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雙
無論是200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還是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都始終如一地提出這樣一個理念:我們數學的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應關注學生的終生成長,應指向學生的數學發(fā)展。從這一點看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循著學生情感的基點,關注學生生命的體驗,把握學生數學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呈現數學的精神。
一、數學氛圍的營造,應能誘發(fā)出學生的情感認同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每個成長過程的兒童,他們的腦海里都已生成一個較為原始的認知圖式,當他們碰到、看到、想到一些事物或一些想法后,他們總是先在這個原始的認知圖式中找到“接納”的基點,然后再存儲于大腦之中。從這一點看來,凡是與學生的原始認知圖式有關聯的事物、想法都容易被兒童接受。這種現象對我們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如果我們的教學只是按照書本知識的邏輯進行傳授的話,這些知識就有可能因與學生“認知圖式”的陌生,而使學生感到吃力。為此,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營造適合兒童的教學氛圍,并盡可能誘發(fā)他們的情感認同,從而使學生輕松自在地進行學習。
例如:《時、分、秒的認識》的教學。為了讓“時、分、秒”等有關時鐘的知識輕松有效地進入兒童的世界,我在教學時,將其編成一組與兒童生活緊密關聯的形象:時針,矮胖子;分針,高富帥;秒針,細腰妹妹。當學生認識了“時針、分針、秒針”所賦予新的形象后,我再引導學生分別觀察它們的“運動”情況?1.觀察比較時針與分針的“運動”:“矮胖子”走1大格時,“高富帥”卻要走1圈,可見,“高富帥”是平時經常鍛煉的結果——它走得快,矮胖子卻是“懶”的下場。2.觀察比較分針與秒針:“高富帥”走1小格時,“細腰妹妹”卻要走1圈;“高富帥”走1大格,“細腰妹妹”卻要走5圈,你們看,秒針平時最注意鍛煉身體,而且最為勤快,所以她長得最苗條。這樣,將難以理解,以及與兒童世界關聯性不大的內容變成他們樂于理解、便于理解的內容后,就會因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基點而欣然接受。
二、數學操作的實踐,應能關注到學生的真實體驗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人類原始智慧的發(fā)展中找到這方面的佐證,因為有了勞動,人類才創(chuàng)造工具;因為有了合作,人類才產生語言……為此,在我們進行教學時,應充分地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充分地關注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體驗,從而讓他們在實踐操作過程生成智慧。
例如:“圓的周長”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形象且深刻的“圓周率”的認知,我在教學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演示法,而是由學生進行實驗推演:首先讓學生準備“實驗”的工具——三個不同面額的硬幣,一塊平整的橡皮泥,一個標記筆。其次,讓學生分別用三種不同的硬幣在橡皮泥上沿直線滾動一周,并記錄滾動的長度。再次,讓學生分別測量三種硬幣的直徑。最后,引導他們針對這三種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動手性,關注了實驗的可操作性,所以學生在這次探究活動中都能真實地獲得關于“圓周率”的認知。
三、數學時空的拓展,應能把握住學生的探究節(jié)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這種欲望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別強烈?!币虼?,當我們帶領學生在數學的天空翱翔時,我們不能急于“公布”答案,而應該等一等學生,激一激他們,讓他們先行在知識的世界觸摸,讓他們滿足,讓他們激動。
例如:“運算定律”的拓展。小學數學離不開運算,運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運算規(guī)律,就會拖數學的后腿,況且運算世界里有著非常奇妙的“奧秘”。為了讓學生有效地把握運算規(guī)律,我在教學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與關注他們探究的節(jié)奏:當學生從加法、減法、乘法的運算中獲得“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等規(guī)律后,我問學生怎么沒有“除法律”的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地投入研究之中。當有的學生囿于“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的世界而無法超脫時,我引導學生到除法的世界里去。這時,有的學生豁然開朗,一下子發(fā)現除法有“商不變”的性質——A÷B=(A×或÷c)÷(B×或÷c),其中B不能等于0,C不能等于0。在整個探究、串聯的過程中,我始終將自己當作一個引領者、巡視者,始終讓學生扮演探索者、發(fā)現者,只因有效地把握住學生的探究欲望與節(jié)奏,所以學生們都能很好地習得相關知識與技能。
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循著學生的脈動,才能演繹應有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楚州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