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妲
摘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積極引導,通過設(shè)疑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拓展練習,強化訓練,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從而自主、創(chuàng)新地學習。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 教法探索
現(xiàn)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學生“學”;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學生如何學習,從接受學習到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學習方式的根本轉(zhuǎn)變,是新形勢下教育教學中的重大改革。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lǐng)悟?!币虼耍Z文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近兩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積極探索“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結(jié)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wù)勁囵B(yǎng)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積極引導,通過設(shè)疑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生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而質(zhì)疑則是訓練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重要手段。我在“自主學習”教法實踐中分三個階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1.在每一課學習前,提前設(shè)疑,引導學生做好功課預習。如在學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時,我向?qū)W生提了這樣幾道問題:董存瑞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怎樣炸暗堡的?結(jié)果怎么樣?產(chǎn)生疑慮后,學生普遍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在每一課學習中,適時提問,引導學生掌握課文重點、難點。如教學《鸕鶿》一文,在學到鸕鶿捕完魚后,漁人揀些小魚拋給鸕鶿吃這段內(nèi)容時,我問學生:“鸕鶿為漁人捕魚時,為什么自己不吃呢?”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學的興趣,都爭著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強了學習效果。
3.在學完每一課后,繼續(xù)設(shè)問,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如在學完《盧溝橋的獅子》后,我以向?qū)W生提了幾個問題:“盧溝橋的獅子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沒有被毀壞,還是完好無缺嗎?現(xiàn)在的盧溝橋是個什么樣子?”同學們各抒己見,意見不一,于是我建議他們有機會親自去盧溝橋看看,回來寫一個調(diào)查報告,結(jié)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學習效果。
二、教會學生學習,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無疑為課堂教學指明了路子,我們最終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能自主、創(chuàng)新地學習。在這方面,我主要教會學生四種學習方法。
1.教會學生通過工具書等解決問題。對于課文中要掌握的生字、多音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詞典解決,并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另外,我還讓學生通過查閱一些相關(guān)輔助學習資料等,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教會學生通過閱讀解決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閱讀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學生讀得準確、流暢、有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品味文中的好詞佳句,達到對部分段落熟讀成誦的目的。我給學生提供了默讀、小聲讀、放聲讀等選擇,讓大家自由選擇,以達到各自的最佳效果。
3.教會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一般問題,我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對于自己思考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我讓學生在各自小組內(nèi)共同討論,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疑問;對于小組仍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在全班范圍內(nèi)討論解決。
4.教會學生通過觀察解決問題。百聞不如一見,大量的感性材料,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觀察的方法,可以到生活中去,也可以借助電教手段。如在教授《鸕鶿》一課時,學生對鸕鶿為漁人捕魚而自己不吃感到奇怪,我便讓他們看錄像,從而使大家明白了:原來鸕鶿的喉囊下方被漁人用繩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去。等捕完魚后,漁人再解開繩子喂它們吃魚。
三、拓展練習,強化訓練,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教學。學生有了學習方法,還應轉(zhuǎn)化為一種能力。因此,教師應設(shè)計多種形式的靈活訓練,促使學生將學到的方法轉(zhuǎn)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以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zhuǎn)化和延伸。
1.將學法運用于閱讀訓練中。如在學習《鸕鶿》一課后,我給學生安排了閱讀練習,讓他們根據(jù)課上學到的分段方法,給幾篇短文分段,寫出段意,并找出文中比喻句,使學生鞏固、拓展學習成果。
2.將學法運用于習作訓練中。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后,為了強化該課學習重點,特別是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方法,我及時布置學生觀察一種小動物,看它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特點。學完課文后,我先讓學生各寫一篇短文或一個片斷,介紹自己觀察的小動物。然后,讓學生在班里朗讀自己的作文,其他學生進行評議。最后評選出精彩的篇章或片斷。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很快掌握了按事物特點進行習作的技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提前設(shè)疑,適時提問,變“硬輸硬灌”為“善疏善導”,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切實教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地學習。要變“機械練習”為“拓展練習”,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方法轉(zhuǎn)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以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和延伸。
參考文獻:
[1]張洪良.小學語文課堂拓展練習教學改革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9(02).
[2]哈德斯.努力創(chuàng)設(shè)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平臺[J].甘肅教育,2009(10).
[3]趙家駿.創(chuàng)建與利用網(wǎng)上教育資源庫的新突破[J].中國遠程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