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師道中國

2013-04-29 16:43:42吉林炎黃國學書院評論員
南北橋 2013年8期
關鍵詞:師道賢才先賢

吉林炎黃國學書院評論員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單親家庭、組合家庭、隔代教育以及許多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導致厭學、棄學、離家出走、人格缺陷等“問題學生”越來越多,如何教育轉(zhuǎn)化、挽救這些“問題學生”,如何使他們愿學、樂學?是對當今教師提出的重要課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關鍵詞】師道 先賢 教育 賢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15

“師”,泛指老師、教師。唐代韓愈《師說》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處熓侨祟愃枷牒途竦膫鬟f者。傳播知識、教書育人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因此,一個偉大的教師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皫煛迸c“道”密切結(jié)合?!暗乐妫瑤熤?。”這是闡述作為教師的基本標準,指的是一個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暗馈笔恰皫煛贝嬖诘幕A和前提條件,“師”與“道”不可分離。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jié),從此以后,教師便有了自己的節(jié)日。

一、古圣先賢論師道:

(一)孔子及《論語》論師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儒家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封為“大成至圣先師”、“萬世師表”??鬃舆€是中國師道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踐行中國師道的楷模??鬃拥慕逃碚摵徒虒W方法,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許多內(nèi)容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孔子認為,通過興辦教育可以對國家和個人,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作用??鬃犹貏e重視學生思想品格和倫理道德教育,并將其放在首要地位?!墩撜Z》多次提到要致力于培養(yǎng)“士”、“君子”、“成人”??鬃犹岢侨视虏⑴e,而以仁為中心,他的教學內(nèi)容相當多的也是以道德教育為統(tǒng)領。關于這一點,《論語·學而》篇中講得就更明確了:“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龅竭@些之后,有多余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指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只要帶一束“干肉”作為“學費”,有志于學,都可以收為弟子,施以教誨。它沖破了此前學在官府、只有少數(shù)富家子弟和官宦闊少才享有受教育權利的樊籬,以實際行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倡導平民教育。孔子這種不分華夷、無論貴賤、廣收學徒的做法,滿足了社會的需求,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也顯示了一個偉大教育家的寬廣胸懷。

孔子首創(chuàng)“啟發(fā)式”教學?!墩撜Z·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即學生必須要有疑問,然后老師才加以引導。此外,孔子還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己推人,取譬喻義,學思并重,由博返約等多種誘導方式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鬃舆€要求弟子學思結(jié)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并且要做到學以致用。

孔子曾提出“為政在人”、“舉賢才”的主張。子夏用“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對孔子的教育目的加以概括。即做官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人應該被授予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治國安邦的賢能之士??鬃诱J為,子路果敢大膽,子貢通達事理,冉求多才多藝,從政都不會有什么問題。公冶長可以讓他到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管理軍費,公西赤可以在朝廷上辦理外交事務,接待來訪賓客。

(二)墨子及《墨子》論師道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占據(jù)教育主導地位的有兩大學派:“世之顯學,儒墨也?!彼鼈儗χ腥A文明的發(fā)展,對開啟民智、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墨子認為,以“耳目之實”獲得的直接感覺經(jīng)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見、所聞為依據(jù)。墨子以他的認識論為出發(fā)點,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大力興辦教育。他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兼愛”的社會。他一生的活動主要是“上說下教” ,門下弟子眾多 ,通過一種民間秘密結(jié)社性質(zhì)的組織 ,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他的教育思想不像孔子那樣系統(tǒng)完整,但他所提出的許多主張是相當深刻的,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

主張造就“兼士”。墨子認為,作為一個以天下為務的人才,不僅要有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兼愛”天下的道德境界?!赌印ど匈t上》提出了所要造就的“兼士”要達到三個標準:一是“厚乎德行”,二是“辯乎言談”,三是“博乎道術”。同時,他還要求墨家弟子做到“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彼麖娬{(diào)學生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心憂天下的道德素養(yǎng)。

墨子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他根據(jù)社會分工的不同,把教學分為農(nóng)學、紡織學、手工學、機械學、建筑學、商業(yè)學、軍學等,涉及的面非常廣泛。同時根據(jù)弟子接受能力的不同,又分為優(yōu)等生、中等生、末等生。墨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根據(jù)教育對象個性、愛好、志趣的差異,挖掘弟子潛力,發(fā)揮弟子特長,分別施加教育。

(三)《大學》論師道

《大學》原為《禮記》第42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編次章句。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經(jīng)”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jīng)”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認為:“《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二程百般褒獎宣揚《大學》,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因此,《大學》被認為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古代大學的教科書,是儒家關于教育的綱領性論著。

“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靶旅瘛保侵缸屓藗兏锱f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罢\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靶奚怼?,就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zhì)。“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爸螄教煜隆?,是談論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得到眾人的支持就會得到國家,失去眾人的支持就會失去國家。

(四)《學記》論師道

《學記》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著作《禮記》49篇中的一篇,全文共20節(jié),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nèi)容豐富、精辟、深刻,被認為是中國和世界第一部教育典章制度專著。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師道觀的思想內(nèi)涵

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師道”可說是其中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深入研究古代的“師道”,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這對今天的教育實踐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對《中庸》中的“率性之謂道”的“道”字解釋說:“道,猶路也?!薄叭沼檬挛镏g,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彼^“師道”,就是指教師應走的道路或當行的道理。師道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師道是指興辦教育的理念和規(guī)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義,教育的內(nèi)容、原則、方法等。狹義的師道則是指做老師的原理和規(guī)律,包括怎樣當老師、怎樣開展教學、怎樣進行德育、怎樣為人師表等。

我國古代的“師道”與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師德”有所不同。在內(nèi)涵上,“師德”一般表示為師者所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而“師道”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為師者所應具有的內(nèi)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師德”主要指教師所應具有的職業(yè)道德,而“師道”除了指教師的這種職業(yè)道德之外,還包括了他們所應具有的職業(yè)知識、技能和職業(yè)能力等。

我國古代,“師道”的首倡者是開儒學之先,立道統(tǒng)之始的“至圣先師”——孔子。孔子之后經(jīng)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斷繼承和發(fā)揚,逐步形成為傳統(tǒng)。我國古代“師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師們倡導和實踐,為當時廣大教師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義的為師理想、風范和行為的總括。

古代“師道”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志存高遠,樂道自得

這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名儒大師們所極力推崇,并廣為師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它依次分為識道、志道和樂道三個層次。所謂“識道”,即對教育作用和教師職業(yè)的認識?!抖Y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說明教師職業(yè)極為重要?!疤煊酉旅瘢髦?,作之師?!边@里把君師并稱了。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闭J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正禮”,“禮者,之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

古代教育家們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教育和教師,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事業(yè)心和誨人不倦的責任感,勉精勉進,立志于教育。宋人張載對“志”作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志道”。

“樂道”,這是“師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識道之謂真也,志道之謂善也,及至樂道才算是盡善盡美了。這方面,孔子為后人樹立了極好的榜樣。終其一生,他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一部《論語》談到“樂”的就有40多處,卻不見一個“苦”字。其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鬃舆€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人生之最高境界也莫過于不惑、不憂、不懼,坦坦蕩蕩、樂道自得。

(二)嚴師重道,師道尊嚴

“師者,人之模范也?!惫糯皫煹馈睒O重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孔子認為:教師必須有“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荀子則提出:教師除了博學外,還必須具備四方面的基本條件,即尊嚴莊重,經(jīng)驗豐富而有威信,講解條理分明而不陵節(jié),精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豐富卓越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技巧?!吨杏埂窂娬{(diào)教師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為此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學記》中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董仲舒關于治國的三大文教政策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置明師”,只有那種“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者”才能被選為師。韓愈強調(diào)教師必須“聞道在先”,“術業(yè)有專攻”。朱熹主張教師應有“德行道藝之實”??傊?,古代“師道”要求教師既要德行堅定,又要術業(yè)有專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踐其行;還要日精月進,不斷獲取新知,并將此作為嚴師重道的基礎。

嚴師和重道是相輔相成、互相結(jié)合的。嚴師須重道,而重道則要求教師首先從自己做起。宋初教育家胡瑗要求“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嚴師弟子之禮”。王安石在給仁宗皇帝上課時,堅持自己坐講,皇帝侍聽?!按髮W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對帝王尚且如此,一般平民百姓就更要“道尊然后民知敬學也”。其弟子拜師求學,必須經(jīng)過一定專門的禮儀。古代“師道”之尊由此可見一斑。

(三)尊師愛生,教學相長

從師生關系來看,古代“師道”首先強調(diào)學生要尊敬教師,教師要愛護學生。孔子對學生的愛護和關心,是全面徹底、無微不至的。學生有困難他設法解決,學生有病他親自探望,學生不幸早夭他悲痛欲絕。他平日與學生生活在一起,或討論學問,或談笑歌舞,師生打成一片,感情深厚。荀子特別重視師道尊嚴,但也強調(diào)“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于上歡如父母”。

《宋元學案》記載:“胡瑗視諸生如其弟子,諸生亦信瑗如父兄?!敝祆浼怃J地批評當時官學中“師生相見,漠然如行路之人”的現(xiàn)象,決心發(fā)揚孔子“誨人不倦”的精神,經(jīng)常“講論經(jīng)典,商略古今”至深夜。即使在病重之時,每遇學生來問辯,也馬上從病床上爬起來,耐心講解。弟子們對他莫不尊崇之至,在他去世時,雖然官方嚴厲監(jiān)視,不讓送葬,但四方弟子前來者仍及千人之多。

古代“師道”還倡導師生教學相長?!渡袝ふf命下》說:“教學半?!奔础秾W記》解釋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表n愈主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也包含了教師向?qū)W生學習的意思。柳宗元更明確地提出:“交以為師”的觀點。王夫之主張把師生關系變成朋友關系。這種師生觀,是彼此友愛和相互學習的統(tǒng)一,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四)以德為主,德才結(jié)合

古代儒家教育是要造就“修己治人”的治術人才,注重的是“人”的教育,其核心是“明人倫”。要求教師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以傳授倫理道德為主??鬃釉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他在教學生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屬于政治道德教育。使用的教材是他親自刪定的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內(nèi)容主要是有關政治道德方面的。以后的教師們在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上雖有所變化,但總體上都沒有超出“以德為主”的基本原則。

古代“師道”在教學上并非不重視知識傳授和文化學習??鬃诱f過:“未知,焉得仁?!表n愈要求:“學古通則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乎古道者。”教師要“術業(yè)有專攻”。王安石強調(diào)教師要傳以“能為天下國家之用”的實學,既能有“先天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又能“通古今,習禮法、天文、人事、政理更新”,及至清朝的顏元等人更是重“實學”、“實教”和“實務”。古代“師道”是強調(diào)“尊德行和道問學”相兼顧、相結(jié)合的,但始終把“尊德行”放在首要地位。

(五)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古代的教育家們十分重視啟發(fā)誘導,強調(diào)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孔子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主張,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強調(diào)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學生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tài),要求教學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朱熹也曾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薄墩撜Z》中記載過這么一件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對他們倆人的答復完全不同,別人不理解,問孔子何故??鬃诱f:“求(冉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說明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孟子形象地把啟發(fā)式喻為:“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主張教學要“有如時雨化之者”。《學記》是我國古代第一本系統(tǒng)的教學論書籍,對啟發(fā)式作了詳細表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開而弗達。”在因材施教方面,《學記》主張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長善救失,“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眴l(fā)誘導和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師道”教學觀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由孔子發(fā)端,到《學記》趨向完備,為后來的教育家們繼承和發(fā)揚。

(六)人格感染,潛移默化

古代的名儒大師特別重視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強調(diào)教師應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yōu)良的精神風貌去陶冶和影響學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收潛移默化之功,由此逐漸形成了古代“師道”在育人方法和途徑上的特征。孔子在平日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風范和人格去感化和陶冶學生,要求學生做的,總是自己首先做到??鬃拥茏尤?,賢人七十二,后來大都成了當時社會各個方面的棟梁之材,這和孔子的善育善教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是分不開的。

古代教育家們把教育視為天下大任,堅持誨人不倦的責任感。這種精神和情懷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形象地將教師職業(yè)喻為“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yè)”。這說明教育工作是造就和培養(yǎng)下一代人的偉大事業(yè),如果沒有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人民教育事業(yè)的強烈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甘為春蠶吐絲盡,愿作紅燭照人寰”的胸懷和犧牲精神,我們的教育就無法振興和發(fā)展。教師對自己要抱“嚴于律己”的自立態(tài)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前提是教師自己要嚴于律己。“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以誨人為業(yè),僅有自身過硬的條件和樂于育人的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善于育人。古代“師道”特別重視“人格感化”的教育手段,強調(diào)教師要善于行不言之教,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yōu)良風范去陶冶和感染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的目的。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和進行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秾W記》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本褪钦f,只有通過教育教化才能夠提高社會道德水準,樹立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社會風尚?!秾W記》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币馑际钦f,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tǒng)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實現(xiàn)天下大治,必須加強社會教化,通過教育手段,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自覺。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不接受教育,不經(jīng)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統(tǒng)治者的法令。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zhì)地雖美,但不經(jīng)過仔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

《學記》在強調(diào)教育作用、闡明教育目的的同時,還規(guī)劃了學校教育制度,提出在不同的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以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wǎng)絡。《學記》提出:“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奔摇Ⅻh、術、國是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區(qū)劃,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體制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后,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并立的比較完備的教育體制。

《學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核標準。“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這是古代學校教育中確立年級制的萌芽。即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離經(jīng)辨志”;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yè)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第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對知識的融匯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就叫“大成”。

三、韓愈《師說》《進學解》論師道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韓愈《師說》是中唐時期針對當時士大夫驕傲自滿、輕浮狂躁、“恥學于師”的現(xiàn)實狀況而作的一篇文章,意在呼吁人們尊師重道?!哆M學解》通過師生問答的形式,意在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這兩篇名著闡發(fā)的一些教育主張和觀點流傳千古。

《師說》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本褪钦f,教師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傳道”。韓愈所說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先王之道”、“圣人之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二是“受業(yè)”?!笆軜I(yè)”,即“授業(yè)”,主要是傳授儒家經(jīng)典,同時,教授學生讀寫算的能力,進行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三是“解惑”。所謂“解惑”,是指在傳道受業(yè)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不解之事,教師就去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疑惑。韓愈還說:“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為他傳道;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為之解惑。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充分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如果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M一步說明了老師的重要作用。

韓愈繼承了儒家關于“學無常師”、“不恥下問”的觀點,明確提出“圣人無常師”,且舉例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韓愈引證孔子所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边M一步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不管什么人,只要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老師,實際上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標準上,進一步講清楚何以為師的道理,這是符合擇師之道的。

《進學解》一開篇,就以精煉明快的語言指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边@句話深刻揭示了學習成敗的規(guī)律,至今成為大家熟悉的學習格言。所謂“勤”即口勤、手勤、腦勤?!翱诓唤^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哆M學解》鼓勵學生自身努力進取,不要過多地考慮外界的因素。指出:“諸生業(yè)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p>

四、朱熹《朱子語類》論師道

朱熹,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綜觀朱子之思想淵源,主要吸取了儒家孔孟等圣賢的思想精華。朱熹一生從事著書和講學活動,尤其熱衷于書院教育。我國宋代有著名的四大書院,其中,朱熹主持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兩大書院,并親自參加書院規(guī)章的制定和教學管理工作。朱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nèi)诵缘闹匾饔?,提出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所以,他強調(diào)“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fā),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強調(diào)“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朱熹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并分別提出了不同的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8歲至15歲為小學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打造“圣賢坯模”。他認為,小學主要以“教事”為主,就是從具體的行為訓練著手,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從經(jīng)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廣泛采集有關忠君、孝宗、事長、守節(jié)、治家等內(nèi)容的格言、訓誡詩、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教育用書。他還撰寫了《童蒙須知》,對兒童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禮儀、行為習慣作了具體規(guī)范。

15歲以后為大學階段。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fā)展,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轉(zhuǎn)為“教理”,即“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說:“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贝髮W的教材主要是《四書》和《五經(jīng)》,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國家的有用之才。

朱熹認為,學習的首要內(nèi)容是儒家經(jīng)典,因為它凝結(jié)著天理精蘊。他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蘊則已具于圣賢之書,故必由是以求之?!弊x圣賢之書的目的在于窮其理。他說:“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敝祆淙ナ篮?,他的弟子門人總結(jié)整理其有關讀書的經(jīng)驗,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對后世具有重要影響。

五、現(xiàn)代教師的為師之道

為師之道,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搞好工作的基本保證。在中國,談到教師問題,常常援引韓愈的《師說》。韓愈為什么撰寫這樣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呢?因為他慨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之不傳到底多久?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稱:“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其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足見師道之不傳,自魏晉至韓、柳所處時代,已達六世紀之久。

所謂“師道之不傳”,非指自魏晉以來不存在授業(yè)之師,因為在中國古代,私塾遍布各地。只是,正如韓愈所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惫室理n愈之見,在“授業(yè)”過程中是否“傳道”,在“傳道”過程中是否“解惑”,是衡量“師道”得失的標準。

以往,人們一談到師道,常把它與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傳道”“授業(yè)”“解惑”連在一起,用其來注釋師道的內(nèi)在含義。古之“授業(yè)”,相當于今之“教書”;古之“傳道”“解惑”,相當于今之“育人”。只是今之“育人”,重在發(fā)展學生健全的人格;而古之“傳道”,旨在賡續(xù)自孔孟以來儒家的道統(tǒng),并不介意學生人格健全與否。自然,在現(xiàn)代教育中,亦把社會核心價值觀念蘊涵在健全人格之中。

時至21世紀,時代賦予了師道新的內(nèi)涵,師道需要與時俱進。這個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對教育和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認為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科學知識,而且應具備富有成效的教學和指導能力;不僅具備獨立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而且還要有終生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精神。總結(jié)起來,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研究型和魅力型的。

(一)從教之基:道德高尚,人格完美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道德、人格,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靈魂。因而教師的道德、人格愈來愈成為新時代教師的一張核心王牌。教師應該首先是學生閱讀的道德書籍,是學生如何學會做人的楷模。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心靈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從而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道德升華、學業(yè)發(fā)展等產(chǎn)生深遠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避嚑柲嵫┓蛩够舱f:“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苯處煹娜烁窳α渴菍嵤┧刭|(zhì)教育的重要保證。都德的《最后一課》之所以有那樣的心靈震撼力與思想感染力,關鍵在于它表現(xiàn)了當異邦侵略者占領祖國本土并下令改變語言時,那位可敬的教師仍不顧個人安危,在上最后一課時用本國語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因此,教師必須發(fā)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言行一致,率先垂范,這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石。

(二)立教之本:淵博的學識,超前的見識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逐漸縮短,知識老化正在威脅著我們。當今教師不但要熟練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做一專多能的雜家。此外,還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工作中不斷充電,更新知識。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v觀古今中外,數(shù)以千萬的優(yōu)秀教師和教育家,其發(fā)展和成長的道路無不是沿著“讀書、教書、寫書”的軌跡走過來的。讀書是教書的前提,誰都知道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關系,要永遠保持一桶活水,就要堅持讀書。只有學富五車,才能在課堂上“粘”住學生,使自己的講解引經(jīng)據(jù)典、例古證今、縱橫捭闔、左右逢源、瀟灑自如,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心潮激蕩,不知課時有限,只覺意興無窮。讀書又是寫書的基礎,一個志存高遠的教師絕不會滿足一輩子皓首窮經(jīng),只當一本教科書的傳聲筒。教師除了要看教育方面書籍外,還要多看中央及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經(jīng)常翻閱《參考消息》、《科技博覽》等有關報刊雜志,通過網(wǎng)絡了解最新動態(tài)和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廣泛的社會調(diào)查等,使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常教常新,教學方法越教越活。

(三) 施教之德:走進學生,關愛學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單親家庭、組合家庭、隔代教育以及許多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導致厭學、棄學、離家出走、人格缺陷等“問題學生”越來越多,如何教育轉(zhuǎn)化、挽救這些“問題學生”,如何使他們愿學、樂學?是對當今教師提出的重要課題。怎么辦呢?唯有用“愛”去融化那冰凍的心靈,去喚醒那麻木的神經(jīng),去教育轉(zhuǎn)化他們。熱愛學生,這是一種超越母愛的最無私、最樸實、最動人的愛。教師之愛給學生以無窮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學生美好的心靈,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可以使學生形成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的良好態(tài)度,進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帶來積極的影響。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四塊糖果”的故事,在教育界傳為佳話。試想,如果沒有偉大的愛心,又怎能做出偉大的舉動呢?馬卡連柯曾說:“不良兒童乃是失敗了的教師的象征?!边@句話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沉思。動輒拿懲罰來威脅學生,是不尊重學生人格、摧殘人性的行為,同時也是教師無能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教師要用愛去打開學生的心靈窗戶,要理解,要寬容,要體現(xiàn)原諒,要學會賞識,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四)優(yōu)教之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堅決摒棄一切落后的教學方法,改變不適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傳統(tǒng)做法。對所教學的內(nèi)容予以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先進的教學思想,讓學生走上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這種意識和精神,適應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對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指向,是教師的優(yōu)教之舉。教師要創(chuàng)新,首先必須不再拘泥于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不再以我講得“詳不詳,對不對”為教學導向,也不再單純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為考核的惟一標準,而應當嚴肅認真地追問自己:“這節(jié)課有無新意?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有無創(chuàng)新?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否激化?”只有這樣才能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觀、人才觀、質(zhì)量觀。教師要善于打破常規(guī),跳出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教育工作實踐,不斷地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從而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新人。

猜你喜歡
師道賢才先賢
難得則易毀
視野(2023年17期)2023-10-16 10:12:19
與先賢共度午后
公民與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34
偉大的中華治水先賢——史祿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0:58
成員關系對協(xié)作提取成績的影響*
心理學報(2021年5期)2021-05-13 00:59:08
五張羊皮
尊重學生維護師道
以“師道”重塑社會風尚
慷慨宗祠祭先賢
紅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9
淺議“師道”
尊師重教的古代先賢們
學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荆门市| 兴宁市| 开远市| 仁怀市| 湘潭县| 海林市| 云林县| 牡丹江市| 通海县| 武清区| 沭阳县| 西峡县| 洛隆县| 卓尼县| 莱西市| 青州市| 滕州市| 南昌县| 龙游县| 蒙阴县| 扬中市| 萝北县| 黔西| 安康市| 冕宁县| 信阳市| 行唐县| 绥宁县| 西藏| 宜丰县| 常山县| 白河县| 涡阳县| 定日县| 静乐县| 东阿县| 广州市| 大方县| 双流县| 莲花县|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