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穎子
作者簡介:陳晨穎子,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2012級經濟法研究生;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摘要:司法鑒定制度是我國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司法制度的產生和演變密切相關。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下文中簡稱決定),這一決定的出臺,將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浪潮推向高潮,在此基礎上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設置司法鑒定機構,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校設立司法鑒定機構的數(shù)量劇增。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看到高校司法鑒定的優(yōu)勢,還要看到它的不足,筆者立足與此,對我國司法鑒定制度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論證。
關鍵詞:高校司法鑒定;鑒定機構;司法鑒定制度
一、我國司法鑒定機構設置改革的原因
我國的司法鑒定體制一直存在著某些不合理因素,在2005年《決定》通過之前,我國的司法鑒定機構設置存折著比較復雜的缺陷,具體而言,在當時司法鑒定機制中,司法鑒定機構主要包括五類:首先,是在公檢法機關設置的鑒定機構,其次是司法行政機關內置的司法鑒定機構,第三是衛(wèi)生行政部門設立的司法鑒定機構,第四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經批準設立的司法鑒定機構,第五是政府部門指定的醫(yī)院。①從以上我國的司機鑒定機構基本設置結構來看,我國司法鑒定機構的設置體系是在公、檢、法為主的基礎上加之高校、科研院所設置為輔助的模式,當然由于科研、技術以及人員配置以及其他等等不特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公檢法”機關幾乎壟斷了我國的司法鑒定工作,其他輔助機構形同虛設。
正是基于這一系列原因的存在,我國在2005年出臺了推動我國司法鑒定大改革的新《決定》,這為我國司法鑒定機構的改革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法律依據(jù),使得我國的司法鑒定制度適應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具有了我國獨有的司法鑒定特色。如對證人出庭作證、專家證人以及鑒定的啟動模式方面做了相關規(guī)定,而全國人大常委出臺的《決定》中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明確統(tǒng)一與確立我國司法鑒定體制,《決定》規(guī)定:偵查機關可以設置鑒定機構,但是其業(yè)務范圍僅僅集中在公檢法機關內部,其不得向社會從事司法鑒定服務,同時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將無權設置鑒定機構。這一決定的如此規(guī)定,促使我國司法鑒定機構的內部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革,作為輔助角色的高校、醫(yī)院、科研機構等可以設置司法鑒定機構的群體,在新《決定》的立法新思想指導下,重新啟動與完善其自身的司法鑒定素質與相關能力。
二、高校鑒定機構設置的現(xiàn)狀
我國司法鑒定資源短缺,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司法鑒定人才的短缺。由于司法鑒定屬于特定行業(yè),其業(yè)務能力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科學性,這種特殊要求也決定了司法鑒定的獨立性,而在輔助角色中的高校司法鑒定機構及其鑒定人員,由于所處環(huán)境以及涉及的利益關系較為獨立性,故而其可以更為科學的進行鑒定并保持中立的角色。
但是高校鑒定機構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首先,高校機構數(shù)量龐大,發(fā)展參差不齊。2005年《決定》的實施將我國高校司法鑒定事業(yè)推向了發(fā)展的高潮。據(jù)司法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07年底,209所高校設立了鑒定機構,但是經過幾年的運行,由于發(fā)展速度不同,各種矛盾的逐漸顯露,各大高校司法鑒定機構的差距也逐步拉開,而且由于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問題層出不窮,很難做強做大。其次,雖然高校設立鑒定機構的數(shù)量很多,但是新型門類的鑒定機構卻遠遠不足。我國的高校鑒定機構大部分是以法醫(yī)、物證、聲像資料“三大類”為主,但是傳統(tǒng)的鑒定機構根本不能滿足如今訴訟的需要。只有鑒定機構多元化,即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都有符合法定資質的鑒定機構,才能滿足鑒定各類證據(jù)的需要。然后,司法鑒定、教學、科研任務不能并重,質量不高。因為高校的鑒定機構普遍都是校內的老師兼職鑒定人或外聘兼職鑒定人,由于他們往往把精力放在主業(yè)上,因此當他們的本職工作與鑒定工作相沖突時,就會使很多鑒定工作無法完成或者質量不高。最后,高校設施先進高端,但是未能完全實現(xiàn)資源共享。許多高校鑒定機構并不真正具備鑒定所需要的某些儀器設備,這些儀器只是分散于高校的各個院系之中,并不能為鑒定工作所用。而且就算擁有一些高端的儀器,也會因為競爭或者其他政策的原因不愿意貢獻資源。
三、高校設置鑒定機構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高校設置鑒定機構存在這些許問題,在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之上,其設置的必要是存在,大致如下:
(一)培養(yǎng)后備人才,有助于提高鑒定人員素質
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雄厚的師資力量、深厚的學術基礎、科學合理的學術團隊保障了鑒定人員整體素質上的優(yōu)勢。2006年我國中級職稱及其以下的司法鑒定人占我國司法鑒定人數(shù)總和的56.7﹪,想要擺脫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大力培養(yǎng)后備人才,高校是司法鑒定人成長的搖籃,是鑒定人員的輸出設備,高校的司法鑒定工作的發(fā)展直接影響未來我國司法鑒定人員的水平。
(二)教學與鑒定結合,資源共享,以提高司法鑒定水平
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得訴訟中涉及的大部分專業(yè)知識不為人所掌握,因此需要用鑒定的方式進行。高校擁有大量的專業(yè)技術以及比較高端的設備,高校也可以在充分利用這樣資源的基礎上開設司法鑒定的課程,不僅可以緩解社會鑒定資源的短缺,還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且建立相應的實驗室,比社會上其他的實驗室更有示范作用,也能使教學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提升整體素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三)公正公開,有利于提高司法鑒定公信力
在公、檢、法三機關壟斷鑒定的格局下,各類鑒定機構在鑒定人員的資質上以及鑒定程序、鑒定標準上各自為政,缺乏全國的統(tǒng)一管理。特別是公、檢、法三機關在司法鑒定上自偵自鑒、自訴自鑒、自審自鑒,重復鑒定,不僅造成國家資源上的浪費、還浪費了申請鑒定的人的時間和金錢,甚至還損害了辦案機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但是作為高校老師,大多數(shù)教師都有較強的原則性,人品相對有保障,信譽度也高,這樣就決定了教師隊伍能夠很好的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有利于我國鑒定公信力的建立。
參考文獻:
[1]霍憲丹、郭華:《中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與發(fā)展范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郭華:“國外鑒定制度與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關系”,《中國司法》2011年第1期。
[3]霍憲丹、郭華:“建設中國特色司法鑒定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國司法鑒定》2011年第1期。
注解:
①郭華:“國外鑒定制度與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關系”,《中國司法》2011年第8期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