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社明 梁婷
一、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那么,什么是“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是開放性、教學任務、教學活動三者的有效整合。“開放性”是任務型活動設計的理念,也是對任務型活動開展的范圍、類型以及方式等內容的具體界定?!敖虒W任務”是師生在課堂開展的一項活動(activity),或者從事的一項工作(work)。Willis認為,第二語言教學任務是學習者運用目標語,借助交際手段,達到的某種學習效果。Prabhu認為,教學任務是學習者基于已有信息,借助思維活動,獲得一定的學習結果。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予以調控。Candlin(1987)強調學習者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個體認知性、社會合作性、語言交際性、社會情境性和問題關聯(lián)性等。Nunan認為,教學任務涉及學習者對目標語的理解、操作、產生或者交互等內容。學習者完成教學任務時,注意力聚焦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我國《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視教學任務為“有利于學生用英語做事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敖虒W活動”是師生為實現(xiàn)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序列性教學程序。教學活動是師生關系、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鑒于此,我們將英語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界定為,教師基于開放性的設計理念,為學生設計的具有一定目標指向性和活動序列性的語言實踐活動。
英語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的“開放性”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活動形式開放。教學活動基于教學任務,教學任務又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呈現(xiàn)多元化,這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實現(xiàn)多元化。具體而言,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不是單一的教師講授活動,而是各種活動如探究活動、合作活動、討論活動、反思活動、理解活動、評價活動和思維訓練活動的有效整合。另外,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又具有主次性之分,這就使教學活動具有核心性和輔助性。核心活動和輔助活動形成了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生態(tài)圈,使教學活動呈現(xiàn)極強的開放性。第二,活動范圍開放。即教學活動要從以往單一的課內活動延伸到課外,實現(xiàn)教學活動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以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社會中、帶著真實的學習任務與真實的人進行真實的人際交往,從而實現(xiàn)英語學習從知識獲取向實際應用的轉化。另外,教學活動要從現(xiàn)實課堂延伸到虛擬課堂,實現(xiàn)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有機整合,以擴大學生學習視野,增加學生交際機會。第三,活動主體開放。在以往教師講授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學生是活動的被動完成者。然而,在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中,教師是設計者,學生是完成者。師生相互合作,開展各種活動。具體程序如下:課前,教師設計并呈現(xiàn)學習任務,學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課中,學生展現(xiàn)學習任務,師生合作評價;課后,師生對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行反饋。所以說,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既利用了師生共同的智力資源,又發(fā)揮了師生合作潛能。第四,活動方式開放。學生基于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按照自主或者合作、視覺或者聽覺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自由性意味著學生思維不受任何模式限制,自主性意味著學生學習行為不受教師過多控制與干預,他們可以自由地發(fā)揮想象力,采取有效路徑,完成各種學習活動。
二、活動特征
序列性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不是單一活動的呈現(xiàn),也不是一系列任務型活動的無序堆積,而是各種與核心教學目標相關的序列性活動的有效整合。具體而言,教學活動要以核心教學目標為基礎,以輔助教學目標為支撐,設計核心教學活動和輔助教學活動,再將二者有效整合,形成一股合力,達成核心教學目標。Nunan也認為,課堂教學任務要以“任務鏈”或“任務系列”形式呈現(xiàn)。任何一項任務都要以前面任務為基礎,以此類推。這樣,基于核心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若干任務或一個任務的若干子任務就會彼此關聯(lián)、不可分離,形成一個以核心任務為中心,以輔助任務為支撐的任務教學階梯,推動教學目標預期化。
自主性新課標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為此,英語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從設計、實施到評估都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表現(xiàn)在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兩個方面。自主意識是學習者對自己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的地位、責任、需要以及情感狀態(tài)的體驗和認識,自主能力是學習者能夠控制自我認知過程的一種能力,表現(xiàn)在能獨立學習,能自我反思學習,能自我決策等。學生的自主性必須建立在教師主導性的基礎上,否則學生自主建構英語意義的進程和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教師的主導性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策略,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感悟英語語言。為此,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lián)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p>
互動性“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以教學活動為載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實現(xiàn)與學伴和教師的相互交流。師生交流不僅增加了學生信息攝入量,而且還充實、調整、豐富了學生已有認知結構。這是一個促使學生內化英語知識、外顯英語技能的過程。師生如果課堂缺少交互,學生的語言認知過程就不會完整,學生認知語言的效果不言自明。師生互動要有效,教學活動形式必須多樣化。這樣,學生才能真實地體驗語言運用技能或者策略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鑒于此,《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交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交際策略”。
體驗教學論認為,語言意義的建構,離不開個人體驗。教師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語言交際活動,體驗、感知、領悟語言應用規(guī)則,形成語言交際策略,發(fā)展語言交際技能。體驗是一種自主學習。通過體驗,學生自我反思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和得體性,逐步會形成一種自然的社會交際技能。另外,體驗還能使學生了解自我學習風格,挖掘自我學習潛能,加快語言認知速度,提高語言認知效能。所以說,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能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序列性教學活動,賦予學生更多體驗英語語言使用的機會,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認知能力,發(fā)展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三、設計原則
目標性原則Ur(1996)指出,“任務具有目標趨向性。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或者結對子等形式,實現(xiàn)一個可以觀察到的學習目標”。目標是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設計方向,也是評估師生教學活動完成質量的標準。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開展就無章可循,無理可據。教學目標有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堂目標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內涵各不相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屬于哪個層面,其次要細化教學目標。這樣,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才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如教學目標旨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閱讀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要基于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確定活動目標,設計活動類型(如淺層理解活動、深層理解活動、問答活動、詞義辨識活動等)。教學目標如果不細化,教學活動難以操作,教學設計難免形式化。
關聯(lián)性原則。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是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罢Z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教師在設計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現(xiàn)教學活動設計的語言關聯(lián)?!罢Z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也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睂W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僅靠外語學科知識和技能是難以做到的,必須實現(xiàn)學科間的滲透?,F(xiàn)代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能力發(fā)展與人對各學科知識的整合度高度相關。人對學科知識整合度越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各種問題產生的原因異常復雜,唯有跨學科多視角地發(fā)現(xiàn)并分析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所以說,英語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助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實現(xiàn)學科關聯(lián)。語言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涉及語言信息的攝入、加工和輸出等階段。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將攝入、加工和輸出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的始終。對任一階段的忽略都有可能導致學生語言認知效果大打折扣。如教學活動一味地強化語言信息輸入而忽略語言信息加工和輸出,語言輸入信息量再多,也難以有效地形成學生英語認知結構,難以促進學生英語認知能力發(fā)展。因此,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設計要將語言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等過程鏈接起來,實現(xiàn)認知關聯(lián)。
差異性原則。差異教學論認為,學生在學習水平、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承認并尊重這一差異性,并將這種差異性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及實施程序之中,做到學生不同,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不同。同時,教師還要允許學生以自我認知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另外,教師要依據學生個體差異性,設計學生學業(yè)評價標準,科學、公正地評價學生學業(yè)變化。這樣,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才能充分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所有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共同基礎的目標。
真實性原則。學生學習英語,旨在實際應用,而非簡單應試。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必須建立在真實化的語言環(huán)境之內。設計科學的教學活動有助于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茖W的教學活動主題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輸入材料要基于現(xiàn)實生活,活動情景要貼近真實生活,活動類型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
四、設計程序
英語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設計程序包括確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活動、開展學習活動等。下面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2)第三單元“Computers”為例,解析其操作程序。
1.確定教學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①詞匯目標:理解并掌握與課文相關的詞匯,如calculate,simplify,logically,as a result,with the help of等。②語法目標:了解并掌握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用法。③話題目標:了解計算機發(fā)展歷程及其在當今社會的廣泛應用,預測計算機未來發(fā)展趨勢。
語言技能目標。①聽說技能:學生能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描述一件事情。②閱讀技能:學生能夠根據閱讀篇章中的圖片和文章標題,預測語篇內容;通過對文章篇章的閱讀,了解計算機的相關信息知識,語言知識以及作者寫作思路,實現(xiàn)文章理解三維度(信息知識、語言知識、篇章知識)的有機統(tǒng)一。③寫作技能: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章,引導學生仿寫,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和信心。④口頭表達技能: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簡單理由闡述、作出決定等。
社會技能目標。①想象力目標:基于計算機發(fā)展歷史,想象計算機未來發(fā)展趨勢。②情感目標:通過對計算機發(fā)展史及其廣泛性應用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運用科學的精神。
2.設計學習任務
語言學習任務。①詞匯學習任務:單詞釋義,學生閱讀課文,找出和練習1釋義相應的單詞;語篇練習,學生做練習2,從課文中選擇準確的詞匯完成語篇練習,熟記重點課標詞;學生從文中找出重點時間短語,連篇。②語法學習任務: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句子,分析其結構并模仿句子結構寫作。
語言技能任務。①閱讀技能:閱讀篇章中的圖片和文章標題,預測語篇內容;閱讀課文,了解下面信息:計算機發(fā)展演變的幾個階段以及各階段特征,推測黑體字詞義,分析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用法結構,分析篇章結構(包括每段主題句和支持句等)。②寫作技能:依照寫作范文,完成仿生寫作練習。③聽說技能:完成“語言運用”中的聽與說練習;找出文中關于做出決定和說明理由的表達方式,兩人一組,設計對話。
社會技能任務。①想象技能:自主或者合作瀏覽第17頁中的7幅圖畫,描述計算機發(fā)展歷程,暢想未來計算機發(fā)展趨勢。②情感技能:以“What benefits have the computers brought us in our life?和What problems are we facing when we are using computers?”為題,小組準備辯論內容和辯論形式。③反思技能:單元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反思自我學習效果。
3.設計學習活動
語言學習活動。①詞匯學習活動。釋義活動,學生閱讀課文,完成練習1,在文中找出和釋義相應的單詞;記憶活動,學生根據所給單詞,完成語篇中空格;模仿活動,根據所給提示句句法結構以及時間短語,模仿造句。②語法學習活動。辨識活動: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現(xiàn)在完成時被動語態(tài)句子。操練活動:學生解釋帶有現(xiàn)在完成時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的結構特征;教師講解,學生總結;學生將完成時的句子轉變成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再進行兩種句型結構的比較。應用活動:學生根據所給詩歌,模仿創(chuàng)作一首帶有完成時被動語態(tài)句子的詩歌。③話題學習活動。功能活動:基于文中出現(xiàn)的功能結構如I think/I dont think that…;I believe that…;Lets decide…;Give me your reasons;What makes you think so?兩人或者三人一組,設計話題,進行對話練習。話題活動:教師設計討論話題如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future computer really like?,開展話題討論活動。
語言技能活動。①閱讀技能。淺層理解活動:找出文中關于計算機發(fā)生重要變化的時間及其發(fā)展演變階段特征。深層理解活動:找出每段主題句和支持論據,分析主題句和發(fā)展句之間的關系。思維訓練活動:以Computers為主題,小組構建概念地圖。②寫作技能。辯論任務完成后,學生以“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in Modern Society”為題,完成短文一篇。③口頭表達技能。采訪活動:一名學生扮演記者,一名扮演計算機專家,二人就計算機發(fā)展史對話。聽力技能。(略)
社會技能活動。①想象活動。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計算機發(fā)展過程圖片,讓學生討論計算機發(fā)展史,想象并陳述未來計算機模型及其工作原理。②辯論活動。學生分組,圍繞話題如What benefits have computers brought about to us in our life?和What problems are we facing when we are using computers?等,展開小組辯論。③反思活動。單元學習結束后,學生自我反思學習效果,內容包括: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狀況。
4.開展學習活動
課前。學生瀏覽17頁的圖片和課文標題,開展下列學習活動:預測語篇內容,討論計算機應用領域發(fā)展,按照計算機技術的演進,為各種計算機產品排序。
課中。①課文意義理解活動:學生略讀課文,回答問題如Who is talking in the passage?What is the passage talking about?學生尋讀課文,回答問題如What is the brief history of computer development?等。②課文語言知識學習活動:學生精讀課文,猜測文中黑體詞含義;找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時間短語,分析其關系及功能;找出文中帶有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句子,分析其結構及用法,完成時態(tài)句子轉換成完成被動語態(tài)練習。③課文語篇學習活動:找出每段主題句和支撐論據,分析二者關系;分析重點時間短語在語篇中運用。④語言運用活動:教師播放聽力材料,學生聽后列舉文中所提IT形態(tài),與同伴比較和討論,用一句話概括聽力內容主旨,小組討論聽力內容,探討四種信息載體各自優(yōu)勢;學生小組閱讀第23頁短文,開展學習活動:整理Andy信息,依據Andy信息檔案,設計一個機器人,為機器人建立信息檔案,與同伴討論并描述機器人特征。
課后。①思維訓練活動:學生以Computers History為主題,構建概念圖譜。②主題活動:兩名學生結成對子,一人扮演記者,一人扮演計算機專家,二人就計算機發(fā)展史對話。③辯論活動:全班分成若干個辯論組,正方觀點是“計算機能給人類帶來益處”,反方觀點是“計算機能給人類帶來問題”,雙方進行辯論。④反饋活動:教師設計問卷調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師生座談,暢談教學效果。⑤反思活動:師生對本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的科學性及其實施的有效性進行自我反思。⑥評估活動:教師設計評價量規(guī),學生自評、他評和互評。教師依據學生評價結果,參照自我評價結論,對每個學生活動表現(xiàn)予以終評。評價量規(guī)中的評價指標內容包括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以及其他技能發(fā)展狀況。
五、小結
英語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基于開放性的教育設計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實施原則,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教學活動于課堂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2003.
[2] 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Harlow,Essex:Longman,1996
[3] Prabhu,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 Nunan,D.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 Long,M.H.&Porter,P.A.Group work,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uion.In Working papers4(1):103-37.Department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Un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6] Candlin,C.&D.Murphy(eds).Language Learning Tasks.Longdon:Prentice Hall.
[7]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教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2006.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 Candlin,C.N.(1987).Towards task-based learning.InC.N.Candlin and D.F.Murphy(eds.),Language learning tasks(pp.5-23).Engle 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