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月
【摘要】宋詞,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最唯美的藝術形式,在我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無數(shù)宋代詞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寫過夢,寄托了自身很多感情于其中。本文試圖通過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探討“夢”意象在宋詞中的表現(xiàn)形式,進而全方位地詮釋其所包蘊的豐富含義。
【關鍵詞】夢;宋詞;意象;群組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宋詞中有無數(shù)寫到夢境的地方,很多詞境也就是夢境,這并非偶然。宋詞和夢之間,有著很多的共通性,甚至可以說宋詞是中國古代最具有夢幻色彩的文學樣式。
(一)以夢寄托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宋朝戰(zhàn)爭不斷,金國不斷挑起事端,北宋在動蕩中滅亡。遷到南方后,成為南宋,戰(zhàn)爭依然不斷,金國屢屢騷擾,南下侵略,但是宋王朝卻為保存自身利益,一再忍辱求和。這讓民眾處于屈辱的境地之中,成為民眾心中的傷疤和痛處。他們想殺敵報國,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不容他們如此,他們根本無法行動。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把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無奈付諸詞作,在夢中殺敵報國,收復失地。
在宋代文人中,以夢寄托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的典型代表非陸游和辛棄疾莫屬。陸游和辛棄疾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作和詞作,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和夢有關。大概的內容是回憶自己的軍營生活和戰(zhàn)爭生活,顯示出自己報國殺敵、收復河山的報復與希望,同時表達出壯志難酬的無奈和感慨。他們無法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自己殺敵報國的希望,只有把收復失地的意圖,寄托給不能實現(xiàn)的幻夢。這也許是對他們詞作的最好理解。如陸游《夜游官》:
雪曉清茄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漪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抖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翼雖殘,心未死。
此詞題作“記夢寄師伯渾”,作于乾道九年之后。此前,陸游在南鄭隨四川宣撫使王炎參加過為收復長安而進行的小型戰(zhàn)役。乾道八年底,孝宗突然改變決定,在長安唾手可得的情形下,陸游被調離。彼時陸游已年近五旬,卻仍然在夢中想念南鄭軍中生活,但詞中已流露無限怨憤之情。
再如陸游《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龔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淪州。
此詞作于淳熙十六年后,當時陸游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仍然時時回想南鄭從軍之事?!?塵暗舊貂裘” 即借用蘇秦說秦,黑貂裘弊的典故,指出自己在南鄭抗敵無功而返。此時年事已高,自覺復國希望渺茫,故悲怨之情愈來愈重,乃至于泣下沾巾。
在陸游的詞中有報國殺敵的豪情,但更多的是對國土淪喪的痛心和壯志難酬的無奈。江山如夢,故國如夢,這夢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統(tǒng)一中原的向往。眼看著故國江山被外族蹂躪,統(tǒng)治者卻只是一味茍安,恢復中原的希望一點點破滅,也只有在夢中能見到中原統(tǒng)一,實現(xiàn)終生的夙愿。
和陸游一樣,辛棄疾同樣是一位畢生以殺敵衛(wèi)國為己任,卻無法如愿的詞人。南渡之后,卻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與推擠,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卻得不到重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本領。他也有很多紀夢的詞作,將自己的抱負與無奈付諸詞作。如辛棄疾《水調歌頭》: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
這一切,無不是詞人們現(xiàn)實遭遇和心境的一種變形表現(xiàn)。
宋詞中與夢有關的這一類作品,是特殊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造成的,它們集中表達了宋代文人面對政治黑暗、國運衰微的現(xiàn)實,內心深處強烈的缺憾感。
(二)借夢感嘆世事難料,人生無常
宋代處于中國歷史上由盛而衰的封建社會后期,政局動蕩不安,在版圖、國力和軍事方面遠遠不及唐代。身處于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的心態(tài)相對于前代文人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他們在積極參政、關心國事的同時,并沒有忽略對自身的關注與思考。尤其在政治仕途上遭受挫折之后,大多文人開始轉向對個人命運的探索,并且注重自己內心世界的變化,反應在作品之中也就更多地表達自身對人生、對生活的態(tài)度與想法。表達這種感慨此作品并不少見,如蘇軾的《赤壁懷古》: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慈∶碱^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這首詞也是作于蘇軾遭貶時期,他一再以夢寓人生,既感嘆人生之短暫與命運之多變,也感慨命運如夢般難以預知與把握。類似的感嘆在其他詞人的作品中也可見到,如韋驤的《菩薩蠻》:
瓊杯且盡清歌送,人生離合真如夢,瞬息又春歸,回頭光景非。香噴金獸暖,歡意愁更短。白發(fā)不需量,從教千丈長。
人的一生聚散無數(shù),一切都無法預料和控制。轉眼間,春已來到,又是一年,驀然回首,已不復昨日光景。聚散離合真如一場夢,短暫而又迅速,而何時再聚又無從知曉,恰如夢之難以預知。
夢的短暫性和難以把握的特性,和世事的無常難料如此相似,以致許多詞人在作品中反復寓人生之無常于夢境之中。又如晏殊的“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王沂孫的“當時無限舊事,嘆繁華似夢。如今休說”。在這些詞作中,詞人無不借夢以表達自己對世事的感慨與無奈,也許只有這個象征著多變易逝而又美麗模糊的“夢”字,才足以抒發(fā)詞人心中無限的感慨。
(三)以夢寄相思、寫戀情
占據(jù)宋代詠夢詞最大比重的當屬離別間阻、相思成夢一類作品?!霸娗f詞媚”、“詞為艷科”的詞體言情特質,在詠夢類作品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這絕非偶然。和詩文相比,詞體的政教性、道德性大大減弱,但抒情性、娛悅性反而大大增強。社會思潮、時代心理孕育的個體生命意識、愛情意識空前覺醒,使詞成為更為個人化、內向化的嶄新形式。男歡女愛、傷離恨別、思戀怨慕等不便于在詩文中表達的內容,找到了詞這一理想的載體與寄托。這樣,以言情為己任的宋詞,就必然要涉筆于夢的領域,致力于夢境的開拓,于是一大批詠夢詞便應運而生。表現(xiàn)男女相思之夢的這些詞作,抒發(fā)的正是宋人內心世界中最為纏綿隱秘,最為堅貞執(zhí)著,也最為凄涼美麗的感情特質。
在宋代詞人之中,夢是他們真情流露的思想園地,因為現(xiàn)實中有許多話不能而且不敢言,在詩中,有很多內心情感無從抒發(fā)與表達,所以詞中的一個個夢顯得如此真實動人。夢是多變而又易逝的,但正由于它的這個特點與文人的諸多感慨與追求相吻合,使得它所蘊含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因此受到更多文人的青睞。他們在詞中一遍遍的提起夢,寫到夢,春夢、秋夢、午夢、愁夢……它們在不同的詞人中有著不同相同的含義,但它們的美麗與真實卻是不容置疑的。了解它們所包含的內容,更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詞本身及詞人的理解,當然,對其更深的含義,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地思索與探討。
參考文獻:
[1]陶汝崇.宋詞中“夢”的意象分析[J]. 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4:21-23.
[2]況周頤.蕙風詞話[M].1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58-160.
[3]高華平.中國文化典籍選讀武漢[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