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課本譯文為“司馬談去世后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這作為解釋可以,但作為譯文欠妥,因為本文是司馬遷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譯時要注意用第一人稱。這句話可譯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p>
《夏本紀(jì)》
“乃殛鯀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課本譯文都當(dāng)“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幾乎所有古漢語字典都解釋為“誅殺”,基本也都以這句為例。
“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闭n本譯文為:“他的聲音符合自然的音律,他的身體就是標(biāo)注的尺度,他的教令幾經(jīng)權(quán)衡方才發(fā)布?!鼻皟煞志渥g得不好,字典上“律”有“法律,法令,規(guī)則,準(zhǔn)則”義,“度”也有“制度,法度”義,“聲”有“言語”義,“身”有引申義“自己的品德、才力、行為等”,所以這兩小句可譯為:“他的言語就是準(zhǔn)則,他的行為就是規(guī)范?!?/p>
“九山刊旅”文注為:“九州之山已經(jīng)砍削樹木作為標(biāo)志,可以通行了??诚?。旅,治理。”課本譯文為:“九州之山都經(jīng)過刊木表識成為通途了?!本湟舛紝?,只是把“旅”解釋為“治理”有些費思量?!奥谩弊值渖蠠o“治理”義,但有“旅行”義。據(jù)此,這里“旅”可解釋為“行,通行”。
《高祖本紀(jì)》
“息女”文注為“親生女兒。息,生”,“息”固然有“生長,增長,繁殖”義,但也有“子女”義,為何不可就當(dāng)“子女”解釋?
“啖以利”的“啖”文注解釋為“利誘”?!班ⅰ贝_有“引誘,利誘”義,但這里“啖”帶了一個后置狀語“以利”,所以應(yīng)直接解釋為“引誘”。
“因以文諭項羽”的“文”文注為“文理,道理”,這里可解釋得更明確,釋為“文辭,文飾之語,漂亮話”。
“日夜跂而望歸”的“跂”文注讀qǐ,蘇教版必修一和人教版必修三《勸學(xué)》都注為qì,《現(xiàn)代漢語字典》讀qì,商務(wù)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3版以前都讀qì,第4版讀qǐ,人民日報出版社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古漢語字典都讀qǐ,長春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qì(又qǐ),岳麓書社《史記》(韓兆琦編)注qí。這樣的注音能不能統(tǒng)一一下?
《李將軍列傳》
“軍亡導(dǎo)”文注解釋為“軍中向?qū)油觥?。如果這樣翻譯,原文應(yīng)是 “軍導(dǎo)亡”。這里“亡”應(yīng)通“無”,句子譯為“軍中沒有向?qū)А?。不?dāng)通假字也可把句子翻譯成“軍中失去向?qū)А?,向?qū)Э赡芩廊ヒ部赡芴油?,這樣翻譯都無妨。
“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蔽淖⒔庹f為:“意思是雖只是說桃李的寓言,但可比喻像李廣這樣的忠誠老實、口雖不能道辭而能使大家都感動的人”。教參譯文為:“這諺語雖只是說桃李的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像李廣這樣忠誠老實、口雖不能道辭而能使大家都感動的人。”這里翻譯要貼近原句,不必過分坐實,可譯為:“這話雖小,可以告訴人們一個大道理啊。”
《項羽本紀(jì)》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的“無一還心”,文注和譯文一致,都解釋為“不讓一人有畏縮后退之心”。表面看沒有什么問題,實際上這樣解釋把句子解破了。本來“示”的賓語是“心”,“示……心”意思是“表明……的決心”,這“心”是項羽的決心,文注變成了士卒的心。“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應(yīng)譯為“來表明士卒一定要去決一死戰(zhàn),沒有一人可以后退的決心”。
“馬童面之”的“面之”文注和譯文都解釋為“轉(zhuǎn)身背向項羽”,文注寫道:“面,背(向)”。其實“面”無“背向”義,要讓師生好理解,需加注“面,通‘偭,音miǎn,背向,違背”。
“背關(guān)懷楚”的“背關(guān)”,文注與教參譯文不同,文注把“背關(guān)”解釋為“指背約不讓劉邦在關(guān)中稱王”,教參譯為“放棄關(guān)中”,教參正確。
《滑稽列傳》
第一段太難,意譯也過了度。
“以垅灶為槨,銅歷為棺,赍以姜棗,薦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腸”中的“赍”,文注解釋為“同‘劑,調(diào)配”。上下文全是用比喻來寫煮馬吃馬的,為何獨獨這一句不把它看成比喻,而把它坐實為烹調(diào)?“赍”的第一意義就是“送物給人”,這里有何不可理解為“作陪葬品”?“用姜棗作陪葬品”仍是比喻,與上下文文氣一貫。
“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中“蕩蕩”文注和譯文都當(dāng)“漂亮闊氣”理解,不準(zhǔn)確。“蕩蕩”字典上無“漂亮闊氣”義,但有“平坦的樣子”義,如“君子坦蕩蕩”的“蕩蕩”就是這個意思。這里解釋為“平坦”是非常恰當(dāng)?shù)?,這兩句可譯為:“把城墻漆得平坦而光滑,敵人來了爬不上去?!?/p>
《刺客列傳》
“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中的“相樂”,教參譯為“看看彼此,相當(dāng)快樂”。高漸離、荊軻都是不得志者,心中郁抑,借喝酒唱歌聊以取樂而已,不可能真正到達(dá)“相當(dāng)快樂”的境界,要不然怎么一會兒之后又相對流淚呢?所以這里的“相”既非“看”也非“相當(dāng)”,“相樂”就是“相互取樂”。
“是固丹命卒之時也”教參譯為“這本是我需人做事的時候呀”,我認(rèn)為應(yīng)譯成“這本來是我命里該絕的時候啊”。太子丹留樊將軍雖然不能排除有用他的動機,但主要是道義使然,憐憫之情和朋友之義不允許他拋棄樊將軍,后來用他的頭做信物是荊軻的主意,也是荊軻去跟樊將軍說的,樊將軍活著時太子丹并未同意。再者,就是想用樊將軍,也是用他來做挽國家于危亡的大事,怎會把他當(dāng)走卒看待?鞠武想趕走樊將軍來消除秦?fù)粞嗟慕杩?,太子丹認(rèn)為反正自己到了命里該絕的時候了,不能再做件對不起朋友的事情。
“(田光)僂行見荊卿”中“僂行”,文注解釋為“彎腰曲背而行。形容老態(tài)”,教參譯成“傴僂著背走去”,理解是一致的,未被太子丹充分信任,心中受到打擊,讓他從形態(tài)上體現(xiàn)出來,這當(dāng)然也講得通。但“僂”還有個義項“很快”放在這兒解釋似乎更有道理。他要盡快去見荊軻,讓荊軻盡快去見太子丹,自己盡早自刎來證明自己是節(jié)俠,這從下文他跟荊軻所說的話“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可以得到印證。
“從者以告其主”的“以”,教參譯為“因此”,誤。應(yīng)當(dāng)介詞“將,把”理解,后面補介詞賓語“之”, 翻譯成“把這件事”。
“天雨粟,馬生角”中“雨”,好多年文注都解釋為“下雨”,新版教材已做了補充,引申出“落下、降下”義。
《秦始皇本紀(jì)》
“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的“傳后世”,教參譯為“傳給后代”,從前兩分句看,秦始皇重的是名,所以可譯為“流傳后世”。
“書同文字”,教參譯為“書寫使用統(tǒng)一的隸書”。秦統(tǒng)一文字用的是小篆,但實際上因不便書寫未能真正統(tǒng)一,漢真正統(tǒng)一了文字,用的是隸書。所以這句話可譯為“書寫使用統(tǒng)一的文字”。
《趙世家》
“異敏技能之所試也”的“試”,教參譯為“試行”,可譯為“施展”。
“蠻夷之所義行也”的“義行”文注解釋為“效法。義,同‘儀,榜樣”。其他皆可,把“義”解釋為名詞“榜樣”欠妥。這里“義”同“儀”,應(yīng)解釋為動詞“傾心,向往”,字典上有“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之例。
“離中國”文注為“使中國橫遭災(zāi)難”,教參譯為“遠(yuǎn)離中原風(fēng)俗”,各對一半?!半x”同“罹”,遭受之意,這里是使動用法;“中國”應(yīng)理解為“中原”,全句譯為“使中原橫遭災(zāi)難”。
“鄉(xiāng)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教參譯為“地方不同使用會有變化,事情不同禮制不必相同”?!坝谩弊g為動詞“使用”欠妥,可譯為“使用的治理方法”;“事”譯成“情況”更好。全句可譯為:“地方不同,治理方法會有變化;情況不同,禮制也會更改。”
《魏公子列傳》
“遍贊賓客”,教參譯作“向全體賓客贊揚地介紹了侯先生”,“贊”有“告,告訴”義,應(yīng)把“贊揚地”刪去。(最近教參已改)
“贏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贏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這一句文注中出現(xiàn)了兩處錯誤,教參譯文有一處不當(dāng)。文注把“不宜有所過”的“過”釋為“過分。指超出常格的禮數(shù)”,把“今公子故過之”的“故”釋為“同‘固,這里是已經(jīng)的意思”;教參把“于眾人廣坐之中” 譯為“在大庭廣眾之中”。這里“過”應(yīng)解為“拜訪”,“故”應(yīng)解為“特意,特地”,所好的是最近版本的這兩處文注錯誤已得到糾正?!坝诒娙藦V坐之中”應(yīng)譯為“在賓客滿堂之時”或“到滿堂賓朋之中”。
《淮陰侯列傳》
“大丈夫不能自食”的“食”文注要求讀shì,而“食”字只有shí和sì兩個音,這里應(yīng)讀sì,句意為“大丈夫不能供養(yǎng)自己”。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中“若”字,文注解釋為“你,指稱二千輕騎的將領(lǐng)”,教參譯為“你們”。這里教參譯法更有道理,因前文是“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告誡的對象應(yīng)是二千輕騎,并非專指其將領(lǐng),前文也未特地提及其將領(lǐng)。
“高祖已從豨軍來”,教參譯為“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從文意和語法的角度看,應(yīng)把“從”當(dāng)使動用法解,譯為“高祖帶著陳豨的軍隊回到京城后”。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鹿”字,文注為“與‘祿諧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為政權(quán)”?!奥埂北旧砭陀小氨扔髡?quán)或在位者”的比喻義,何以要與“祿”聯(lián)系起來?且“祿”有“福氣”和“官吏的薪俸”之義,無“帝位”或“政權(quán)”之義。
郁俊生,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