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和聲——維瓦爾第的秘密生活》
(Hidden Harmonies: The Secret Life of Antonio Vivaldi)
Roman House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安德烈·羅密金(André Romijn)
縱然書名有些獵奇,但這本講述作曲家維瓦爾第生平的書仍然具備了一絲不茍的考證態(tài)度。今天,維瓦爾第的音樂在餐館、商業(yè)中心甚至電視廣告里隨處可聞,不過你是否知道,作曲家二十多歲之前一直接受著神職教育,并準備以此為職業(yè)嗎?你知道他最初開始搞音樂時,是威尼斯一家孤兒院的小提琴教師嗎?你又是否知道他還擔任過好幾年劇院經理,并將自己的許多歌劇搬上了舞臺?如果對這些問題還覺得陌生,那么你很有必要讀一讀這本《維瓦爾第的秘密生活》。
本書所講述的,其實遠遠不止這些。它還談到了維瓦爾第與十六歲意大利女歌手安娜·泰謝·吉羅(Anna Tessieri Giro)的情史,甚至研究了作曲家死后被草草埋葬在維也納圣查爾斯教堂貧民公墓的傳聞是否準確。書名《隱藏的和聲》即是在暗示,在音樂大辭典里關于維瓦爾第的正式描述背后,潛藏著多少豐富多彩、值得挖掘的內容。你甚至可以跟隨著維瓦爾第的行蹤,在大運河的沿岸親歷當年的威尼斯狂歡節(jié),去佛羅倫薩探訪豪華的巴洛克式皇宮,或是去布拉格一睹熙熙攘攘的歌劇院。末了你一定會感慨:這是一個多么熱鬧、古怪又充滿矛盾的十八世紀??!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維瓦爾第的“別傳”,不如說是一本匯集了各路作曲家、閹伶歌手、頭牌女高音、國王、皇宮貴族以及羅馬帝國內蕓蕓眾生的意大利版“清明上河圖”。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龐大社會的興衰,最后都在維瓦爾第一個人的身上淋漓盡致地映射了出來。
《雙簧管》(耶魯樂器叢書)
耶魯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作者:杰弗里·布杰斯(Geoffrey Burgess)、布魯斯·海恩斯(Bruce Haynes)
雙簧管的前身之一被稱作肖姆(Shawm),據說它起源于印度,十七世紀傳至法國后被改造為了現代的雙簧管的雛形。這本《雙簧管》從它的起源一直說到了二十一世紀,包括它的形制上有過哪些變遷,有哪些作品是特意為它譜寫的,以及音樂史上那些最出名的雙簧管演奏家等,洋洋大觀,豐富多彩。本書有兩個吸引人的地方:一個是將二戰(zhàn)后的那些先鋒派雙簧管作品,比如吉勒特(Fernand Gillet)、古森斯(Leon Goossens)和霍利格(Heinz Holliger)等人的大作,放到了與古典、浪漫時期的作品同等的高度,讓喜愛現代音樂的讀者有料可讀;其次就是書中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圖和詳盡的索引,雙簧管在繪畫、文學中的露面也成為了有趣的話題。
《單簧管》(耶魯樂器叢書)
耶魯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埃里克·霍普里希(Eric Hoeprich)
單簧管作為獨奏樂器、樂團樂器和室內樂一員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它和雙簧管一樣,也經歷了多階段的變革。作者霍普里希先是一絲不茍地探討了單簧管在巴洛克時期的主要用途,接著講述了從十七世紀末到貝多芬的早年這個階段,單簧管結構上有了重大改進,使演奏曲目大為豐富。而十九世紀可謂是單簧管的黃金時代,一大批優(yōu)秀的獨奏家應運而生,演奏風格也愈加精巧、復雜和靈敏,在明快的法國學派和追求渾厚的德國學派之外,像羅扎諾夫(Sergei Rozanov)這樣的重要教育家讓近代俄國學派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單簧管與雙簧管的一個區(qū)別在于,它在世界民族音樂,特別是爵士音樂中的地位更重要,為此作者特別留出了篇幅重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