采用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也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個性、天賦的正常發(fā)展,再加上我國目前處于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各方面都在發(fā)生著重大變革,社會上需用的人才種類也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未來,社會上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的需要量還會繼續(xù)加大。若教學方式上不求改變,還是只用單一的死啃課本的方式來培養(yǎng)人才,勢必會造成社會上人才與需求的脫節(jié),也影響到教育的公信力。新時期課堂改革要從學校的辦學目標出發(fā),從辦學條件和歷史與社會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fā),尊重人的差異,尊重現(xiàn)實,展開多種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個別化學習、研究性學習、選擇性學習還有實踐性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從自身開始思考問題。倡導將開放性的資源進入課堂,使學生能夠拓展發(fā)揮的空間,張揚個性。讓封閉的課堂走向開放,也意味著社會性知識的密度和寬度也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的自覺性也將增強。
4 結語
歷史與社會是一個有著豐富內容的學科,課堂的改進離不開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共同支持。讓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方面成員都參與到課題改革中來,大家齊心協(xié)力,一起合作、探討、反思。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在開發(fā)學科資源的同時,還應對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進行探討,和學生一起展開集體學習、培訓和交流,并最終催生出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教師和學生能夠一起完成課題任務,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殷林松.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創(chuàng)新教學[J].教師,2012(11):93-94.
[2] 鄭少新.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chuàng)新,2012(8):88-89.
[3] 王偉興.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研究性學習初探[J].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09(2):23-23.
[4] 陳自傲.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研究[J].課外閱讀:中旬,2011(1):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