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科
[摘 要]:在基本摸清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基礎上,開展馬鈴薯錳肥試驗,確定錳元素肥料適宜用量,對于進一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鈴薯 錳肥
一、基本情況
崇信縣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南部,北緯35°1′–35°25′,東徑106°50′–107°10′之間,總土地面積850平方公里。地形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海拔高度1085.4—1728米,屬暖溫、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qū),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9.7℃,無霜期150-180天左右,平均175天,有效積溫3251℃。光照充足,全年日照2305.6小時,降雨量500—600毫米。有耕地面積37.2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年總播種面積42萬畝以上。
二、供試材料及設計
1.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選用優(yōu)質高產新品種早白一號,錳肥選用硫酸錳。
2.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0水平(空白對照);處理2:1水平,每畝施用硫酸錳1.75公斤;處理3:2水平,每畝施用硫酸錳3.5公斤。試驗沒設置三次重復。田間試驗中各處理的氮、磷、鉀化肥用量采用本縣測土配方施肥推薦用量和施肥方式:施用尿素(46%)30公斤/畝(其中:30%做基肥,70%做追肥),過磷酸鈣50公斤/畝(全部基施),草木灰210公斤/畝(全部基施)。小區(qū)四周社2米以上的保護行,小區(qū)四周社0.4米的操作行。
三、試驗實施
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選擇錦屏鎮(zhèn)新集村朱治合的承包地,東經107°:57′:916″,北緯35°:17′:172″,海拔1072m,地面平坦,屬新積土類,多年平均降雨量507㎜,年蒸發(fā)量1453.3㎜,常年無霜期188天,試驗地前茬為玉米,土壤肥力水平為中肥力。
2.土壤樣品采集
試驗前使用不銹鋼工具,用蛇形取樣法,采集試驗地耕層0—22cm的基礎土樣,混合樣由15個采樣點組成,采樣器垂直于地面,每個點的取樣深度及重量均勻一致,土樣上層下層的比例也相同,取樣量不少于2kg,詳細填寫了測土配方施肥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表、農戶施肥情況調查表。
3.試驗田間擺布
試驗的三個處理安排在一個6×40米的塑料大棚內,茬口選擇早春茬,前茬為玉米,棚兩側各設0.4米緩沖行,處理1和處理2之間設0.4米寬的操作行,處理1、處理2和處理3之間設0.4米隔離行,棚口兩端各設0.4米緩沖行。處理1面積為2.6米×19米=49.4㎡,處理2面積為2.6米×19米=49.4㎡,處理3面積為2.6×38=98.8㎡。
4.地膜、肥料、種子準備
試驗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地膜選用幅寬1.2米的超薄地膜,準備6公斤/畝;基肥包括尿素、磷肥和草木灰各小區(qū)均勻撒施;根據試驗設計和小區(qū)面積計算各處理每小區(qū)硫酸亞鐵用量。并由他人對計算結果進行復核。用電子天平分別稱出各小區(qū)的硫酸亞鐵用量,分別裝入塑料袋中,在袋上寫明小區(qū)號和處理名稱,以備施用。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早白一號,在播種前一周進行了種子篩選和晾曬,以提高種子的質量和發(fā)芽整齊度。
5.播前整地覆膜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深耕翻土,耕后及時耙耱保墑。做到表土疏松,地面平整。2012年2月10—15日搭建大棚和扣膜,整地、施肥時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細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防治蟲害。3月24--28日按照擺布圖準確劃出各小區(qū),將稱量好的基肥放置在各小區(qū)的標牌旁,經核對無誤后,由一人均勻施入各小區(qū),然后按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對各小區(qū)起壟、覆膜,其中:處理1和處理2各起壟2個×19米,處理3起壟2個×38米,最后關閉風口進行土壤蓄熱。
6.移栽及田間管理
從3月5日開始對馬鈴薯種子進行挑選、晾曬和切塊,3月12日用草木灰拌種后,用棚膜覆蓋進行催芽,于2012年3月18--20日用開孔器直播,一壟雙行,穴距45厘米,于5月6日選擇晴天上午澆一次出苗水,6月16日給各小區(qū)按試驗方案追施尿素,生育期內其它管理措施相同,按時放風、保溫、澆水和植株調整,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害,適時采收等,每次采收按小區(qū)登記鮮果產量。
四、試驗結果及分析
1.試驗結果
各處理結果平均值
2.結果分析
從馬鈴薯鮮果產量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3個處理間存在差異,說明馬鈴薯施錳可以增產。而且在施錳量為1水平,即畝施1.75公斤時產量最高,達到畝產量3440.9公斤,畝增產72.3公斤,增產率2.15%,繼續(xù)加大施鐵量到3.5公斤/畝,產量并沒有成正比增加,畝增產只有38.2公斤,增產率1.13%。
五、試驗結論
硫酸錳施用量在1.75公斤/畝時,馬鈴薯經濟性狀及產量較畝施3.5公斤略有優(yōu)勢,也就是說畝施硫酸錳1.75公斤/畝更為經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